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19-30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2)

19.怒吼吧,黄河(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革命激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一)学生查阅故事背景,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特殊形式。
(二)学生查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大致了解他们是什么人。
(三)准备《黄河大合唱》几段经典唱词和音乐。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欣赏《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板书课题同学们,这首《保卫黄河》的乐曲就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篇章,1939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观看过《黄河大合唱》演出后,亲笔提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共同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19.怒吼吧,黄河二、齐读课题三、回忆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幻灯出示学习要求(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6自然段。
(二)划:划出你感受深刻的语句并与小伙伴交流你的体会与感受。
(三)批:把交流后的结果批注在书中。
(四)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问同学或老师。
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五、自学汇报老师刚才转了一圈,发现了我们班的学生怎样?下面开始进行汇报环节,我们先从描写光未然的那段话进行汇报。
(一)感受光未然1.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1)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2)有感情朗读(3)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2.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素养目标1、会写“莹、裹”等12个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重点: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难点: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新课导入1.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行星,它的名字就叫——地球。
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2.师:然而地球只有一个,她美丽而脆弱。
迄今为止,她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
3.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4.齐读课题,质疑。
阅读鉴赏任务一: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
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关键句:(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3)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课文写了地球的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三个方面的内容。
任务二:再读课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示例:“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列数字、作比较。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举例子、列数字。
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提醒人类珍惜资源。
任务三:“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可以去掉句中的“本来”吗?为什么?不能去掉。
“本来”说明地球本身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因为人类的破坏,导致无法再生。
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
任务四: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钱学森

六年级语文上册19.钱学森(第一课时)授课人: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中国刚建立,在国外的一批爱国科学家纷纷归来,参加祖国建设。
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简介钱学森: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事火箭研究。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二、新授(一)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3.画出生字词(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字词:前额富裕贡献诚恳兴奋运载火箭注意多音字“载”的读音。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回迁梦绕:形容思念情切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袒露:表露流露(多用于思想情感)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2.指导写字师范写---生观察---描红---仿写---对比---评价---重写3、检查读书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相机正音(三)、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课文生动的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卓越贡献的事。
三、小结:四、作业:Δ:伴你学ΔΔ:教学反思:六年级语文上册19钱学森(第二课时)授课人: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教案名称:《时间宝贝》课文解读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正确回答问题;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就课文内容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课文内容;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学习如何正确回答问题;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短语。
教学准备:PPT/黑板、教材、单词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启发1. 利用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是什么?它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时间。
Step 2:读课文1.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Step 3:课文解读1. 教师讲解关键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 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伴讨论。
Step 4:集体讨论1. 在黑板上列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a. 小东学会了一个新单词,这个单词是什么?b. 时间宝贝和小东长得一样吗?为什么?c. 时间宝贝帮助小东做了哪些事情?d. 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解决的?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5:巩固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类似的情景,并讨论应该如何解决;2. 学生之间交流思路,选出最佳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Step 6:写作练习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遇到的情景,写一篇类似小东的经历,能写的点可以包括:时间来的快,时间走的慢,时间宝贝帮助解决问题等;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鲁滨孙造船教案设计语文S版

鲁滨孙造船【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文字有改动。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烩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它的主人公鲁滨孙十分喜欢航海和冒险。
一次,他乘船去南美洲途中遭遇大风,船被吹翻,同伴们都葬身大海,只剩他一人被大浪卷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在岛上渡过的二十八年多的艰苦生活,期间以安顿家园、造独木舟、自制陶器、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降伏暴徒等情节尤为精彩,扣人心弦。
通过这些内容,生动地表现了鲁滨孙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从而塑造了一个依靠劳动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艰苦环境中赢得了生存权利的典型形象。
【学情分析】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重视朗读和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认识名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欣赏作品中精彩的语句和片断。
”从课文的特点出发,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和默读,把握主要内容,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去感知人物的鲜活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风貌,体会思想感情,主动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
本单元课文是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课文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基础,为了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学时应适时地加入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后,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中外经典名著,尤其名家大师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和认识名家和名作,吸取高品味的丰富的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认识名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欣赏作品中精彩的语句和片断。
”从课文的特点出发,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和默读,把握主要内容,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去感知人物的鲜活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风貌,体会思想感情,主动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
19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9只有一个地球》一、教材分析六年级学生曾接触过有关的说明文。
在本课中除了让学生体验用词的恰当外,课堂中适当渗透有关说明方法。
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的材料,完成倾听家园的呼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按设计进行,抓住了重点,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地球的慷慨与无私,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二、设计思路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标精神,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合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
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也有感情,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
让学生想象地球母亲的样子,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通过深情的朗读,师生一起深入文本,体悟情感,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由此又多了一分惊喜。
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将情感融入课堂。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精心保护她。
3.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四、教学重点了解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五、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读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响亮口号,让我们把这个口号响亮的读出来!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预习,作者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谁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19 怒吼吧,黄河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等词语,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磅礴的气势。
2.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学习1.检查自学情况。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2)理出思路。
3.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
(第1~3自然段)板书:震撼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
(第4~6自然段)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
(第7~8自然段)板书:巨大反响4.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5.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从这部分哪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三、课堂总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
【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本文概要】《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本文概要】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坏闺女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阳光下的皮肤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感受人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 团结、平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的目
的。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观世界风光,谈心中国家。
1.欣赏世界各国风光图片,教师介绍。 2.学生解释自己喜欢的国家。 3.总结“地球村”概念,引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复述课文。 1.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写作手法。 三、模拟口语交际课堂,欣赏人物语言。 1.略读课文,以“你觉得哪个孩子介绍得好,好在哪里?”为中心话题,展开交流。
本环节注意点:(1)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该国家的特点,并体会介绍者的心情。(2)教师随学生交流出示不同国家的图片,补充介绍。(3)从新加坡孩子和韩国孩子的谈话中既要明白国家特点,也要明白口语交际中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
2.精读第十六至第二十自然段,以“南非孩子怎样介绍他的国家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话题,深化对“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理解。
本环节注意点:(1)引导学生理解种族歧视的具体情况,理解南非的现状。(2)欣赏南非的优美风光图片和落后面貌图片。(3)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情感。(4)补充介绍新南非。
3.用还原课堂的形式,教师饰演莱斯小姐,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再现莱斯小姐和学生们对话的情景。
教师重点说出莱斯小姐的关于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语言。 四、认识“阳光下的皮肤”,了解和平、平等的心愿。 1.交流“阳光下的皮肤”的含义,出示图片,简要了解为消除种族歧视做出努力的曼德拉等人的事迹。
2.重新认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的含义,由文章中的班级扩展到一个国家,再扩展到整个地球上的国家。
20.地球万岁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明确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以及应该怎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教学难点: 感受到地球就象一位美丽、可爱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人类。我们人类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这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出示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地球的图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献给地球的诗。(板书:地球万岁)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等会儿提出来。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 思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说一说课文讲了地球哪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探究。 (1)理解“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总是倾其所有。
①根据课文内容谈对这一句的理解。 ②也可联系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至六小节,体会地球的无私。(可采取分读、合读、领读等诗朗诵的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过渡:地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欲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听,她在流泪、在哭泣。
(2)读第七小节,重点理解“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②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谈理解、说体会。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 A.人们乱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给人类自己造成巨大损失。 B.过度放牧,造成草原沙化,原先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C.蛇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致鼠害严重,每年仅我国就损失粮食几十亿斤。
D.我国的藏羚羊的皮毛非常珍贵,被称为“软黄金”,由于人们乱捕乱杀,已濒临灭绝。
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破坏环境,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小节。 过渡: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对于我们人类是何等重要!作为地球母亲的儿女,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责任。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地球母亲一定会焕发新颜。
(3)读课文的最后三个小节,理解“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我们人类怎样做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一谈学了本课有何感想。 六、拓展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的资料或自己的想象,模仿着诗歌的格式写诗,题目自拟(参考题目:①地球的诉说②地球妈妈笑了③未来的地球„„)
2.请你给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个人或单位写一封劝诫信。
21. 词二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会读文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两位词人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与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陆游、毛泽东主席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导入:梅花,因其凌寒独放、暗香幽远,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更是创作了百余首以梅为题材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诗词。课件展示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间检查认读,把易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汇报。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预设:易读错的音:著(zhuó)碾(niǎn)妒(dù) 课件展示 三、精读课文,理解词意。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预设:驿外:(驿站之外,形容荒凉之地。)更:(再一次)著:(经受) 苦:(拼命、尽力)零落:(凋零)碾:(碾压)
课件展示 2.初谈感受 四、品读诗词。 再读这首词,说一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读到的?结合相关诗句谈一谈。
孤独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站之外本来就很少有人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没有人走了,梅花生长在断桥边上,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没有人欣赏它,可见它很孤独寂寞。
凄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只有这枝无人过问的梅花还开放在断桥边上,它怎么能不发愁呢?更何况它还要忍受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可见梅花的处境是多么悲惨凄凉!
清高(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在这么艰难的处境下绽放了,却不想和那些百花去争奇斗艳,任由他们嫉妒。等到凋谢了被碾成泥土化成灰尘了,可是它还是像以前那么香。
课件展示 五、研读课文,品味情感。 介绍陆游资料: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出示幻灯片
你读懂了哪一句?介绍给大家听。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达了他郁闷愁苦的心情。因为他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投降派也排挤他。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表达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他就像这断桥边的梅花一样,投降派们都打击他,皇上也不信任他,大家都孤立他,使他感到凄凉、寂寞。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会到词人的清高。虽然没有人支持他的北伐主张,他也不和那些投降派同流合污,他是一个孤傲清高的人。 小结: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击我。但是,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这就是陆游,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同学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词吧!
六、课外拓展。 查找陆游写的其它诗词,认真研读,更深刻地体会陆游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 通过回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这些诗词,感悟毛泽东主席乐观、豪迈、勇敢、坚强的人生态度。
二、初步感知,积淀学生的情感。 1.初读诗词。出示幻灯片 2.了解时代背景、积淀情感。
课件展示 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
自己谈搜集的背景资料:国家三年灾害、美国反华、苏联撤走专家等。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我们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年轻的共和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