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教材分析
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蔡杰]
![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蔡杰]](https://img.taocdn.com/s3/m/e2bc87e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e.png)
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蔡杰]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当深入理解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对教材的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对于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将本模块与另外两个必修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在前两册的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贯彻“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系统,设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前两册相比,本册教科书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小说,分别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第二单元所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则又是有唐一代近五万首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们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至今令人沉醉。
第三单元虽侧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但古代论辩散文有着严谨的论证、精彩的比喻、雄峻的气势、腾纵的语势,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至今吟咏,仍能让我们回肠荡气。
第四单元侧重科普作品。
这类作品以严谨见长,但文中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宇宙的边疆》所描绘的浩渺璀璨的宇宙,《凤蝶外传》中凤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在带给我们无尽遐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多姿。
二是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梳理探究”板块的三个主要由学生自己探究的项目自不必说;“阅读与鉴赏”部分也特别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习”中。
比如《祝福》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拿电影剧本和原著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的命运。
《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三题,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感情,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辩证分析当代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孟子观念的不同。
此类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沟通课内外,进行拓展探究的思想。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解读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主要围绕政治学和法学两个领域,介绍政治制度和法治原则等基础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和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其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政治部分,教材将介绍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政治体制等基本概念,阐述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设更加公正、民主、稳定的政治制度。
此外,教材还将涉及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
在法治部分,教材将介绍法律的概念、种类和作用,阐述法治原则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包括法律的普遍性、公正性、权威性等。
同时,教材还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和挑战。
此外,教材还将涉及司法制度、执法机制等法治实践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实施的过程和机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政治和法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理解政治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法治实践,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简要解读,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高中数学(必修 3)教材分析

算法 —— 流 程 图 —— 基本算法语句
—— 算法案例
统计
抽样方法
总 体 分 布 的估计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线性回归方程
概率
随机事件—— 概率
古典概率 几何概型
事件和的 概率 (互斥事件)
二 “算法初步”的编写
有助意于图理性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是算法——实践; 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形与数
精确化
四 “概率” 的编写意图
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 —— 概率与统计的联系
概率的实际意义
随机事件—— 概率
古典概率
等可能事件
几何概型
有限与无限
事件和的 概率 (互斥事件)
概率的运算
五 教学建议
高 中 数 学(必修 3)
——教材分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I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一 内容与结构
算 基本算法语句
顺选循 序、择、环
输 赋 条循 入出 值 件 环
—— 算法案例 —— 欣赏
三 “统计”的编写意图
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 样本与总体 —— 特殊与一般
抽样方法
总 体 分 布 的估计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线性回归方程
随分系 机、层、统
图、表、特征数
线性相关关系
合理性
必修3教材分析

必修三教材分析一:必修3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1)主要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算法、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算法思想和统计思想也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的数学思想.(2)内容与课时。
全书分为三章,共36课时.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算法初步,12课时;第二章统计,16课时;第三章概率,8课时。
二:分单元解读教材第一章,是算法的初步知识.1.1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 必修》A版教材中,《算法初步》一章由三小节构成,配套的教师用书中建议讲授12课时。
第一节: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的概念 1课时;程序框图、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3课时。
第二节: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 1课时;条件语句 1课时;循环语句1课时。
第三节:算法案例算法案例 4课时;小结复习1课时。
1.2新课标对算法的要求1.2.1课程目标算法模块中,学生的算法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2.2教学目标第一节:算法与程序框图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第二节:基本算法语句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算法案例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科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3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三、必修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第2节 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第一个定量的定律,意义重大。 本节从引入点电荷模型开始,通过定性的实验得出两个带电小球 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距离及电荷量有关。再讲述库仑扭秤及库仑定 律的内容。再回到点电荷模型上。
三、必修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三、必修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第8节 电容器 电容
教学思考: 图中电压表支路应该安一个开关,最好使用内阻高的数字电压表 。采用两个相同的电容器并联,电荷量平分的办法。
三、必修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第4、5节 电场力的功 电势能 电势 电势差
⑤第一节课的例题不涉及电势。 ⑥讲解电势的方法步骤与讲解电场强度基本一致。 ⑦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本来不应该是难点,但一些拗口的题目 常造成学生困难。 ⑧等势面。注意等势面是“面”,但我们画在纸上的是等势线。 要让学生记住几种典型静电场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图的形状。知道 二者关系。 ⑨描绘平面上的等势线,新课标已不要求,放在发展空间里,供 老师们自己选择。
三、必修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第6节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这节很重要,只是由于数学知识的限制,给出的是匀强电场中二
者的关系,要让学生知道,二者都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有密切
的联系,对非匀强电场,定性的关系应该清楚。
注意:如果把静电场与重力场进行类比,重力场场强和重力势分
别是
E重力 =
mgh mg
三、必修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
③电场强度的引入 电场的存在可以通过它与其他物质的作用来检验,但力的大小与 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有关,需要引入一个与外界无关而能描述电场本身 性质的物理量—— F 与 q 的比值。 ④电场强度本身——定义,公式,单位,方向 ⑤例题示范:通过一个例题,说明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并强调 其矢量性。(拓展是有用的) ⑥电场线。
必修3的教材分析

2.1随机抽样约5课时
2.2用样本估计总体约5课时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约4课时
实习作业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第
三
单
元
本章包括以下内容:(1)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通过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基本性质;(2)古典概型的特征及概率的计算公式;(3)几何概型的特征及概率的计算公式;(4)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算法与程序框图
算法的概念1课时;程序框图、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3课时。
第二节:基本算法语句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课时;条件语句1课时;循环语句1课时。
第三节:算法案例
算法案例4课时;小结复习1课时。
第
二
单
元
本章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
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发现法教学,经历抛硬币试验获取数据的过程,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通过概念的提炼和小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做”数学的精神,享受“做”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
教材分析选必三3(二)

引言概述:教材分析选必三3(二)是一本适用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教材,旨在提供对必修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广泛知识覆盖。
本文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教材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教学策略以及教材的评价和使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教材的结构和内容1.教材的总体结构:介绍教材的整体结构,包括多少个模块和单元,以及每个模块和单元的概述。
2.教材的内容覆盖:详细介绍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包括涵盖的学科范围、核心知识点和重要概念等。
3.教材的章节安排:分析教材各个章节的安排和内在逻辑,并解释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材的教学目标1.教材的知识目标:解释教材设计时考虑的知识点和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教材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2.教材的能力目标:阐述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
3.教材的情感目标:说明教材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等。
三、教材的编写原则1.系统性与科学性:讲解教材采用的整体架构和逻辑,以及编写教材时注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教材的实用性:分析教材对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编写教材时注重实用性的意义。
3.教材的趣味性:探讨教材的趣味性设计,如何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学习。
四、教材的教学策略1.启发思考:说明教材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差异化教学:解释教材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交互式教学:介绍教材中采用的互动性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五、教材的评价和使用1.教师评价:分析教师如何评价教材的优劣,如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等。
2.学生评价:考察学生对教材的反馈和评价,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等。
3.教材的有效使用:提供教师使用教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调整教材的使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教材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先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
据我们比较近的是:(1)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颁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国中学生物教材采用“一标多本”的方式编制。
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共5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河北版、山东版。
每个版本具有自己的编排体系和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一标多本”让使用者有选择的权利。
二、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将内容划分为6个学习模块,由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组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容的内在联系。
因为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所以说是相对独立的。
但我们可以看到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内容安排上是从细胞研究到生态系统研究,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排趋势,而且必修三的学习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为基础。
选修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为基础。
所以说模块之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
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知识的延伸,是选修内容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知识框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内容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纵向看这六个部分是以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层次结构进行安排的。
横向具体内容则以各层次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的。
模块首先从单细胞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进而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稳态的概念,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而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随即将稳态的概念延伸至
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
外界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维持稳态就必须进行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经常协同发挥作用,具体是怎么协调的呢,本章特介绍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植物主要通过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呢还有没有其他植物激素呢在本章会一一解答。
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种群有什么特征,不同群落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是这一章的全部内容。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时间保持一定的的稳定,是其自身调节的结果。
这一维持自身稳态的能力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态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们要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就是必修三的内容安排体系。
当然因各章节内容的特点不同在具体安排上有所侧重。
如,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主要侧重介绍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生理作用;第四章种群部分侧重在种群数量及其变动,群落部分则侧重分析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
四、知识体系分析
整个模块知识体系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
以“系统”的概念将“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统一起来,因为稳态是系统的状态,环境是系统的存在,调节是系统的行为。
这一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个体水平主要以人体为主。
在个体水平上介绍了机体细胞与内环境,三大调节,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体的稳态与健康。
在群体水平,分别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方面介绍,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持的稳态。
五、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解释生物个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稳态的;(2)能够阐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怎样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的。
能力目标:(1)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并逐步形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
(2)初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并能简单运用。
数学建模是向同学们介绍的又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生物研究中的问题,同时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本模块让学生了解到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有关,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
(2)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总之就是要同学们明白生命是一个系统,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稳态,而这一稳态的保持是通过调节实现的。
六、呈现形式分析
1、注重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驱动知识的建构。
(1)每章首页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给予了大家视觉上的赏心悦目,
同时文字中还隐藏着问题,触动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
每一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作为每节的第一部分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本节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引导性。
(2)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如:剧烈运动后人身体会出汗,身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3)不少章节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本体,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2、改进教材编写模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该教材每章有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
每节一般由问题探讨、正文主栏、正文旁栏、练习四个板块组成。
正文中灵活安排”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想象空间”、“旁栏思考题”等栏目,有的节后有技能训练或课外阅读栏目。
经统计教材中问题探讨20 个、资料分析11 个、思考与讨论 19 个,实验 1 个(生物体维持PH值得稳定)、探究 5 个,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依据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而设计的,所选资料及问题贴近生活,同时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和思考的价值,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最终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节练习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两部分,前者用于巩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后者意在培养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本章小结既对本章知识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梳理,又对本章包含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
自我检测包括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