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渔妆扮艺术的设计思想
闲情偶寄李渔造物思想

中外设计论著导读结课论文《闲情偶寄》造物思想新奇性——读《闲情偶寄》之设计思想后有感班级:2015级艺术设计学班:黄秋菊学号:摘要:《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文人代表渔的著作,容围广泛,这部著作是渔对其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文人一生的艺术思想。
通过对《闲情偶寄》的阅读,笔者发现,渔的造物活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新奇性和造物活动的自然观,其次是造物的实用功能的叙述。
渔对生活的热爱和精于生活和享受生活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热爱是他设计思想的来源。
所以本文通过对《闲情偶寄》居室部与《园冶》的造园理论的对比,对渔一生所设计的造物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当代设计艺术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关键词:闲情偶寄造园思想新奇性当代设计一、《闲情偶寄》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笠翁,号天湖上笠翁、笠道人、随庵主人等,是明末清初的特殊的文人,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集学者、戏曲家、造园家、美食家、出版家于一体。
渔多才多艺,富有创业精神,他的造物活动体现的设计思想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研究一个人的造物思想,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个人本身,而应该把他置入他所处的整个时代背景中,把他的思想和与当时的时代的背景相联系,所以对于渔的造物活动的研究和分析也应该如此。
阅读了一些关于渔的著作,大部分都会提到渔的生平,从一些书中的目录中都可以大致了解到渔的一生。
从生于末世、科场失利、战乱岁月、隐于伊园到卖赋等等。
渔的一生突出的体现了那个时代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的变化,他的思想和造物活动也代表了晚明时期的浪漫主义的社会思潮。
渔早年也曾试图科举及第,二十五岁应童子试于,之后也到应过一次乡试,落第而归,渔参加科举有两种原因,一是母亲和妻子的督促,二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入仕的思想观念影响。
但是在渔的心深处,追求功名利禄远不及求得身心自由的愿望强烈,所以在乡试落第而归后更多是解脱的轻松。
所以在这以后,不管生活多么的拮据,他都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打算,宁可卖赋作曲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论《闲情偶寄》中水田衣对个性化服装设计的影响

论《闲情偶寄》中水田衣对个性化服装设计的影响李渔《闲情偶寄.声容.制服》中对于服饰美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李渔将服饰与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在不同朝代的服饰制度的变化紧密结合,特别是李渔对于明朝时期最为独特的服装水田衣有其独特的见解。
本文通过描述水田衣的起源及发展等方面,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水田衣的出现,在当今现代思潮汇集的年代,也被广泛的应用,并且水田衣的出现对于现代个性化服装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它的出现代表着社会政治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服饰会在某一方面得以传承。
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服饰美学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明朝时期最为独特的服装款式之一“水田衣”。
水田衣的出现,在当今现代思潮汇集的年代,它的元素也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去,并且水田衣的出现对于现代个性化服装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
《闲情偶寄》中关于“水田衣”的美学思想冯盈之的《“洁、雅、宜”———略论李渔对于女子服饰的审美理想》中李渔强调简约的理想体现在服装款式上,首先要求衣服的裁剪要有整体感,衣缝越少越好,他认为“水田衣”应该摒弃;欧阳丹丹的《论李渔的服装美学观———以当代服装美学为参照》中,李渔明确反对的当时社会上服装流行的不合理因素,认为水田衣的出现完全是一种“出于虔诚的模仿”;此外杜书瀛对于李渔的《闲情偶寄》的服饰美学分析是比较详细的,他的《李渔的服饰美学》中,认为水田衣是排斥统一单调的形式,而是追求多变、复杂的一种厌倦常规的心理;而汪开庆的《李渔的服饰审美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中谈到了人们不仅不讨厌水田衣,反而喜欢这种奇怪的服装,迎合了人们“厌常喜怪”的趣味获得了一时的流行。
李渔的《闲情偶寄》的服饰美学理论已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关注,学者、思想家们从各个方面对水田衣进行了分析。
李渔《闲情偶寄》:女性的“美”与“媚”

李渔《闲情偶寄》:女性的“美”与“媚”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部》是专门介绍如何美化女性,如何提升女性魅力的美学著作。
李渔了解女性,自谓“湖上笠翁原非蠢物,不止为风雅功臣,亦可谓红裙知己”。
他爱美,把美当作人生极高的价值追求。
子都是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
《孟子·告子》写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李渔爱美人,因此他喜欢孟子的这句话,天下人都知道子都长得漂亮,如果不知道子都长得美,那是没有眼睛的人。
即人皆有爱美之心,这是人的本性。
犹如“食色,性也”,他认为,爱美色是男子的天性。
他知道什么的女子对男子是有吸引力的,在《态度》篇中,他道出了女性拥有“足以移人”的魅力的来源——“态度”。
在李渔看来,一个有魅力的女子,貌美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要有“态度”,即媚态。
仅仅貌美的女子,对于男性来说魅力有限。
再漂亮的女子,不管是作为妻还是妾,如果男女日日相处,基于轻薄男子喜新厌旧的本性,他也会“审美疲劳”。
而有媚态的女子则不同,她在男子眼中有“日日新,又日新”的魅力,“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
这样有媚态的美貌女子才可以称作“尤物”,她能让男子动心倾倒,钟情爱慕,令人思之难忘,“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
女子仅仅貌美还不能称为尤物,因为绢帛做的美女玩偶,纸上画的美人画像,其貌比活生生的女子要美十倍,却从来没有男子为她们而害相思病,就是因为她们身上没有“媚态”。
可见,这“态度”二字,便是“木”美人与活美人的分界线,是假美女与真尤物的分界线。
媚态“不特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
”有媚态的女子总是魅力四射,这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因此,李渔极力渲染“媚态“对于女子远远大于美色的重要性,他发现,“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
一个有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一个有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一倍当两倍也”。
试论李渔传奇《玉搔头》的科介艺术

试论李渔传奇《玉搔头》的科介艺术【摘要】《玉搔头》是李渔传奇中的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科介艺术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本文从李渔传奇的创作特点入手,分析了《玉搔头》的情节设置和其中的科幻元素,探讨了作品的文学意义。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科介艺术在《玉搔头》中的运用,展现了其独特魅力。
结论部分讨论了《玉搔头》展现的科介艺术魅力以及科介艺术对文学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科介艺术在文学创作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玉搔头》中科介艺术的奇妙之处,以及其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李渔传奇、《玉搔头》、科介艺术、创作特点、情节设置、科幻元素、文学意义、魅力、影响、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试论李渔传奇《玉搔头》的科介艺术】《玉搔头》是明代作家李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在文学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科幻元素和艺术表现手法。
本文试论李渔传奇《玉搔头》的科介艺术,通过分析其创作特点、情节设置、科幻元素和文学意义等方面,探讨科介艺术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李渔是明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而著称。
在《玉搔头》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科幻元素,如梦境、幻境、灵魂出窍等,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奇幻的文学世界。
这种科幻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玉搔头》中,李渔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挣扎,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间的种种现象。
他借助科技幻想的表现手法,引发读者对人生、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展现出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李渔传奇《玉搔头》的科介艺术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不仅对古典爱情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进一步探讨《玉搔头》中的科幻元素和艺术表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其中的精彩之处。
1.2 《玉搔头》的背景《玉搔头》是明代作家李渔所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
闲情偶寄李渔造物思想

中外设计论著导读结课论文《闲情偶寄》造物思想新奇性——读《闲情偶寄》之设计思想后有感班级:2015级艺术设计学班姓名:黄秋菊学号:20155000741摘要:《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文人代表李渔的著作,内容范围广泛,这部著作是李渔对其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文人一生的艺术思想。
通过对《闲情偶寄》的阅读,笔者发现,李渔的造物活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新奇性和造物活动的自然观,其次是造物的实用功能的叙述。
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精于生活和享受生活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热爱是他设计思想的来源。
所以本文通过对《闲情偶寄》居室部与《园冶》的造园理论的对比,对李渔一生所设计的造物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当代设计艺术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关键词:闲情偶寄造园思想新奇性当代设计一、《闲情偶寄》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笠翁,号天湖上笠翁、笠道人、随庵主人等,是明末清初的特殊的文人,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集学者、戏曲家、造园家、美食家、出版家于一体。
李渔多才多艺,富有创业精神,他的造物活动体现的设计思想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研究一个人的造物思想,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个人本身,而应该把他置入他所处的整个时代背景中,把他的思想和与当时的时代的背景相联系,所以对于李渔的造物活动的研究和分析也应该如此。
阅读了一些关于李渔的著作,大部分都会提到李渔的生平,从一些书中的目录中都可以大致了解到李渔的一生。
从生于末世、科场失利、战乱岁月、隐于伊园到卖赋杭州等等。
李渔的一生突出的体现了那个时代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的变化,他的思想和造物活动也代表了晚明时期的浪漫主义的社会思潮。
李渔早年也曾试图科举及第,二十五岁应童子试于金华,之后也到杭州应过一次乡试,落第而归,李渔参加科举有两种原因,一是母亲和妻子的督促,二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入仕的思想观念影响。
但是在李渔的内心深处,追求功名利禄远不及求得身心自由的愿望强烈,所以在乡试落第而归后更多是解脱的轻松。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朝晚期的戏曲家和评论家,他对戏曲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创作剧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提出了“诚意”和“趣味”的原则。
他认为,剧本创作应以诚意为基础,即剧作家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创作动机,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剧本。
李渔主张在创作中融入趣味元素,使剧本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他认为,趣味是剧本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诚意和趣味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剧本。
李渔注重“情节”的构建。
他认为,好的剧本应具有丰富的情节,包括情感的起伏、冲突的激烈和情节的跌宕起伏等。
他倡导情节要具备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突兀和莫名其妙的情节转折,否则会使观众产生困惑和厌倦。
李渔还提出了情节的合理性原则,即情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社会背景,不可随意安排,以保证整个剧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李渔还对剧本中的人物刻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主张人物塑造要根据剧本的主题和情节需求,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认为人物的形象要立体、真实,要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李渔还提出了人物的唯一性原则,即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格,不可出现人物替代或重复的现象。
李渔对剧本的语言运用也给予了重要关注。
他认为剧本的语言要符合古代文学美的规范,注重妙语、含蓄和充满艺术感。
他强调剧本语言要避免生硬、粗糙和平淡的表达,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和艺术修养。
李渔还主张在语言运用中融入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增强剧本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提出了诚意与趣味原则、情节构建原则、人物刻画原则和语言运用原则等,这些原则为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李渔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剧本创作和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批评家,他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陶庵梦忆》中,有关戏曲的部分,尤其是他对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在《陶庵梦忆》中指出,戏曲创作的关键在于情节的设置。
他认为,情节是戏曲的灵魂,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渔强调情节应当合乎逻辑,具有必然性,而不应该是凭空捏造或矫揉造作的。
他提倡戏曲创作者应当注重对情节的推敲和追求,力求达到情理合一,使剧情更加真实可信。
李渔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剧情更加吸引人、感人至深。
李渔还强调人物塑造在戏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应当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便观众能够一眼辨认出来。
李渔认为,人物的塑造要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要具有情感、动机和行为上的逻辑性。
他鼓励戏曲创作者应当根据剧情需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李渔还对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舞台表现形式应当服务于剧情的需要,而不应该是为了炫技或者迎合观众的好奇心。
李渔提倡舞台表现形式应当符合戏曲的审美特点,既要追求真实感和艺术感,又要兼顾观赏效果。
他强调舞台表现形式要与剧情和人物相协调,以服务于整部戏曲的表现,要求创作者通过对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来增强戏曲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
李渔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注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感染力十足。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合理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动听动人,注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感染力十足。
李渔的闲情偶寄戏曲思想论文

第一节明清戏曲本色理论对李渔语言论的影响上文表述李渔要求唱词贵浅显,宾白要贵洁净戒浮泛等等,除了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家伎班的演出等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还与他对明清之际曲论中本色论的继承有关。
综观元明清三代戏曲发展的概况与曲论的发展,本色论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理论线路,它贯穿于几乎所有曲论大家的理论当中,并且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和理论。
李渔生活的年代处于明末清初,他又是一位进步的理论大家,因此他对本色论的继承造就了《闲情偶寄》中的戏曲与言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色论的基本精神。
一、本色论的发展概况:“本色”二字,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在文学理论中最早使用“本色”一词的是《文心雕龙·通变》,文中说道:“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这里的本色表达的是“本来之色”的意思。
本色一词在文学理论当中凡被用到皆取“事物的本体风格”这层意义。
戏曲中的“本色”自然也是说“本体状态”,但是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戏曲中所说的本色主要是指语言一种风格特征。
曲论中的本色理论的发展期集中在明朝嘉靖到明朝末期这一段时间内。
但是本色论的出现则是从宋代开始的,宋元二代是萌芽期,到了明代才得到丰富和壮大。
宋代的张邦基在评论当时的滑稽戏时说道:“优词乐语,前辈以文章余事,然鲜能得体。
”又:“凡乐语不必典雅,惟语时近俳乃妙。
”此处“得体”就是本色的意思,他认为戏剧在当时是文人作诗作词的闲余空当里得游戏,尽管是在创作优词乐语,但是很少能合乎戏曲的体制的。
要合于戏曲的文体特征,其实是不必典雅的语言,反而那种近似俳优的诙谐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毫无疑问张邦基注意到了戏曲的通俗性,因此才能一语中的说明到底的什么才是戏曲的语言的“本色”。
这是关于戏曲本色最早的言论,说明语言的本色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体制。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当中对戏曲的语言的本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妆扮艺术设计的基础——体貌特征形态论
( 四) “ 态度”概念是其妆扮设计思想的美学内核
李渔提出构成体貌特征 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 ,肌肤 、面 容 、 眉 型 、 眼 型 、 手 型 和 足 型 等 ,都 是 “ ” 的外 显 。体 貌 态 特 征 审 美 的 核 心 理 念 是 “ ”的 适 “ ” 。何 谓 “ 度 ” ? 态 度 态 李渔做了初步的美学剖析,指出 “ ”是无形 的概念 ,生于 态 人 之内质,见于 自然,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其真谛 ,仿佛老子 “ 学 ” 的 玄 奥 境 界 ; “ ”是 一 种 衡 量 的标 准 ,任 何 未 及 道 度 或 逾 越 行 为 , 都 会 破 坏 “ ” 的 意 象 显 现 , 产 生 不 和 谐 的 态 “ 丑态 ”。本质 上讲,李渔的 “ ”就是一种精神 内核 ,蕴 态 藏 于 “ ” 与 “ ” 的 物 质 变 化 中 , 支 配 体 貌 特 征 与 审 美 活 色 欲
( )体貌特征形态论对 于 “ 三 手足 ”的造型分析 根 据 当时 的历 史背 景与 文化 氛围 ,上层 社会流 行对 女 性 的 “ 脚 ”进 行 “ 态 审 美 ” ,且 上行 下 效 , 世 俗 皆 以为 小 病 标致 。尽管李渔没 能摆脱这一背 离 自然和人道 主义的审美趋 势 ,但 他 敢 于 提 出异 议 ,指 出 “ 小难 行 ”不 利 于 人 体 形态 足 的 和 谐 统 一 。在 手 足 形 态 分 析 上 ,李 渔 奉 行 古 典 的折 中 主义 美学观 ,以女性芊芊玉手为美 ,提 出 “ 步生金莲 ”又 “ 步 行 行如玉立”才是体态审美 的标准。
[ 中图分类号 】J 2 [ 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 0 -5 4 ( 0 )0 —0 8 —0 9 39 2 1 0 0 7 08 3
当今世 界,法国、意大利、 日本、韩 国的妆扮艺术成 为 国 际 时 尚 的路 标 。然 而 , 外 国 的 妆 扮 设 计 理 论 未 必 适 宜 我 国 的人 种 体 貌 ,且 审美 标 准 也存 在 较 大 歧 异 。我 国 的妆 扮 艺 术 设 计 刚 刚 起 步 ,无 论 是在 化 妆 工 具 与 步 骤 方 面 ,还 是 美 容 美 体 与 创 意 方 面 , 同世 界 先 进 国 家相 比都 较 为 落 后 。如 何 在 设 计实践 中寻找到适合本 民族体貌特 征和 审美标准的妆扮艺术 设 计 理 论 , 成 为 当今 中 国 时 尚界 的 重 大 课 题 。 在探究适合我 国妆扮 艺术 发展 的途 径中 ,实践与借鉴 固 为重要 ,但对于本土文化 的设计理 论总结亦是刻不容缓 。妆 扮 艺 术 在 我 国浩 瀚 的古 代 美 学 思想 中 占 有 相 当 重 要 的 地 位 , 在 《 经 》 《 府 诗 集 》 《 选 》等 古 籍 收 录 文 章 中 多 有 针 诗 乐 文 对 女 性 妆 扮 审 美 活 动 的描 写 。但 是 , 由 于封 建 思 想 的 束 缚 , 妆 扮 艺 术 理 论 支 离 破 碎 ,不 成 体 系 ,且 不 被 重 视 。 清 代 的 李渔在其著 作 《 翁 一家言集 ・ 笠 闲情 偶 寄 》 中专 门探 讨 了 体 貌 、化 妆 、 美 容 、 服 饰 、配 饰 、发 型 之 问 的 关系 ,初 步 构 建 起 古代 妆 扮 艺 术 的理 论 体 系 ,值 得 我们 重 视 。 李渔 ( 公元1 1 年~公元 18 年 )字谪 凡,号笠翁 ,浙 61 60 江 兰溪 人,明末 清初文学家、戏 曲理论家 。 《 闲情偶 寄》是 李渔 6 岁 时 ( 元 1 7 年 )总 结 自己一 生诸 多美 学理 论观 点 l 公 61 的专 著 ,后 被 收 入 《 翁 一 家 言 全 集 》 。这 本 专 著 论 述 了 词 笠 曲 、演 习 、 声容 、居 室 、 器 玩 、饮 馔 、 种 植 、颐 养 八 大 领 域 的美 学 思想 。本 文针 对 “ 容 部 ” 的阐 释 ,试 析 李 渔 的妆 扮 声 艺术设计 思想 ,借 以探 讨适宜我国妆扮艺术发展 的设计理论 体系 。
试析李渔妆扮艺术的设计思想
黄永健 宋菲菲
( 山东工艺美术学 院
山东 济南
20 1) 5 0 4
【 摘要】清代的李渔在其著作 《 笠翁一 家言集・ 闲情偶寄》 中专 门探 讨 了 貌、化妆 、美容、服 饰、 体 配饰、 发型之 间的关 系,初 步构建起 古代妆扮 艺术 的理 论体 系,对 于如今 在设计实践 中寻找 到适合我 国本 民族体 貌特征和 审美标 准的妆扮 艺术事业 有着重 要 的意 义。本 文试 图以现代妆扮 艺术设 计的视 觉 ,重新 审视和解析李渔的观 点。 [ 关键词】李渔 妆扮 艺术设 计 化妆 修饰 审美
一
分 析 了女 性 肌 肤 粗 糙 与 细 腻 的原 因 , 并提 出补 救方 法 , 成 为 面 部 化妆 实践 的前 提 。
( )眉 目是脸容面部 的视觉 中心 ,亦为体貌特征 的凸 二
显点 在 化 妆 艺 术 理 论 中 ,眼 睛 与 眉 毛 的形 态 具 有 表 现 人 物 气 质 与 性 格 的 重 要 作 用 。李 渔 指 出 “ 细 者 眉 必 长 ,眉 粗 者 眼 眼 必 巨 ”, 眉 目之 问 的 形 态 关 系 到 眉 毛 与 眼 睛 的化 妆 要 领 。在 实际操 作中,化妆设计师可 以根据人物面部形态特征及相应 的眼睑与眉弓特 点 ,通过 “ 取长恕短 ”的方式进行修饰 ,如 “ 者可 长 , 妙在 用 增 ” “ 者 可 细 ,则 妙 在 用 减 ”等 设 计 短 粗 方法 。李 渔 借 鉴清 代 人 物 画 艺 术 的 审 美 思 维 ,强 调 “ 眉 ” 画 贵在 “ ”势 的 自然 表 达 ; 描 眉 也 须 因 人 而 变 ,如 眉 形 的设 曲 计 要 根 据 脸 形 、眉 弓、 眼 形 来 塑 造 等 。甚 至 ,化 妆 师 还 要 将 人 物 的性 格 气 质 纳 入 到 设计 思 维 中 。 在 上 述 论 题 中 ,李 渔 批 判 正统 的 “ 生丽质 ”美 学观 ,阐 明 “ 工修补 ”的重要 天 人 性 ,为 妆 扮 艺 术 设 计 开 宗 明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