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通史:先秦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通史整合——先秦时期

高三历史通史整合——先秦时期

庄 子
韩 非
孙 武
百家争鸣
形成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衰落,诸侯崛起。3.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①主 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教育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韩 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 法家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想基础。 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非 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③主张
思想 学派
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 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 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 学派的创始人,代表当时没落 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①其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寡欲;②朴素辩证法思想(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 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中国哲 老庄之学老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③对社会 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 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道家思想 子发展持消极悲观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 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 墨家 墨 主张“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④墨 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 主张 子 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政治: 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 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 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 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为而治”的主张; 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才能够被录用,与科举制考试成绩是唯一的选官依据不同, 察举制中“察举”是最为重要的,是前提条件。某种程度上, 察举制是后来科举制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生产技术的进步 ①原始时代: 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 ③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增多, 出现曲柄锄和大镰, 还出 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 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耕作技 术。 (2)农业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 ①战国时期有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工程。 ②汉代关中地区创造了“井渠”灌溉法。 ③东汉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基本上解除了水患。
归纳总结汉字的演变
演变规律: 由图画到符号、由繁到简。
4. 文学成就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为中国古典文 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2)屈原和《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 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代表。 (3)汉赋 ①由来: 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 并用的文体。
A.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孔子首创私 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朱熹是理 学的集大成者, 四处讲学, 宣扬他的理学思想, 亚 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在雅典创办学园, 故 ①③④正确;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 倡导官学教 育。答案为 C 。
2. 绘画艺术成就 ( 1) 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绚丽的图形。 ( 2) 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 保留有许多绘 画的遗存。 3.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最早的成熟汉字: 商朝的甲骨文。 (2)演变: 秦统一后, 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 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出 现隶书、楷书。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大纲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大纲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时段特征 1.宋代 (1)政治上,汉族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续完善。 (2)经济上,土地兼并激烈,工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交子), 城市中坊市界限和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 产生;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3)思想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弘扬积极入世的传统,创 立了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文学艺术上出现世俗化趋势,科技 发达。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崩溃,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 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盛行,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1) 宋:二府 ( 中书门下、枢密院 ) 三司;文官知州;通 判监督;转运使输财;官吏分治。 政治 (2) 元:中书省、宣政院(宗教和藏地)、枢密院、行 省制;土司制(世袭);
夜市、街市、交子、瓦肆、商标;占城稻、棉花的推广; 经济 景德镇,彩瓷;杭州,泉州;榷场; 程朱理学;古文运动,宋词、元曲、元杂剧;文人山水 文化 画,风俗画;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 三大发明西传; 选修 王安石变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政治
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五族入华,士族
经济
屯田制,均田制;翻车,灌钢法,白瓷; 草市;人口南迁 建安文学,竹林七贤,玄学;王羲之;宗教画;道 教、佛教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四川自贡一模)下表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遗址名称距今年代发现地点所属流域巫山人约200万年重庆巫山长江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蓝田人约115万—65万年陕西蓝田黄河北京人约70万—23万年北京周口店海河金牛山人约26万年辽宁营口辽河C.源远流长、万姓同宗D.一体多元、区域互补2.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图左)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图右)基本上处于一个时代,它们的纹饰和形制高度相似,相比较而言三星堆龙虎尊的纹饰线条要僵直一些,纹饰也显得呆板和粗糙。

这能够佐证( )A.巴蜀地区青铜制造业更为发达B.巴蜀文明源于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D.礼器制造实现了标准化生产3.(2023·四川雅安一模)甲骨文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

下列甲骨文可以说明当时( )甲骨文对应汉字王臣礼义孝仁C.分封制度渐趋成熟D.礼制观念得到发展4.(2023·河南郑州二模)商代受中原以外文明的影响,在农业作物中,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在建筑方法上,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

这体现了( )A.集权促进文明交流B.早期国家已经形成C.商代文明影响广泛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5.(2023·山西晋中二模)据《礼记·玉藻》记载,春秋时期“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铃)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邪恶)之心无自人也”。

据此可知( )A.儒家理念受到了统治阶级推崇B.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C.用玉制度强化了贵族尊卑秩序D.鬼神思想影响到社会审美标准6.(2023·四川南充二模)《礼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先秦部分(学考)

先秦部分(学考)
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 中肩。
——《左传》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 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 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 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 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宗 法 与 分 封
阅读材料: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 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 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 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天子与诸 侯之间是何关系?
宗 阅读材料: 法 与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 分 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 封 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
甲骨文(成熟 的文字)
西周 宗法制/分封制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手工业:冶金业(礼制的象征)
礼乐制度/学 在官府/ 《诗经》
思考: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
答:如嫡妻无子,则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 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 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 思考: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 答:如嫡长子死,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
西 周 宗 法 制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西周社会结构 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的分封制(王族、功臣、 先代贵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长江流域 多个中心: 木、石、骨质农具 农业: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 耕作方式:
4、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源头: 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绘画的起源: 代表:《鹳鱼石斧图》 戏曲的源头: 原始的歌舞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禹——启 夏: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国家的形成:出现了公共权力和一系列国家机器
指南仪器——司南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文字: 商代:甲骨文,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文学: 诗歌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 教育: 西周:“学在官府”
三、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 1、政治: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 —————————— 战国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耕作技术:垄作法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 经营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知识链接】小农经济
(1)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③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 方式,注重精耕细作。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①诸子百家
主要思想 (1)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顺 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道 老子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家 (3)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 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1)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 道 庄子 对的; (2)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 家 由。 法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家 代表
行政管理制度: 商:中央: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王畿), 设相、卿士 地方:地方封侯、伯
分封制:(基础、 内容、影响) 西周: 宗法制:(大小宗、目的、权利、义务、作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使用比 生产工具: 农业: 耕作方式:例不大仍以石、木、骨器为主 石器锄耕 生产方式:(耒耜) 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青铜冶铸: 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 代”;商代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 手工业: 瓷器: 主要用途:兵器、礼器 商朝时期出现原始瓷器 丝织: 商朝时有织机,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代表作:司母戊鼎(大)、四羊方 经营模式: 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 尊(精)、三星堆青铜礼器 商业: 商:职业商人的出现 所有制: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本
文化贡献 后 世 影 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
③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 地私有的合法性, 加速井 田制瓦解 各国变法运动:以法律 形式,最终确立起土地 私有制


春秋 时期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鲁国:初税亩---按亩纳 税 秦国商鞅变法等
战国 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商业: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 打破。
②孔子和早期儒学
• • • • • •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仁”(核心)、“礼”(目的)、 “以德治民”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 《离骚》(楚辞体) (3)文字: (4)绘画: (5)科技: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2、楚辞(骚体):--诗歌体裁
(1)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 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
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 “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及作品:
屈原《离骚》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 数学:算筹计数法 浪漫主义源头 —— 《离骚》(楚辞体) 天文:春秋最早哈雷慧星记录 (3)文字: 使用频繁、多种多样 战国《甘石星经》(石氏星表) (4)绘画: 帛画 《人物龙凤图》、《人物驱龙图》 医学: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 (5)科技:存最早的医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基本模式)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内容: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展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2)确立过程:
④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主要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概况: 原因: 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分析 影响:
形成的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政治: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
先秦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
一、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
1、原始社会时期的政治
禅让制:
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 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特点:“天下为公”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