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合集下载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一、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肌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ICD-10编码:M3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和《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脾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患者。

2.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入路径之前应对病情进行评估,对于有心、肺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不可纳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肌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肉活检;尿沉渣、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肿瘤筛查、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等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

多发性肌炎的中医探讨_卢虹

多发性肌炎的中医探讨_卢虹

19第15卷 第7期 2013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7 Jul .,2013多发性肌炎,是一组病因不清,主要临床表现以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的疾病。

多为亚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上多见,女性略多。

多发性肌炎伴发皮疹者为皮肌炎。

由于受累范围不同,伴发病差异较大,因而本病临床表现多样。

通常本病在数周至数月内达高峰,全身肌肉无力,严重者呼吸肌无力,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肌痹”“皮痹”等病证相似,后期症状则与“痿证”相似[1]。

1 病因病机陈学荣认为[2]本病在发病早期属于痹证范畴,外感风、热、寒之邪,与湿相并,相织为患。

患者多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热无所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肌肤、关节,郁而热盛,以致出现皮肤红斑、发热等,进而形成热痹。

病久由经络伤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侯,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外感湿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湿热之邪浸淫,使营卫运行受阻,郁久生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润而弛纵不收,疾病后期成为痿证。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素来肾虚,或因房色太过,精损难复,或老役操劳无度,阴精亏损,筋脉失其营养,而产生痿证。

久病阴阳气血失调,脏气受损,出现脾肾两虚或阳虚血瘀之证。

金相哲[3]认为本病系患者素体阴虚阳盛,或脏腑内有蕴热加之感受暑湿或烈日暴晒,热毒直射而导致内外合邪,充斥血脉,侵蚀肌肤,亦可发为肌痹。

其病位初在肌肤,与脾、胃、肝密切相关。

其病机概而论之有湿(湿热)、火(火热、火毒)、血(血热、血瘀)、虚(阴虚、血虚)四端。

此四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转化。

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与临床用药探讨

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与临床用药探讨
如下。 1 观 察对象
2 1 病 人来 源 : 选病 例为 1 9 . 所 9 6年 1月 ̄2 0 0 4年 1 在 广州 中 医药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住 院 确诊 为 2月 多发性 肌炎 或皮 肌 炎的 患者 ,共 有 5 6例合 格 对象 ,
住 院人 次 为 6 3次 , 分 患 者 不 止 1次住 院 ( 中 5 部 其 例 2次 住 院 。 1例 3次住 院 ) 。其 中男 1 8例 ,女 3 8
维普资讯
福建中医药 2 0 0 6年 l O月 第 3 7卷 第 5期 Fj nJunlo C coe 0 6 7( ) u a ora f M O tbr2 0 ,3 5 i T

学术 探讨 ・
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与临床用药探讨
刘友 章 , 爱冬 , 以琳 , 姬 杨 宋雅 芳 (. 1 广州 中医 药大 学第一 附 属 医院 , 广东 广州 5 0 0 ; . 14 5 2 广州 中 医药大 学 , 东 广州 5 0 0 ; 广 14 5
3广 州市 中 医院 , . 广东 广 州 5 0 0 ) 1 0 0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多发 性肌 炎/ 肌 炎 ( M D ) 中 医证 候 特征 及辨 治规 律 。 法 对 5 例 P / M 患者 一般 资料 、 皮 P /M 的 方 6 MD 中 医诊 断 、 象、 象 、 药进 行 分析 , 讨 其 中 医证 候 特 征 与 临 床 用 药规 律 。 结 果 舌 脉 用 探 3 ̄6 0 0岁年 龄 段 人 群 最 易患 本病 ,
例 。 : 比为 1 21 年 龄最 小 5岁 , 大 7 男 女 :. ; 最 4岁 , 平 均 4 .7 50 52 ±1 . 4岁 ; M3 P 9例 , M2 。 D 4例 22 资料 收 集 : . 根据 纳 入标 准 。 定 统一 的 临 床 观 制 察 记 录调研表 。 内容 包括 : 般情 况 ( 一 姓名 、 别 、 性 年 龄、 型、 血 职业 、 籍贯 、 身份 证 号 、 系 电话诊 医生 、 院号 、 住 转归 )病 史 及 、 外 院诊 断 治疗 情 况 : 院西 医诊 断 、 院 中 医诊 断 、 出 入 辨证 分 型 ; 院时症 状 、 征 特 点 ; 任 医师 或 教 授 入 体 主 首 次查 房所 开 中药处 方 、 院期 间主要 西 医用 药 ; 住 肌 酶 、 电 图 、 肉活检 检查 等 。 肌 肌 23 统 计分 析方 法 : 用 S S l . . 采 PS1 0统计 软件 包进行 数据 管理 和统计 分 析 。先 对所 有 症候 及药 物 的使用 频次 进行统 计 . 对病 例 和药物 进行 相关分 析 。 再

7.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中西医诊治

7.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中西医诊治
2
儿童PM/DM
儿童DM多于PM,约为10倍~20倍,起病急,肌肉水肿、疼痛明显,可有视网膜血管炎, 并常伴有胃肠出血、粘膜坏死,出现呕血或黑便,甚至穿孔而需外科手术。疾病后期,皮 下、肌肉钙质沉着,肌萎缩。
3
包涵体肌炎
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起病隐匿,病变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外,尚可累及远端肌群。与 PM不同的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对称性差,指屈肌和足下垂常见,肌痛和肌肉压痛罕见。肌 酶正常,对激素治疗反应差。病理特点为肌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查到嗜酸性包涵体,电子 显微镜显示胞浆和胞核内有小管状的丝状体。
血清肌酶
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 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是 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指标之 一。
肌红蛋白测定
当肌肉出现损伤、炎症、剧 烈运动时肌红蛋白均可升高。
自身抗体
抗核抗体、抗Jo-1抗体
01 血清肌酶
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指标之一。
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醛缩酶 (ALD)、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 酸氨基转移酶(AST)、碳酸酐酶III等, 其中以CK最敏感。
DM发生肿瘤的多于PM,肌炎可先于恶性肿瘤2年左右,或同时或后于肿瘤 出现。所患肿瘤多为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等,也可出 现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等。肿瘤切除后肌炎症状可改善。
1
与其他结缔组织病
约20%患者可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 性多动脉炎等,PM和DM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并存,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称为重叠综合 征。少数患者和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炎性肠病和白塞病相重叠。
02 肌红蛋白测定
当肌肉出现损伤、炎症、剧烈运动时肌红蛋白均可升高。

多发性肌炎从中医分型辨治

多发性肌炎从中医分型辨治

多发性肌炎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3-1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9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是以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压痛及血清肌酶增高的肌肉炎症性疾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中年为多,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压痛。

2.辨证要点口苦口腻,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沉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身体郁热,或胸脘痞闷,或不思饮食,或身体沉重,或头沉,或气短,或嗜卧,或大便不爽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清热燥湿;可选用六君子汤与四妙丸合方。

㈡㈡脾胃虚弱,寒痰郁滞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压痛。

2.辨证要点口淡口腻,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虚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胸脘痞闷,或不思饮食,或身体沉重,或头沉,或气短,或嗜卧,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清热燥湿;可选用六君子汤与平胃散合方。

脾胃气虚,瘀血阻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压痛。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痛如针刺,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虚弱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夜间痛甚,或皮肤肌肉瘀紫,或胸脘痞闷,或不思饮食,或气短,或嗜卧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可选用六君子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肝肾阴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压痛。

2.辨证要点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头晕目眩,或耳鸣,或视物模糊,或腰酸腿软,或倦怠乏力,或形体消瘦,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肝肾,养血荣筋;可选用麦味地黄丸与龟鹿二仙胶合方。

脾肾阳虚,瘀血阻滞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压痛,腹胀,腰酸。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畏寒怕冷,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弱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夜间痛甚,或皮肤肌肉瘀紫,或胸脘痞闷,或不思饮食,或气短,或嗜卧,或耳鸣,或头晕目眩等。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 中图分 类 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32 R 9. 6
【 标 识码】A 文献
【 章编 号】 1 7 — 7 12 1 ) 1a - 9 — 3 文 6 4 4 2 (0 2 0 ( )0 5 0
( P 、 酸脱 氢 酶 ( D 、 氨 酶 ( O G T) 醛 缩 酶 均 C K) 乳 L H) 转 G T, P 和
有改变。
17肌 电 图 .
皮 肌炎 是 以皮 肤水 肿 、 炎 和肌 肉炎症 性 病 变 为主 要症 皮 状 的急 性 、 急性 和慢 性 疾病 , 亚 而多 发 性 肌炎 是 以肌 压 痛 、 肌 无 力 、 萎 缩 为 主要 表 现 的 炎性 疾 病 , 累 及 四肢 近端 及 颈 肌 多 部 肌群 。 者还常 累及 多种器官 , 两 伴发 肿瘤及其 他结缔组织 病 。
白 术 1 。 2g
54肝 肾 阴 虚 证 .
22 1第9第 期 0年 月 1 1 1 卷
主 证 : 见 于多 发性 肌 炎病 情 相对 稳 定 期 。斑 色 浮 红 而 多
时 轻 时重 , 肉隐 隐作 痛 , 肌 日见瘦 弱 , 则 不 用 , 节 微 痛 , 甚 关 头
昏 目眩 , 膝 酸 软 , 腰 午后 身 热 , 肤 干 涩 , 红少 苔 , 细 数 。 肌 舌 脉
虚 阳盛 、 脏腑 蕴热及 外感 暑湿 热毒侵 充 血脉 而成 。辨 证分 型 以风湿 热毒入 营入 血及肝 肾 阴虚余 邪痹 阻为纲 , 活运 用 灵
了普 济消 毒饮 、 清温 败毒 饮 、 当归拈 痛 汤 、 知柏 地黄汤 和大 补 阴丸的辨 证配 伍 , 出了 中医中药在 本病 治疗 中 的重要 优 突 势. 非常 值得 深入探 讨 。 【 关键 词】皮肌 炎 ; 多发性 肌 炎 ; 阴虚 阳 盛 ; 湿热毒 ; 暑 辨证 ; 医 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疗效
[1]刘书珍,张菊香,张伯兴,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3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186-187.
[2]李傲梅,李方,刘凌昕,等.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743-745.
[3]汤郁,王丹丹,张华勇,等.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11,15(3):175-178.
1.4疗效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评价均以我国卫生部所颁发《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肌痹"疗效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基本正常;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验室检查结果好转;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上未出现任何变化,部分患者还出现了恶化的情况。
3讨论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属于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其早期误诊率达到了5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4]。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导致患者出现此类疾病的原因为中毒、日晒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5]。临床研究表明,皮肌炎是自身抗体攻击肌束周围或皮肤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补体C3而启动补体活化途径而产生炎症反应,因此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体液免疫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特征性皮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累及肺部、心脏、消化道等多个系统;多发性肌炎则是由人类白细胞抗原-限制性抗原特异性(HLA),细胞免疫作用于肌肉纤维导致,患者的大部分肌内血管结构均未显示异常,或者只出现较轻的病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西药治疗通常将激素作为首选药物,但其副作用较大,长期用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肌损害程度。

中医辨证治疗皮肌炎的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皮肌炎的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皮肌炎的体会【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皮肌炎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横纹肌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发生水肿、红斑、肌肉变性为特征。

1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寒湿之邪侵于肌肤,阴寒偏盛,不能温煦引起;或因七情内伤,郁久化热生毒,致使阴阳气血失衡,气机不畅,瘀阻经络,正不胜邪,毒邪犯脏。

现代医学有自身免疫疾病学说、感染学说、日晒、过劳等因素亦可诱发本病。

2辨证分型2.1风湿热毒型多见于急性期,皮疹紫红肿胀,身热、肌痛、无力,有时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胸闷,食少,舌质红,苔黄厚,脉数等。

治宜凉血解毒、养阴清热,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味:生地、赤芍、丹皮、紫草、黄芩、生山栀、知母、生石膏、元参、沙参、金银花、生甘草等。

加减法:肌肉关节疼痛者加鸡血藤、秦艽;肢体软瘫无力者加生黄芪、淮山药;小便短赤者加猪苓、车前子等。

2.2虚寒型多见于慢性期与缓解期,皮疹黯红,肿胀,肌肉关节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

治宜健脾益气,调补气血,通络,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味:黄芪、党参、鸡血藤、白术、茯苓、当归、熟地、赤芍、白芍、川芎、鸡内金、甘草。

加减法:腹胀加枳壳、大腹皮;斑疹瘀紫加桃仁、红花;便秘加枳实、大黄。

2.3脾肾阳虚型多见于慢性病及迁延日久者,症见皮疹紫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体倦乏力,舌淡,脉沉细或微弱等。

治宜温补脾肾。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党参、淮山药、白术、山芋、熟地、丹皮、泽泻、巴戟天、淫羊藿、黄芪、甘草。

加减法:四肢软弱无力、气短加西洋参、麦冬;骨节烦痛加桂枝。

3体会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肌肉炎症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属于中医的“肌痹”、“风温痹”。

如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中记载:“病在肌肤,肌肤尽病,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风湿寒之气合而为痹……风湿之气偏多者,名风湿痹也。

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肌肤尽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年 1 第 4 09 月 4卷 第 1 期
【 ● 治 研 讨 ' 证 】
多发 性 肌 炎和 皮肌 炎 的 中 医辨 证 思 路 探 讨
崔 小 强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 浙 江 杭州 3 0 5 10 3
关 键 词 多发 性 肌 炎 皮肌 炎 辨 证 论 治
慢性 非化 脓性 炎症 改变 伴 肌无 力 为 特 征 的 自身 免 疫性 结 缔 组 织 疾 病 ,以肌 肉 酸 痛 、麻 木 不 仁 、四 肢 沉 重 、 甚至 肌 肉萎缩 为其 特 征 。前 者仅 有 肌 肉病 变 而 无 皮肤
损害 ,后 者 常具 有 特 征 性 皮 肤 表 现 。本 病 较 为 少 见 , 女性 发病 多于 男性 ,男 女 比例约 为 1: 。据欧 美 国家 2
坚者 ,善病痹 ” 《 生方 ・痹 》指 出 : “ 因 体 虚 , 。 济 皆
腠理 空疏 ,受 风寒 湿气 而成 痹也 ” 。 不仅 腠理 空虚 容 易 招致 外 邪 ,情 志 失 常 、先 后 天
粘 滞 ,故病 情反 复 ,缠绵 难 愈 。湿邪 又 多与 风 寒 或 风 热 之邪 相兼 侵袭 人体 ,故 本 病 常见 关 节 肌 肉游 走 性 疼 痛 ,痛 处不定 。偏 于热 者 ,则 多 见皮 疹 、红斑 ;偏 于
阳土 ,喜 燥 恶 湿 ,若 四 肢 肌 肉发 生 病 变 ,则 内 应 于
据 疾 病 自身发 展演 变规 律 ,本 病 的辨 证论 治 思 路 有一
定 的共性 可循 ,因此 总结 疾 病 的辨 证 思 路 ,对 加 深 本
病 的认识 ,提 高疗 效 ,都不 无益 处 。
1 识 标 本 ,虚 实 为 纲
表现 ,类 似于 “ 证” 痹 证 ” 等范 畴 。本 病 较 为 复 痿 、“
杂 ,临床 属难 治之 症 ,中 医药 治 疗 有 一定 的优 势 。根
裹 ,湿热 不攘 ,大筋 绠 短 ,小 筋 弛 长 ,绠 短 为拘 ,弛 长 为痿 。 素 问 ・ 证 》 日 : “ 渐 于湿 ,以水 为事 , ”《 痿 有 若有 所 留 ,居 处 相 湿 ,肌 肉濡 渍 ,痹 而 不 仁 ,发 为 肉 痿。 素问 ・ ”《 长刺 节 论 》云 :“ 在肌 肤 ,肌 肤尽 痛 , 病 名 日肌痹 ,伤 于寒 湿 。 《 病 源 候 论 》说 : “ 腠 理 ” 诸 人 虚者 ,则 由 风 湿 气 伤 之 ,搏 于 血 气 ,血 气 不 行 则 不 宣 ,真邪 相击 ,在 于 肌 肉之 间 ,故 其 肌 肤尽 痛 。然 诸 阳之 经 ,宣 行 阳气 ,通 于 身 体 ,风 湿 之 气 客 于 肌 肤 , 初始 为 痹 。 ”本 病 病 位 在 脾 ,脾 主 四肢 肌 肉 ,而 脾 为
本 病 的基 本 病机 是 正 虚 为 本 ,邪 实 为 标 。 《 枢 灵

百病 始生 》 日 : “ 雨 寒 热 不 得 虚 ,邪 不 能 独 伤 人 风


此 必 因虚邪 之 风 ,与 其 身 形 ,两 虚相 ,邪 不 可 干 ” “ 之 所 凑 , ” 正 ; 邪
亦不 少矣 。 难经 》 日 : “ ”《 四季脾 旺不 受邪 ” ,脾 气充 足 ,邪不 易入 侵 ;脾 胃素虚 之 人 ,或 饮食 失 节 ,或 劳 倦 内伤 ,或 外受 寒 湿之 邪 ,均 可 导 致脾 胃虚 弱 ,运 化 失 司 ,痰浊 内生 ,气机不 利 ;脾 虚 还 可 使 气 血 生化 乏
报 道 ,在 l 岁 以 下 儿 童 中 患 病 率 为 1 9 1 6 本 病 在 6 ./ 0 。
虚 ,痰浊 内生是本 病 的重 要 病 机 。现代 研 究 也 表 明遗 传 因素 在 炎 症 性 肌 病 发 病 中 的重 要 作 用 ,几 乎 5 0
D P 患者 具 有 HL M/ M A—DR 3基 因表 型 ,且 总 是 与
其气 必 虚” 。人 体 正 气 不 足 ,腠 理 不 固,使 风寒 湿 热
之邪 趁 虚而入 ,故 《 枢 ・五 变 》 日: “ 理 而 肉不 灵 粗
脾 ,正 如 《 问 ・痹论 》所 言 : “ 痹 不 已 ,复 感 于 素 肌
邪 ,内舍 于 脾 。 湿 邪 阻 滞 经 络 ,不通 则 痛 ,且 湿 性 ”
弛纵 ,发 为筋痿 。 《 岳 全 书 ・杂 证谟 》 云 : “ 证 ” 景 痿
之义 … …元气 败伤 则精 虚 不 能灌 溉 ,血 虚不 能 营 养 者
毒 之 为 病 ,面 赤 斑 斑 如 锦 文 。 阳热 之 毒 侵 袭 人 体 , ”
气 营两 燔 ,蕴 于肌 肤 ,而 见 面 红 赤 发 斑 ,或 见 发 热 、
多 发 性 肌 炎 ( oy oi s p lmy s i,P ) 和 皮 肌 炎 t M
( emao o i s d r tmy s i,DM ) 是 一 组 主 要 累 及 横 纹 肌 ,呈 t
血 脉失去 调养 ,营卫 失 于调 和 ,风 寒 湿 热之 邪 乘 虚 而 人 ,着 于 筋 脉 则 发 风 湿 痹 病 ,故 脾 胃虚 弱 ,气 血 亏
HL A~B 8基 因相 关 ,并 且 最 常见 于抗 J ~ 1抗 体 阳 o
性 患者 。
本病 所感 受之 邪 ,多 为 风寒 湿 热 之 邪 ,尤 以湿 邪
为 多见 。 《 问 ・生 气 通 天论 》 云 : “ 素 因于 湿 ,首 如
祖 国医学 中没 有相 应 的病 名 ,根 据 其 病 因病 机 及 临 床
不 足 等 因 素 亦 可 引 发 本 病 ,如 《 问 ・痿 论 》云 : 素
“ 思想 无 穷 ,所 愿 不 得 ,意 淫 于 外 ,入 房 太 甚 ,宗 筋
寒者 ,则 多见 肌 肉麻木 ,喜 温 喜 按 ,得 温 则舒 。然 而
本病 多 见 面 部 等 其 他 部 位 伴 发 皮 疹 ,为 感 受 热 毒 所 致 ,《 匮要 略 ・ 金 百合 狐 惑 阴 阳毒病 脉 证 治 》 日 :“ 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