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家道家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合集下载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道不同,不相为谋
谚语上有这么一句非常有趣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似乎是在提醒人们,当两个人走的路线不一样的时候,就不要想搅和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理想、希望和未来前景完全不一样,不可能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谋划,最后也只会互相拖累。

古人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作为一种明智的指导,让我们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所凌迟,让我们不要迷失在别人的轨迹里,因为每个人有自己不一样的梦想,决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别人的框架内。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按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去做,不要让自己受到任何形式的迁就和压抑。

当你觉得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那就勇敢的走下去,不要怕别人的眼光,不要怕别人的评价,不要怕路途的艰辛,只要坚定的走下去,就一定能到达梦想的地方。

虽然人们的理想和道路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学习,一经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到许多有用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坚持,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智慧等等。

了解别人,研究他们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增长更多的见识,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想法和思路。

另外,即使是道不同,我们也可以认识成为朋友,因为在朋友的关系中,两个人可以互相交流思想,而不是不搭理对方,双方可以尊重彼此,相互尊重对方的理想和道路,不断的努力互相帮助,实现自
己的梦想。

总之,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勇敢的走自己的路,学习别人的品质,和别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最后你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而你的道路会是最美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材料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材料

开篇理论材料【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话不投机半句多。

道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触及影响事物根本方向,并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谋应是长谋而不是短暂的谋。

“道”的实质是人们的思想主张,“相为谋”就是指共同谋划从而达成一致行动。

并从哲学、现实和逻辑三个层面,论述存在根本性分歧的人,即道不同,难以共同谋划商事。

最后强调,在坚持己道的基础上与志同道合者相为谋,在尊重异道的基础上和道不同者不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正确性,指出同“道”是“相为谋”的基础,而辩题前提是“道不同”,即“相为谋”的基础已经没有。

既然基础都没有,对方大谈“可以为谋”毫无现实意义。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同学刚才“能谋善断”,“造谋布阱”,真可谓“老谋胜算”。

可是谋东谋西却忘了今天辩题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道不同”。

您方刚才国共两党合作那其实求得了一致对外的道同,您方还说现在世界各国都要和平共处,那其实求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道同,那都不符合今天的前提。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翻译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翻译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翻译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的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伯夷列传》。

原文节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鲁相孔子与齐相晏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春秋博弈,谁败下风?

鲁相孔子与齐相晏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春秋博弈,谁败下风?

鲁相孔子与齐相晏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春秋博弈,谁败下风?孔子与晏子,一个是圣人,一个是贤相,一个是大思想家,一个是大政治家,两者的思想有许多投合之处,从大的方面说,孔子主张礼治仁政,向往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而晏子排斥繁复的礼制,但也同样希望人格完善,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两者思想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一,施行德政。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群书治要》注:“德者,无为,犹如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晏子认为,古之盛君,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

其基本思想都是崇尚德政。

其二,爱护民众。

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并进一步解释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晏子的民本思想更为彻底,他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思想最高尚的是爱护老百姓,行为最淳厚的是使百姓安居乐业。

其三,任人唯贤。

孔子认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选贤任能,尊贤而贱不肖,则政治矣。

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主张顺应民意,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

孔子为政在于得人的思想,与晏子是一致的。

晏子说:“提拔贤人治理国家,任用能人治理百姓,是治国之道。

”他指出圣明之君任用人才的原则是,谄媚阿谀之人不能近他的左右,结党营私之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任职;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他希望君上所用之人,能表里如一,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其四,修身正己。

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又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强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他还有千古之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忧者”。

晏子同样重视修身正己,不仅经常劝谏君上修己安人,自己也恪守古义,清廉俭约,清心寡欲,注重人品官德,为人之型范。

晏子与孔子的分歧主要在于,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过于高远,脱离现实,属于“开天窗”,而晏子的治国理政思想,紧贴实际,接地气。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道不仅仅指简单的志向或兴趣,它在哲学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东西,统领着世界,可以理解为人的境界。

------------【注音】dào bùtóng bùxiāng wéi móu【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道不同不相为谋”和“道不同亦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和“道不同亦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和“道不同亦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史记·伯夷传》,从《论语·卫灵公》中的:“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引申而来。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

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而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道不同亦相为谋。

一个社会,一座城市,一个公司,都是有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组成的,这些人只有相互的理解与包容支持,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西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唐僧和三个徒弟刚开始并不同道,但是最终却因为大家相互之间的磨合,沟通,改变,最终取到了真经,完成了使命。

如果他们都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还会有流传千古的西游记么?如果我要做有个性的人,排斥他们所谓的不同道的人,导致合作和分工的不稳定,从而引发的一系列都头痛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和谐,导致渐行渐远。

道不同,照样也可为朋友,这样更有益于人际交往,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性格,互相包容,是非常明智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偏向于道不同亦相为谋。

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社会背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能力和层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在某一些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分歧,如果我们不用“道不同亦相为谋”的观点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没有兼爱包容、求同存异,就不利于进步和发展。

道,不同,亦相为谋。

我们应该如此!但是涉及到道德法律以及人性底线的问题,那就应该另当别论。

---- 摘自《百度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XX《论语·卫X公》意思是道,不同,不选择去谋划,比喻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很多。

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文:卫X公问陈于孔X。

孔X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奥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X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向,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使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X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听琴曲读四书五经——论语(卫X公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X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翻译:卫X公向孔X询问有关行军布阵的方法。

“儒与侠”:浅谈先秦诸子中相爱相杀的“儒墨之争”

“儒与侠”:浅谈先秦诸子中相爱相杀的“儒墨之争”

“儒与侠”:浅谈先秦诸子中相爱相杀的“儒墨之争”序言:这是一场历时300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是一些中华儿女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传承千载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闪耀着智慧结晶的文化情怀。

儒墨争雄,可谓纵横捭阖,智慧纷呈,不仅展现了无穷的文化魅力,更是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遗产,传承至今。

百家争鸣,诸子并起,那个年代,岂能淡忘?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齐争鸣”的繁荣局面。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的同时,不断的创立不同的学派和主张,如墨家的“兼爱”、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为公”等等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形成了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作为先秦百家中的“先进百强企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率先拉开了百家争鸣的第一环节,为这个辉煌时代的开启拉开了帷幕。

儒、墨两家由于“救天下”之观念不合甚至相悖互相批判,而相隔近百年的孔、墨二人,也开始了跨世纪的思想辩论。

接下来,尘封就来为大家浅析这场“诸子争鸣”的第一场大辩论:儒墨之争。

“仁治”:孔儒救世的药方提起“儒”,大家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人肯定是孔子。

那么孔子是何人?相信问遍全世界,十有八九都会回答是“圣人”。

孔圣人嘛,谁人不知?但纵观古今,我认为只有两个人对孔子的诠释最为准确:第一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中,他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第二是鲁迅先生,他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书中,将“圣之时者”翻译为“摩登圣人”,通俗而幽默。

既然为圣,那孔夫子的一生必然是为天下之不治而奋斗终生的。

身处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即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他不会经历诸雄纷争的战乱纷纷,能够安心的做他的学术研究,“一箪食一瓢饮”;不幸的是他需要为这无道的天下开出一副“药方”,无前贤之鉴,无同行者之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家道家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本文导读:
老子、孔子同为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巨人。

对于历史上的名人,大家一方面为其相互激赏而赞叹,如贝多芬之于莫扎特;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门户之见而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猜测,如孔子之于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就言:“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家,儒家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对于老、孔思想的异同,我们暂且不论,单说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只此一事,牵涉出后世多少公案。

《史记》中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
《庄子》、《礼记》、《吕氏春秋》、《史记》、《孔子家语》中都记载了此事,我们从最权威的史学著作《史记》的记载谈起。

《史记》中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主要有两处。

一为《老庄申韩列传》中: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一为《孔子世家》中:
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
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所谓的传统是指夏、商、周三代,然而却遇到了困难。

孔子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夏商二代离孔子的时代历史久远,留下的文献资料不足以重现二代的礼乐制度与文化。

幸而西周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发展演变而来,留下的文献资料也更丰富,可以满足孔子恢复古礼的愿望。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我们可以想见孔子说此话时的激动心情。

孔子对西周文
化的欣赏并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化为行动,四处游历,向通西周礼乐文化之人请教,史书中也记载有孔子问官名于郯子,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这可以看作孔子对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实践。

上述孔子请教的人之中,后世讨论最多的就是孔子问礼于老聃之事,老聃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曰聃,乃是西周守藏室之史,这是掌管朝廷典籍文献及礼仪之官,老子当时应该已经是个文化名人了,远在鲁国的孔子听说了老子大名,专门去往东周首都洛阳,向老子请教礼仪之事。

然《史记》中的这两处只记载了老子对孔子为人处事的教诲及孔子对老子的激赏之语,并未涉及礼仪。

孔子问礼之内容主要存于中国古代的另一本经典《礼记》中。

《礼记》虽然不是正史,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