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料】-必读: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一、变法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2)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3)思想上: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4)军事上:争霸兼并战争;2.秦国落后东方诸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二.变法措施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抑制商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县制;颁行法律,轻罪重罚;3.思想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三.作用1.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了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军事上,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历史时间较长,已经深入民心,人人遵守。

(3)变法非常彻底,秦国社会已经沿着变法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无法逆转。

(4)变法前成功扫除了障碍;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3)冯太后和孝文帝都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都有深刻的认识。

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4)性质: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地主利益。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2)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4)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6)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0)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2)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6)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概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概要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 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 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 强决心。 •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 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 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 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 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 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 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 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 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 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 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 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 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 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 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必然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 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政治领域: 3.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4.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评价: 1.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2.局限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财产对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③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特点: 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 2

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附: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②设立五百人会议: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抽签选举、任期制。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

二 商鞅变法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3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危机严重 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4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影响: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5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四 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臵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