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4届高三作文备考之多则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何为多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
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聚焦点,然后将其导入我们熟悉的视野。
即运用已掌握的单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分析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二、多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步骤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命题者往往提供2~3则材料,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
2、辨析材料间关系。
命题者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材料内涵丰富。
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3、确定立意。
性质相同的材料容易找到共同点;性质相对的材料容易从互补叠加角度立意;性质相异的既可以从共同点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相异点角度多向立意。
总结起来就是要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立意。
探究案多则材料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自然会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同点、不同点或者关联点,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立意的关键所在。
主要是(1)、同中求异,(2)、异中求同、互补法。
(一)异中求同异中求同,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相同性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用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它即是中心观点,即异中求同。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求同法”要求“异中求同”,形式是:①多则材料。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及参考例文一、审题时应关注五点:①审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60分。
文章不少于800字。
②审材料。
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
③审导思。
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
如“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④审题核。
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它一般要明确题目或话题,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
退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示”等指导立意取向的文字。
⑤审要求。
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三、写作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
”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
”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方法一:抓关键词句
找关键词句:重复出现的词 句,即 “下一个!”思考。 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例二)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 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 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 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 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 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 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 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 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 “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 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 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方法二:以果溯因法
•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 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 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 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 怕反倒喜欢。 •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 有何体验或思考? • 可从分析“怕”或“不怕”(含喜欢) 的原因切入立意: • 兴趣可化难为易;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人要敢于挑战;要敢于知难而上;正确认 识消除“怕”。
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 (例一)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 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 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 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 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 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 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 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 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 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 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 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注意事项
材料作文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 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 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 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 论为主,所以,材料作文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 得。但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 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 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 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便其文笔再好,作 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
选取最佳立意,遵循以下原则
1.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 3.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4.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选取恰当的思维切入口
从关键词句入手; 从分析原因入手; 从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入手; 从分析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入手。
一、相同型----求同法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 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 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 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 文的立意所在。 此种审题方法简称求同法。
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 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 也枉然; 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 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 强,由贫困变富裕。 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 放思想是根本。
例2: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的观点, 请找出其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 篇8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 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四、递进型----归纳法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 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 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 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 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此种审题方法简称归纳法。
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最佳立意:把内外因结合起来,探讨一个人成才的 问题。但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而兼涉另一方面。
科学的、辩证的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 地概括出隐含在表象中的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本 质区别,化具体为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一、三 则材料强调的是成才的客观条件和外在因素,而第 二则材料强调的是成才的主观条件和内在因素。即 我们所说的主客体内外因的问题。
3.果断取舍:
应该像后者那样,树立变革意识,不能安于现状。
立意: 要改变固有观念,树立变革意识,不安于现状才能走出贫困,改变命运。
添加标题
有人想,如果全国每 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 柴的钱给我,那我就 成了百万富翁了。
添加标题
也有人想,如果我能 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 出一根火柴的贡献, 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 了。
3.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 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 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读了上述三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准确理 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
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
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
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 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 来。
步骤:
1.辨明关系: 相反型 2.分析差异: 两类人(事)最终结果完全不同,根源是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第一
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不更新观念,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 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 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
高考材料作文类型及审题立意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 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源自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 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解析
此题是一道“情景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把窗子比作“画框”,把每个人自身不同的经历、 感受比作“一幅图画”。这种情感色彩浓郁的文字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容易激发考生对生活的 回忆与感受,触及考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使考生找到写作的情感触发点。
3、互补法。如果是内涵对立的多则名言材料,彼此之间没有“交集”,考生从 某则材料人手确定立意未尝不可, 但如此作文只能算作基本符合题意。要精准切 题,考生还须采用互补法,就是寻求名言之间的互补关系,用叠加数则名言内涵 的方式确定立意。 4、关联法。如果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从所给名言中选择两三条确定立意,考生务 必要选择有逻辑关联的几则材料合理组合,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列,层进, 总分,切忌不假思索,胡乱选择,导致作文立意混乱。
在明确了每句名言的含意之后,考生就可以选择有逻辑关联的两三句作为基础确定立意。如考生 以①④⑥句为基础,可以从自强不息、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等方向确定立意;以②③⑤三句为基础, 可以围绕修身爱国,必须要有使命担当等方向立意。考生也可以选择两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如⑤ 句与⑥句组合,可以立意为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勇做时代先锋。
审题立意_材料作文_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多则材料型

审题分析: 这是提供多则材料的作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 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 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 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 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 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试将三个材料 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 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 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 “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 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 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同时,三则 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 多则材料型
多则材料型
多则材料类材料作文由两还需要从整体 上把握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到所列人、 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在弄清 材料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比较有把握 地归纳出话题或作文要表达的主旨。材料 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类:同类列举、异类 列举、对比列举、联合列举。
练习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除诗歌外),题目自拟。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 从反面揭示“小” 与“大”的辩证关 材料的中心应是: 系 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 成重大损失。
练习3: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拟 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 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 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价值了。 审题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 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 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 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材料作文(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要求: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立意解读: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
材料从飞机及机场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问题具有思辨性。
“行为”词典解释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写作时,“行为”可以引申,可以具体化,如“勤奋苦读”是行为,“踏实苦干”是行为,“执着追求”是行为,“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是行为,;反之,“懈怠懒散”是行为,“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亦是行为,“位置”词典解释为:“(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2)地位。
”从材料中看,正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分别处于“头等舱”“经济舱”,由此,写作时,“位置”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社会评价等。
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行为影响了位置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他的位置、成就、社会评价等等。
(二)位置影响了行为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处其位、身处其境时,会影响他做事的方式及行动,正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从辩证的角度考虑,位置与行为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所选立意属于以上三种情况之一的都是切合题意的较佳立意;如果所写内容只涉及“行为”或“位置”的一个方面,却没有涉及“行为”“位置”的关系的,属于基本合题,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另起炉灶的,则属于跑题。
具体要求:关于议论类文章1. 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的议论类文章,可以按45-47分档次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目的:1、了解材料作文中包含多则材料的命题类型,学习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2、通过同类命题示范审题导练及写作训练,巩固并提升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
教学安排: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几种类型,探究审题方法。
一、了解概念:多则材料类作文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的分析。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二、高考回眸:(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了解多类型,探究审题方法(注:以下审题题目只出现文题材料,作文要求与高考题基本相同,统一省略。
)(一)内涵相同型——同中求同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找出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审题示例: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审题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
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即时巩固1:(1)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2)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
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
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难点突破:内涵相同型----(二)同中求异阐释: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可能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审题示例: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审题分析: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内涵相反型——异中辨异阐释: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材料,材料内涵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其方法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比较出其相异点,再从这相异点提炼出准确合理的观点。
一般正反皆可立意,也可对立统一。
如果能够辩证思考,做到对立统一,立意往往会更深刻些。
审题示例1: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
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
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
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
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
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
”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
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三)内涵相对型----互补叠加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话题相同,但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科学合理。
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分歧点,进而整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审题示例: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
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指导: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
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
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即时巩固2: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内涵多向型——异中求同阐释:材料的内涵各异,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有的材料还可能在审题时给同学们的思维形成干扰。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方面要逐则分析材料,排除或化解干扰项;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归纳整合,探究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通点),进而提炼出全面准确的立意。
审题示例: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
(耶稣)3.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
(周国平)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强调安贫乐道;第二则材料强调保持心灵纯净,这句内容含蓄,很容易成为理解主题的干扰项;第三则材料的核心是要保持生命的本真,或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
第一则材料是从正面提出观点,第二、三则材料是从反面提出观点。
第三则材料中,“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意为没有自己的价值操守,“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意为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其实这三则材料里,第一则与第三则很容易理解,内涵也相似:坚守本心。
第二则却似乎是一个干扰项,讲的是孩子的本真。
可如果我们排除这一项,那我们的立意必然不够全面,所以我们要化解这则材料,把它和其他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主题就成为:回归本心,用孩子的心境来与世界接触,以最单纯的动机做人。
即时巩固3: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2.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他记录了约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审题指导: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三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
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
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
“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
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
四、课堂小结(一)审题原则1、逐则分析。
读懂材料,把握各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对比分析。
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同向关系、对立关系、互补关系、多想关系。
3、综合分析。
归纳材料最终主旨:同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辨异、互补叠加,逻辑整合。
(二)温馨提示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各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一事论一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关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