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导学案.余国福

合集下载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评:自评:5、《伤仲永》导学案主备人杨宣二次齐备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三次备课人课时二课时课型问题生成探究课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积累“稍稍”“利”“于”“之”等文言词汇。

2、准确划分节奏,熟读课文并背诵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重点】感知大意的同时,掌握具有通假、异义、活用等文言语法特征的词语。

【学习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学法指导】本文先叙事后议论,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

阅读本文,先借助工具书掌握词义,疏通文句后,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再分析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重点理解本文的道理;最后还得了解就事说理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写随笔。

【预习导航】(独学)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仿照课后第二题示例,为全文句子划分节奏;2、参考课下注释,初步弄懂作者讲了一件什么事,谈了点什么感想。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逐词翻译全文,找出按顺序对译时解释不通的词语或句子,尝试在其词典意思的基础上灵活变化词义翻译,或者按现代语感调整词语位置。

4、划出按上述方法依然不能解决的词句,准备课堂提问。

问题生成:【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对学):分钟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了解学生字音掌握情况)⒈世隶.耕()⒉或以钱币乞.之()⒊日扳.仲永()⒋环谒.于邑人()⒌不能称.前时之闻()⒍泯.然众人矣()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了解学生词语掌握情况)⒈父异.焉()⒉即书.诗四句()⒊文理..皆有可观者()⒋邑人奇.之()⒌稍稍宾客....其父()()⒍或以钱币乞.之()⒎父利.其然也()⒏日扳..于邑人..仲永环谒()()()⒐还自.扬州()⒑复.到舅家问焉()⑾卒.之为众人()⑿固.众人()3、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他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掌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熟读课文并背诵,分析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正确处理好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学习重点: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掌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熟读课文并背诵,分析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正确处理好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2课时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品《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著作。

2、文题背景: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预习学案:1、了解作者、作品及文题背景。

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的生字词语。

隶邑扳谒泯贤3、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讲授学案:1、导语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到底什么事“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检查预习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文中重点字词意思,及对句子的理解。

各小组交流、讨论,准备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4、问题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发生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请用原文回答。

(2)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三、训练学案:1、巩固拓展:(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想对仲永和他的父亲说些什么?(2)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共同交流。

2、课堂检测3、小结本文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5《伤仲永》第一课时 导学案

5《伤仲永》第一课时 导学案

5《伤仲永》导学案(3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审核:●知识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批判继承古典作品、把握其中进步思想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后天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体会课文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1.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3.查阅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二、学习要点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猜读课文,识记积累字词;3.译读课文,感知理解文意。

三、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班级:姓名:学号: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填汉字方仲.永世隶.耕邑.人扳.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卒.今夫.不受之天耶.理贤于人远矣2、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字,晚号。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èn)卒(zú)焉(y ān)耶(yé)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代书具(2)借旁近与之:仲永。

(3)余闻之也久:这件事(4)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 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讨论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学科长要主持讨论,这时学科长可以说“现在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学科长可以给各个组员进行分工,有负责提出问题的,有负责回答的,有负责提出质疑的,有负责展讲的。
2.在讨论中,同学们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答案及思路,并要用双色笔进行补充。
讨论中可以解决的问题组内同一问题答案,解决不了的问题生成小组问题,写在黑板上,呈现给全班同学。
个辅:重点关注:
3班:赵龙辉 卢成婕 X强 韩静婕 宋永乐 X鑫瑞
4班:左欣欣 赵子良 李航 生双双 王雨轩 杨乐晨2.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通过再次读课文,同学们有可能用会产生新的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这时,同学们要注意把这些新的问题用笔写下来,补充到导读单上。
讨论指导
6
同学们又读了两遍文章,肯定对文章又有了一定的理解,那现在就给同学们八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对导读单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1.学生结合问题认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时可以随时交流,进行开放性学习。
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再读文言文,自己总结、思考问题答案。
自学指导
8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过问题导读单了,通过导读单进行了初步的预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翻看我们手边的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把同学们读不准的生字、词读准,并把它们标出来。另外,同学们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把课文中你认为比较优美的或者是富有哲理的用横线句子画出来。
参与小组讨论:
3班:二组、五组、七组、九组
4班:三组、四组、六组、八组
展讲指导
4
小组的智慧在展讲人身上得以呈现,舞台已经搭好,等待你的演绎,相信你们的答案会很精彩也很有说服力,那么就把你们组内的精彩展示给全班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内容《伤仲永》(第_2_课时)课型:新授课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目标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

言。

重难点:
1、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时间预计:导课分、展示分、深化分、检测分钟
学习流程
、导入
二、合作、交流、评价
1、方仲永五岁作诗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D、不使学
2、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3、请用“II”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
层:
; D与日俱增
第二层:
三、拓展延伸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伤仲永教者:余国福2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
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
一、检查课前准备
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 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
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
(5)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
②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合作交流,在小组展示,小组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教师小结。

达标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课后作业(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2稍稍宾客
..其父()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5.邑人奇.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邑人奇之.()
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