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
中医毕业论文 浅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中医毕业论文浅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方剂,由柴胡、桂枝、干姜三味组成。
它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本篇论文旨在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证候进行浅析,探讨其临床应用和疗效。
一、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及功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要组成为柴胡、桂枝和干姜。
柴胡为主药,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桂枝为辅药,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干姜为调药,能温阳化湿。
整个方剂的功效是通过柴胡的疏肝作用,配合桂枝和干姜的温经、活血、化湿作用,来达到调和气机、畅通经络的目的。
它主要适用于气郁血瘀的病证,如胸痹、肋痛、胁痛等,也可用于寒湿困阻、阳气不足的病症。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它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寒湿困阻等。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其在几种常见病症中的应用。
1. 胸痹胸痹是指胸腹部疼痛、压迫感等不适症状的总称。
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有助于改善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胸痹相关症状。
2. 肋痛肋痛是指胸腹部肋骨周围的疼痛感。
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调和气机、疏肝理气,对于气郁血瘀所致的肋痛有很好的疗效。
3. 胁痛胁痛是指腹部两侧的疼痛感,常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有助于改善胁痛的不适感。
4. 寒湿困阻寒湿困阻是指体内寒湿邪气滞留,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堵塞的病症。
柴胡桂枝干姜汤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有助于调理寒湿困阻所致的症状。
5. 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常表现为畏寒、胃纳不香等症状。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干姜成分可温阳化湿,对于阳气不足的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疗效评价柴胡桂枝干姜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其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它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和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可以调和气机,改善气机不畅所致的病症。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研究

“ 往来寒 热” 的症状是邪犯 少阳半表半里 ,致枢机不 利 ,气 机 内郁 ,阳气枢转 与升 降出入失 常 的表 现。正邪 相争 ,阴阳转 化 出现往来寒热 。“ 心烦 ”在 《 伤寒论 》六经各论均有 出现 ,但
胱所致 。若其 内聚中焦 , 轻则呕而不渴 , 如《 金匮要略 》中 “ 呕 家本渴 , 渴 者为欲解 ,今凡不渴 ,心下 有支饮故也 。 ” 《 伤寒论 》
津损 阳所致 口 ] 。如 《 伤寒论 》9 6 条有 “ 伤 寒五六 日,中风 、 往
来 寒热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此即为太 阳汗下后邪陷水停 所 致 的小 便不利 。但是汗下 所致 的小 便不利更 多 的是 伤津损 阳 正治, 但 汗之不解 , 徒伤津液 , 服用下法 , 更伤阳气 终至阴阳两伤。
东理 工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0 ,2 5 ( 1 ) : 7 - 1 2 .
【 3 】 张 玖龙 ,李美娟 . 青 年女工心理健康 与防御 方式 、人格特征 的相关 研
究 【 J ] . 四川精神卫 生,2 0 1 0 ,2 3 ( 2 ) : 9 4 — 9 6 .
《 伤寒论 》第 1 4 7条出现 的柴胡桂枝 干姜汤方证 ,历来 争议
颇 多 ,笔者 欲从本 方证 的症 状 、用药 和病机 三方面 的解析来 认 识柴胡桂枝 干姜汤。 1 症状解 析 1 . 1 已发 汗而复下之
1 . 4 小便不利 ,渴而不 呕
少 阳病 出现小便不 利 ,原 因大致可 以分 为 :水饮 内停和伤
最后 为外来 女工提 供法律 支持 ,对其 进行普 法教 育 ,使其 借助 法律 来维 护 自身合法 权益 圈。同时 ,外来 女工 的从业 企业 ,也 应该为其提供更 多的社会 支持 , 增强其归属感 , 改善其心理状况 ,
试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从 刻 下症候 看 , 表现 为 : 往来 寒 热 , 现 水 阻 、 等 三焦气 化 和 水液 代 对看 , 有启 发 。两方 相 比 , 胡 、 气遏 颇 柴
杨基建 , , 男 主任医师 。陕西 中医药 学会理 事 、 医史 文献及 中医基 础理 和解 少 阳 . 、 胡 汤 又 有 半 夏 、 /柴 J 党 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 中医内科 临床工作。 参 、 姜 、 枣 等 , 理 脾 胃 、 逆 生 大 调 降 ・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 中医医院 ( 10 1 7o o ) 作者简介
可概括 为邪 结 少 阳三 焦 , 气化功 能不及 , 治疗机 理 可概 括 为和 解 少 阳枢机 , 其 温运 三 焦 气化 。 由此 基本 观 点 出发 , 中还 对与 此有 关的 一些 问题 进 行 了分析和 阐述 。 文 关键 词 方剂 柴胡桂枝 干姜 汤 药物 作 用
柴 胡桂 枝 干 姜 汤 见 《 伤寒 论 》 胸 胁 满 微 结 , 烦 , 时 兼 有 小 便 谢 失 常 的兼 证 。这 些 兼 证 较 为 复 心 同
和中 之 意 显 然 ; 方 则 有 桂 枝 、 此 干
2 Ta io a hn s dcn o rM 4 rdt n lC ieeMe iieJ un i
维普资讯
中 医 药 通报 ・ 景研 究 仲
姜、 牡蛎 、 蒌 根 , 通 三 焦 、 结 为病 机 核 心 ; 本 方 证 以少 阳 热 中用 之 , 过 以之 治 阳浮 之 渴 ; 栝 温 散 而 不 牡
解 少 阳枢机 , 温运 三焦气 化 。
1 症 候 分 析
的兼证 , 这 些 兼 证 较 为单 纯 , 但 故 药 , 芩 清 胆 泻 热 , 合 柴胡 和解 黄 配 仲景 仅在 方后语 中说 明 , 而未 单列 少 阳 , 蛎 散 胸 胁 水 气 之 结 聚 , 牡 栝
柴胡桂枝干姜汤

好文章!作者从抓主证、深研病机、适应病症、对应体质、加减合方等诸多角度,透彻地分析了这张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应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用法,尤其他提出“六经皆入”的个人理解,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对我们的临床很有帮助。
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一样,千百年来被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得非常广泛,从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像我们熟悉的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刘渡舟先生都是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高手。
我近几年通过学习前辈医家经验和临床摸索,逐渐积累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一些经验,下面从几个不同方面讲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1、抓主证是收效迅速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本方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小便不利、心烦”这些方证,在临床上一旦出现以上方证,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是什么人,果断应用,必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在临床上这些方证不一定会完全出现,那么在这些方证不完全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抓主证非常关键。
兵法有云:“擒贼先擒王”,我们应用经方的时候,临床时会发现有些疾病和我们的方证有些出入,病人的症状和我们的经方方证不完全符合,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抓它的主证。
尤其是我们刚刚走入临床的青年同道,有时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时,感觉症状纷繁复杂,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
我们有经验的同道啊,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要抓主证,擒贼先擒王,抓住主证以后,单刀直入,这个时候效果马上就会出来。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证是什么呢?我临床应用一般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病人要有口干口苦。
二是看病人下腹部以及下肢有无喜暖畏寒(凉)。
腹泻呢,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那么我的两个抓手就是一:口干口苦,二:下腹部的喜暖畏寒。
如果有我说的两个方证的话,我临床就会非常果断应用此方,头汗、小便不利,并非它的主证。
如果我们临床遇到头汗、小便不利当然可以应用,如果没有,只要抓住口干口苦,下腹部以及下肢喜暖畏寒就可以应用。
临床中应用经方抓主证也是刘渡舟、岳美中先生经常应用的经验,他们认为只要抓住了主证,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也会慢慢解决。
柴胡桂枝干姜汤

CN 41-1114/R
DB CJFD
RT Journal
A1 牛锐;
T1 经方柴桂干姜汤治疗脾寒肝热型妊娠剧吐临床疗效观察
JF 现代医药卫生
JO XYWS
YR 2012
IS 19
K1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应用;;肝热;;寒湿困脾;;妊娠剧吐;;治疗结果
SN 1672-2779
CN 11-5024/R
DB CJFD
RT Journal
A1 魏亚杰;石凯峰;
T1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心得
JF 河南中医 JOΒιβλιοθήκη HNZY YR 2013
IS 04
K1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张仲景
AB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太阴虚寒,临床以口干口苦,脉弦,头晕及胃脘发凉,恶凉食,便溏,脘腹胀满为辨证要点,凡见此证者,无论何病,皆可用之。根据寒热多少,调整药物用量,口苦甚者,增加黄芩用量;腹胀满而下利益甚和(或)胃脘部发凉,恶凉食者,增加干姜用量,甚则可加用附子。
SN 1002-2619
CN 13-1067/R
DB CJFD
RT Journal
A1 刘鹏程;林上助;王建中;郑伟伟;
T1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胃肠型感冒的临床体会
JF 海峡药学
JO HAIX
YR 2012
IS 08
K1 柴胡桂枝干姜汤;;胃肠型感冒;;治疗;;来立信
AB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胃肠型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10月的胃肠型感冒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采用柴胡桂枝干姜加减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环丙沙星治疗。结果对照组中显效和有效者共2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44.4%;治疗组中显效和有效者共38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84.4%。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是治疗胃肠型感冒疗效较为理想的方剂。
经方学习——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方学习——柴胡桂枝干姜汤
古代的治疟方和调理方,有恢复身心疲劳的功效,适用于以疾病迁延不愈、胸腹动悸、口渴而食欲不振、腹泻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
【经典方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147)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四)
【体质要求】面色黄或白,常自诉对温度反应敏感,多有冷感,容易疲乏无力,情志郁闷,易惊悸,多失眠,多口干渴,颈部以上易出汗或盗汗,肩酸痛,腹泻或大便不成形。
腹诊:胸胁部多按之不适,腹部可触及心下悸或有振水音。
舌多湿润无苔,脉多弱。
多见于因过度疲劳、大量汗出而饮食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
【适用疾病】感冒、疟疾、不明原因低烧不退、胸膜炎、肺结核、肺门淋巴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律失常、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亚急性腹膜炎、糖尿病、甲亢、腰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肾结石、癫痫、癔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加减法】面黄眩晕、疼痛者,合当归芍药散;口渴而浮肿者,合五苓散;腹痛、腹胀者,合四逆散。
【注意事项】日本有本方导致间质性肺炎的报道,建议服药3个月后进行X片检查。
谈谈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治的疾病

谈谈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治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等制成,味辛,微苦。
主要成份为黄芩苷,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
用于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等症。
一、腹胀(慢性乙型肝炎)柴胡16克,桂枝1O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O克。
此方仅服1剂,则夜晚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
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二、胃脘痛(胃下垂)柴胡10克,黄芩6克,干姜6 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茯苓1O克。
上方共进3剂,胃痛已减,El臭已愈,但出现腹中雷鸣。
此为肝郁渐疏,脾气已运,上方加黄芪12克,服1O剂,诸证果愈。
按语:口臭、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肝胆有热也;神疲纳呆,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脾寒也。
胆热脾寒,气机不利,津凝不滋,则胃脘疼痛,且有振水音。
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本方正与之相合,加茯苓者,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三、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柴胡、桂枝、半夏、栝蒌仁(打碎)、枳壳、花粉各9克,生牡蛎(扪卒)1 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
三剂,水煎服。
按语:本案咳嗽乃肝、脾、肺三脏同时受累,然其本在肝、脾,其标在肺。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脾湿得化,肺气复其清肃,咳嗽痊愈。
由上可知,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可以用于咳嗽、胃脘痛和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腹胀这几种病症的治疗的,通常来讲,在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上述三种病症进行治疗的时候,药材用量的掌握,在病症的治疗上也是有一定的差异存在的。
柴胡桂枝干姜汤资料

柴胡桂枝干姜汤心得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一、各家解读条文(一)胡希恕解读148条胡希恕先生对第148的注解与第147条紧密相连,60年代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传入少阳之期”;70年代,注解为“常为传内之时”;80年代,注解为“半在里半在外”。
更重要的是,渐渐体悟出第148条不是小柴胡汤方证,而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二)冯世伦老师观点据《伤寒论》第147、148条所述,凡见为上热下寒,又见阳微结者,即可认定。
即本方证六经辨证符合厥阴病提纲——可以断定,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厥阴。
(三)李士懋观点1.李士懋对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本质及应用的总结(1)少阳病本证,即小柴胡汤证,其性质为半阴半阳,或半虚半实证。
(2)少阳病,位居阴阳交界之处,有寒化热化两途:阳气转盛则热化,外传三阳;阳气转衰则寒化,内传三阴。
因而兼证甚多,变化繁杂。
(3)典型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提纲三症,加小柴胡汤证四大主症,共七症。
七症具备者,固易诊断,而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能正确诊断却非易事。
(4)七症中,其诊断价值权重,依次为:脉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心烦喜呕,目眩,嘿嘿不欲饮食,咽干。
(5)诊断小柴胡汤证的依据有两点:一为脉弦,弦可见沉、拘紧、数、按之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
柴胡桂枝干姜汤(简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
本方目前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及方解认识不一,争论较多。
笔者参考了相关书籍以及近10年的文献报道,试从病机、方解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做综述如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1 病机释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1.1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因手足少阳经常相互影响,足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手少阳三焦因之壅滞,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
持此见解者以当代注家居多,如《伤寒论讲义》二版、四版、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中国汤液方证》、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日本吉益东洞《类聚方》及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等。
1.2 少阳病兼表邪未解:伤寒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表邪未解。
清代医家尤在泾持此观点,在其《伤寒贯珠集》中云:“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
”裴永清亦支持此观点,谓此汤证有太阳表邪未解之情。
1.3 少阳病兼津伤:汗后复下,津液已损,更因邪入少阳,胆火内郁,热耗津液,致亡津而内燥。
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对本方之注云: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
汪苓友于《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称:“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后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是故渴而不呕。
”亦从津液耗伤立论。
章虚谷等亦赞成此观点。
持此观点者尚有《伤寒识义》、《伤寒临床研究》、《六经辨证实用解》等。
1.4 汗下邪陷,阴阳两伤:汗下后津液耗伤,又因苦寒妄下,阳气亦损。
如冉雪峰在论述此方条文时说:“此条外则少阳而兼太阳,内则阳微而兼阴微,既为太阳少阳的里层,又为阳伤阴伤的并合。
”
1.5 少阳病兼气化失常:聂惠民在《伤寒论与临证》中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则阳气外泻,复下之则阳气下陷,致邪入少阳,气机微结,津液不化而成本方证。
1.6 气郁为本,痰结为标:畅洪昇[1]认为:少阳主枢,其气游行上下,宣达内外。
一旦邪入少阳,首先表现为气机郁滞不利。
少阳气机郁滞,可横乘脾胃,导致中气不宣,又可引起津液代谢失常,生痰成饮,从而产生各种病变。
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往往易形成痰饮。
气机阻滞,痰结胁下不化,而成有形之物,故见胸胁满微结。
口渴由痰结不化,正津不布所致;津液敷布障碍,故小便不利。
1.7 胆火内郁,兼太阴虚寒:刘渡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指出:“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
此证为胆热脾寒,故治以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
”
1.8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胡希恕[2]在论此条时说: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但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证,医者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呈现微结。
汗、下、邪热皆伤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为邪还在半表半里;心烦,为上有热。
这里的“微结”,是针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为阳明证者显异。
此证已转化为半表半里阴证,呈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
2 药物解析
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对于本方的解析,历代医家认识也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2.1 和解少阳,温阳化饮生津:将其药物分为三组。
一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邪热,以除少阳半表半里未尽之邪。
二是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温阳生津,以治饮结津伤,桂枝、干姜温通化饮,瓜蒌根、牡蛎生津散结。
三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三组药物相合,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既有和解少阳之功,又有温阳化饮生津之效。
药证相符,则少阳得和,枢机畅达,诸证悉除。
方后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
”这是药后表里阳气畅通、津液布达、正复邪退的表现。
2.2 双解少阳表里:《医宗金鉴》认为:“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
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
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主少阳之里。
”由是观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具有双解少阳表里之功。
2.3 和解少阳,清热生津:汪苓友曰:此小柴胡汤加减方也。
兹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烦,是为津液少而燥热,非水蓄也,故留黄芩不加茯苓,以清热;又云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生津止渴。
2.4 和解少阳,化气生津:聂惠民在《伤寒论与临证》中讲:柴胡桂枝干姜汤诸药相和,可使少阳得和,枢机得利,气化以行,阳生津布,诸证悉愈。
2.5 和解少阳,化痰开结:畅洪昇[1]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分为三组:一组为柴胡、黄芩,二药能疏肝胆郁滞,清胸胁蕴热,解半表半里之邪,是枢转少阳必用的对药。
一组为桂枝、干姜、炙甘草,辛甘合用,能斡旋中州,温通扶阳。
一组为栝楼根、牡蛎,有清热生津、化痰开结之效。
综合全方共成和解少阳,化痰开结之效。
2.6 双解太少,合补阴阳:冉雪峰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为伤寒由于误下而“外则少阳而兼太阳,内则阳微而兼阴微,既为太阳少阳的里层,又为阳伤阴伤的并合。
故一面和少阳,一面和太阳,一面救阳气,一面救阴气。
此条柴桂干姜,以复其阳;芩蒌牡蛎,以复其阴。
”
2.7 和解少阳,温脾散寒:刘渡舟[3]教授论此方病机为胆热脾寒,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
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之邪;桂枝、干姜、炙甘草补脾散寒,温通阳气。
全方既解少阳之邪,又能温脾散寒通阳。
2.8 清上温下,寒热平调:胡希恕[2]认为此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
有清上温下,寒热平调之功。
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
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液解渴。
黄芩苦寒,伍辛温之干姜以理微结。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
原有人参、大枣补中会
致壅满,因均非微结所宜而去之。
3 临床应用
3.1 心律失常:该方证是各种心脏病中常见的症状,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
武志平等[4]认为心之气阴两虚兼少阳枢机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运用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律失常治疗32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4
例。
3.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
徐行[5]用大柴胡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4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控制28例,显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8%。
大柴胡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肝利胆,则有助于恢复肺之宣肃功能。
“肺与大肠相表里”,用生大黄荡涤肠腑积滞,恢复大肠传导功能,能使邪有出路,迅速恢复肺之肃降功能,而使哮喘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