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调查

合集下载

财经分析法律案例(3篇)

财经分析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迅猛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然而,在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金融公司违规操作、违法放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以我国某金融公司涉嫌违法放贷案为例,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2018年,某金融公司因涉嫌违法放贷被当地监管部门查处。

经调查,该公司在未取得相关金融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涉嫌非法集资。

此外,该公司还存在虚假宣传、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等违法行为。

二、法律分析1. 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

在本案中,某金融公司未经批准,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涉嫌非法集资。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 违法宣传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条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宣传。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依法履行广告审查义务,不得发布虚假或者违法广告。

在本案中,某金融公司存在虚假宣传、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等违法行为。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非法放贷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未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在本案中,某金融公司未取得相关金融许可证,违法放贷,违反了国家金融管理法规。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非法集资的危害非法集资不仅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本案中,某金融公司通过非法集资,骗取了大量投资者的资金,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财经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与分析

财经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与分析

生共 4 4位 ( 2 . 6 ) 被 调 查 者 中男 女 比 例 、各 年 级 比 占 O 5 。 例适 当 , 查 具 有 相 当代 表 性 。 调
政 治 参与 意识 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活动 , 首先 应 具 备 一 定 的 政 治 参 与 意 识 , 识 到 自身 的 政 治 权 利 和 义 务 , 识 政 治 参 与 的 重 要 认 认
( 1 O NO 3 Vo .1 . . )
民主 与砝 制

__. _
。’
财 经 大 学 生 政 洽 参 与 状 况 调 查 与 分 析
范 静 刘 惠 斯
( 海财经大学 , 海 203 ) 上 上 0 4 3
[ 摘
要] 本 文 作 者 采取 随机 抽 样 的 方 式 , 所 在 高 校 的 部 分 学 生进 行 了 问 卷 调 查 , 对 旨在 了解 、 析 和 研 究 当代 大 学 生政 分 治参 与 现 状 、 治参 与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其 原 因。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 政 当代 大 学 生 政 治 参 与 意 识 较 强 。 同 时 也 存 在 着诸 多 问题 。 但 本文重点分析 了高校大 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政 治参 与行 为表 现方面的现状 , 并对如何激发 大 学生政 治参与 热情 、 正确引导大 学生 参 与 政 治 活 动 提 出 了一 些 思 考 和 建 议 。 [ 键词] 关 大 学 生 ; 治 参 与 ; 状 ; 策 政 现 对 [ 图分 类 号 ] G 2 . [ 中 655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 0 - 4 5 (0 8 o一 o 3 一 O 文 0 8 0 3 2 0 )3 0 1 3 政治参与作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 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 , 是 指 普 通 公 民 通 过 一 定 的 方 式 或 程 序 去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影 响 政 府 的 决 定 或 与 政 府 活 动 相 关 的 公 共 政 治 生 活 的 政 治 行 为 。】 _ 大 学 生 是 社 会 群 体 中 文 化 水 平 较 高 、 治 素 养 较 好 的 一 部 政 分 , 们 思 维 活跃 有 热 情 , 受 学 习 新 事 物 快 , 注 社 会 发 展 他 接 关 与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 愿 意 参 与相 应 的 政 治 活 动 。 本 文 即 以 笔 也 者 所 在 高 校 部 分学 生 为 样 本 , 究 和 分 析 当代 大 学 生 政 治 参 研 与 的现 状 及 其 存 在 的 相 关 问 题 。 调 查 采 取 随 机 抽 样 的 方 法 , 2 0 年 4月 1 日至 2 于 07 5 5日 期 间 , 所 在 高 校 的 大 学 生 共 发 放 问 卷 2 0份 , 回 有 效 问 对 2 收 卷 2 4份 , 占发 放 问 卷 总 数 的 9 . 7 。有 效 问 卷 中男 生 1 约 7 2

财经类大专生成就动机水平调查研究

财经类大专生成就动机水平调查研究
动机 现 状进 行 了调 查 , 以考 察 当前 财 经类 大 专生 成 就动 机 现状 , 探讨 如 伺 能 够提 高大 专 生 的成 就动 机 。
他们 在遭 受挫 折和 失 败时 得不 到 关注 和帮 助 , 在体 验失 败感 后小 心翼 翼地 逃 避失 败 , 低 了解 情 况追 求 成 功 的动 机 。 降 ②此 次研 究 的被 试 来 自同一 所学 校 , 校 生 源 大部 分 来 自农 村 , 庭结 构 当 中父 亲 作 为主 要劳 动力 , 于 中 该 家 处 心地 位 , 亲文 化 程 度普 通 较 低 , 母 处于 依 附地 位 , 子 女 的 成 长发 展 中父亲 在 影响 较 大 , 此 , 亲 的文 化 水 平 与子 女 的 成就 动 机 影 响无 显 著 相 关 。 因 母 本研 究 中, 城镇学 生在成 就 动机总分 方面 显著高 于农村 学生 。 农村 学生在 避 免失败动 机方面显 著高于城镇学 生 , 希望 成功动机 方面双方差 异不显著 。 但在 究其原 因 , 自农 村 的大学 生把上 大学 看作 是改变 命运 的捷径 , 来 因此他 们追求 成 功的 动机 很高 , 同时又很 害怕 失败 。 自城市 的大学 生 , 来 由于 生活条 件 的优 越 ,自信 心 比农村 学生 强 , 理负 担相对 要 低 , 就动机 比农 村学 生要高 。 心 成
参考 文献 [] 余 安 邦 1 影响成 就 动机 的家庭 社会 化 因素之探 讨 [】中研 院 民族学 J 所 集刊 1 1 7: 9 ~ 9 . 9, 6 9 0 7
【 ] 张积 家, 2 陈俊 . 学生 成就 动机和 成就 恐惧 研 究 【 ] 应 用心 理学 , 大 J.
2 2 ( : — . 0 . 2) 1 2 0 8 2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基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调查问卷的分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基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调查问卷的分析
第1 3卷
第 6期
山 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mme r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o 1 . 1 3 N o . 6
p r o v e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t he f u l l—t i me a c a d e mi c g r a d ua t e s t u d e n t ,i t p u t s f o r wa r d t h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p r o p o s - a 1 .
S t a t u s Qu o o f T r a i n i n g o f t h e F u l l —T i me Ac a d e mi c G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 B a s e d o n An a l y s i s o f Qu e s t i o n n a i r e o f L o c a l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C o l l e g e
t h r o u g h t h e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d a t a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 a n a l y s i s ,i t p r o b e s i n t o t h e r e l e v a n t p r o b l e ms s u c h a s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s t u d e n t s ,t e a c h i n g s t a f f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s c i e n t i i f c r e s e a r c h, c o u r s e s e t t i n g a n d S O O f .I n a d d i t i o n,t o f u r t h e r i m—

山西财经大学(北校区)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北校区)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温 9 5℃ , 月 份 最 低 , 均 气 温 6 8℃ , . 一 平 . 7月 最 热 , 均 气 温 平 2. 3 5℃ , 全年 E照时数 28 8h 土壤 主要 为褐土和潮土 , t 0 , 偏碱 性。 高 品质的大学校 园绿化 是现 代化 校 园精神 文 明和物 质 文 明
山西财经大学 ( 校区 ) 化现状调查分析 北 绿
董 晋 斐
( 山西省世 界遗产和 风景名胜区监管中心 , 山西 太原 0 0 1 ) 3 0 3

要: 跟踪调 查了山西财经大学北校 区的植物 种类、 植物配置 及观赏效 果 , 分析 了本 区的绿化现 状 , 出了存 在的 问题 , 校区 指 该
孤植 , 绿篱 孤植 。 丛植 孤植 , 列檀 列植 孤植 群植 孤植 列植 孤植 群植
孤植 孤植 孤植 孤植 孤植
l 3 6 1 l 5 2 4 l 8
2 1 1 2 1
思维活跃 , 又具有较高 的文 化修养 , 他们需要 良好 的学 习、 活环 生 境 , 发德 、 、 、 、 激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 , 创造 优美 和谐 的绿色 空 间, 充 分体现高校绿色 文化 … 。
落 叶乔木 落叶乔木 落 叶乔木 落叶乔木 落 叶乔木
8 4 3

建设 的需要 , 是高校校 园文化 的重要 体现 。校 园不仅要 为学 生提 供一个 良好 的学 习生活 环境 , 同时也体 现 了一个 城 市的 文 明, 促
进 了城市文 化生活 的繁 荣。大学 生正 处 于青 年时 期 , 精力 旺盛 ,
1 6 1 7 1 8 1 9 2 0
香花槐 刺槐 海棠 桃叶卫矛 核桃 毛泡桐 加杨 山桃 碧桃 苹果 紫 叶李 杏 暴马丁香

财经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状况调查

财经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状况调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财经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状况调查 作者:袁少杰 刘迦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4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 要 目前,有600多所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近年来随着对法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在为数不少的财经高校中,法学专业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财经知识背景在经济领域和法学领域独领风骚。本文以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建院25周年为契机,调查分析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求总结和归纳出财经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趋势和特点,对法学院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意见。

关键词 财经 高校 法学 就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财经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状况调查——以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21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少杰,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刘迦,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73-02 一、引言 法学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法律专业性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对法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几乎是最低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是法学教育与法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日益明显,许多本科法学毕业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对社会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自1987年成立25年来,共为社会各界输送本科法律专门人才1500余名。但是,目前还未对这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为了弥补以上数据的欠缺,项目组对我校法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进行了调研,采取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力图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就业数据,并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和归纳出财经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趋势和特点,对法学院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意见。

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实验调查破解网络流言------

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实验调查破解网络流言------

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实验调查破解网络流言------话题1 长颈鹿走路“顺拐”?网友热议呆萌的长颈鹿无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是,你真的了解它们吗?记者在网上搜索了解到,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长颈鹿走路是不是“顺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所谓的“顺拐”就是走路同手同脚。

看似一个无厘头的问题,却引来了网友的热烈发言,有反对的认为,牛马羊等四蹄动物走路时并不顺拐,长颈鹿为什么要顺拐呢?但也有网友表示赞同,因为长颈鹿走路时是同一侧的两条腿一起向前迈。

长颈鹿走路“顺拐”,是真的吗?记者调查“顺拐”走路可稳定重心防摔倒带着大家的疑问,记者来到了北京市野生动物园,找到了长颈鹿生活的野生动物放养区,并找来了一些食物,引诱其中一只长颈鹿边走边吃。

喂食中记者发现,长颈鹿前进时为同一边的两条腿一起迈步,确实是“顺拐”。

那么,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巧合呢?随后,记者又观察了另外8只长颈鹿,发现它们在行走时都是同一侧的两条腿一起向前,然后再迈出另一侧的两条腿,因此,长颈鹿确实是用“顺拐”的方式走路。

那么,长颈鹿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走路呢?动物园的专家告诉记者,长颈鹿的个子太高,体重较大,并且因为脖子向前伸长,其身体的重心是向前倾的,如果长颈鹿像马、羊等动物那样走路的话,就会跌跟头。

当长颈鹿的前肢迈步后,同一侧的后肢立即跟进,就可以在一瞬间与一侧的前后肢形成一个三角形,稳住中心。

因此,长颈鹿“顺拐”走路是为了在行走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

在拍摄过程中记者还发现,长颈鹿在奔跑的时候不是“顺拐”。

对此,专家的解释是,动物在奔跑的过程中,体重的60%由前肢支撑,这样的姿势也是为了保持其重心平衡。

同时专家还表示,除了长颈鹿,大象、骆驼有时候也会“顺拐”走路,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

话题2 饮料也会发光?网友热议饮料能发光,难道是有毒?近日,一组发光的饮料照片在网络上热传,不少网友纷纷点击浏览。

这组照片讲述的是有人将一种“神秘液体”倒在一个杯子中,然后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发出蓝色的荧光,最后照片中的人还将这杯液体一饮而尽。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特点调查报告——以北京市财经类高校为例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特点调查报告——以北京市财经类高校为例
理 想 需 要 ,意 即 一种 理想 与现 实 的 差距 。
选 择 影 响 因 素 。 由数 据 得 出 ,个 人 专 业 技 能 、个 人 性 格 和 兴 趣 个 人 交 际 能 力 、个人 综 合 素 质 、用人 单 位 提 供 的 各 方 面待 遇 等 方 面 是 影 响硕 士 研 究 生 职 业选 择 的最 重 要 因素 .其 中 .个 人 综 合 素
更 值得 高校 关注 。 本 文 旨在 通 过 数 据 调 查 , 呈现 财 经 类 硕 士 研 究生 的 理 想职 业 特 点 和 职 业 选 择 影 响 因 素特 点 , 然后 进 行 对
比 分析 ,找 出其 真 正 的 职 业 需 求 ,最后 从 高 校 的 角度 出发提 出相 关 建 议 。
市 场 调 研
财 经类 硕 士研 究 生 职 业需 求 特点 调查报 告
命励
一 王冠 宇
[ 摘
高般 铆
首 都 经济贸 易 大学
2 0 年首都经济贸 易大 学研 究生科技创新 资助项 目 08
要 ] 财 经 类硕 士研 究生 具 有 独特 的 专业 特 点 ,招聘 单 位 对 其 需 求也 具 有 特 殊 性 ,因此 他 们 的职 业期 望 、职 业选 择
第 三 至 六 位 的 因 素分 别是 :专业 对 口 、行 业 前 景 、单 位 地 域 、单
位 性 质 。 可见 ,对于 “ 专业 对 口 ”这 一择 业 因素 ,财 经 类 研 究 生 并 不 看 重 .分 数 仅 为 3 9 4 .这说 明 由于 财 经 类 专业 技 术 性 不 强 , 求 职 者 专 业 素 质 具 有 趋 同 性 导 致 财 经 类 工 作 对 求 职 者 要 求 更 高 .使 得 硕 士 研 究 生较 难 找 到 与 本 专 业符 合 的工 作 ,所 以渐 渐 产 生 了 跨 专 业领 域 求 职 的 观念 。数 据 中还 反 映 出这 样 几 个 问 题 :硕 士 研 究 生对 本 专 业 的 兴 趣 与 实 际职 业 兴 趣 存 在 一定 差距 单位 性 质 与知 名度 并 不 能 增 加 硕 士研 究 生 的 事 业 成就 感 :硕 士研 究 生 并 不过 多追 求工 作 的 挑 战 性 。 由此 推 断 .第 一 ,财 经 类 高校 在 专 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uestioning Finance Access This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a financial innovation from the inside. But one might legitimately ask: Do we really want another insider’s account? Are we not already paying a high price for having left insiders to organize financial markets at their convenience for too long? If financial operators acknowledge that they erred, then the accounts that they give of their inability to control a situation that went out of control are short of illuminating. Threatened as scapegoats of a major financial crisis, those who have attempted to articulate the failu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shifting the blame over to another group of experts than shedding light on the system’s inherent complexity. When experts are in a bubble, it is safe to burst it open, but not just any tool will reveal its inner complexity. Indeed, who will gain an intellectual grasp of thes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their ripple effects without a firm grip on the technical mechanisms that triggered the current collapse? In this book, I neither sing the praise of the wunderkind of the booming financial engineering world nor do I encourage the trial of a “den of thieves.” Rather, I invite the reader to travel with me and observe one of the actors of a play gone sour, without initial prejudices about finance, markets, and big money. Instead of hasty and premature judgments, it is more fruitful to paint an accurate portrait of the manufacture of complex finance. The identity of financial operators, the name of the bank, counterparts (clients), and the name of the software I document and analyze have been disguised. The point of Codes of Finance is not to uncover “juicy stories,” but rather to shed light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I entered General Bank in January 2000 and left it in July 2001. I did fieldwork there in my capacity as a PhD student in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The people who recruited me cared little about my actual training or the ques- Questioning Finance 7 tions that would occupy me as an apprentice scholar. They let me in because

I was attending one of the prestigious master’s programs in mathematical finance at the Universite Paris 6 Jussieu.1 Students of this program were required to spend six months as interns in a bank. This opportunity became my fieldwork. Another reason they accepted me—a more obscure one, although one that explains some crucial features of the General Bank population—was my “education.”2 I came to the bank as a student of one of the Grandes Ecoles, and although I did not brag about it, it inevitably came up in the interviews with my employers. It immediately eased my introduction to the bank. General Bank may not have been a den of thieves, but it was unquestionably a den of alumni of elite schools, selectively cultivating peers rather than searching the general work force for vacancies. I transferred three times in the bank, occupying successively the position of research assistant (early 2000), trader assistant (spring 2000), and middle-office manager (2001). The first position entailed designing an overhaul of market research in the fixed-income trading room. The second position brought me to the equities and derivatives trading room, the main site of this investigation. There, I was asked to design an application to rationalize the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raders, engineers, and salespeople. My third and last position was in the middle office of the fixed-income room. I was in charge of remodeling their exotic derivative products and managing their transfer from one database to another. Fortunately for me and for the research agenda I had set for myself, these positions allowed me to meet all the other actors of the investment banking unit of General Bank: I ended up spending a year and a half documenting the product that the bank was hailing as a revolution in market finance.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book is that of an outside observer who lived in and around a bank and made himself a quasi-expert.3 But it was not just any bank: General Bank was one of the central actors in the financial revolutions of the 1990s. This French bank was the darling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 It repeatedly won the award of “best derivatives house” of the year given by Risk magazine, one of the bibles of the discipline.4 It was the epitome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pioneering a new economic landscape for firms and individuals willing to bring high-tech finance to their lives. More recently, in January 2008, General Bank also made the headlines, albeit for less savory reasons: Kevin Voldevieille, a trader, fraudulently convinced his management to allow him to invest far above his limits.5 This now infamous trader spent a few years working in the exact same sites that this book documents. He started his career in the little-known and unglamorous back offices of General Bank, and he made his way to the site of all envy: the trading room, also roamed by our more anonymous Alan. I crossed paths with Voldevieille but never got the chance to study him personally. As I started investigating the fancy world of the front office, I realized that most of the action—and the most interesting actions—were taking place in the back office. Both Voldevieille and I were at General Bank to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ighly structured financial 8 Introduction products—laden with mathematics and equipped with the latest compu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