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舞

合集下载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才艺技能一、民乐顶碗舞“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民乐顶碗舞。

民乐是通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据民乐县志记载,顶碗舞最早为清乾隆年间民乐汤庄驻军梁军门的部队所留传。

传承人汤贤才对顶碗舞逐步完善,在村上教会了许多人。

解放后,顶碗舞已趋于成熟,除汤庄村外,就连邻村的群众也会跳。

二十世纪50年代,村民汤治铭、汤立浩、汤克芳、汤立顺等人前往省城兰州表演,每到一处都深得好评。

“文革”后,项碗舞又盛行起来,尤其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后,经文化部门历次挖掘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顶碗舞是一个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

(1)独特的表演形式。

跳舞者头项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筷子两头各系一铜铃红穗,舞时磕动“口条”敲击头上的瓷碗。

同时,用筷击碟,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

(2)传统的民间舞步。

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再配以“三步一抬”、“梭子步”、“垫步”、“斜后点步”及“云步”的交叉使用,使场面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舞蹈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3)典型的民间音乐。

民间艺人在顶碗舞的流传过程中,巧妙地收集了断断续续的音符,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顶碗舞音乐风格。

演奏的乐器主要有笛呐、板胡、二胡、三弦、笛子、钹、梆、碰铃、锣、鼓和京嚓。

表演时敲击碗、碟的声音此起彼伏,舞乐浑然一体,过门如微波荡漾,高潮如排山倒海。

表演者不知道“编钟的奥妙,但却用碗筷演绎了“编钟”的真谛。

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

顶碗舞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动作优美,技巧娴熟,起卧自如,舒展大方,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

通过走、跳、站、跪、爬、滚、翻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练出各式造形,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民乐顶碗舞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包容并传递着多种文化信息。

顶碗舞胶布缠碗方法

顶碗舞胶布缠碗方法

顶碗舞胶布缠碗方法
顶碗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舞蹈类型,而胶布缠碗是其中一个特别的技巧。

下面是顶碗舞胶布缠碗的方法:
1. 准备一碗,也可以是其他类似形状的容器,选择一个比较平滑的表面以便胶布可以附着。

2. 拿出一段合适长度的胶布,并将一端固定在碗的底部。

确保胶布够长以便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完成动作。

3. 缠绕胶布在碗的边缘周围,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缠绕的方式,可以是均匀的环绕,也可以是交叉缠绕等,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4. 确保胶布固定牢固,避免在舞蹈过程中松脱或掉落。

5. 开始进行顶碗舞蹈动作,可以利用顶碗舞的基本技巧,如头顶、颈部、肩膀等部位的动作,将碗保持在胶布上方,完成各种独特的舞蹈动作。

6. 在舞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碗的平衡,确保碗不会倾斜或摇晃。

7. 尽可能发挥创造力,创造出不同的顶碗舞蹈动作,利用胶布缠碗的方式增加视觉效果。

请注意,在进行顶碗舞胶布缠碗时,要保证自身安全,确保舞蹈环境没有任何障碍物,以免发生意外。

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

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

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索丹娜每个民族的文化皆可在本民族的文学艺术上得以表现。

在文学艺术中,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形象来表现民族精神的情感意蕴,形成了一种精神符号。

生活在草原上的北方少数民族文艺形式丰富多样,在大多反映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艺作品中,其间有反映狩猎、牧放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有反映宗教祭祀、民族英雄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都蕴含着民族文化与地域色彩,使人们可以间接了解草原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的发展轨迹。

一、顶碗舞的文化根源贾作光老师曾经说过“蒙古舞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1]顶碗舞作为蒙古族舞蹈的组成部分,与草原文化、草原生态密不可分。

草原文化应该是不同时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

(一)草原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

从人类产生之初起,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与支撑文明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2]草原文化主要生成在草原这一特定地理环境的生态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草原文化也在逐渐地吸收现代文化的元素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经过多方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一核心理念。

草原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支柱,是草原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

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崇尚英雄的精神,还具有重情重义、崇尚自由、热情开放的精神。

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其民族性格和气质都具有着广阔善良的心胸和崇尚自由的信念。

草原民族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在这种文化精神的引领下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深深受其影响,具有着大气、淳朴、豪迈、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特征。

【六年级作文】顶碗舞

【六年级作文】顶碗舞

【六年级作文】顶碗舞中华剪纸真是博大精深,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呈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看着眼前美丽的剪纸:一个维吾尔族女孩正在表演她的绝技——顶碗,我是观众中最热情的一个。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中,阿满姑娘出场了。

她身着华丽的维吾尔族长裙,头顶三个金边红花白瓷碗,忽而金鸡独立,忽而展翅欲飞。

阿满用各种姿态展示着自己,摇摇晃晃的三只碗却总是掉不下来。

而阿满顶碗的最高境界是十二只。

看!她开始扭动自己的身子,那动作婀娜多姿,就像杨柳随风摆动。

她一边唱一边跳,身上的饰品也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仿佛是在给她伴奏。

她轻柔地摆动着自己的纤纤玉手,身子不停地旋转着。

碗一只一只稳稳地叠了上去。

音乐高潮声渐起了。

哇!第十二只碗了!我伸长了脖子,一眼不眨地盯着阿满姑娘。

突然她一个小趔趄,我的心一下被揪到了嗓子眼,眼看着一叠叠的将“飞”出去,阿满却又往前跨了一大步,碗又稳稳当当地待在了他头顶,仿佛是长在上面似的。

原来阿满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呢。

掌声不约而同的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汇成了一片雷鸣般的响声。

但是“上台三分钟,下台十年”。

阿曼从小就喜欢杂技。

她每天都努力练习。

她跌倒了,站了起来。

她摔断了脚,再次忍受了疼痛。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没有懈怠。

为了练习好顶碗舞,她不知道自己打破了多少个碗,但她没有失去信心,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

唯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成功,这幅剪纸被我深深刻在了心中。

顶碗舞舞蹈赏析

顶碗舞舞蹈赏析

顶碗舞舞蹈赏析
顶碗舞是一种中国传统舞蹈,它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优美的舞姿而闻名于世。

顶碗舞起源于清朝,它最初是作为一种仪式舞蹈而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顶碗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的舞蹈。

在顶碗舞中,舞者们身穿传统的汉服,头戴发饰,舞姿优美、轻盈。

舞者们头顶着一碗一碗的清水,在水中倒影出碗的形状,再加上舞者们身体的柔软性和协调性,使得整个舞蹈看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顶碗舞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它既可以是单纯的舞蹈,也可以是配合音乐和道具的表演。

在表演中,舞者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姿态,展现出顶碗舞的独特魅力。

同时,顶碗舞还常常与荷花、流水等元素相结合,表达出舞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顶碗舞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深厚底蕴,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顶碗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顶碗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优美的舞姿,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浅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盅碗舞的特点与风格

浅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盅碗舞的特点与风格

浅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盅碗舞的特点与风格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聚居了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少数民族同胞。

其中以汉族、蒙古族同胞居多。

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草原辽阔,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舞蹈风格。

蒙古族舞蹈风格大气磅礴,姿态挺拔开阔,舞蹈形式多样,道具独特,如:筷子舞,摔跤舞,马刀舞,萨满舞,安代舞,盅碗舞等等,其中盅碗舞即具有蒙古族古老文化的气息,又展现了蒙古族精湛、独特的舞蹈艺术。

盅碗舞,又称打盅子是蒙古族“打盅舞”和“顶碗舞”结合的舞蹈艺术。

其来源于古代游牧的蒙古族人民,在战征胜利后,族人们坐在一起庆祝胜利的舞蹈形式。

人们利用盅碗碰撞敲击出的悦耳声响,增强喜悦的气氛,为酒肉助兴。

演变至今为舞者头顶龙碗,手拿酒盅舞蹈。

多在节庆、婚礼、祝酒、迎接客人等时期作为娱乐节目表演。

如有客人到访,热情的蒙古族姑娘们便将龙碗与酒盅内盛满马奶酒,敬天,敬地,敬客人,然后跳起盅碗舞以最饱满的热情为客人献上蓝色的哈达,以表欢迎。

盅碗舞虽然头部与双手因为道具而受到了限制,但是其舞蹈动作却幅度不小,手臂线条性动作多样,体态更为挺拔,脊椎保持直立的情况下使舞者肩部的动作越发夸张,具有特色。

脚下虽少有跳跃式舞步,却也步伐多样,因为要保持龙碗平衡,不能大步流星的行进,反倒发展出了脚下碎步,如淳淳流水,又似云朵连绵不绝的流畅舞步,这种舞步称为碎步。

顶着龙碗的舞者配合着手上的酒盅,左右摆动敲击出清脆的响声,脚下像小溪流淌,蜿蜒行进到观众面前,却连裙摆都未曾看到波动。

不光流动性动作,盅碗舞也多有跪立,跪坐,半蹲等一度空间的舞蹈动作,更突出了头顶的龙碗及手上的酒盅特色。

因为盅碗舞多为节庆,祝酒,迎接宾客时表演,蒙古族人民舞蹈时带有着浓浓的敬意,所以盅碗舞的音乐也大多是祝贺祝酒的歌词,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曲调大气磅礴,庄重持稳。

(1)盅碗舞的舞蹈风格盅碗舞不止女子舞蹈,也有男子盅碗舞,甚至在历史中盅碗舞表演者原就是男子,因为古代蒙古族受到封建制度“女子不如席”等男尊女卑思想所限制,女子是不能表演盅碗舞等祝福式舞蹈的,后来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演变,人们发现女子特有的柔美,有曲线的身段更能表现出盅碗舞的美感,逐渐接受了女子舞蹈而后又发展为多以女子表演盅碗舞。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的顶碗舞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的顶碗舞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舞蹈蒙古族的顶碗舞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顶碗舞在蒙古族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叫做顶碗舞,这种舞蹈也影响了不少其他的少数民族,比如维吾尔族和傣族等。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

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

佛教教义当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

两者的结合导致了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顶碗而舞,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

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此外,维吾尔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长跳顶碗舞。

顶碗舞叙事作文范文

顶碗舞叙事作文范文

顶碗舞叙事作文范文
有什么舞是须要平衡力才能完成的呢
有什么舞是须要用到碗的呢
没错,这就是---顶碗舞!
“上次是你请假的,这次轮到我请了!”“胡说,上次明明是你请假的!”耳边只听见隔壁两位店主在激烈争辩着,原来他们是准备下午去看表演呢!这表演人们喜闻乐见,可绝了!
晌午,没等舞台搭好,观众们就陆陆续续来了,舞台由铁架搭成,现场只听得铁架的“叮咚”声,还夹杂着早到观众的催促声。

近开场了,台下的座位早被抢占一空,人满为患,有拄着拐杖,蹒跚而来的老者;还有早已在场地守候,活蹦乱跳的小孩。

后排的人叫中间的人坐下,中间的又说前面的站着……瞧,那还有个爬上树趴在枝丫上的小孩呢。

忽然,“呜……一声号角响起,演员们终于登场了,观众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演员们都是美丽清秀的姑娘。

她们个个头上顶着四五个碗。

看,她们脚下那灵活的舞姿,左、右、左右,又换队形了,她们的平衡力怎么那么强呢!那碗眼看着就要掉下来了,嘿,可它还稳稳地顶在姑娘们的头上,有时,观众们还会听到碗摇晃时发出的清脆响声。

看中间那位姑娘,她头上顶着四个碗,在不停地转圈,传统民族服装随之飘起,像一朵美丽的花儿绽放开来,这位姑娘怎么不头晕呢?姑娘们用轻盈的脚步在舞台上跳舞,那舞姿变幻多端,时而像高傲的孔雀漫步天池;时而又走起舞风,活泼的姑娘热情邀约客人的到来,但不管如何舞动,她们头顶上的碗仿佛粘在头顶一般,纹丝不动,。

你也许以为演员们就这点儿功夫,那你就错了。

画风一变:姑娘们全身开弓,脚手都顶起了碗。

大家掌声四起,尖叫不断,此时,一段蒙古音乐响起,结束了。

人们都不忍离去,又屈指数着下次表演的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碗舞
顶碗舞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舞蹈,顾名思义,就是顶着碗跳舞。

今天,电视上播放了一则通知,:一个月后,本市将举行首次顶碗舞大赛,冠军奖获得从小就喜爱舞蹈的依娜一听到消息,顿时喜出望外:我一定要参加,以我的技艺,怎么会不赢呢?
于是,依娜拿出三只碗,顶在头上。

可毕竟她也没练过几次这种舞,手一松,哐啷啷几声之后,碗都粉身碎骨了。

她没有放弃,也许怕别人笑话他,便
拿了许多碗,跑到了花草茂密的原野,开始练习。

她先顶上一只碗,很容易,跳了几次才掉了一次。

他坚持不懈,不断地加碗,不停地练习。

尽管练的腰酸背痛,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大赛那天,依娜头戴挂珠的小帽,身着碎花条纹的长裙,手捧着几只碗,
开始跳了。

她先顶上一只碗,缓慢的跳了起来,然后加上了一只碗,依然稳稳的跳着,最后三只碗仍旧稳如泰山的立在她的头上,似乎固定不动了。

再看依娜,她双
手轻柔的摆动,纤细的腰肢扭动着,全身衣裙上的花纹也随着身体绚动起来令
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终于,依娜成功了,站在领奖台上,她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
江都市龙川小学六(1)班马兆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