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六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_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_6

《南方低山丘陵土地退化的防治》组件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以区域为背景,以主题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二、学习内容(1)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和“说明”。

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

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地理高考知识和能力的最好载体,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2)综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题,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有这些特点:①以一个小范围区域为载体,围绕某一个主题向纵深方向展开。

②考查内容不回避主干知识,如气候、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条件、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布局等。

③考查方式以问答题形式出现,问法以“原因”类,“理由”类、“影响”类和“评价”类为主。

由此可见,区域地理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的特点,而是理清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的区域地理教学一般采用范围较大的区域,这与在考试中采用小范围区域的考查相冲突,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区域地理,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和地理素养,本课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实现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模式的目标。

三、学习起点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在初二和高二前段学习中已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概况相关的知识,对中国大范围的自然地理区域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对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国自然地理分区的背景知识比较陌生和不够深入,并且未能理清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模式,对于应对全国卷高考的能力有待提高四、课堂学习目标五、设计思路基于以上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笔者认为以水土流失状况的直观性视频引入,以土地退化作为本节学习主题,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区域地理学习思维方式。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 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主要分布区: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自然原因: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防治措施: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主要分布区: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自然原因:
降水少、气候干旱
人为原因:
过牧严重、过度樵采
防治措施: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
F.区域
位置: 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 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形成原因: 自然: 一二级阶梯之间,地质条件 复杂,地形崎岖,降水集中 人为: 人民生活贫穷,过度开垦、 过度砍伐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
G.区域
位置: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草场退化、湿地萎缩、土壤 侵蚀 形成原因: 自然: 高寒气候、土壤贫瘠,降水 少 人为: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主要分布区: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自然原因:
森林火灾等
人为原因:
过度砍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 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主要分布区: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防治措施: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
C.区域
位置: 黄淮海平原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严重 形成原因: 自然: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人为: 人多地少,开发早,过度开 垦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
D、E.区域
位置: 南方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严重 形成原因: 自然: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人为: 人多地少,南方丘陵红壤贫 瘠,过度开发

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件: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件: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5~7 题。 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 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内蒙古、青 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 草原退化 海、宁夏、 降 过度垦殖 新疆 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 育草场、舍饲 养畜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人为原因防治措施 扩大自然保护 区,建立生态 走廊、采育结 合、合理放牧、 实行禁渔期制 度
人类的狩猎 物种都有 生物多样 林区、草原、 采集、环境 一定的寿 性锐减 近海海域 污染和生态 命 系统的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 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东北、西南、 森林火 森林破坏 华南 灾等 林区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计 滥垦、滥伐, 划砍伐、采育 超出了森林 结合、退耕还 抚育更新的 林、改变林区 能力 经济结构
(
)
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 ( )
解析:1.B
2.B
第 1 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共同成因是植被破坏,②对。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是云贵高原的特征, ①错。 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特征, ③错。 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④对。选 B。第 2 题,造成土壤次 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 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不合理 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B 对。

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答案:(1)甲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土质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乙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崎岖不 平),土层浅薄。 (2)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湖淤积, 易发生洪涝灾害;气候变干,植被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南方亚热带 土壤侵蚀严重 亚热带丘陵,降水
垦严重
丘陵地区
丰富
主要
形成原因
生态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背景人为原因亚热带的横 土壤侵蚀,森林破 亚热带丘陵、山 人民生活贫
断山区、云 坏严重,物种灭绝 区、高原,地质条 穷,过垦、过
贵高原 和多样性锐减
件复杂
伐严重
青藏高原
受气候变化
土壤侵蚀,草地退 高寒地区,生态十
和人类活动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防治 [合作探究]
读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①地荒漠化严重,其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①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该地区建设的巨大生态工程是__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③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4)西南地区出现的生态问题有哪些?试分析其原因。 (5)东南丘陵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形成的原因有 哪些?
[核心归纳]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大兴安 岭西侧
森林破坏,土 壤侵蚀、草场 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过度 砍伐、过度放牧
西北干旱 半干旱地区
降水较少、气候较 草场退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四章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课件共4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四章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课件共46张PPT

植被破



水资源破 坏
土地沙化、耕地的次生盐 碱、耕地面积减少
森林氧气减少、森林生 产力下降、土壤持水减 少、草场退化
水库贮水能力下降、 洪水对农田和水利 设施的破坏、地下水过 度开采损失
四、中国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阅读课本P71思考:我国生态环 境恶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 (1)人口压力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稳步发展
环保法 制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3、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草原退化
东北、西南、 中温带、亚热带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
华南林区
边远山区
ED
F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物种 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原因?
自然原因:地质条件复杂
人为原因: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 伐现象严重
F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草地退 化、土壤侵蚀,生态环境十分 脆弱 原因?
G
自然原因: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序 地区名称 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这里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第一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题 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由于春季降水少,人们不合理的灌溉, 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现象严重。
黄淮海平原
这里是我国原始森林的
第 集中分布区之一 二 地势陡峭,山区面积广阔 题
长期以来,人类无节制的开发森林, 过度开垦,导致大量植被破坏
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多暴雨, 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严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课件: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2 (共21张PPT)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课件: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2 (共21张PPT)

草场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如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等 鼠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大——根本原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直接原因
1、毁草开荒 2、超载放牧 3、过度樵采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5、不合理的工矿开采
草场退化的防治措施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牧还草 实行禁牧、轮牧制度,改游牧为牲畜舍
饲、半舍饲 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促进草场恢复 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外力自然沉积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大——根本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直接原因
1、湿地围垦 2、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量引水灌溉和截
流 3、植被破环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4、湿地环境污染,导致湿地功能退化 5、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量基建占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严禁乱砍滥伐,保护生物栖息地 严禁滥捕乱杀 建立自然区,保护野生动植物 合理处理垃圾,防止“三废”污染
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 应科学治理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选修6《环境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问题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知道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中国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 景和人为原因。
3.通过阅读文本以及相关资料,深刻认识到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人为原因人:为过原垦人因、为:水原过资因垦源:、利过B过用垦A伐不、区当过区牧
地地区区名名称称::塔大里兴木安盆岭地两周侧围、、内河蒙西古走高廊原东部 主主要要生生态态问问题题::土森壤林侵破蚀坏、、草土地壤退侵化蚀、草地退化 自自然然背背景景::暖中温温带带和中半温湿带润、干半旱干地旱区地区 人人为为原原因因::过过垦垦、、过过牧伐、、水过资牧源、利过用樵不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共46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共46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5
➢ 思维活动 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自然原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 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面植被少,固沙能力弱。人 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和一 些基础设施建设开挖地表土等。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6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 自主预习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⑥ 资源 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资源采取⑦ 掠夺式、⑧ 粗放 型开 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7
(3)由于⑨ 监管 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生态环 境破坏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4)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⑩ 投入 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2.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 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2)长江、黄河上中游⑪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பைடு நூலகம்26
课堂小结
➢ 知识提纲
提纲挈领,巧妙记忆
➢ 强化记忆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根本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
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防治措施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
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39
123456
解析 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主要从原因推导出来,根据 图文信息可知当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 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由此可以推导出解决的措施就是产 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等方面。

【课堂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件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堂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件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 整治等。 (2)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如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 点防治工程的建设。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 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的 建设。 (5)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 境治理的紧迫性, 逐步树立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类型多样 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 2.产生原因 (1)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影响,南北、东西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 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2)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问题。 思考讨论我国的气候差异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典型的表现? 提示:由于我国的降水存在东南沿海多,西北内陆少的特点,因此我国东 南沿海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西北内陆由于降水稀少,所以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
探究一
探究二
●名师精讲●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 字扩大 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 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 【重点难点】 1.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2.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课前预习】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①________面积缩小、②______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③________干涸等。 2.中国地域广大,且受④________ 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⑤________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⑥________ 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环境保护⑦________ 不强,重⑧__________ 轻保护,重⑨________ 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⑩________ 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一些部门⑪________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⑫________不足。 2.防治措施 (1)植树造林、⑬__________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⑭________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2)长江、⑮__________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⑯______________、风景名胜区和⑰______公园。 (5)生态⑱________ 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环境保护⑲_________ 建设逐步完善。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学习过程】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 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原因 自然原因 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 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大兴安岭西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南方亚热 带丘陵地区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 降水丰富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

过伐严重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杂

青藏高原 土壤侵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典例1】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解析】第(1)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第(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第(3)题,D区 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答案】(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 D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典例2】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据此回答(1)~(2)题。 (1)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布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降水少,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森林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则是上述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就应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恢复地表植被。 【答案】(1)C (2)B 【基础达标】 1.目前我国最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石漠化 ④盐碱化 ⑤草场退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不存在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3.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主要原因 B.重开发轻保护,采取掠夺式开发,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C.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 D.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因素无关 4.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5.下列关于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重大举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进展 B.长江、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C.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6.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分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F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1~2题。 1.据统计,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1/2。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3~4题。

3.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 ) A.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生物多样性 B.①为生物多样性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石漠化面积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②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 D.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生物多样性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4.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喀斯特地貌广布 D.人类不合理活动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5~6题。 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6.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7.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够合理的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8.促进人类和环境统一,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道路 D.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二、综合题 9.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