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8(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③ 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内弓状纤维 . . 脊神经 交叉后组成 薄束 楔束 经内囊后肢 内侧丘系 薄束核 脊神经节 丘脑腹后外侧核 楔束核 中央后、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① 神经元 . 周围支 中枢支
② 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③ 丘脑中央辐射 背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 薄束核 楔束核 楔束 躯干上部 ① T4 ① T5 ②
① 视觉感 受器
②
视锥c
视杆c
周围支 .
中枢支
.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X (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
(视网膜颞侧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③ . 视辐射
节细胞
—视束
距状沟周围的枕 经内囊后肢 叶皮质(视区)
外侧膝状体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侧膝状体 双极细胞 ① ③
节细胞
② 视神经
视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中脑:大脑脚底
中间3/5内侧部 陆续分出纤维 躯体运动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展N核 舌下N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N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脑桥基 底部
延髓锥体
副N核
上睑提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下斜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下一半:睑裂以下的面肌 舌肌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一、上行(感觉)传导通路
痛觉 随浅感觉传 导通路传导
浅感觉 温度觉 粗略触觉 触觉
感觉 深感觉 (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 位置觉 运动觉
随深感觉传 导通路传导
振动觉
(一)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位置觉 运动觉 传导: 振动觉 精细触觉
薄束、楔束 内侧丘系
躯 干 四 肢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上行
内囊后肢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示意图
损伤部位: 交叉平面上方或下方
丘脑 中央 辐射
薄 束 结 节
楔 束 结 节
T4以上(楔束) T5以下(薄束)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鼻侧半纤维交叉×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视交叉 视束
节细胞 经内囊后肢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顶盖前区 视辐射 端脑距状沟 两侧皮质 (视区)
双侧动眼N副核
双侧瞳孔括约肌 双侧瞳孔缩小
双侧动眼N
节后纤维
双侧睫状N节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视野的概念及投射至视网膜的交叉关系
针刺小指掌面产生疼痛感觉
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侧 束—对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对侧丘脑中央辐射—对侧中央后回 的中部
右上颌第一磨牙产生疼痛
右侧上牙槽神经—右侧上颌神经—右侧三叉神经节—右侧三叉 神经根—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三叉丘系—左侧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左侧中央后回下部
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
分部
锥体外系
皮质核束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 体细胞(Betz细胞)等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其轴 突大部分纤维经过延髓锥体。 包括: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前部、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笔记18(导通路)

和平衡.丘脑腹后外侧核薄束核楔束核脊神经节薄束楔束(二)浅感觉传导通路、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前、侧束脊神经节比较躯体和四肢的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传导路的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完成,经过两次换元,从第二次换元起路径同. 中枢突三叉丘系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束视交叉视觉中枢上丘臂睫状瞳孔括约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顶盖前区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存在(+)丧失(-)(存在(+)存在(+)间接对光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健康侧眼患侧眼四、听觉传导通路Auditory pathway颞横回)外侧丘系听辐射下丘内侧膝状体蜗神经核蜗神经蜗神经节螺旋器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第三级神经元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躯体运动传导通路指从大脑皮质发出至脑干或脊髓前角,再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包括锥体系1.2.⑵功能: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⑶损伤后症状:锥体交叉平面以上:对侧肢体瘫痪.锥体交叉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一侧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⑵核上瘫和核下瘫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一侧皮质核束受损出现对侧舌下神经核核上瘫及面神经核下部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对侧舌肌瘫痪);一侧舌下神经(核)或面神经(核)瘫痪是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区别:1、组成2、作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间的运动,维持及调整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支配习惯性动作等.3、通路以皮质纹状体通路和皮质脑桥小脑通路最重要.小结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目的要求:1. 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躯干和四肢浅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锥体束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行径特点、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三元二换一交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 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传导通路

⒈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内神经细胞能产
生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与 Parkinson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
⒉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⒈新纹状体─苍白球系
额叶、顶叶等大脑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
背侧丘脑 (腹外侧核、 腹前核)
⒉皮质─脑桥─小脑系 额叶皮质 顶、枕、颞叶皮质
背侧丘脑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红核 × 脑桥核 ×
齿状核
新小脑皮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⒊锥体外系至运动神经元通路 ⑴皮质网状脊髓束 ⑵皮质-红核-脊髓束 ⑶顶盖脊髓束 ⑷前庭脊髓束
锥 体 外 系
胞 体 位 置
深感觉
浅感觉
视觉
听觉
意识性
躯干、 四肢 脊神经 节 头面 部 三 叉 神 经 节
非意识 性
躯干、 四肢
⒈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⒉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㈢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㈣听觉传导通路
㈤平衡觉传导通路
㈥嗅觉传导通路
⒈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2次换元,1次交叉, 对侧管理。 薄束(T4以下) 脊神经节细胞─→ 楔束(T4以上)
(第1级神经元)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核─────→内侧丘系
视束──→上丘──→顶盖脊髓束──→脊髓(完成视觉反射)。
└─→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
(换神经元)
视神经受损时的表现
一侧视神经受损时:光照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不缩小;光照健侧瞳孔, 两侧瞳孔均缩小。即当一侧视神经受损时,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 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时:光照患侧瞳孔,同侧瞳孔不缩小,对侧瞳孔缩小; 患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传导通路

不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及皮质脊髓束等)损伤 表现:
①随意运动障碍②肌张力增高③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 ④出现病理反射⑤肌萎缩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
①随意运动障碍②肌张力减小③浅、深反射消失 ④无病理反射⑤肌萎缩明显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束
皮质核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
(二).痛、温及粗触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躯脊干神、经四节肢皮肤
脊神经
角固有核背外侧束上升1-2节
后
索) 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侧 脊髓丘脑前束(前索)
背射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 中央后回中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头面部皮肤、粘膜
三
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
三
叉神经脑
桥、脊束核 三叉丘系
大部分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部 支 对侧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
配眼裂以下面肌部分
损伤表现:
皮肤浅感觉传导示例
精品课件
运动传导传导示例
精品课件
交叉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中央后
内囊后肢
(三) 视觉传导路
视锥、视杆细胞
双
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交叉
双眼鼻侧半纤维 视交叉
不交叉
双眼颞侧半纤维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内囊后肢 视区皮质
瞳孔对光反射路径:
感光细胞 视神经 视束侧 支 顶盖前区 双侧动眼 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损伤表现:
1.一侧视神经损伤:单眼全盲 2.一侧视束、视辐射、视皮质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偏盲 3视交叉中部损伤:管状视野 4.视交叉外侧损伤:患眼中间视野偏盲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外侧膝状体损伤、视 辐射损伤、视觉皮质 损伤
均与视束损伤症状相同
(四)、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感受器:
螺旋器(Corti器)
纹状体环路: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纹状体-黑质环路 3、苍白球-底丘脑核环路
大脑皮质 (额枕叶)
新纹状体
丘脑腹前核 和腹外侧核
丘脑束
苍白球
(豆核袢、豆核束)
黑质 底丘脑核
小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皮质
丘脑腹外侧核
小脑上脚
脑桥核
小脑中脚
小脑皮质 齿状核
三、神经化学传导通路
递质:单胺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5-羟色胺
1、多巴胺能通路:
主要在黑质和中脑被盖部
黑质
纹状体
中脑被盖部 边缘系统
漏斗核
垂体(门静脉)
2、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
主要在篮斑、延髓和脑桥被盖外侧区、交感神经的 节后神经元
背盖外侧区 (被盖中央束、内侧前脑束)
丘脑和下丘脑(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网状结构、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运动核(躯体运动核 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其轴突(脊神经核脑神经躯 体运动纤维)。
最后公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主要症状为: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 性,肌肉无萎缩
称硬瘫-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
三叉丘系
传导通路

脊髓丘系 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粗触觉障碍 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外侧丘系 双侧听力下降 皮质脊髓束 对侧四肢硬瘫 皮质核束 舌下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
展神经核 患侧眼内斜视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3、头面部的浅感觉
(三)视觉传导通路
(三)视觉传导通路
患侧全 盲
双眼颞侧偏 盲
患眼鼻侧偏 盲
双眼对侧 同向性偏
盲
(三)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 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 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交感节前纤 维→睫状神经节→副交感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病例分析 (2)
患者男性,65岁,入院检查发现: (1)左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高。 (2)左半身浅、深感觉消失。 (3)双眼左半视野偏盲。 (4)发笑时口角偏向右侧,伸舌时偏向左 侧,舌肌无萎缩。
(二)椎体外系
定义
锥体系以外下行(运动)传导通路,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 经核、小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最后经 中脑红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中继,通过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 束等,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脑神经核 脑神经 前角运动细胞 脊神经
➢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 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发起运动,对下运动神 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神经 细胞及其轴突;构成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并对肌肉 有营养作用
(一)椎体系
2级神经元完成
核上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
肌张力过高 运动过少
(二)椎体外系
1. 新纹状体-苍白球系 Huntington diseas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衡.
丘脑腹后外侧核薄束核
楔束核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前、侧束
脊神经节
比较躯体和四肢的浅、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路的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完成,经过两次换元,从第二次换元起路径同. 中枢突
三叉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
视神经外侧膝状体
视束视交叉视觉中枢
上丘臂
睫状瞳孔括约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顶盖前区
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存在(+)
丧失(-)
(存在(+)存在(+)间接对光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健康侧眼
患侧眼
四、听觉传导通路Auditory pathway
颞横回)
外侧丘系
听辐射下丘内侧膝状体蜗神经核蜗神经
蜗神经节
螺旋器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第三级神经元
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指从大脑皮质发出至脑干或脊髓前角,再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包括锥体系
1.
2.
⑵功能: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⑶损伤后症状:
锥体交叉平面以上:对侧肢体瘫痪.
锥体交叉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
一侧舌下神经核和面
⑵核上瘫和核下瘫
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一侧皮质核束受损出现对侧舌下神经核核上瘫及面神经核下部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对侧舌肌瘫痪);一侧舌下神经(核)或面神经(核)瘫痪是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区别:
1、组成
2、作用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间的运动,维持及调整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支配习惯性动作等.
3、通路
以皮质纹状体通路和皮质脑桥小脑通路最重要.
小结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目的要求:
1. 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躯干和四肢浅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锥体束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行径特点、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2. 熟悉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所引起的视野缺损,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及损伤后的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
3. 了解听觉传导通路,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比较,锥体外系的概念。
思考题
1. 试述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2. 试述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3. 试述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侧视神经、视交叉或视束受损会出现什么视野缺损?
4. 试述锥体束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起止、作用。
5. 试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所在位置及其轴突形成的结构.
6. 一侧皮质核束受损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