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言文题目

合集下载

文言文历年考题

文言文历年考题

• 16、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本文所讲的两 个故事之间的关联?试做具体分析。(4分)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2 分), 表明求学于做人是互相关联的,求学的主要 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品德修养(2分)。(意 思对即可)
• 17、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 了说明什么?这一成语的意思发展到今天 有了怎样的变化?(4分) • 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 了说明做人要有气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 决不能据为己有(2分)。 • 这一成语的基本意思是指施舍食物, 现在用来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2分)。 • (意思对即可)
• 17.春秋时期,耕战是立国之本,从全文看 卫懿公的私欲给卫国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用文中语句作答)(6分) • 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觗(3分) • 士皆不能执弓矢(3分)
• 18.卫懿公的灭亡具有怎样的历史教训。 (用文中语句作答)(4分)
• 君人者不以欲妨民(2分) • 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2分) • (所以,您不去做对成就大业不利的事情,就 杜绝了它的根源。)
• 15、邻人追羊前后,杨子的态度有什 么不同?(4分) • 邻人追羊之前,杨子对多人去追一只 羊感到奇怪,并且有几分揶揄之意。 (2分) • 邻人追羊回来,杨子容貌戚然,不说 不笑,也不回答门人的提问。(2分) (意思对即可)
• 16、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 语,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说说杨 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 竟日”,不回答门人提问的原因。(8 分) • 岔路之中又有岔啊,我不知道(羊) 往哪儿跑了,所以回来了。(2分) • 弟子感到很奇怪,问:“羊,是不值 钱的家畜,又不是您的,而不说不笑 的,为什么呢?”(2分)
• 16.把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宁子谏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觝 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岂可废乎?臣 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

富含哲理的文言文

富含哲理的文言文

富含哲理的文言文篇一:2021届高三哲学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2021届高三哲学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精选1.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这告诉我们: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2. “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

”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3.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

”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4. 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5.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

《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

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6. 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7. 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8. 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第一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明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篇:《庄子·逍遥游》庄子是一位鼓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哲人,本篇文章描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奇妙经历,旨在表达他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求。

第三篇:《诗经·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其中《关雎》是其中的一篇,描写的是古代爱情故事,歌咏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思念之感。

第四篇:《论语·述而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其中的述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原则,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第五篇:《左传·僖公十二年》《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中国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

此篇主要讲述了齐国与晋国的战争,反映了中国古代诸侯间的政治和战争。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劝学》中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知识的实践应用。

第七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司马相如列传主要讲述了司马相如的一生和政治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第八篇:《吕氏春秋·治世篇》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史学著作之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善治一个国家的方法和要求,指出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清明的官吏。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本篇系辞主要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奥秘,诠释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和变化无穷的智慧。

第十篇:《红楼梦·贾夫人得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名门望族贾家的衰落和命运,本篇文章描写了贾夫人突然得病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论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呼吁政治精英言行一致,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有趣的文言文 短故事10则——积累翻译,懂点哲学

有趣的文言文 短故事10则——积累翻译,懂点哲学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 ǐ)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初二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1

初二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1

初二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教学相长也(________)④学学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哲学思想

文言文中的哲学思想

文言文中的哲学思想在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中,文言文被视为最高贵、最具有艺术性的文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内涵。

文言文中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生、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的哲学思想,并展示其在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

在文言文中,儒家思想被广泛体现,并对社会秩序、人伦关系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首先,儒家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主张通过仁爱、礼制等来培养人的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益:朋友益于志,仁益于行,知益于理。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知行合一”的核心观点。

其次,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

在《大学》中,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儒家思想关注人与天地的关系。

孟子提出了“天命之谓性”(《孟子·尽心上》),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培养个体的善良品质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二、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哲学学派,强调“道”与“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文言文中,道家思想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首先,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八章》)这句话表达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而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其次,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皆由道而生。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大宗师》)这句话表达了道家思想中“无我”的观念,主张去除功利心和名利诱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三、墨家的实用主义思想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提出了“兼爱”、“非攻”等实用主义的观点。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高二《新题速递·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高二《新题速递·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

专题07文言文阅读一、(2020·天津南开·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二、(2020·诸暨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三、(2020·杭州二中·月考)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夫子何①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③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④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文言文题目一、中国哲学史命题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

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在本命题中,老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万物的本原最终归结为一种被称为“无”的神秘精神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老子的这一命题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因而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5、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孔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的生灭。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因而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注:这一命题认为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6、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在墨子的观点中,他的第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的作用;他的第二个标准以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属唯物主义;他的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主张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检验认识,因而仍然属于唯物主义。

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注:本命题的观点揭示了阴和阳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8、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已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耳目获得的认识不可靠,只有通过思维所获得的认识才是可靠的,因而是一种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

9、《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注:庄子的这种观点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因此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注:在这一命题中,庄子的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反而是唯物主义。

因为他认为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可见这种观点只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应当明白:哲学家的观点有时是存在矛盾的;在这几本书中可能是唯物主义,在那几本书中,可能就是唯心主义;在青年时期是唯心主义,在中年时期可能就变成唯物主义了,因此,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10、公孙龙:“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

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注:他认为,“坚”的性质不仅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

这种观点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否认了白的共性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1、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认识和实践都很重要,但实践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12、董仲舒:“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注: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范畴,万物都是由天派生出来的。

天是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有欲望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认为帝王的兴亡都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决定论。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冬夏之类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纯属主观的随意比附,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封建道德属性强加于自然界,把自然拟人化,又反过来再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人合一,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3、王充认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注:王充的这种观点夸大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性,否认了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因而属于机械决定论的历史观。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注:王充的上述观点虽然认为人的发展最终是气运动的结果,但他却认为,气有富贵之气和贫贱之气的区别,而一个人富贵之命最终取决于富贵之气,因而这种观点是从唯物论划向唯心论。

14、王弼:“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注:王弼的这种观点夸大了静止的作用,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因此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15、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象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张载:“一物两体,气也;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己”注:张载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辩证法。

17、东晋时代哲学家慧远论道:“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

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8、程颐:“理也者,实也,本也”。

注:程颐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真正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因此把理看成是脱离事物并且创造事物的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程颐:“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往来屈伸者理也。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了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又认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理,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的观点。

程颐:“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肯定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9、南宋朱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

属于辩证法。

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20、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注:陆九渊的这种观点认为万物的运动规律都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内,不需要接触客观对象去获得认识,而只要反省内求就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21、罗钦顺:“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己,积微而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注:罗钦顺的上述命题认为理就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规律,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理,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中呈现出来的必然性,它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