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第2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业分层测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课件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及分类。
理解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___物__质__条__件_____的
综合体。
2.按其属性分类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 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_____自__然__现__象_____的总和。
【核心归纳】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又称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 大类。环境因素又可分为非生物的和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温 度、光、电离辐射、水、大气、土壤、岩石以及其他如重力、 压力、声音和火等;生物因素是指各种有机体。
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自然物质、能量和空间的来 源,社会环境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等)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 上创造出来的。
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 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 而形成的荒漠流沙等
图示法理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含义
【跟踪训练】 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 境有别于其他的生物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 B.环境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其主体是固定的 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 D.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因素和环境质量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 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 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 真正的世界奇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20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 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 境的对立 性
表现
人类与 环境相 互排斥
内容Leabharlann 实质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 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 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 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 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 改造活动
人类活动主 观能动性与 环境发展客 观规律性的 对立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理解环境的概念,学会区别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 理观。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土地、矿藏、名胜古迹、风景游览 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3.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 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 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受人类干预 程度
变化趋势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 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 需要,对天然环境进行加工
环境
改造后的环境
自人类出现后,天然环 境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主要条件,随 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大,其范围日益缩小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下列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云南元阳梯田 B.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 C.新疆的大漠盐湖 D.新西兰的畜群牧场 解析:云南元阳梯田是人工修筑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导致土 地石漠化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新西兰的畜群牧场也是 人工创造的环境。新疆的大漠盐湖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C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_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智能提升
一、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下列景观,回答(1)、(2)题。
(1)图中为天然环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环境质量较差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 甲图为荒无人烟的沙漠景观,乙图为农业生产景 观,丙图为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黄土沟壑景观, 丁图为城市景观;图中丙地(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其 形成主要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有关。
【提示】 不赞同。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随 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 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 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一、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据此完成 1~4 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 )
【提示】 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还为其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另外,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 活动,把废弃物输送给环境,环境对废弃物质有一定的清除和容 纳能力。
自我校对 一、①相对 相关 中心事物 周围事物 ②生物要素 非 生物要素 ③影响的程度 ④轻微 天然生态特点 ⑤原始森 林 大漠盐湖 ⑥天然环境 社会劳动 人类 ⑦人类活动 遭到破坏 ⑧水土流失 荒漠流沙 ⑨农田水利 畜群牧场 二、①影响 制约 ②相互协调 ③大规模破坏 ④生产力 科学技术 环境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10.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促进两者的统一,其根本 目的是( )
A.使人类更好地征服自然 B.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生产力 D.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选 D 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是为了实现人类与 环境协调发展,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和 谐共处。
解析:选 C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 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 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 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人工环境。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回答 2~
3 题。
2.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交流讨论②: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时候开始恶化 的,主要表现为哪种环境问题?
提示: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开始 恶化。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课堂定向打基础
考点一 什么是环境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A.大量引湖水灌溉 B.大量引 R1、R2 河的河水灌溉 C.围湖造田 D.该地降水少,蒸发量大
解析:选 B L 湖为咸海,为咸水湖,故湖泊萎缩与引湖水 灌溉和围湖造田无关。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 R1、R2 两河流域发 展棉花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引用的河水也大量增加,导 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思维导图】
【答案】(1)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为冲积平原,地 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再加上热量充 足,很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因此成为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 (2)问题: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原因:因为他们的灌溉技术落后,采用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 位上升,又由于蒸发旺盛,盐分上升累积到土壤中,造成土壤 盐渍化,农作物难以生长。 (3)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应与周围环 境的客观性协调一致,人类开发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应研究其 客观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周围环境才能不断向着有利于人类 的方向发展,人类才不会遭到环境的惩罚。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 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本书所说的 “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 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2.环境的分类
类型
天然环境
联系
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 不开天然环境;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 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
[特别提示] 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原始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 不存在了。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然保 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 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等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 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情景导入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 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 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 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 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 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 题为“塑战速决”。
高中地理人教版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教材第2页图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
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二)教材第3页案例1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
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
(三)教材第3页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学业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解析:本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
第1题,地球的环境是宇宙中地球之外并与地球相关的事物,如太阳系、银河系等;生物的环境是由各种无机物质、能量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 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据此说明该环境法中涉及的 环境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 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人 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 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据此可以判定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 答案: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风景游 览区、温泉、自然保护区等都属于天然环境,而名胜古迹、疗养区、生活居 住区都属于人工环境。
[例2] 读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_______。 (2)四幅图中,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图。 (3)四幅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作用 的是________图。 (4)四幅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的是________图。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受人类干扰程 度
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 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
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 态特点的环境
后的环境
变化趋势
自人类出现后,天然环境就成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
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 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
条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度上的不断扩大,其范围
大,其范围日益减小
(2)具体表现:
类型
概念
实例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 天然环境 天然生态 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 、高山草甸、大漠盐 湖、极地苔原 等
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 社会劳动 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 人工环境 能维持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2019-2020】高中地理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第2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代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业分层测评1
第2章
第3章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人工环境的一组是( )
A.土地、岩石、矿物
B.村落、城市
C.阳光、水、大气
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
【解析】人工环境必须有人类活动的干预,村落、城市的形成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答案】B
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A、B、D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选项表达的人类活动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协调。
【答案】C
3.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人口的压力过大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解析】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
其目的是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答案】C
4.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
【解析】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包括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D不正确。
【答案】D
5.读A、B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1)A图反映出的主要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图中主要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据A图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要认真观察图片,将题目要求和图片结合起来考虑。
【答案】(1)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2)火山爆发海啸
(3)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沿××市及平原被淹没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质燃料,排放大量CO2,乱砍滥伐使森林减少,对CO2吸收量减少
[能力提升]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
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
迹。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元阳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答案】(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7.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A~C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C~B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之后,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答案】(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B以后
(2)增加环保投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只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人类使用的氟利昂是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增强,使全球变暖变得明显;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形成酸雨;人类滥伐、破坏森林导致森林锐减。
第(2)题,环境问题成因,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第(3)题,对症下药,针对第(2)题的成因分析进行回答。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
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