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1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

三、神经生化基础
1、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氨基丁酸(GABA)和脑啡呔等到。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四、发展与纵横研究
五、实验法
1、实验法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最适合用来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伴随着它的其他变量的变化,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奠基
1、对异常行为的实验研究
(1)克雷佩林是实验心理病理学的奠基人。
(2)1906年普里恩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杂志《变态心理学杂志》
2、从生物学原因理论到医学模式
(1)德国精神病学家格莱辛格19世纪中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生物学原因的理论。
3、心因性理论的奠基
1、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2、应激反应
(1)塞里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分三个阶段。
1)警戒阶段
2)抵抗阶段
3)衰竭阶段
(2)一般认为,应激源以人的认知系统作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心身变化。
挫折而受力的个体差异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1)生活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他的挫折耐受力就会很低。如果一个人一生坎坷,他就有很强的挫折耐受力。
题变态心理学串讲题目

• A、被控制感
• B、假性幻觉
• C、思维被插入
• D、思维被广播
B
17、单选:病人感到周围环境变得 灰蒙蒙一片,没有生气,似乎隔着 一层膜,这种症状最可能为:
• A、幻觉 • B、非真实感 • C、交替人格 • D、意识朦胧状态
B
18、多选:假性幻觉的特点是:
• A、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 • B、存在于主观空间 • C、由外部器官感受 • D、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准确
ACD
26、单选:医生问:“ 你叫什么名字?” 答:“ 红绿灯,五台山,花儿对我笑,农业 大丰收……”是:
• A、强制性思维
• B、思维贫乏
• C、思维破裂
• D、夸大妄想
C
27、单选:关于思维破裂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患者思维联想松弛,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
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 B、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患者可能说出或写出完整
ABCD
22、单选:随境转移主要见于:
• A 、精神分裂症 • B 、神经衰弱 • C 、躁狂症 • D 、精神发育迟滞
C
23、多选:思维奔逸的临床表现包括:
• A、 思维活动量增多 • B 、固定思维反复出现 • C、思维转变速度快 • D、联想速度很慢
AC
24、多选:关于思维奔逸的说法,正 确的是:
34、多选:妄想的特征包括:
• A、信念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 B、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与个人利害有关 • C、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消除 • D、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
ABCD
35、多选:思维内容障碍包括:
• A、思维涌现 • C、强迫观念
B、超价观念 D、思维内容减少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
三、相关法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
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
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
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
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
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
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
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
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1名词解释题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10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2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13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4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5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
16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7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
18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19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20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自考“医学心理学”串讲资料

第⼀章 绪论 医学⼼理学:是⼼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理因素在⼈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规律的⼀门科学。
旧的医学模式:⽣物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物-⼼理-社会医学模式 技术运⽤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理问题。
变态⼼理学是研究⼼理异常现象的发⽣、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
在理论上,它与普通⼼理学在⼀起,从正、反两个⽅⾯更全⾯地说明⼈的整个⼼理现象。
健康⼼理学也可以说是⼼理学和⾏为医学在公共卫⽣学和预防医学中具体应⽤的必然结果。
它着重研究在促进和保持⼈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鉴定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病因学和诊断学问题以及改进医学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等有关的问题。
影响健康的⼼理因素:情绪、⼈格特征、⾏为习惯、动机冲突、谚语暗⽰。
⾏为:指机体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动。
习惯:指⽆需经过特殊训练,只是由于经常重复⽽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动化的需要或倾向。
不良⾏为习惯:指那些能损害⼈体健康的需要或倾向,如不良饮⾷⾏为、不良性⾏为、吸烟⾏为、药物滥⽤和酗酒以及赌博⾏为等。
"医源性疾病"是⼀些医护⼈员出⾔不慎⽽给病⼈不良暗⽰造成的;某些精神官能症如神经衰弱和癔病往往是由理暗⽰造成或加重的。
简答:医学⼼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医学⼼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门基础理论学科,是以⼼理社会因素在⼈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规律为其研究对象的。
其任务有: 1.研究⼼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起作⽤的规律。
2.为发挥⼼理因素的积极作⽤⽽提供全⾯、合理、有效的理论⽅法和措施。
简答:⼼理因素对⼈体健康的影响是医学⼼理学的⼀个基本观点P15 论述:情绪对⼈体的影响P16 简答:⼈格特征对⼈体的影响P17 简答:⾔语暗⽰对⼈体的影响P19 第⼆章 ⼼理应激 调查统计,⼆战前,死亡原因主要是传染病,⼆战后,主因转变为与精神因素(或说⼼理应激)有关的⼼脑⾎管病、癌症、意外事故等。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自学考试名师授课《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
它是心理学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分类、解释,阐明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及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所以,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2、为什么说变态心理学尚不完善?由于受整个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善和确切,对许多类别的异常现象还不能圆满解释,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尚属开始阶段,所得结果多不一致,因此,变态心理学还不能说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
3、心理失调:指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
5、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上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
7、心理变态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指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
对变态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它并没有贬义,实际上只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和异常。
8、变态心理的类别(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应用的心理异常分类体系或方案,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2)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是1990年修订的第10版ICD-10。
(3)最近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第四版DSM-IV。
(4)现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9、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变态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谱系观点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个连续谱系:当前的诊断系统以症状学-量别取向为主,病因学为辅,故在精神疾病中总有一些疾病因为症状类似、同时或交叉存在不同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要求而导致诊断的分歧。
使最早是Lewis在1934年提出连续谱系观点受到重视.谱系观点是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障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移行的.健康与不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复杂的情况:症状是交叉的、重叠的.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社会人群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较少或较少。
3、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4、经过系统治疗,心理异常的部分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5、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知识点】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研究:(1)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2)个体心理差异;(3)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3、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知识点】1、变态心理学发端于公元前400年。
2、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3、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的新见解是:(1)心理异常与大脑功能有联系;(2)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2)潜意识比意识重要;(3)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起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1)
第十五章心境障碍
第一节概述
心境障碍也叫情感性障碍、情感性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它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第二节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
一、人格因素
克雷佩林提出环性人格者更易于患躁狂抑郁障碍。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一般认为,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令人失望的生活事件,容易使人感到心理失衡进而绝望,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早期环境因素
1、父母被夺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儿童期由于分离或丧失导致母爱被剥夺,是成年后患抑郁障碍的易感因素。
2、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孩子关系的全面破坏,是成年后多种精神障碍,其中也包括重型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
四、脑血流和脑电图研究
脑电较长研究发现,双相抑郁病人两侧前额叶皮层不对称,额叶功能低下和全皮层葡萄糖代谢低下。
五、生物节律变化
人类的体温、睡眠、觉醒、内分泌、消化、代谢都有接近24小时的生理节律。
六、神经递质研究
当情绪冲动,波动也很大时,5-羟色胺的水平很低。
这可能是因为5-羟色胺在对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调节上起主要作用的缘故。
当5-羟色胺的水平很低时,其他神经递质便获得较大范围浮动的机会,从而极易失控,由此导致情绪失调,即谓“许可假说”。
七、遗传学研究
第三节临床表现
一、抑郁综合症
1、抑郁综合症主要的特点
(1)情绪低落;
(2)负性思维;
(3)高兴不起来;
(4)精力下降;
(5)迟缓。
2、焦虑
3、兴趣丧失
4、精力丧失
5、自我评价低
6、精神运动迟滞
7、自杀观念和行为
8、抑郁心境昼重夜轻
9、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10、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的其临床变异型
(1)激越性抑郁
(2)迟滞性抑郁
(3)抑郁性木僵
(4)非典型性抑郁
(5)短暂复发性抑郁
二、躁狂综合症
1、躁狂综合症的核心特征
(1)活动过多;
(2)心境高涨或易激惹;
(3)自命不凡
2、心境
3、外表和行为
4、言语与思维
5、感知障碍
6、其他表现
第四节病程和预后
一、预后因素
对未来病程的最好预测指标是既往发作史。
显然,既往有过多次发作的病人,复发的风险也要高得多。
其他预示复发风险高的因素有:
(1)双相障碍;
(2)社会支持不良;
(3)躯体健康状况差;
(4)伴有物质误用;
(5)伴有人格障碍;
(6)高的神经质特质。
对很多病人而言,抑郁最好被理解为慢性复发性障碍,需要综合性的长期治疗。
第五节心境障碍的治疗
一、对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可分如下几类
(1)支持性心理治疗;
(2)认知治疗;
(3)人际心理治疗;
(4)婚姻治疗;
(5)动力性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