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

合集下载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

本文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理念、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以故乡为背景,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高潮,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事件。

在“故乡三部曲”中,这种叙事风格得以充分体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塑造贾樟柯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属性。

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坚韧和无奈。

在“故乡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通过人物塑造,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五、社会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故乡三部曲”中,电影以故乡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贾樟柯揭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同时,他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贾樟柯的电影以写实的手法、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导读: 三峡好人影评(一)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

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潜藏在社会表像下的社会弊病。

影片叙事看似章法凌乱却是有条不紊,细节方面的运用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

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

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

船外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对船内是人来说只是装饰,他们或娱乐,或在思考,与他们似乎相隔甚远。

空气中弥漫的是噪杂的声音和浓浓的烟雾,即使船外的风景再漂亮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一根又一根的燃烟似乎永远不能驱赶人们心底的压抑,这一段很好的将劳动人民麻木的心理和艰辛的生活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了。

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导演的意图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

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

片中小男孩在韩三明身边唱《老鼠爱大米》的歌时,镜头转向正在吃面的韩三明,他满含深情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离开,此处则是对韩三明和麻幺妹感情的隐喻,像老鼠爱着大米一样,感情浓厚,时长却永不会改变。

而当小男孩出现在沈红的船上时,《两只蝴蝶》响起,特写镜头呈现的是沈红失落和无奈的表情,此处导演意在表达沈红和郭斌爱情的悲剧性的隐喻,像两只蝴蝶一样彼此追逐,最后却各自飞走。

直面生活的原生态——《故乡三部曲》纪实风格探析

直面生活的原生态——《故乡三部曲》纪实风格探析

靠真实性的镜头组成, 长镜头具有时空延续 性和表演的连贯性, 观众的观影情绪不容易 被打断, 符合纪实色彩的要求, 因此被很多 崇尚 写实风格的导演所喜好。 《 故乡三部曲》 除了自 中, 称为“ 北京电 影学院实习生作品” 《 的 小武加 用了不少的 云 摇晃镜头和特写镜头之外,站台)f 口任逍 《 《 遥腿 用的主要的电影语言是长镜头, 正是 运用了这种极度冷静、 克制、 客观的电影语 言, 他的电影明显呈现 出零度叙述的风格。 他在使用长镜头时通常将摄影机固定在一 个位置上, 中间没有剪接也没有对话, 或对 话不多。 表面上看, 它就是一个漫长而单调 的画面和画面中定格的人物。 然而, 就在这 漫长的等待中,时间” “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 角色。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将柴伐梯尼所说: “ 我们永远应该更深入地探索、 分析当时这 一片刻时间中的内容。 在一个人痛苦的实际 一分钟里存在着包罗万象的事物”关于电影 时间, 贾樟柯曾经说过;“ 时间也是形式的一 个因素, 在电影中能够体会到时间的美感, 你时时能感应到时间的存在”由此可见, 。 他 对影片中时间美感的深刻体会。 在他的影片 中, 经常有意放大一些特殊场景的时间, 让 观众细致地感受画面蕴涵的深长意味。 比如, 《 在 站台》 在钟萍家的炕上, 中, 先 是钟萍自己翻着歌本唱歌, 伊瑞娟抱着毛衣 进来, 两人聊天, 钟萍教伊瑞娟抽烟, 钟萍起 身拿眉笔给伊瑞娟画眉。 在这一固定长镜头中, 逆光拍摄, 直对 着窗户, 紧逼着人物。 镜头始终是静止的, 就 仿佛在一个角落里和观众一起静默地观察。 钟萍和伊瑞娟, 一个活泼, 一个内敛;一个新 潮, 一个保守……两个年轻姑娘一连串的言 谈举止, 让观众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 了更加清楚的了解。
强了影 片的生活质感, 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

试论贾樟柯的电影长镜头运用

试论贾樟柯的电影长镜头运用

樟柯 电影的 长镜 头运 用及 意境 。指 出贾樟柯 试 图用 镜 头记 录和 刻 画 中国底层 的生存 面貌 , 对他 们 因恶劣 的环 境 因素造 成 的精 神 委 顿、 堕落予 以 了某种 合理性 的 阐释。他 运 用“ 长镜 头” 这种表 现手段 , 示 出了他 的 电影特殊 的叙 事魅 力。 显
批判 。

真实世界 。他 的长镜 头 , 专业演 员的运 用 , 方方 言的运 用 , 非 地 无疑 都 是在 为他的 “ 乡土情 结 ” 服务 。这 跟他 在汾 阳长 达 二十 年 的 生活 经 历有着 必然 的关 系 , 是这 些丰 富 的 经历 让 他 创 作 出 了 之 后 的作
品 , 巴赞的长 镜头理 论 , 孝 贤 的电 影风 格 则 更加 深远 地 影 响 了 而 侯 他 的创作风 格 , 就是 真实平 实地 将 生 活再 现 , 带着 观众 去 思 考到 从
试论贾樟柯的电影长镜头运用
传 媒 与 艺 术
试论 贾樟 柯 的 电影 长 镜 头 运 用
雒 毅 陈

7 o6 1 o 81
( 西 广 电 网络 公 司 陕 西 西 安 陕
【 摘
要 】 本文论 述 了 贾樟柯 电影 长镜 头的理论 与现 实基础 , 分析 了其 长镜 头的 美学特征 , 最后通 过 电影 《 台》 体论 证 了贾 站 具
跳 出来让观 众 保持一个 局外 人的 姿态去 思考 。
二、 贾樟柯 的 电影 长镜 头美学 特征
看 贾樟柯 的电 影是 从 《 界 》 始 的 , 然 那个 世 界 的人 与 我 世 开 虽 几乎没有任 何 的交集 , 但看完 之后 却有一 种无 法描述 的认 同感 。我
以为他是倾 注 了自 己的全 部 情感 , 而描 述 了这 一 群 活生 生 的人 。 从 在 这个过 程中 体现 出了浓郁 的 “ 大利 新现 实主义 ” 格 。新 现实 意 风 主 义在意 大利产 生有 两个 因素 , 个是 战 后经 济 萧 条 , 个 是长 镜 一 一 头、 深焦 距理论 的兴 起。前 者使 导 演 无法 找 到大 的 投资 , 而 对技 从 术 主义却 步 ; 后者 又恰恰 给 当 时电 影导 演 提供 了 一个 理 论 支柱 。 而 如 果把这 两个 因素放 到 中 国也 是 成 立 的 。“ 五代 ” 的张 艺 谋 、 第 中

“非狭隘”的现实主义:论贾樟柯与中国电影学派

“非狭隘”的现实主义:论贾樟柯与中国电影学派

2022出生于山西汾阳的贾樟柯,因为一部《黄土地》立定心志搞电影,由此改变了其人生轨迹。

从成立“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初涉短片制作,再到享誉世界的“独立影人”,无论身处何种阶段的贾樟柯,都孜孜不倦地用电影目击社会、凝视生活、记录中国。

他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民,用一种温和的态度捕捉时代情绪,并保持对电影艺术的自觉追求,形成了“非狭隘”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他的电影创作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主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以包容的胸怀吸收世界电影的光辉,并同他的作品一起由汾阳走向世界。

细数中国电影导演,很少能有将“电影”二字冠之导演姓名之后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电影导演都可以拥有这种标识,而“贾樟柯电影”的表述方式就代表了人们对于贾樟柯电影的学术评价与高度认可。

贾樟柯电影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被业界乃至学界确认,是国家电影品牌的代名词之一。

现代社会,众多的青年电影工作者将贾樟柯的电影视为效仿的对象,涌现了一大批追随者,这为促进中国电影学派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中国正处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机遇期,中国日趋丰富复杂的电影产业实践、电影市场现象不仅需要开放包容的建设性电影话语、电影观念,以及基于中国电影发展实践的、科学的、差异化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而且需要引领理论潮流的学术成果和大师级人物。

[1]其中,集电影理论学习、电影创作实践于一体的贾樟柯,连同他与时俱进的电影精神为中国电影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对于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守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新发展。

一、中国电影的忠实记录者贾樟柯秉承“当代人应该讲当代事”的原则,记录了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中被遮蔽的现状及被忽视的群体。

自从与电影结缘,贾樟柯以每年近乎1部影片的产量创作了30余部作品。

他不拘泥于影片的时长,也不被片种样式所束缚,而是拿起摄像机直观地记录下时代和时代洪流中的人,“就像康、梁的晚清,就像革命之于孙文一代,白话之于胡适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任务。

电影作业

电影作业

从《三峡好人》看贾樟柯导演风格一、导演生平及创作经历贾樟柯,山西汾阳人,对绘画有所造诣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黄土地》之后,遍激发了内心对电影的热爱。

他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但失败了两次,知道1993年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他在大学期间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1995年拍摄了他的第一步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的了香港映像节大奖,也为他筹拍他的成名作《小武》提供了一个机会。

1997年的贾樟柯正值毕业的大四学生,他和他的电影小组同伴们没有进制片厂的机会,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开始找工作或为考研究生做准备,只有贾樟柯还想继续拍电影。

就在毕业前四个月,刚刚完成《小武》剧本的贾樟柯花了500块钱,从所在的汾阳县城通过传真发给了香港地区的投资人朋友,第二天便得到投拍的答复,就这样诞生了代表中国新现实主义出现的《小武》。

《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贾樟柯也因此一举成名。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

”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小武》之后,贾樟柯又继续创作了《站台》《逍遥游》,三部作品均是以他的家乡山西汾阳为故事背景,因而被称为“故乡三部曲”。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经历了商品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时代,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不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有机会被分到电影厂工作,他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面临着最关键的生存问题,这使得他不得不为生活艰难打拼,这种人生体验使他把目光更多的投向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和发生在身边的平凡小事。

由于第六代导演的反叛和对禁忌题材的碰触使他们曾处于“地下”状态,作品不能通过国家审查,不能公映,只能在国外电影节上寻求出路。

这也导致了他们导演的电影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包括贾樟柯的作品也是一样。

不过,随着第五代导演的逐渐老去,第六代导演又长期处于“地下”状态,中国电影导演面临断代的危险。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三峡好人》影片中,人们其实只是期望过着简单安定的日子,安土重迁也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三峡大坝的建立,淹没的不只是三峡人的家园,还有那里两千多年的礼貌。

接下来搜集了三峡好人影评作文,欢迎查看。

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

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

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品一样。

我甚至偏激地认为,那些去年鄙夷《世界》而现在猛夸《三峡好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贾樟柯。

《世界》借“世界公园”这个浓缩世界来表现现实社会是取巧的,《三峡好人》借过客的游历眼光来巡视三峡库区,其实也是取巧的,但这两个巧取得好,后者更是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甚至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生存状态,诉说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凡人命运。

如果说在过去的贾樟柯电影里大时代背景只是停留在背景音乐和影像上,作为一个个符号出现。

现在主角则是要身陷这样的历史变动,眼看着江水慢慢淹没曾经住过的房屋,实实在在地跟随历史发生。

《三峡好人》里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变化。

三千年的古城,两年就拆了,这是城市的命运。

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漩涡里凡人的命运就更不必说了。

昨天才住过的房子,今天墙上就写上了大大的“拆”字。

楼墙上的淹没水位线数字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感,因为不久后我们注视它的角度将不复存在。

面对这样的废墟之城,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有心里被掏空的感觉。

这是一个时代的寓言,旧的已经统统拆去,我们丢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新的还没建立,我们只能象库区移民一样流离失所、彷徨找寻。

这其实是贾樟柯一直都在表达的情怀,这次他更直接就借“小马哥”说了出来——“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

”。

好在这次他不再让电影的主人公继续彷徨,在那么多的变化背景里,贾樟柯先讲的就是一个“不变”。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意呈现的三层建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意呈现的三层建构

2024/1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意呈现的三层建构阴房文迪摘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作为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是导演贾樟柯“诗意现实主义”自觉追求的重要体现。

文章以诗意呈现为切入点,结合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从叙事内容、空间设置、视听语言三个方面探索诗意呈现的三种建构策略,并对贾樟柯电影中的诗意美学进行深入研究,揭示诗意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探索诗意呈现背后的价值。

关键词:诗意呈现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的空间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由四代作家接力讲述长达70年的新中国历史,探讨中国社会变迁下个人与家庭、文学与现实、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变迁是贾樟柯电影中不变的主题,在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梁鸿儿子这五代人中,尽管都有对贫穷与饥饿的描绘,但每一代人的感悟又有所不同。

变迁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孔中,虽然镜头可能只是一扫而过,但无论是街边的人群、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他们身上都有变迁的影子。

影片的18个章节就如18章乐谱,以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推进叙事,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揭示人生哲理,并呈现出诗意。

空间实践:内容的诗意“从影像的还原到影像的变异再到影像的虚构,形成了纪录片诗意化表达的三个层次。

”[1]《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第一层诗意的建构是通过内容表达的诗意性来决定整体的诗意性。

导演选取四代作家共同谈及自己与文学往事的密切联系,对细节进行细腻勾画,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丰富隽永的诗意,使得空间中自然的、物质的一切相互流动与传输,构成了列斐伏尔所言的空间实践,即感知空间。

长镜头: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捕捉。

在巴赞看来,长镜头是“复现”现实最有力的工具。

虽然长镜头似乎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但影片中的长镜头不单单只是记录日常,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记录呈现生活中的诗意。

影片开篇,贾樟柯用一组移动镜头将观众拉入沉思中。

镜头先展现了象征着为新中国解决“吃饭难”问题付出辛劳的人们的石雕,随后通过养老院老人们打饭的场景引出第一篇章“吃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 中找 到了 自己的表现方式。 这其 中 《 小武 》是一个 突出的代表 ,贾
会的另一பைடு நூலகம்。
从 内因来看 , 贾樟柯 自 身的文化背景与 生 活经历 也决定 了其 电影 在内容 上关 注现 实题材 ,在风格 上呈现 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贾 樟柯 的电影素材 大多数 是来源 于现 实生 活 和 自己的亲身感受 。 他 的成长成长环境 以 及他 的生活经历 、教育背景 , 都在深刻影响 其 电影 的创作风格。 第六代导演们对 中国生 活 的现状都有 自己内心 的感受 , 其 中很大一 部 分大多有着都市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 , 常常把关注点放在跟都市相关的题材上 。 对 中 国现 实生活 的同情和关 注更 多是处 于城 市生活 中的边缘人物。 而贾樟柯独有 的小城 镇情节 , 让他把眼光投向了生活在小城镇社 会底层 的小人物身上 , 关 注他们 的生存状态 和生命历程 。 他的关注不是一种单纯 的怜恤 和同情 , 而是用最真实的态度记 录下他们最 真实的生活 , 在这种真实下 ,我们看 到了一 种人性 的关怀和对小人物 的肯定 。 二、 贾樟柯 电影 纪实美 学风 格在 中 国 的地位 作 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 贾樟柯 的 电影通 过客观 纪实 的手段反 映出 中国社会 中的一些 现实问题 , 他的电影也引起很 多业 内人士对 当下电影创作 和社会生 活的思考 , 其创作 方式在 很大程 度上是对 商业 电影 的 种对抗 以及对电影真实性 的一种 回归 。 从《 小武 》开始 ,贾樟柯 已经开始奠定 自己纪实性电影创作的风格特点 和地位 。 在 贾樟柯 的作 品中, 对于真实的人性与社 会的 挖掘才是最重要的。他所关注的 , 是那 些艰 难挣扎 于社会 中的人们 , 那些在社会 不公的 情况下努力面对现实和生存 的人 。我们并不 排斥 商业 电影 的涌入 , 但同时也有必 要对 中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9月 ( 下)
试论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
任 明飞 ( 曲阜 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 东 曲阜 2 7 6 8 2 6 )
摘要 :贾樟柯电影给 中国的电影界带来 了不小的飓风效应。他通过独特的眼光 , 观察 中国边缘人物的生活状况 , 挖 掘社会现实 中 人 物的生存状 态并呈现 于银幕 。 贾樟柯的电影素材大 多数是来源于现 实生活和 自己的亲 身感受 ,贯 穿始终的纪实美学风格是英电影的独特魅力之一 ,在他 的电影作品中,从题材和 内容的i 争 、长
镜头的运用到纪实的音响效果,无 不体现 出典型 的纪实美学风格 。


贾樟柯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成因
贾樟柯 电影纪 实美学 风格 的形 成不 是 偶然的 , 既有来 自 于历史源流和国际影 响的 外部 因素 , 又有来 自 于导演 自身经历的内部 因素 。 ( 一) 外因 从外 因来看 , 中外 电影创作给贾樟柯带 来 的影响 , 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贾樟柯纪实 美学风格 的形成。贾樟柯纪实美学 电影创作 在 世界 上主要受 意大利新 现实 主义与 法 国 新 浪潮的影响 , 在国内主要受传统 的现实 主 义创作 的影响。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似 , 贾 樟柯 的影片表现出现实 主义 的美学风格 , 关注边 缘人物 的生活状 况 ,淡 化戏 剧化情 节 ,常常会使用非职业演员和地方方言 , 在 很大程 度上继 承了意 大利新 现实 主义的拍 摄精神和柴伐梯尼的思想内涵 。在世界被好 莱坞商业模式 电影充斥 的今天 ,能够独辟 蹊 径, 将电影的表现着力点放在对人性的挖掘 和认识上 , 再一次将新现实主义的理念 发扬 光大 。 ( 二) 内因
国电影的现状进行反思 ,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 切的时代 , 在艺术电影 已经在夹缝 中生存 难以存活的今天 , 我们是否可 以通过对电影 纪实美学的发展来开拓 出另一片新天地。在 纷纷扬扬的时代大潮中, 贾樟柯尝试用 电影 纪录和认识社会 , 挖掘平凡生 活中的普遍人 性 ,反映小人 物们的生存状态 , 重新 审视我 们 当下 的生活和价值理念。贾樟柯 的电影 , 超越 了单纯 的欣赏范畴 , 而更多地是对社会 和自 我 的一种思考。贾樟柯 电影的纪实美学 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新的审美享受 , 使 得我们 剥 离掉 商业 电影 的遮 盖而更 多地看 到 了社


三、 从个 案透析 贾樟 柯 电影纪 实美学 风格 在创作 中 , 贾樟柯抛弃 了第五代导演惯 用的宏大叙 事和民族文化色彩、塑造精美的 画面以及对于矛盾 冲突的着意刻画 , 其电影 中非戏剧化的情节 , 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关 注普通人的形象 , 以及对 日 常生活的呈现等 都彰 显出影片的纪实美学特点 。 ( 一) 主题内容 的纪实性 贾樟柯的 电影多为现实 主义题材 , 而且 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风格 。当部分 电影沉 沦于虚无缥缈 的非现实主义题材 的时候 , 贾 樟柯 对 中国现实 的强烈 人文关 注显得 尤为 可贵 。从 《 小武 》 发端 ,到如潮好评 的 《 三 峡好 人 》 ,贾樟柯 的影像世界 正在逐步成为 理解 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 , 亦在重新诠释 中 国电影 的写实主义。 《 小武 》是贾樟柯导演 1 9 9 7年拍摄 的 首部长 片, 贾樟柯 以一种写实的风格描 画了 个在 9 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风潮下生存 的 小人物状态 。小武虽 然是一 个小偷 , 但是在 他身上仍然存在很多优秀品质特 点。对待爱 情上 , 他对 自己另类 女友没有歧视 ,反而倍 加体贴关怀 , 在对待友情上 , 为了朋友结婚 时能够 给朋友一个惊喜 , 他 冒着风险再次作 案。小武对 自己的同行发 号施令 ,使得丢失 的身份证被归还 , 都显示他身上的那种难 能 可贵的仗义品质。然而 , 在物欲横流和价值 失衡 的今天 , 小武注定是社会中的一个悲剧 代表 ,小武注定了他命运 中的悲剧性结局 , 使得 观众对 这个本来 可 能会 被深 恶痛绝 的 角色多了几分怜悯 。 贾樟柯 曾说过 :“ 艺术家负责揭 示生存 状态 ,至于改变 , 那是政治家的任务。 ” 在 他的电影中 , 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并真正做到 了他 给予 自己 的揭示普 通人现 实生 活状态 的任务。 ( 二) 视听语 言的纪实性 除了主题内容 之外 , 贾樟柯 电影 中视听 语言 的运用也充满强烈的纪实风格 。 很多导 演希望表现现实 , 但对于究竟 寻找什么切入 点去进行表现却难以掌控 , 而贾樟柯 已经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