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理论研讨?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刘永涛

内容提要: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

在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试图打破现存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它的兴起和挑战给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注入了活力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①。有人把这个转型过程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争论”②。然而,不同于先前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交锋,这场“争论”似乎没有明确的辩论方,它是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频繁对话。这场“争论”的内容也不同于前两次,它主要围绕元理论或理论本身问题而展开。批评者们怀疑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主要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描述、解释、规定或预测国际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从理论上探讨该学科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其目的是寻找获得更好理论的途径。在这一学术思想的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实证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凭经验、观察和实验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实证或经验方法,是一种最初被用

②约瑟夫?拉皮德:“第三次争论:后实证主义时代国际理论的前景,”《国际研究季刊》1989年(33),第235-254页。如果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为第三次的话,那么,这次“争论”要算作第四次。

吉姆?乔治:《全球政治话语:批判性的国际关系(新)导论》,博尔德、林恩?里讷出版社1994年版;弗雷德?哈利迪:《重新思考国际关系》,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94年版;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于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到了19世纪初,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首次提出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世界、发现社会规律的观点,与当时产业革命的兴起相呼应。他把人类知识划分为3类:神学知识、玄学知识和实证知识,使它们与人类智力及社会发展经过原始、中间、科学3个阶段相对应,说明实证知识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阶段。孔德的实证主义取向提出方法论上的统一科学概念,这一概念大体包含了3个基本方面:第一,实证的知识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经验上的事实;第二,实证的知识是客观的,因为它对事实的掌握是在没有受到主观因素歪曲的情况下获得的;第三,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即它不但适用于对自然世界的研究,也适用于对社会世界的研究。换言之,同自然世界一样,社会世界也存在着法则或规律,社会研究者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实证和经验的方法去“发现”它们。然而,孔德的观点存在不足,甚至存在某些内在矛盾。出于这种理由,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的另一种新变体———逻辑实证主义———在奥地利、德国和波兰出现并迅速占据了支配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经验证实原则”,强调使用科学的、可直接或间接地被经验证实为有意义的语言,反对使用无含义的、规范性的话语,不研究超越可被观察、被实证和经验以外的东西。他们还注重解释经验领域内发生的事件,并对它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演绎———推理解释模式和前提———演绎理论发展研究模式等①。应该承认,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指导不少社会学科领域———包括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外交史、

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其研究传统是注重和强调国际事件及人物的特殊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它所关心的不是发现普遍法则,而是注重叙述具体的外交事件、人物或决策过程,再现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面貌。然而,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并没有沿着叙述的传统发展,而是逐渐从叙述转向接受实证主义传统。从历史看,实证主义传统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结合大体经历了4次②。

第一次是在本世纪20至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欧美国家确立。在当时,它主要关心从理论上回答爆发战争的原因和维持和平的手段问题。残酷的大战促使人们对战争的整体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摆脱对个别的、孤立的战争案例进行叙述的传统作法。此外,人们还试图对国际组织、国际法等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的作用给予较系统的说明。这些均为后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综合性、一般性理论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在40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国联的破产以及国际乌托邦理想的破灭。1939年,英国学者爱?H ?卡尔出版了《二十年的危机》一书,批评自由主义的幼稚观点。此后,政治现实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的《国家之间

?

5?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①②次数的划分参考了尼克?伦格和马克?霍夫曼的论文“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国际关系”,载乔?多尔蒂、埃尔斯佩斯?格雷厄姆和莫?马赖克编:《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147页。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9、417-440页;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8页。

的政治》一书问世,被推为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著作。该书继续探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其实证主义色彩更为浓厚,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本最早尝试建筑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国际政治理论框架的专著;第二,该书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有一套客观法则在调节和控制着国家行为,作者指出,“关于政治上的事情,存在着一个客观的、普遍有效的真理,……(它)是人的理性所能够获得

的。①”这种认识论一直反映在后来的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及实践活动中。

第三次是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的行为主义革命渗透到西方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挑起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

历史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激烈论战。行

为主义利用现代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批评传统的国际政治知识不是“根据科学”、而是“凭直觉”总结出来的,并且把“事实”与“价值”混淆在一起,因此是不精确的和缺乏事实证明的;认为历史研究所使用的大量书籍、文件、档案资料等只是直观地积累事实或收集知识。一些行为主义者试图建立所谓定量型国际政治知识,其目的是要通过“真实的”数据来“精确地”分析和预测国际政治、检验理论假设。在这场关于方法论的争论中,行为主义的“科学”及实证方法居上风,但传统历史主义使用的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假设亦得到了保存。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轰动了当时的西方思想界。该书探索了理论范式的本质和变化,试图打破“科学”这一概念,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知识是独立于观察者的价值、信仰和偏爱之外的②。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强调实证方法的苦心经营相对立。这一时期,以国际两极体系为特征的冷战正在经历一

些变化。在这种理论和现实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人找到了向正统国际关系理论发出挑战的机会,结果出现了多元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理论范式,试图与占支配地位的现实主义理论范式并存。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行为体、概念、问题和价值。然而,“范式”概念引起的思想混乱,以及对这一术语的使用、滥用、误用、错用等现象,反过来巩固并突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行为主义的阵营。

第四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了新现实主义代表著作《国际政治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再次使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得到“拨乱反正”。作者开始以整篇章节讨论科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然后在批评先前理论“缺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他所谓“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华尔兹通过对国际关系史的观察发现,“国际政治的特征处于高度稳定的状态中,其

模式一再出现,事件本身反复不断。③”他

试图从国际体系层面分析、解释和预测国家之间的行为及其结果。新现实主义成为过去近20年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统治

?

6?欧洲1998年第5期

①②③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66页。

参阅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0年扩大版。库恩讨论了理论范式问题,把“范式”定义为“一方面它代表某个特定团体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技巧等的总汇;另一方面,它指这一总汇中的一种要素,即作为模式或范例使用的具体解疑方法,这种解疑方法可以替代明确的规则,作为解

决常规科学其余难题的基础。”

(第175页)关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间的争论,可参阅M 1班克斯:“范式间的争论,”载M 1赖特和A 1J 1R 1格鲁姆编:《国际关系理论:当代理论手册》,伦敦,弗朗西斯品特1985年版,第7-26页。

汉斯?摩根索:《国际之间的政治》,纽约:艾尔弗雷德?克诺夫,1973年版,第11页。

地位的取向。

然而,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新现实主义不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尤其受到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猛烈挑战。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一批思想和一类情感,最初渗透于西方文学批评、艺术、建筑、绘画、广告等领域。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主要出现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代表人物有福柯、拉康、巴尔特、里奥塔、德里达、克里斯特瓦、德鲁兹、布德里拉尔等。他们的思想前辈则有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欧和美国———尤其在知识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90年代以来,它再次显出非常的活力和气势,对西方社会科学领域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总特点是打碎旧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冲破现代主义确立起来的条条框框、反对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素的说法①。然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作出确切而全面的描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此,本文只阐述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关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实证主义的批判、文本和作者关系、知识和权力关系、解构与延异等。

后现代主义对建立在实证或西方逻辑基础上的一切理论及其方法提出质疑,不赞同所谓在社会世界存在普遍的、基本的法则的说法,认为实证主义的简约化做法否定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不承认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具有优势,认为每种研究方法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彼此是平等的,指出实证的归纳演绎方法

涉及到评判,因此也是武断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占主导地位的东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性的东西,譬如西方二元对立世界里的客体/主体、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男性/女性、言语/写作等等。一方面(前者)被认为是为核心的,另一方面(后者)则被忽视,整个西方思想是建立在核心观念基础之上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颠倒这种情形,解放和关怀被现代主流搁置一边的偶然事件、边缘问题、不联贯或被忽视的问题、被压抑和忘却的问题,提出重新讨论被正统或主流不以为然或理所当然的东西②。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本研究,指出整个世界乃是一个文本:人生经历、政治集合、民众选举、缔约谈判等等。所有文本都具有多种含义,它们不是固有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来③。后现代主义提倡对文本进行解释而不是发现文本;强调阅读而不是观察。文本本身应该是开放性的,人们可以对它作无数的解释。文本每次被阅读后都应该得到重写或重新解释。在阅读过程中,文本作者“已经死了”。也就是说,文本独立于作者的特殊环境与个性之外,人们在阅读和解释文本时,不必去参考文本原作者的因素,诸如作者会如何解释文本、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动机或意图等。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甚至激进地认为,作者所写的东

?

7?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①②③罗兰?巴尔特:“从作品到文本,”载约苏?哈赖编:《文本战略: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吉姆?鲍威尔:《德里达研究入门》,伦敦,作家与读者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9页。

大卫?科尔布:《后现代的复杂性:哲学、建筑学与传统》,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西并非是作者本人所想表达的东西①。

后现代主义强调话语———广义上指语言、含义、符号、认同、交往形式等———在社会及权力组成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而对目标、选择、行为、态度、个性等问题不感兴趣。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由概念构成的,而且是建立在人类大脑语言基础之上的东西,语言不反映“现实”,只不过是创造和再制作出一个世界罢了。按照德里达的观点,人们只是在通过概念、代码和范畴等去接近“现实②。被建构起来的世界是一个不明晰的、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后现代主义不承认真理的可能性,认为真理和知识乃是权力垄断、优势特权的结果,并体现和服务于权力支配者的利益。在方法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强调内在反省、多元解释、解构和延异。后现代主义反对实证主义所采用的数据采集分析、模式设计、抽样研究等方法,不依赖“理性”或“逻辑”分析,不承认也不谋求揭示一个独立于主观以外的“客观”现实,而是依靠直觉、感觉、见识、本能等去解释文本,认为没有什么“最好的解释”,所有的解释都同样具有意义。一个多元的世界需要有多元的解释。“解构”和“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两个重要术语。解构(deconstruction )一词来自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摧毁”(destruktion )概念,意思是通过揭示本体内在发展来打破本体论关于研究终极本质现实的古老传统。现在,它经常指一种阅读方法:首先,它关注一个文本里的二元对立物,譬如男人/女人;然后,说明这组对立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为何一方处于核心的、有利的和自然的地位,另一方处于被忽视、被压抑和边缘的地位;再后,它打破和颠倒这种等级偏见状态,造成文本的含义与其当初的含义相反;最后,它使二元双方处于无等级、平等的状态中。后现代主义的另一重要术语是延异(differance )③。

该词具有双重含义:“差异”(differ )和“拖

延”(delay )。前者意指“不同于别的东

西”,后者指“推迟至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瑞士结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一个命题来理解这一术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互相依存的语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语词的确切含义都仅是与其它语词相互依存的

结果。④”也就是说,词语制造出含义是因为

它们是某种差异体系中的诸成分。

三、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挑战

后现代主义思潮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⑤。目前有诸多迹象表明,它来势凶猛,强劲有力。譬如在美国,一些大学已经为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课程,一些大学成为这类研究中引入注目的重镇,更多的知名出版社和国际问题学术杂志开始出版和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少年轻学者或“新一代”研究者热衷于把后现代主义思

?

8?欧洲1998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弗雷德?哈利迪:《重新思考国际关系》,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弗尔特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7-608页。

该术语借用刘放桐教授论文中的译法。刘放桐:“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4期。

吉姆?鲍威尔:《德里达研究入门》,伦敦,作家与读者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1页。

参阅罗兰?巴尔特:“作者的死亡,”和“作家、知识分子、教师,”载罗兰?巴尔特编:《意象、音乐、文本》,纽约,希尔和王出版社1977年版;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载约苏?哈赖编:《文本战略: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雅克?德里达:《论写作学》,G ?斯皮瓦克译,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想和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研究。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否定目前占支配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对错综复杂的世界事务进行实证和经验上的认识。它的理由是: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社会,人作为行为主体,不同于化学元素或物理颗粒。前者有思想、观念、价值、伦理道德等,后者则没有。因此,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不完全适用于研究社会世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认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从自身的本体论和意识形态出发,只是看到国际关系中的特定画面,在理论和认识论上存在局限性和狭隘性,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它们总结或获得的国际关系知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反对实证的主流理论把复杂的、处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僵化而单一地简化成几条“普遍法则”来表示,提倡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多元化,多角度、多视野地解释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者意识到,当代国际关系领域正在经历新的剧烈变化,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发展

已落后于现当代的诸现实”

①。因此,他们呼吁在深刻反省基础上重建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广泛而庞杂的综合体,并不是指某个整体或统一的学派。目前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4个分支力量:

1、批评的社会理论分支。这一理论主要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社会学观点的影响,也受到尼采、吉登斯和福柯等人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考克斯、马克?霍夫曼、安德鲁?林克莱特、亚力山大?温特等。这一派学者主要提倡从社会学观点解释国际关系。在本体论上,他们不赞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关于人性及行为的概念,认为世界政治和现实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的,

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的信仰和行为选择的产物。他们指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主要反映西方意识形态和利益,为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及防务政策服务。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单一研究方法占据霸权地位,强调多样的学术范式以及理论解释的多元化尝试。在认识论上,他们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通过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表示质疑,不抱任何企图去发现和总结世界政治的普遍及客观规律,而认为国际关系如同所有其他文本一样,它的含义处于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和变化中。在价值论方面,他们强调恢复研究国际伦理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规范和认同等社会因素在调整国家之间行为及利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是国际体系中的社会结构而不是物质结构对国家行为及利益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他们还提倡通过研究社会运动和力量、公民社会、世界秩序等来解释国际政治的变化②。

?

9?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①②参阅下列社会批评理论的主要作品:罗伯特?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和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千年间:国际研究杂志》,1981年,(10)2,第126-55页;《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创造世界中的社会力量》,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马克?霍夫曼:“批评理论和范式之间的争论,”《千年间:国际研究杂志》,1987年,(16)2,第231-49页;安德鲁?林克莱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人与公民》,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82年版;

《超越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与国际关系》,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90年版;“国际关系理论的下一个阶段问题:一种批评理论的观点,”《千年间:国际研究杂志》,1992年,(21)1,第77-99页;亚力山大?温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行为者———结构难题,”《国际组织》,1987年,41(3),第335-70页;“无政府状态由国家所制造: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国际组织》,1992年,46(2),第

392-425页。

安?蒂克纳:“前言,”载V ?斯派克?彼得森编:《性别化的政体: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女性(新)视野》,博尔德,林恩?里讷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2、历史社会学派分支。这一派思想把历史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一些研究者强调研究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家形态的变化,认为民族国家、文化和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国家是内在力量和外界环境之间互动的产物①。这样,从根本上打破政治现实主义尤其是新现实主义不重视文化因素研究的作法,以及单凭国际体系结构决定国家行为的假设。

3、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女性作品分支。国际关系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男人的领域,战争中的将军和士兵、政治家、决策者、外交官等大都由男人充当,国际关系似乎使“女人走开”。然而,自198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刊物《千年间:国际研究杂志》出版了题为“妇女与国际关系”的专集后,一直受到压抑和忽视的女性观点和声音开始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发出日益明显和激烈的挑战。这一分支的主要代表作品有:V?斯派克?彼得森编的《性别化的政体: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女性(新)视野》(1992年)、安?蒂克纳的《国际关系中的性别:从女性视角看实现全球安全》(1992年)、斯派克?彼得森和安?西森?鲁尼恩的《全球性别问题:世界政治中的困境》(1993年)、克里斯廷?西尔维斯特的《后实证主义时代的女性理论及国际关系》(1994年)等。总体上,这些作品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性别偏见”特征提出了批评,探索了世界政治及国际安全中长期被忽视的妇女地位及作用问题,以便达到把“性别话题引入国际关系学科”的目的。它们的主要观点有:妇女传统上扮演的母亲和照顾者的角色,使她们在国际关系中更趋于成为合作与和平的使者;国际关系领域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因此需要打破;迄今为止,主要由西方白种男性创造出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是有偏见的、不全面的,因为它们既没有给予妇女问题充分的地位,也没有体现妇女的观点和声音。这一分支内部尽管存在不同变体,但是整体力量正在壮大。

4、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重读派分支。它的思想比较激进,试图全面否定和推翻现存的国际关系理论假设。它重视后现代主义强调的“话语”作用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关注对国际关系文本本身及含义进行重建,认为含义是语言建构起来的。在国际关系方面,它提出,只有少数人直接参与和经历了国际事件和对外决策活动,绝大多数人则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台、教科书、电影、小说等了解和认识国际关系及国家对外政策方针。这种通过操纵符号来建构国际关系含义的情形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所忽视。这一分支的研究者提供重新解释国际关系文本,他们重读的内容主要有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理论(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摩根索、华尔兹等)、国际关系重要概念(无政府状态、结构、权力、利益、主权等)、国际关系研究主题(国家对外政策、战略及安全、外交等)。阅读的基本作法是分解所有核心文本,使它们支离破碎,然后对它们进行重读,给予新的解释,或者从中揭示它们的毛病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最终打破文本的

?

1

?欧洲1998年第5期

①查尔斯?蒂利:《恐吓、资本和欧洲政体,

公元990-1990年》,牛津,巴兹尔?布莱克韦尔出

版社1990年版;米歇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卷1、1986年,卷2、1993

年版;西达?斯科克坡尔:《政体与社会革命:对法

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剑桥,剑桥大学出

版社1979年版。

核心成分,突出被忽视或压抑的含义①。

四、基本评语

本文认为,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开拓和深化冷战后国际关系研究至少作出了

以下两个较有价值的贡献。

一个贡献是,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揭示了西方国际政治知识与西方权力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具有的“霸权地位”及狭隘性和偏见性。我国研究者在80年代后期的研究中也注意到了这种关系特征②。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占支配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譬如强权政治理论、国际机制理论,不但是根据西方意识形态、根据对欧洲历史及经历的观察产生出来的,而且是直接为西方国家对外及防务政策服务的。譬如,一些新现实主义者强调国际体系两极化对世界安全所起的稳定作用,并以冷战时期处于“相对长期和平”为例证。然而,这种认识显然只考虑了冷战时期欧洲的相对和平。众所周知,冷战时期亚洲和其他地区一直处于局部战争和冲突之中。当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思想是由强权国家提出的,它指导着强权国家的对外关系。这种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实际上是强权“国家”的对外关系理论。或者说,人们更易于看到的是局部的或代表某些强国利益的理论,而不是什么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者也应积极参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理论相互充实。

另一个贡献是,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重视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如果说一定的理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并反映那个时代,那么,二战以后西方国际政治主流理论强调对权力、利益、结盟、威慑、均势等的研究,反映了当时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需要。

后冷战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需要人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寻找新的研究课题,以解答新的现实挑战,探讨长期被压抑和忽视的问题,包括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修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使其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具有解释力的同时,应总结后冷战时期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在开拓视野方面,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从现存主流理论强调以实证数据为主的国家行为模式研究,转向对国际关系文本含义结构以及国家所处社会结构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强调作为外界物质的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重视国际关系结构中物质力量的分配。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则把文化、社会、规范、认同等被认为属于国内政治研究范畴的诸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用它们解释国际行为及其后果。这种从研究“外部”转向研究“内部”的方法,不仅利用了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是对传统研究取向的一种回归和复兴。

然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首先,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给予了广泛的批评和否定,但是,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并未建立一个明确的后现代国际关系知识体

?

11?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①②倪世雄、冯绍雷、金应忠:《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2-83页。

参阅下列主要作品:R 1B 1J 1沃克:《内部/外部:作为政治理论的国际关系》,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戴尔?德里安:《反外交:间谋、恐怖、速度和战争》,牛津,巴兹尔?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92年版;大卫?坎贝尔:《书写安全:美国对外政策及本体政治》,双城,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大卫?坎贝尔:《没有原则的政治:主权、伦理和对海湾战争的叙述》,博尔德,林恩?里讷出版社1993年版。

系。其次,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既然反对实证和经验的主流理论压抑了“其他”思维和声音,倡导理论范式的多样性,那么,它们为什么不给实证的国际关系理论一席之地,而要竭力打破它们呢?如果在打破主流理论垄断之后出现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垄断,那是不符合后现代主义最初宗旨的。第三,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似乎过于强调主要适用于研究文学及社会学的方法,过多地将话语、文本、建构、认同等概念应用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国际关系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毕竟不等同于文学批评或其他人文或社会学科。我们不能将研究国际关系等同于研究话语和文本。第四,西方国际关系学科面临着一个研究范围定位的问题。如果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关心的问题过于宽泛、过于追求研究的新颖和奇异,那么,它将给西方国际关系学科带来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第五,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倾向于使用新的术语、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会话语言,使得一些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作品极为艰涩难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可取部分的传播和应用。

本文认为,一种较为切实的研究取向是将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传统主流理论联姻。理由是,各种理论范式都在强调一个或几个研究视角,不可能全面解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综合性的、普遍的国际关系理论难以出现,人们更偏向于提出局部或次研究领域的专门理论。因此,在诸多理论范式并存的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要恪守某一种范式,而应该综合利用不同理论中的可取之处。尽管在某些方面和地方,非国家行为体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讲,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关于国际体系模式、强调物质力量分配的研究取向仍然具有一定解释力。不过,这种仅仅是框架结构式的研究取向无法充分解释冷战后复杂变化的世界事务,因此需要充实内容,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则提供了社会、文化、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研究视角。它们之间相互补充,有可能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研究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来源除了美国以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这些分支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情况尚不明朗。因此,我们应关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过程,对整个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持冷静观察的态度。

(本文责任编辑 刘 绯)

?

2

1

?欧洲1998年第5期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合作论 3.地缘经济学 4.两枝世界政治论 5.国际安全新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与传统主义学派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2.国际冲突分为哪几类? 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评价。 4.简述均势理论的类型和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 2.试论建构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答:女性主义原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色之处在于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其代表人物有安·蒂克纳、丽贝卡·格兰特等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基本假设包括:①“个人的即是国际的”,社会性别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妇女与男子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妇女却一直被“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②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建构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③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为国际关系带来变革的认识论范畴。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三大主要流派。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分享一个共同的核心分析范畴,即社会性别,即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2.合作论 答:合作论是霸权国衰退和消失后国际合作仍将继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合作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政治自由主义的范畴,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该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合作,反驳了霸权稳定论的下述基本假说:霸权国以其强大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1.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 广义: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国际关系理论就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或者叫学说)。 (2)国际关系 综上,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3)研究对象和容 研究对象:国家间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 昆西·赖特的16个核心容 卡尔·多伊奇的12个基本问题 国际与世界 战争与和平 力量与弱点 繁荣与贫困 自由与压迫 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世界人口与粮食、资源以及环境跨国过程与相互依存 感觉与错觉 活力与革命 革命与稳定 同一性与变革性 研究容

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伦理国际组织国际教育 国际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战略 国际关系心理学 (4)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思维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于历史实践并接受现实历史(国际关系)的检验 (5)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当接近国际关系的现实,不断增加、充实研究国际问题的实证容 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应当视国际关系为一个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研究领域 努力去发现该领域的原理和规则,并寻求能说明这些已经发现的原理和规则的途径 2.人名 (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P57 1人的原罪说。 2人与集体: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 3权力和冲突时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4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正义有赖于均势。 5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概括为6个方面) ①相信社会无知导致社会不公,教育和智慧可以改变社会无知; ②相信文明变得越来越道德; ③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 ④相信祈求会带来友善; ⑤知识会克服人的私欲; ⑥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 总结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的悲剧。 (2)汉斯·摩根索P66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论: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 4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整治行动的道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家利益论★★★ 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 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 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 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考点二:权力论★★★ 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 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 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 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 1.冲突的概念 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 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4.1 复习笔记 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1.新现实主义 (1)产生背景 ①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之间的论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接近尾声。 ②在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苏联核优势的丧失、越南战争的后遗症以及阿富汗事件和伊朗人质事件的余震,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以“重整国威”。 ③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已显然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科学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过于抽象,多种方法玄而又玄,也解决不了现实政策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 ④不少学者敏锐地看到形势的这一转折,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科学的修正和补救”。这一经过“科学的修正和补救”的现实主义就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表现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由于新现实主义还主张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的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学术界有时也将新现实主义称为后行为主义或后传统主义或“科学现实主义”。 (2)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

①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如下: a.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限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给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以更多的注意。 b.在研究方法上,该学派强调综合性分析,认为权力政治与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应兼收并蓄,互为补充。 ②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法尔兹格拉夫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a.该学派不仅勾勒了国际关系的性质和范畴,而且努力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多样化的综合性国际关系理论; b.该学派主张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即在国际关系理论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之间实现“研究分工”; c.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的定性分析和科学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对国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应该互补,而不应该对立; d.该学派强调微观国际关系和宏观国际关系的综合分析和交叉研究,使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以政治和经济为两大杠杆,融合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 (3)新现实主义的著作和理论 ①著作 这一新的理论思潮始于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该书提出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附练习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 一、国际关系体系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略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初):各战胜国意图(美国要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主张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和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和赔款);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德、奥、保、匈、土和约)和评价(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隐含战胜国之间、战胜与战败之间、列强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四对矛盾);国际联盟的成立时间(1920年)、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和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体系的背景(日本扩张威胁英美利益,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为缓和列强间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和《日本中协定》);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但隐含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列强矛盾激化等矛盾)。体系受冲击及瓦解(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德军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冲击了华盛顿体系;日本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20世纪中期):雅尔塔体系的背景(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号强国、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特别注意1944年成立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雅尔塔体系的概念(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处置战败国、重划欧亚图、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联合国的成立时间(1946年10月)、总部(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雅尔塔体系的演变(美苏“冷战”—冷战史实有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约组织对峙、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柏林危机等;美苏争霸—争霸三个阶段中美苏的态势);雅尔塔体系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三中鼎立局面出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解体)。 4、多极化趋势(20世纪晚期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目前暂时“一超多强”,但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生态平衡、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军国主义复活等)。 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 1、英法关系 史实:⑴18世纪:英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参与干涉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与俄国争夺土耳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⑶20世纪:英法结成协约国,一战中在西线共同对德作战;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二战前和二战初,英法对奉行绥靖政策,但最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英法同为欧共体和欧盟成员国。 特点:⑴英法同为欧洲大国,双方的争夺或联合,取决于自身的利益。⑵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双方的联合多是共同对付德国。⑶工业革命前,双方敌对关系占主导。⑷工业革命后,双方联合关系占主导。 2、法德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考研真题 【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二十年危机》[复旦大学2019年研] 答:《二十年危机》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为,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麦金德陆权论[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又称“心脏地带理论”。在陆权论中,麦金德把欧亚非三大洲合起来看作茫茫世界海洋中的一个岛,称之为“世界岛”,把欧亚大陆的中部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的范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包括俄罗斯的大部分(含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及中国的西北。围绕“心脏地带”的是内新月地带或边缘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麦德金认为,心脏地带的国家会不断强盛,并具备扩张到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能力。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3.斯坦利·霍夫曼[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斯坦利·霍夫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霍夫曼曾是美国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沃尔弗斯和法国现实主义大师阿隆的学生。他对阿隆的理论特别推崇,受其很大影响。霍夫曼的成名之作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一部较早系统介绍和评述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文选,入选内容均为精品佳作,尤其是霍夫曼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理论和流派所作的精辟总结,使这本书成为传统主义的代表作,至今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4.安全困境[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安全困境是指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这一概念是由约翰·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任何国家增加自身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都会引起相关国家的不安。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从而导致国家间的普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称为“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一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现实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心理。双方都将对方看作是有敌意的且非理性的,均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这种状态导致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这种实力政治所导致的安全困境,使得国际战略环境呈现出冲突状态,并导致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国家战略时,不能免于国际冲突与对抗。因此,一般来说,国家在现实政治中多采取增强自己力量的方式。而在理论层面,针对安全困境,不同理论学派给出了不同的应对思维和主张:新现实主义者如格拉瑟认为可以通过合作性政策来实现各自安全目标;建构主义的杰维斯认为通过对国家间权力

980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B拒绝交代B交代 A拒绝交代 1. 双方都拒绝交 代,A,B均关押一年2. B关押三个月,A 关押十年 A交代 3. A关押三个月,B 关押十年4. 均关押五年 980 国际关系理论 2015 一. 简述博弈论的主要两种模式及简要博弈过程。 ①博弈的两种模式为:零和博弈和变数博弈。 ②零和博弈又分为:两方零和博弈和多方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谁是懦夫”博弈,即一方所失即他方所得。 可采用“谁是懦夫”简要说明过程,假设A和B两个人驾车在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上相对行驶,谁都不让路双方可能车毁人亡,但谁让路就成了懦夫,这样A和B就面临着四种行为选择: B让路B不让路 A让路 1. 双方让路 2. A输B赢 A不让路 3. A赢B输 4. 相撞,两败俱 伤 对于A来说,第三种选择是最佳选择,对于B来说选择2是最佳选择,但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一定会让路,若自己不让路,对方也不让路,结果就是同归于尽,因此对于双方来说最保险和最可靠的选择是选择1,即双方让路,避免冲突。 ③变数博弈也可分为:两方变数博弈和多方变数博弈。变数博弈又称为“囚徒困境”指双方或者各方得失不等。可采用“囚徒困境”简要说明其博弈过程,假设抓获了A和B两个嫌疑犯,将他们分别关押,审讯,这样A和B就面临四种选择和结局: 对 于A 来 说,选择三是最佳选择,他交代,对方不交代,A只需被关押三个月;对于B来说,选择二为最佳选择,也是自己交代,对方拒绝交代,只被关押三个月。尽管对于双方来说最佳选择是选择一,都各自被关押一年,但是这样的风险很大,因为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不交代。如果对

二、简述亨利·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简述批判理论的起源、内容及影响。 四、简述全球化的性质和特点。 五、简述权力论和软权力论的区别与相互联系。 六、简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2014(选作5道) 一. 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第二次论战的评论 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的思想内容 世界新秩序的不同模式 软权力论 集体安全体系与权力均势体系之异同 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权力观的比较 2013 一、论述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哲学的主要内容。 二、论述肯尼思·华尔兹对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三、论述建构主义的三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核心命题及其对世界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四、试述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五、试述国家体制论的基本特点及其评论。 六、试述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的比较。2012 1简述国际关系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地缘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简述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是国际冲突主要原因的理由。 4 简述肯尼思华尔兹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5 简要评述新干涉主义的基本理论。 2011年 一、试述汉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原则。 二、试述肯尼思·华尔兹“全球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逢》中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问题? 四、试述国际关系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 五、试述地缘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 2010年 一、简述国家利益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简评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02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国际关系学院831国际政治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831(A卷) 一、概念题(每题10分,总共60分) 1.叙利亚化武危机 2.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3.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4.人类安全 5.超国家主义 6.预防性外交 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 1.简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存在的局限。 2.简析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 1.试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主要内涵、面临障碍与发展前景。2.试析当代国际体系演变的动力、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831(A卷) 一、概念题(每题10分,总共60分) 1.叙利亚化武危机 答:叙利亚化武危机是指2013年9、10月份爆出的在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而引发的危机。 叙利亚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反对派发生暴乱,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要求巴沙尔下台,危机一直持续并在2013年愈演愈烈,成为各大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叙利亚政府军被爆出在大马士革附近郊区使用化学武器后,政府方面否认使用化学武器。叙利亚化学武器的使用触犯到美国划定的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红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对叙动武并开始部署航母。由于各方反对及美自身考量,同时在俄罗斯的建议下,叙利亚政府同意“以化武换和平”,即叙利亚政府军交出化学武器,美国放弃对叙利亚动武,实现和平解决化武危机。 目前,叙利亚化武的交接及销毁正在进行,此举避免了危机的扩大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为解决其他类似国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