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池鹤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风标:风度、品格。
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题型归类练习:(一)鉴赏形象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A. 春天2. 下列哪个选项是这首古诗的开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A. 长恨歌B. 渔家傲C. 卜算子D. 水调歌头答案:A. 长恨歌3. 以下哪个诗句属于《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描写内容?百千翠羽临高阁,九万里飞花入小园。
A. 描写楼阁的高大B. 描写飞花的美丽C. 描写雀鸟的数量D. 描写小园的景色答案:B. 描写飞花的美丽4. 下列古诗的出处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A. 出塞B. 江雪C. 相思D. 登鹳雀楼答案:C. 相思5. 下列描写孤独的诗句出自下列哪首诗?站在悬崖峭壁上,深秋时节,云遮雾掩。
A. 望岳B. 春江花月夜C. 归园田居D. 月夜忆舍弟答案:A. 望岳二、简答题1. 请解释一下诗歌的基本韵律是什么?答案:诗歌的基本韵律是指诗的语言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排列起来,形成音节之间的巧妙关系。
它包括平仄、押韵和节律等要素。
2. 请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解释一下它给你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这个题目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古诗的喜欢和感受是不同的。
建议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并在这里进行个人化的解释和感受的陈述。
三、作文题请你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为基础,写一篇约200字的鉴赏评论。
(作文内容略)。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唐)马戴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
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古诗阅读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鉴赏及答案(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画面。
(3分)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9、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挂起白帆,乘船顺风疾行。
评分标准:3分。
联想想象合理1分、理解准确1分、语言生动1分。
意思对即可。
10、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4.本诗第一句描写的景物有,渲染了的氛围。
(3 分)15.第三句中的“愁心”指的情感。
(2 分)14. 杨花子规悲凉(萧索)评分意见:本题3分。
第一个空写对写全得2分,第二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对朋友贬谪远行的不舍与担忧评分意见:本题2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共6分,每小题3分)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注释:①樵夫:砍柴的人。
12.从题目开始通读全诗(包括注释),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
采用这种方法读诗,然后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3分)13.第二句中“鸟不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12.示例:樵夫是山林受欢迎的常客。
他挑着柴草,快乐地走在山间,林中的蝴蝶亲近他,围绕着他的柴担飞舞,和他一起下山归来。
(3分。
樵夫、蝴蝶,基本物象全且语言通顺占2分,写出欢乐/悠闲的语境占1分)13.“不猜”,不猜疑、不畏惧(1分)。
写出了樵夫经常到山林中来,山林中的鸟雀喜欢和他亲近、嬉戏,与他唱和,表现出樵夫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鉴赏及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画面。
(3分)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挂起白帆,乘船顺风疾行。
评分标准:3分。
联想想象合理1分、理解准确1分、语言生动1分。
意思对即可。
10、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4•本诗第一句描写的景物有,渲染了的氛围。
(3分)15.第三句中的“愁心”指的情感。
(2分)14.杨花子规悲凉(萧索)
评分意见:本题3分。
第一个空写对写全得2分,第二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对朋友贬谪远行的不舍与担忧
评分意见:本题2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注释:①樵夫:砍柴的人。
12.从题目开始通读全诗(包括注释),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
采用这种方法读诗,然后
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3分)
13.第二句中“鸟不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2.示例:樵夫是山林受欢迎的常客。
他挑着柴草,快乐地走在山间,林中的蝴蝶亲近他,
围绕着他的柴担飞舞,和他一起下山归来。
(3分。
樵夫、蝴蝶,基本物象全且语言通顺占
2分,写出欢乐/悠闲的语境占1分)
13.“不猜”,不猜疑、不畏惧(1分)。
写出了樵夫经常到山林中来,山林中的鸟雀喜欢和
他亲近、嬉戏,与他唱和,表现出樵夫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分)
诗歌鉴赏(4分)
乡村四月
羽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
(1)这首诗前后两句各描述了乡村四月哪些内容请你分别概括。
(2分)
答: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歌鉴赏(4分)
1•前两句描绘田野(自然)风光,(1分)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农忙景象)(1分)
2•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向往之情(1分)以及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1分)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啬薇一院香。
1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
(3分)
1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
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
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1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
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6.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3 分)
7.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分)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 “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晓过鸳湖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查慎行(1650- 1727),海宁人。
鸳湖:嘉兴南湖。
②芜:丛生的草。
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
④秀州:即嘉兴。
12.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3分)
13.“菜花香过秀州城”中,“过”字用的最妙,请你说说理由。
(3分)
12.晨风催促我扬帆前行,江流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13."过”,飘过,充满,写出了菜花之盛,香气之浓郁。
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融融、充满生机的美好自然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诗歌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6分)
田家
(宋)郑獬(xi e)
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12•诗歌一、二句通过描绘田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景物,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抒
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3分)
13•诗歌三、四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赏析感受。
(3分)
12.示例:流水、高花(树、远村);欣喜(愉悦)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每空1分。
前两个空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第三个空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三、四句运用拟人,诗人将云”拟人化(1分),以责备口吻抱怨云彩带来微雨、
送走夕照(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
示例二:三、四句借景抒情,(1分)借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判断写作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句意及情感,2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
(每小题3分,共6分)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①居大厦。
【注释】①鳞鳞:形容大厦瓦片如鱼鳞
1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
12•揭露封建社会反映了劳动者劳苦一生无所得,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公平社会现状,(1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2分)
13刈比手法。
(2分)前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或者“陶尽门前土”“十指不沾泥”对比,“屋上无片瓦”“鳞鳞居大厦”对比(有一组对比即可得1 分)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