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2017年三物理复习-----力学解题方法指导 研究课 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力学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力学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力学专题复习教案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力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牛顿三定律、浮力、重力、摩擦力等。

本教案旨在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

2.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 理解并掌握浮力、重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的复习。

2. 牛顿三定律的复习。

3. 浮力、重力、摩擦力的复习。

4. 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浮力、重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力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复习力学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让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原理。

3. 复习浮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这些力。

4.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5. 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6.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力学基本概念的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浮力、重力、摩擦力。

4.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常见力学现象,能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3)学会使用力学公式和图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3)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本概念(1)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基本概念;(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功、功率、能量等基本概念。

2.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力学分析(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与运用;(3)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3. 第三章: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1)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2)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规律;(3)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4. 第四章:浮力与压强(1)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2)液体压强的计算与运用;(3)大气压强的测量及应用。

5. 第五章:机械能(1)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2)功的计算与机械能的变化;(3)简单机械能的测量与转换。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问题;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力学现象的感知;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 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4.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力学复习专题教案

初中力学复习专题教案

初中力学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及其示意图;(2)理解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3)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4)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合作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及示意图;2. 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3. 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4. 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及示意图;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运动和力的关系。

2. 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2)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力学。

2. 力的三要素:(1)大小:力的强度,用牛顿(N)表示;(2)方向:力的作用方向;(3)作用点:力作用的位置。

3.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4. 重力:(1)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计算:重力加速度g=9.8m/s²,重力G=质量m×重力加速度g;(3)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5. 弹力:(1)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2)计算:弹力F=弹性系数k×形变量x;(3)弹力的作用点:物体形变的位置。

6.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平衡力作用;(2)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学)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学)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学)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三物理学生进行力学知识的全面复。

通过本次复,学生将能够:
- 熟悉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 理解受力分析与牛顿三定律;
- 掌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关系;
-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30分钟)
- 通过复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 强调重点内容,例如力、质量、加速度、力的单位等;
- 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应用。

第二步:力的合成与分解(40分钟)
- 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合成和分解力;
- 给学生一些练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第三步:受力分析与牛顿三定律(40分钟)
- 介绍受力分析和牛顿三定律的基本概念;
- 解释如何利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应用牛顿三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步: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关系(30分钟)
- 概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强调二者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 提供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五步: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 强调实际问题的应用意义。

总结
通过本次力学复习教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复习力学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三物理力学专题教案5篇

高三物理力学专题教案5篇

高三物理力学专题教案5篇高三物理力学专题教案篇1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高三物理力学专题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教法建议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主要设计: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7、举例: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3)教育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功、能等;2.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力定律、相互作用定律;3. 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4. 浮力、压强、大气压等与力相关的现象;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模型等辅助工具,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5.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力学知识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PPT、教学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2.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3.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教师自编或选用教材配套练习题;4.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 二力平衡的条件(1)大小相等。

(2)方向相反。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 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引出力的概念。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抛掷物体等。

3. 学习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5. 学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6. 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三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2)-1教案

初三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2)-1教案

一、力学的科学探究类实验专题复习(一)科学探究整体要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控制变量,数据分析,转换,图像,归纳等。

(2)以力学为例复习:控制变量和转换。

控制变量:控制的是影响因素转换:把一些看不见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

明确实验的总体要求科学探究中的基本方法重点复习控制变量和转换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液体压强→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影响动能的因素:小球的动能→木块移动的距离(二)以力学为例,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1)北京2019中考题26题——封闭式提问(2)脚印的深浅——开放式提问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在该情境中,脚印深浅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变量,人身高、体重、脚的面积等也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可以提出。

:“脚印的深浅与人的体重是否有关?”也可以提出另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以力学为例,实验设计:1.控制变量必须保持不变吗?例: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到结论: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小华却认为: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

要求只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

本题中温度就是需要控制的变量。

如何控制温度是本实验的难点。

答案示例一:(1)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

(2)再用手接触瓶子用较大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较大;发现h1小于h2。

较小的力上升的小一些。

这样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评析:这种方案并没有排除温度对实验的干扰!假设瓶子被加热,瓶子被加热的时间是累加的。

如果两次捏瓶子的时间相同,第二次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初三物理复习-----力学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小芳同学为了研究某种金属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测得了六组数据,并在如图的坐标中描出了各点。

(1)在图中画出该金属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

(2)由图像可知,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像可知,4cm 3该种金属的质量为 g 。

例题2:某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9N ,将物体浸没在煤油中(ρ煤油=0.8g/cm 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是5.88N ,求物体的……
例题3:如图,装有金属球的小盆漂浮在圆柱形水槽的水面上。

此时小盆受浮力F 1。

若把金属球从盆中拿出并投入水槽中,球沉到水槽的底部。

此时小盆受浮力F 2,水槽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力为F 3。

(1)将小球投入水槽中后,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小盆受重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 ;
(3)金属球受重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
(4)将小球投入水槽中后,水对水槽底部的压力减小了_________。

例题4:如图所示,质量为70kg 的工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带有货箱的
滑轮组把货物运到高处。

第一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量为
8
8
8
160kg,人用力F1匀速拉绳,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为N1。

第二次运送货物时,放入货箱的货物质量为120kg,工人用力F2匀速拉绳,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为N2,此时滑轮组机械效率为η2。

已知N1与N2之比为15∶19。

(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g取10N/kg)求:机械效率η2。

练习:物块甲静置于水平地面时,对地压强为300Pa,如图,O为
轻质杠杆AB支点,已知OA∶OB=5∶3,现将物块甲挂于杠杆B
端,若在A端悬挂质量6kg的乙物体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时物块甲对地压强为100Pa。

当将杠杆A端的乙物体换成丙物
体时,甲物体恰好离开地面。

则甲物体的底面积为________m2,
丙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N。

(g取10N/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