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理想_儒家伦理_传统话语_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_陈泽环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

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诚,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治”,即通过人的自觉和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培养,强调孝道、忠诚、质朴等美德,以求达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以达到塑造完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其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只有不去干预事物的流动变化,才能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与和谐。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睦相处。

墨家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其倡导的“非攻”思想强调道德影响力,主张善行善举,以示人类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和秩序。

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核心思想是权力集中和法家为政,主张奖罚分明、法治优先。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的集中和严谨的法律制度,以解决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

这四种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稳定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和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籍着丰赡内涵,累积着深厚底蕴,其中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由。

“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

孔子的后人子思则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数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总结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使“和合”思想由人伦自然范畴走向意识形态层面。

历宋代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诠释,经明代王阳明、李贽等士大夫阐扬,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发挥,“和合”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备。

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在价值体系中逐步攀升,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标尺,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歧异的重要理论资源。

“和合”思想追求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和合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正如《易经》所言“乾道变化,各正其道”,具体开来就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智慧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等方面,更体现在其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之中。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于中国社会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儒家思想中的“仁”与“孝”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仁”与“孝”被视为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仁者爱人,孝者敬亲,这种关怀他人、尊重长辈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亲近的情感纽带。

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同情心,更要付诸行动,关注社会的整体和谐与个体的幸福。

二、佛教中的“慈悲”与“无私”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慈悲”与“无私”。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怀有深厚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无私则是指放弃个人私利,关注大众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摒弃贪婪与自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促进个人修行和社会和谐。

三、道教中的“至简”与“自然”道教注重个体的成长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倡导“至简”与“自然”的生活态度。

至简是指追求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摒弃功利主义和奢华的追求;自然则是指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关注内心的修养和个体的自由。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与“忍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个体的忍让与宽容。

和谐是指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和谐统一,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忍让是指在面对冲突和分歧时,以宽容和努力寻求共同利益的心态。

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注重团结与和睦,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以“仁”、“孝”、“慈悲”、“无私”、“至简”、“自然”、“和谐”和“忍让”为核心。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深厚人文精神,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共同理想·儒家伦理·传统话语

共同理想·儒家伦理·传统话语

在人类生活中,道德生活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要特别关注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的联系。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一个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道德话语系统。

但在当代社会中,传统道德话语却严重缺失。

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建设应该注重把儒家人生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拓展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要素,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微观个人道德和心理结构,开创我国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华文化;道德生活;传统话语[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025-06 陈泽环(1954-),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一伦理学。

(上海20023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并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毫无疑问,这些论述为我们在21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自觉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由此实现社会的道德进步,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有鉴于此,本文从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话语缺失和传统断裂、回归根基和综合创新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的探讨。

一、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所谓“道德生活”,作为一个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广义文化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活动类似,首先指整个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维度,即从“善”(仁)和“正义”(义)之维度界定的社会生活。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一、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价值。

儒家思想中,各个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被明确界定,例如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朋友之道等。

这些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持社会和谐、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有序的关系,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激,不过分,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儒家的“仁爱”观念,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怀与关爱,是道德伦理观念的核心。

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要求人们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有同情心、关怀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佛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注重个体的内心修持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内化。

佛家思想中,强调无私的慈悲心、善良心、宽容心是道德行为的根本。

佛教强调个体的心灵觉悟,要求摆脱贪婪、嫉妒等恶念,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佛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强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并强调修养清净的行为和清明的心态。

清净则是指超越世俗欲望,达到解脱和超脱的境地。

清明则是指摒除烦恼、执著,真正领悟到世界的真相和本质。

佛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个体修行和善行的推崇,构建了一种遵从自然和宇宙秩序的道德模式。

三、道家思想中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家思想与佛家、儒家有所区别,强调追求道的境界与心灵的自由。

道家思想中,道德伦理观念通过修身自然、达到至善境界来实现。

道教追求无为而治,即强调自然无为的境界,并认为通过道德伦理的自然表达,才能够真正与天地自然相和谐。

道家根据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局限性,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仁爱、宽容、奉献等行为与态度,达到身心的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不乏深刻的道德与伦理思想。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宗教、哲学和文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并探讨它们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与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国的道德与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春秋时期。

在那个时代,各种文化思潮发展迅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逐渐形成,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道德与伦理观,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的道德文化贡献最大。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孝顺忠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旨在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儒家的学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并成为历代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基础。

道德与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传统中国社会的道德与伦理观念根深蒂固,成为了人们行为的指引。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行为不能与社会利益相违背,因为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对于诸如家庭、教育、劳动、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中都蕴含着严谨、实用、复杂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孝道、礼仪、忠诚、节俭等方面的道德伦理观。

在中国,传统上强调父母养育之恩,有孝顺之道。

尊敬长辈、尊重传统、讲究礼仪始终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品质。

忠诚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表现为对君主、家族、国家、传统文化等的关注和忠诚。

另外,在中国社会中,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则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因素。

度过权利与财富的平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式微,但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社会面临的道德或伦理问题只有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上才能得以解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宽容、道德标准、公司责任等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唯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经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智慧的全球意义

儒家经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智慧的全球意义

儒家经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智慧的全球意义儒家经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智慧的全球意义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了儒家智慧与价值观念。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经典的内涵与核心思想儒家经典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道德和礼仪等观念,强调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二、儒家智慧的全球意义1. 儒家智慧的宇宙观与生态伦理:儒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这与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念可以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儒家智慧的社会伦理与和谐共处: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倡宽容、尊重和合作。

这些观念在当今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发展。

3. 儒家智慧的政治理念与治理方式:儒家注重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倡仁政和德治。

这对于全球的政治治理模式具有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各国在政治上实现更加公正、和谐和稳定的发展。

三、借鉴儒家智慧的实践意义儒家智慧的实践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还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变得日益重要,儒家智慧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和融合其他文化,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借鉴儒家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这包括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国际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公正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教育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

总结: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借鉴儒家智慧,可以为全球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在当今世界互联互通的时代,各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融合儒家智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道德与伦理观念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儒家思想,其道德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等。

首先是仁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体现了人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

仁者爱人,追求仁爱之心,以心为本,关注他人之痛苦和需要,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而义则强调行为的正当和公正性,追求公义,守正道,构建公正的社会。

其次是礼制观念。

儒家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通过遵守社会礼仪和规范来维护社会和谐。

礼仪不仅包括了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还涵盖了家庭、社会、国家各方面的习俗和规范。

再次是智慧观念。

儒家重视智慧的开发和实践,强调知识和智慧对人的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提升个人的智慧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不仅对过去的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道德观念仍然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可以引导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当代社会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人们应该从仁爱之心出发,关心弱势群体的福祉,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礼制观念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底线。

礼仪之美在于使人们遵循社会规范,从而减少争吵和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并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美。

最后,智慧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人应该积极追求知识和智慧,不断学习和进步,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提升,更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理想·儒家伦理·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陈泽环在人类生活中,道德生活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要特别关注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的联系。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一个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道德话语系统。

但在当代社会中,传统道德话语却严重缺失。

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建设应该注重把儒家人生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拓展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要素,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微观个人道德和心理结构,开创我国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华文化;道德生活;传统话语[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025-06陈泽环(1954—),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伦理学。

(上海20023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并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P1)毫无疑问,这些论述为我们在21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自觉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由此实现社会的道德进步,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有鉴于此,本文从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话语缺失和传统断裂、回归根基和综合创新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的探讨。

一、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所谓“道德生活”,作为一个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广义文化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活动类似,首先指整个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维度,即从“善”(仁)和“正义”(义)之维度界定的社会生活。

其次,这种“善”(仁)和“正义”(义)的社会生活,既不同于主要由信仰维系的宗教生活,也不同于主要由强制维系25江西社会科学2012.6的法律生活,它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善”(仁)和“正义”(义)观念的“体认”(体验和认同),并由之向各个社会领域的渗透而实现的。

毫无疑问,就像其他类型的生活和活动一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道德生活也承担着重大的功能,它不仅维系着社会秩序,凝聚着民族人心,而且也是社会成员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与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的降低、政治生活中善治的出现、社会生活中良风美俗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文学艺术的由艺入道等都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加强道德生活建设,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无论对于精英还是大众,都是极为重要的。

而为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特别关注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的关系,即当代人对祖国和民族的优秀伦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这么说的根据在于:各种社会生活,既有世界性和人类性的一面,也有国家性和民族性的一面;与科学技术活动、经济和政治生活等相比,道德生活与本国和本民族传统的联系显然是最为紧密的。

例如,虽然自然科学规律及其技术应用一般是普遍适用的,而中医却“不一定符合现在所谓的科学概念,但它本身是科学的”[2](P224)。

这一事实表明,即使最具普遍性的科学技术活动也与民族的思维和实践方式有关。

还有,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体制和政治生活中的人权和民主,也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

然而,如果要在具体时空中实施市场或人权和民主的制度的话,那么其涉及的国家性和民族性的程度要远远超过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至于道德生活,当然有其世界性和人类性,如前现代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全球化时代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模仿和趋同。

但是,由于与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习俗、礼仪举止、价值观念以致心理语言和信仰认同等直接相关,道德生活的国家和民族相关性则又是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借鉴和移植所不能比拟的。

进一步说,如果把道德生活本身区分为三个层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那么,这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世界性、人类性和国家性、民族性也是不同的。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显然最具世界性和人类性,但即使如此,如果就这一活动中的哲学—伦理观念而言,还是有所谓近现代西方的“主客二分”与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区别。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自由个性、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显然也体现出一种世界性和人类性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在“先有了部分,乃始合成为整体”的西方和“先有了整体,才始有部分”的中国[3](P3)的实现,其路径和结局,显然会有极大的差异。

至于人对“人与自身关系”的理解,直接涉及道德生活的核心,即“终极关怀”(最终的道德信念和宗教信仰)问题,则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

如果要一个有着几千年不中断的文明、人口数以十亿计的民族完全放弃自身的道德信念和宗教信仰,特别是作为“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的优秀伦理传统,那么,无论如何就不仅是难乎其难的,而且是毫无意义的。

以上关于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比较,以及道德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关系的内部比较意在说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各种活动自然有着世界性和人类性,但人类首先是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而且其各种活动本身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它又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

而与其他类型的人类生活相比较,道德生活不仅有世界性和人类性的一面,而且更有国家性和民族性的一面,特别是道德生活中以伦理信念和宗教信仰形式出现的“终极关怀”,则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因为它和国家及民族成员的心理结构和文化认同直接相关。

因此,为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就必须处理好世界性、人类性和国家性、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性、民族性的伦理根基之上,积极吸取世界性、人类性中的合理因素,既不“墨守故纸”、僵化封闭,又不“心醉西风”,自截根基,而是与时俱进,在道德生活中自觉地实现世界性、人类性和国家性、民族性的26综合创新。

如果笔者上述关于在各种社会生活中,道德生活更具国家性和民族性,特别是道德生活中以伦理信念和宗教信仰形式出现的“终极关怀”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就加强道德建设而言,当代中国人原本应该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因为,至少从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中华民族及其国家就形成了一种“特重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

这一点,不仅为一些中国学者始终坚持,更为20世纪西方的一些文化伟人充分肯定。

例如,被我国20世纪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称为“西方圣人”的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就说过:“中国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个人和全民族的教育的功绩是伟大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建筑在伦理思想之上的文化来与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的相匹敌。

欧洲思想中———由于基督教的关系———也存在理想的典型,但它没有像中国思想那样在一个持续的、繁荣的和细致的文化中得以实现。

”[4](P26)对于施韦泽的这一评价,也许有人会认为太高了,但笔者认为,施韦泽对中国伦理思想及其社会功能的高度评价,与其说是出于想象而把中国伦理传统理想化,毋宁说是基于其对西方文化和西方现代性弊端的深刻反思,而系统地研究了西方、中国和印度思想史而得出的深思熟虑的结论,值得当代中国学术界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话语缺失和传统断裂中华民族这种“特重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或者如施韦泽所说,千百年来对于个人和全民族的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伟大功绩的中国伦理思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除了制度建构等之外,特别可贵的是它还逐渐地发展成一种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道德话语系统,既源远流长,又深入人心,发挥着在千难万劫中维系中华民族“可大可久”之生存的功能。

这一话语系统,就其为文献经典而言,如楼宇烈所说,主要体现在“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三玄”、“四书”、“五经”,以及佛教经典“三论”、“九经”和“一录”中。

[5](P452)其次,与凝聚为上述经典相比,这一话语系统更为重要的是曾经成为被无数民众所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伦理语言。

在此,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尝察吾国多数人之心理,有三种观念焉,由数千年之遗传熏染所构成,定为一切道德所从出,而社会赖之以维持不敝者,谨略发明之,以资身教言教之君子审择焉。

一曰报恩。

……二曰明分。

……三曰虑后。

……以上三义,骤视之若卑卑不足道,然一切道德之条目,实皆自兹出焉。

有报恩之义,故能使现在社会与过去社会相联属;有虑后之义,故能使现在社会与将来社会相联属;有明分之义,故能使现在社会至耫而不可乱,至动而不可恶也。

……之三义者,不学而知,不虑而能,而我国所以能数千年立于大地经无量丧乱而不失其国性者,皆赖是也。

”[6](P2336—2340)事实确实如此,诸如伊尹的“天民先觉”、勾践的“卧薪尝胆”、曾子的“任重道远”、孟子的“舍我其谁”、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诸葛亮的“扶病出师”、玄奘的“西行取经”等成语典故,通过教育和艺术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成为老少皆知的伦理语言,极为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道德生活。

进一步说,在重庆渣滓洞纪念馆的展室中,就有一篇革命烈士陈然写的短文《论气节》:“气节,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精神。

什么是气节?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这种磅礴天地的精神。

也就是《礼记》上所提出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这种择善固执的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凭着这种精神,在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尽了他所应尽、所能尽的责任……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许多先贤用头颅、热血、齿、舌,在是与非、黑与白、真理与狂妄、正义与罪恶、善良与暴戾之间,筑起一座崇高的界碑!这界碑指引着历史走向进步的一边……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态;在狂风暴雨袭击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笔者认为,这篇短文典型地反映了革命时期共产共同理想·儒家伦理·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27江西社会科学2012.6党人的道德和心理结构,特别是身为知识分子的革命先烈的道德和心理结构。

为什么当时许多革命先烈能够“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从《论气节》一文中,我体悟到,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具备了中国人当时优秀的道德和心理结构:“仁以为己任”的儒家人生哲学和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之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