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干、支流若干主要测站(分布情况见图1)(图1缺)2001年水沙特征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1年的特征值与上一年及多年平均值进行比较。
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荆江河段、长江口河段的冲淤变化,以及葛洲坝水库的淤积情况。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荆江部分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长江河道采沙管理。
2001年长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仅岷江高场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其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年输沙量除鄱阳湖湖口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
其中嘉陵江北碚站沙量减少的绝对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7亿吨(81%)比上年度减少0.13亿吨(36%)。
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图计算,葛洲坝水库库区1981-2000年累计泥沙淤积量为1.22亿立方米。
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1981-1994年以冲刷为主,1995-2000年淤大于冲。
长江口河段1998--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一) 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干流四站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1。
与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2、图3。
表1 2001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屏山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径0.014毫米,与2000年相同。
宜昌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径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
汉口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径流量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径比2000年小0.001毫米。
2001年水资源公报

2001年水资源公报一、概述2001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306mm,折合降水总量为158.276亿m3,比上年增加43%,较多年均值偏大5%。
属平水年份。
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9.497亿m3,比2000年增加62%,比多年平均减少2%。
全区总取用水量84.227亿m3,比2000年87.198 亿m3减少3%。
用水量减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强了灌溉管理及节水力度,农业灌溉用水减少2.509亿m3;二是工业节水已显成效,工业取水总量较2000年减少0.446亿m3,其中石嘴山电厂2001年减少取黄河水0.19 亿m3,其它工业用水也有所减少。
三是城镇生活取用水量有所减少。
2001年全区耗水总量39.160亿m3,比2000年增加0.759亿m3,主要是农业耗水和农村生活耗水有所增加。
2001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215.355亿m3,出境水量为181.0亿m3,进出境水量差为34.355亿m3。
农业取用黄河水量75.189亿m3,较2000年减少3.171亿m3;灌区排水量40.224亿m3,减少3.678亿m3;耗水量(黄河水量)34.965亿m3。
二、水资源(一)降水2001年宁夏全区降水总量158.276亿m3,折合降水深306mm,比多年均值增加5%,比2000年增加43%。
与多年均值比:各流域分区降水量,清水河、黄左区间、葫芦河减少2%~7%,其它各河、各流域增加1%~23%。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除吴忠市增加18%外,其它减少2%~10%。
与去年比:各河、各流域增加15%~139%,各行政分区增加13%~79%(见表1、表2)。
2001年宁夏降水量地区分布情况:总趋势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412mm,吴忠市次之为276mm,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别为195mm、172mm。
各流域分布:泾河最大为505mm,葫芦河次之435mm,黄河灌区相对较小为182mm。
六盘山、南华山、香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800mm、400mm、300mm、300mm,较去年明显偏大。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水利规划计划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一.水利基本建设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
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海河2001水资源公报

综述海河流域2001年降水量416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4%,属枯水年份。
2001年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4.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00.1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5%, 比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少52%。
全流域137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3.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7.3亿立方米。
2001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92.0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1.5%,地下水占68.3%,引黄水占9.9%,其他水源占0.3%。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92.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1%,工业用水占16%,生活用水占13%。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69.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
2001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54亿吨,其中工业排污量占61%,城镇生活排污量占39%。
对全流域10076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为:Ⅰ、Ⅱ类水质河长占16%,Ⅲ类水质河长占23%,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5%,超Ⅴ类水质河长占46%。
全流域受污染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水)达613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1%,水体污染严重。
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深416毫米,折合降雨量为1324.8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5%,比多年平均少24%,属枯水年份。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2001年,各子流域分区降水均比多年平均值少,大清河系与多年平均比较减少33%,为减少最多的水系;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除辽宁省外均比多年平均偏少,其中北京市偏少23%、天津市偏少21%、河北省偏少22%。
图1 各子流域分区2000、2001及多年平均降水量图2 各行政区2000、2001及多年平均降水量2、降水量年内分配2001年是海河流域继1997年严重干旱后的第五个干旱年。
全流域汛期(6~9月)降水量为29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1%,比上年汛期偏少14%,比同期多年平均偏少33%。
2001年汛期海河流域降雨偏少的原因主要有:(1)冷空气活动偏西、偏北,强度偏弱,负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冷暖空气相互作用较弱,不易到达华北地区。
2001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10.07)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一.水利基本建设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
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2001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上游干流、乌江、汉江、中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下游干流、三角洲平原11个流域二级区。
2001年平均降水深100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7876.7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8.3%。
地表水资源量8781.2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91.3毫米,比常年偏少9.2%。
地下水资源量2426.5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
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8892.8亿立方米。
2001年末1107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比上年末减少178.6亿立方米。
由于年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异常,长江流域发生较大面积旱灾,其中部分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
2001年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74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4.8%,地下水源占4.7%,其他水源占0.5%;总用水量1746.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8.6%,工业用水占29.4%,生活用水占12.0%;总耗水量843.5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48.3%。
2001年长江入海水量8393亿立方米(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30.6亿立方米)。
2001年全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220.5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矿坑排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2.7%,生活污水占37.3%。
长江流域河流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3.7%,与上年变化不大。
湖泊水质较差,在评价的10个湖泊中,仅有4个湖泊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滇池和巢湖全部、太湖大部分处于富营养状态。
西南诸河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涉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广西5省(自治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藏西诸河、藏南诸河、怒江、澜沧江、红河、伊洛瓦底江7个流域二级区。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篇一: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河南省2001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43.3毫米,比上年减少45.4%,比多年均值减少30.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倒数第二位,属枯水年份,干旱程度接近枯水年1966年。
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降水不足,致使我省遭受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7.6亿米3,比多年均值312.7亿米3偏少59.2%,比上年度偏少73.2%。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43.82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52.8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8.50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47.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减少35.2%、46.7%、49.0%、46.7%。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5.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9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6.90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52亿米3;中型水库8.3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49亿米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下降,面平均下降1.43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50.31亿米3。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3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多平方公里。
2001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31.29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 96.24亿米3,地下水水源135.00亿米3,集雨工程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增加26.42亿米3,增幅12.9%。
引用入过境水量26.16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18.85亿米3,流域间调水13.97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31.29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63亿米3,工业40.76.亿米3,生活30.90亿米3,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增加25.43亿米3,工业用水减少0.97亿米3,生活用水增加1.96亿米3。
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414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29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6米3,不含火电为44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183米3,不含火电为145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86升,农村67升(含牲畜用水)。
2001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2001年是继1999年、2000年之后的第三个连续干旱年份。
2001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62毫米,比上年的438毫米多5.5%,比多年平均595毫米少22.3%,相当于概率为81%的枯水年。
2001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7.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70亿立方米,扣重复量后水资源总量为19.20亿立方米,比上年的16.86亿立方米多13.9%,比多年平均36.29亿立方米少47.1%。
全市入境水量为5.2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7.35亿立方米(其中包括污水及再生水约5.3亿立方米)。
全市各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普遍减少,截至年末,1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19.74亿立方米,比上年的21.29亿立方米减少了7.3%。
可利用来水量为6.48亿立方米,比上年的5.57亿立方米多16.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可利用来水量为4.63亿立方米(包括白河堡给官厅水库补水0.56亿立方米),比上年r的3.44亿立方米增加了1.19亿立方米。
2001年地下水位继续呈下降太势,与上年末比较,地下水位下降1.06米,地下水储量比上年末减少5.43亿立方米,比1980年初减少了47.00亿立方米,比1960年初减少了67.74亿立方米。
2001年全市总供水量38.93亿立方米,比上年的40.4亿立方米少1.47亿立方米。
2001年地表水水质监测总河长952.0公里。
其中Ⅱ-Ⅲ类水体河长648.4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8.1%,大Ⅴ类水体河长为261.3公里,占总河长的27.4%。
与去年相比,大于Ⅴ类水体河长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主要饮用水源地密云、怀柔两在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质均符全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质良好。
官厅水库水质为Ⅴ类,仍不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从水系来看,污染较重的仍是北运河水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地下水体的污染状况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
(一)降水量200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77.62亿立方米,比上年多5.5%,比多年平均少2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2002.10.07)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一.水利基本建设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
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
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
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
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
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5万亩,新建及加固堤防长度5205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458万吨/日。
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已竣工投产。
小浪底、乌鲁瓦提、万家寨、江垭、飞来峡、王甫洲等水利枢纽工程,望虞河、太浦河治理工程,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治太骨干工程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投产。
淮河入海水道、宁夏扶贫扬黄等项目进展顺利。
“十五”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百色、尼尔基、临淮岗、沙坡头、紫坪铺等工程开工,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累计完成土方占计划的73%,石方占48%,堤防断面达标占计划的80%,填塘固基占计划的70%,穿堤建筑物加固占计划的53%;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累计完成堤身、堤基防渗处理计划工程量的68%,完成护岸计划工程量的48.7%。
黄河下游完成大堤加高544公里,欠高0.5米以上的堤防全部得到加高。
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已有22%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50%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001年,各级水利部门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工作。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继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绝大多数建设项目(其中,全部新开工项目)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大江大河干堤等水利项目招投标率接近100%,施工监理率达90%以上,“九五”期间工程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
一些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推行了专业建设公司进行建设管理的代建制新模式,达到国家规定规模和标准的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了施工招标,大中型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了监理招标和建设监理制,勘测设计招标得到进一步推广。
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防洪、抗旱2001年我国降雨量明显偏少,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水利工程建设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1年,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136座,水库总库容达528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33座,总库容3927亿立方米。
已建成江河堤防27.3万公里,保护人口4.79亿人,保护耕地6.1亿亩。
由于全国加强了大江大河堤防、江河控制性水利枢纽以及各类水资源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全国大江大河干流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受局部暴雨影响,西江干流上游及其支流郁江、云南南丁河等国际河流、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等河流发生了建站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历史最高潮位,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全国受灾人口1.11亿人,倒塌房屋6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7亿亩,成灾0.64亿亩,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云南、山东等省受灾较重,但与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是洪涝灾害损失相对较轻的一年。
200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灾。
受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东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四川、山西、内蒙古、湖北、山东、辽宁、重庆、河南等省(市、区)较为严重。
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5.77亿亩,其中成灾3.56亿亩,绝收0.96亿亩,因旱损失粮食548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38亿元,受灾面积是建国以来的第三位(仅次于1978年和2000年),成灾面积和因旱造成的损失是建国以来的第二位(仅次于2000年)。
去年粮食总产量比大旱的2000年减产95亿公斤。
因旱先后有3300万农村人口和2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干旱缺水造成城市供水紧张,北方地区因旱一度有535座县以上城镇缺水,严重影响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防汛抗旱工作,财政部及时下拨用于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设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7.97亿元,其中防汛经费12.48亿元,特大抗旱经费5.49亿元。
由于组织得力,准备充分,各级水利部门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旱灾害损失。
虽然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国粮食依然取得较好收成。
抗旱工作共挽回粮食损失675亿公斤,挽回经济损失620亿元,共解决了2381万人、2001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并保证了受灾城市的基本用水问题。
三.农村水利2001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全年新增1754万亩,累计达到8.3亿亩。
万亩以上灌区累计达到5686处,有效灌溉面积3.7亿亩,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277处,有效灌溉面积1.9亿亩。
机电排灌面积达到5.5亿亩,其中提灌面积4.9亿亩。
新增配套机电井23万眼,达到409万眼,井灌面积2.4亿亩,井灌面积是近年来增加较多的一年。
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易涝耕地及盐碱耕地得到初步治理。
全国现有易涝耕地3.67亿亩,到2001年底止,已初步治理面积3.15亿亩,占易涝面积的8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有1.82亿亩。
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
2001年全国共安排了266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30个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项目,并启动了第二批300个节水增效重点县建设。
这些项目的实施,可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00万亩以上,同时为70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提供水源。
2001年实际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86万亩,累计达到2.6亿亩。
2001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力度,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全国安排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资金35亿元,可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中的1963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基本解决。
到2001年底,全国已累计解决2.38亿人和1.55亿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2001年的农村水电建设成就辉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是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基建投资突破250亿元,达到291亿元,开创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投资的历史新纪录。
全国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2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为171万千瓦,开创了农村水电建设的历史新纪录。
全国水利系统建成水电站4.3万座,装机达到336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40.6%,其中农村水电装机2879万千瓦。
年发电量1038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40.3 %,比上年增长0.9个百分点。
二是全面完成水利系统一期农网改造,农村电价大幅度下降。
截至2001年底,全国水利系统累计完成一期农网改造投资125.8亿元,为到位资金的114.2%,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
全年水利系统农村电网改造累计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68座、35千伏变电站569座、110千伏线路1544公里、35千伏线路9168公里、10千伏线路7.95万公里、低压线路21.13万公里,对2474个乡镇电管站进行了改革,新建供电所1974个,完成了7.07万个配电台区的改造。
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农村电价大幅度降低,农村用电量显著增加,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全国已开发农村水电的县1515个,其中由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县760个。
农村水电已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1/4的人口,使3亿多无电人口用上了电。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其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开始建设,这400个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4个省、区、市,近2亿人口,200万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总投资500多亿元。
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水电公司,有10个农村水电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水利系统水电改革进一步深入。
五.水土保持2001年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西部地区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把水土流失治理同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大面积封育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