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doc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作者:林小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基本制度,它的实施与推广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能更好地促进这种模式实施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管理体系、学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工学结合应用[作者简介]林小星(1958- ),男,湖南新宁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评建办主任,副教授、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长沙410205)[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项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林小星。
(课题编号:GXXH0810)[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28-03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在深入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让受教育者获得相应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训练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同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证。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的历史证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最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要办一个真正的小型软件教学企业 , 在开办初期 , 我们走 访了西安软件园的软件企业 , 了他们的创办模式和运行方式 , 了解
为我们创办软件企业奠定了基础 , 学院决定投资 l O万建立软件企 业, 占地面积 2 0多平方 , 0 拥有电脑 5 0多台 , 以接手 中小型项 可 目, 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执行 , 将企业软件 开发 的项 目管理 、 过
1 立 软 件 公 司 , 其 发 展 企 业 化 、 模 化 . 建 使 规
培养软件技术专业 的学科带头人 ,为软件专业 的专业建设 提供
有力 的支持 , 为带动教师搞科 研更进 一步 , 为软件技术 专业 的人 才培养方案作充分的论证条件。教师参与软件项 目的研发 , 为项 目化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相应 的学 生在 参与项 目的过程 中 , 通 过现场教学 , 结合相应 的课程 知识 点 , 使学生懂得 每个 项 目的每 个小模块 的编码 过程及 每个项 目的软件需求分析 ,详 细设计 等 环节。教师的科研产品 , 以面 向市场 , 可以提供给学校使用 , 可 也 例如 : 图书馆管理系统 、 运动会管理信息 系统等 。
简章 , 不用我们费时费力去招生。 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
业的办学思路 , 不但 促进 了学 生 的实践 能力 、 创新 能力 、 就业能 力, 而且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 为学 院的招生提供 了有力的保证 。
2培 养 了大批 双 师 型教 师 , 高 了教 学 质 量 . 提
教师在参 与软 件产 品的研发 过程中, 提高了教师动手 、 决 解 问题 的能力, 培养了教师的经营理念。每年学 院都会分进来一 批 刚毕业 的青年教师 , 这些青年教师不能先上讲 台 , 而是要到软 件 研发公 司去锻炼一年 , 锻炼 合格 的才 能上讲 台。 通过教师在软件 公 司的经 营 , - t: 形成- l : l 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队伍 , 这样 的教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结构模型。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郝彦琴(1974—),女,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材料成型。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办学定位、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之一是未形成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与体系。
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无缝连接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能力的综合与实用。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上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1.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是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服务及科技开发等相互结合起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构成的教学目标出发,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统筹,突破传统范畴,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教学、企业实际工作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开放灵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旨在围绕真实的工作项目展开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及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引领和指导相关教学改革。
2.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模型建构工学结合是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的结合。
在教学和课程的组织方面,以实践过程为导向,依据行业、职业和专业特点,按工作过程逻辑组织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选择课程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必须借助课程这个载体来实施,因此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制度,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取舍和组合结构的标准,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以专业为平台,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和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和先导性。
软件技术专业“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416b84cc22bcd126ff0cb3.png)
软件技术专业“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同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文结合软件技术专业,就如何建设“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从教学思路、建设实训基地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教学思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还是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而言,我们采用“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采用“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探索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了与软件技术企业的合作。
先后与ibm公司和手机软件制作公司合作,让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和教学实践过程,并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
企业的实践证明: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给出明确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自己根据任务向导,完成任务,不懂的地方再向师傅请教,边做边学,不断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这样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经过反复的论证,形成了针对软件专业的“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思路1.全面开展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软件产业也高速发展,尤其是软件外包业务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来填补各方面的需求空缺。
但是,现实情况是仍有大批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也就是说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我们学院自身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能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
培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为满足软件测试岗位要求的实用型软件测试人才。
因此,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开展将岗位技能、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和实训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我 院 计算 机 专业 根 据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要 求 ,
课程 的培 训 ,学 院在 几年 的与企 业合 作中针
国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与发展进入 了更深 层次 、 以就 业为导 向, 以工学结 合为切入点 , 进行 了 对不 同类 型的企 业 引进 了 批实 践性非 常强 … 更 为核心 的领 域 ,更表 明工学 结 合是实现 高 大 量课 程建设 改革 和的 探索 ,特 别是 在探索 的企业培 训课程 , 这些称之为标准 课程 。另外 等 职业教 育内涵提升 的有效 途径 。 工学结 合的 培养模 式方 面 ,我院 计算 机专业 还 有一类 课程 为定制 课程 ,学校 根据 企业 的 经过大 胆实践 ,摸 索 出 了一 条切 实可 行的路 具体需求 ,根据学生 在 业顶 岗实习的情况 ,
( 高 【0 6 l 教 2 0 】 6号 )( 下称 十六号文 )中指 出要 积 极 推 选 与 生 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是高 等职业教 育,如雨后春笋 般发展起来 ,高 期 进行 企业 课程 的培 训。学 生在 企业顶 岗实 等 职 业教 育 的数 量规 模 在快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习期间的身份是 实习技术员 ,由企业管理 , 指
学期 中 ,学生 更加 认识到 知识和 技能 的重要 实践和思 索。 传习工艺技术 ,启发工 商知识 ,一种 边工边学 2 1 紧 扣区域市 场需求 ,明确 培养 目标 . 性, 学生就会更加 主动的学 习, 习的效果非 学 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形 成。 圈际上 , 在 发达 国 在十 六号 文 中 明确提 出 ,高 等职 业教 育 常好 ,增 强 了学生进 入社 会的适 应性和 竞争 家高职教 育模式 , 大多突出 “ 1 学结合”教育 , 作为 高等教 育发 展 中的一个 类型 ,肩负着 培 力, 为学生进一步 就、 打下 良好的基础 ,实现 i k
CDIO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论文

CDIO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一种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主线,以培养学生项目实战能力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学生获得了宝贵的项目实战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关键词:cdio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39-0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服务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不难看出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1 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软件技术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密切校企合作,从校企合作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学生进企业式。
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企业进校式。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项目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第三,校企合一式。
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以上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多专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由于软件专业和it企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一,软件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常要求较高,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加之自学能力较差,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一般很难直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企业,但许多企业不为所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2011年第10卷第15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霍延军【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理论够用、实际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双证制;工学结合【作者简介】霍延军(1977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的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确实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为了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适合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当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调查显示,不少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存在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脱节的问题。
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工作状态周期较长,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
因此,面对社会企事业的用人实际情况,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具有高职特点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在多方面进一步深化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明确市场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相应地,教育体制也分为各种层次。
社会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某种技能,动手能力强,到岗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
高职计算机专业就要努力按照市场要求去办学。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掌握一两门技能,努力从原先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双师型”教师。
CDIO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 目开 发 团 队 , 随 指 导 教 师 参 与 真 实 软 跟
2C O DI 工程 教 育模 式
件项 目开 发 的 全 过 程 。 样 一来 , 生 不仅 这 学
Ci E ctnn v i H: ■ h d ao Io tn e!暖 n u i n ao rd U a a l !
科 教 研 究
C I 理 念下 软件 技 术 专 业人 才培 养 模 式的探 索与 实践 ① D O
杨 永 健 ( 天津青 年职 业学 院 电子 工程 系 天 津 3 0 1) 01 9 摘 要: 针对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 专业校 企合 作的现状 和存 在的 问题 , 结合 软件技术 专业 自身特点 , 出一种基于C I 提 D 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模 式 以真 实 项 目研 发 为 主 线 , 该 以培 养 学 生 项 目实 战 能 力 为核 心 目标 , 分 发 挥 学生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遣 性 , 过 参 与 实 际 喷 目研 充 通 发 ,学生 获 得 了 宝贵 的 项 目实 战 经 验 , 大 地 提 高 了 自 身 的职 业 能 力和 职 业 素 养 , 而 实 现 了 学校 教 学和 企 业 需 求 的 无 缝 对 接 , 极 从 有效 提 升
了高职 院校 服 务企 业 的能 力 。 关 键 词 : D O 软 件技 术 专 业 人 才培 养 C I 中图分 类号 : 42 G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 6 3 9 ( 0 ) 3b一0 9 2 1 —9 2 1 0 () 0 —0 7 75 2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热 门专业 ,片面地把生源多少作为衡量社会需求 的标准 。
收 稿 日期 :0 8 l— 4 20 一 12
作者 简 介 : 胡方 霞 (9 3 )女 , 17 一 , 重庆 荣 昌人 , 重庆 工 商职 业 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计算机技 术研 究 。
业 岗位能力要求来整合课 程 , 突出课程设置的适用性 。 如 , 例
对软件 开发人员来 说 , 既需要 了解 项 目的规 划设计 , 又需要
的探索 鉴于 目前 高职软 件技 术专业 人才 培养存 在 的不 足 , 需
掌握软 件的工程 管理 、 关文档 的编写等 , 相 要培养 学生这方
1 4
此外 ,高 职软件技术专 业发展还 存在实训体 系标 准不
一
核心能力 .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 出的位 置。可打破 把 传统课 程 的“ 知识体 系”将关 联性 高的课程 融为一体 , , 以就
、
建设过程重硬轻 软 、 小而全等现象 。
二 、 职软件 技术专 业“ 高 工学结合 ” 才培养模 式 改革 人
向
“
一
质软件 人才 . 已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 才市场的 毕业生就业 统计 数据来看 .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 生就业率年年
下滑 , 专业对 口就业率不高 。 我们需要反思 , 为什么学校每年
培养大批 的毕 业生 。而企业 却找不 到合适 的高素质软 件人
才 ,出现软件 技术人才 与软件用人行 业之间 的供需 “ 剪刀
关键 词 : 高职 ; 软件技术 ; 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 人 “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号 :0 8 6 8 (0 8 0 — 0 4 0 1 0 — 3 2 2 0 )4 0 1 — 2
C I( C D 信息产业部计 算机与微 电子发展研究 中心 ) 数据 显示 , 目前 我 国每年 至少需要信息产业 人才 10万人 , 中 0 其
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学校每年培养大批的毕业生而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软件人出现软件技术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剪刀软件技术专业设置理论培养过重缺少实用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把高职高专办成本科压缩型的倾向这势必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陷入就业的尴尬境地
第2 0卷 第 4期
件产业 的快 速发展。 尽快培养大批适合信息产业需要的高素
3“ . 双师型” 教师 队伍短缺 , 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 足 随着 近几年高职 院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不得不 大量引 进 年轻的教师 , 他们 中绝 大部分都 没有工程应用 背景 , 没有 实 际工作经验 。教科书上有的就原样照搬地讲 , 教科书上没 有 的不敢讲 . 工程技 术应 用方面不知如何讲。高职院校缺乏 企 业的支撑 。 实践课程设 计不合理 , 学校 自身投入严 重不足 等. 导致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 。“ 双师 型” 教师队伍 的短缺 和实践 教学 基地 的不 足 , 制约了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发展 的规模 和质量 。 4 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如雨后春笋 , . 教师与学生迷失 了方
面 的能 力 . 常需要 “ 件工程 ” “ 通 软 、软件 文档编写 ” “ 、软件 开 发过程” 等多 门课程 的支撑 和融 合。 因此 , 需要对相关课 程进 行整合 , 可通过设置“ 软件 项 目管理 ” 课程来 完成专业部分课 程的整合 . 该课程 的重点是从项 目管理的角度对软件开发过
就 的局 面 。
张文凭 、 多个证书” 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努力追求 的 目
标 之一。 一方面 , 面临就业市场竞争 的 日趋 白热化 , 高职 院校 毕业 生们开始多方寻找出路 , 通过多项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其 重要 的选择 之一 。另一方 面 , 职高专院校纷 纷推 出了“ 高 双 证” 教育 , 即毕业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 书的同时 , 还要取得相
差 ” ?
一
、
高职软件技 术专业人才培 养中存在 的问题
1 软件 技术 专业设 置理论 培养 过重 , . 缺少 实用技 能 的 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 程中 ,部分高 职院校存在着把 高职高专
办成“ 本科压缩型 ” 的倾 向, 这势必导致 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
不准 . 陷入就业 的尴尬境地 。“ 本科压缩 型” 高职院校 的毕业 生在理论基础方面不如本科毕业生 。 在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方面又不如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 不得不面临高不成低不
在进行专业设置 与调整时 。 没有充分考 虑和预测 这些 专业学 生未来几年将面 临的就业前景 。另外 , 高职 院校 的课 程设置 以学科 为 中心 。 过分追求学 科体系 的完整性 。 与企业需 求严
重脱节 。
专业人才需 求在 4 0万人 以上 , 而学校每年只能培养 2 0万人 左右 , 口非常大。软件高级人才 的短缺 已严 重制约我 国软 缺
2 软件技术专业 的课程设置 目的不 明确 , . 与企业用人需
求严重脱节 通过对高 职院校 的调查 发现 .多数 院校设 置所谓 的社
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更有部分 院校没有充分 了解地 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 仅凭 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师能开设 的课 程. 直接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进行置换 。 因此 , 学生不
20 o 8年 1 2月
重 庆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o g igRa i ee i o ies y o r a n qn doT lvs nUnv ri o Ch i t
V0 . O N0 4 I . 2 De . 0 8 c2 0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胡方 霞 , 任德 齐 , 树语 周
( 庆工 商职 业学 院 重 计 算机 与电 子工 程系 , 庆 4 0 5 ) 重 0 0 2
摘要 : 软件技术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出现了供需“ 刀差 ”需重新 审视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采 用 剪 . “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 即制定校企共同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 ; 以岗位技能为标准整合专业课 程 ; 开展 以项 目开 发为依 托的 课程实训 : 进行以真实岗位环境 为依 托的实践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