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装置艺术之互动性研究0

合集下载

浅析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表达与作用

浅析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表达与作用

浅析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表达与作用【摘要】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新型表现形式,在商业空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历史发展、表达方式、营造和吸引力、以及价值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动装置艺术对商业空间的独特贡献。

总结认为,互动装置艺术为商业空间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增加了客户的参与感和留存率,提升了商业空间的形象和吸引力。

展望未来,互动装置艺术有望在商业空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商业体验带来更多新颖的可能性。

互动装置艺术不仅在商业空间中起到装饰作用,更是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品牌价值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商业空间、表达方式、营造、吸引力、价值、案例分析、意义、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互动装置艺术的定义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集艺术、科技和互动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利用传感器、计算机程序、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观众参与和互动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打破传统的观看方式,使观众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通过互动装置艺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参与与作品产生互动和对话,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为商业空间增添一份独特的艺术氛围,更可以提升商业空间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

在商业空间中,互动装置艺术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加他们的停留时间,提升他们的购买欲望,并打造一个独特而具有竞争力的消费环境。

互动装置艺术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策略,可以为商业空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2 商业空间的特点商业空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空间的目的性强,即商业空间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商业目标,例如吸引顾客、促进销售等;二是商业空间通常需要考虑到顾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设计和装饰在商业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三是商业空间具有高度的人流量和消费活动,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引导顾客流动和增加停留时间,提升消费体验和促进销售额;四是商业空间往往需要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吸引顾客目光,因此创新和独特性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尤为重要;五是商业空间的经营者通常会关注商业空间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感,以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数字装置艺术概念

数字装置艺术概念

数字装置艺术概念数字装置艺术是一种将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的艺术品,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数字装置艺术作品通常包括投影、声音、灯光、机械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互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数字装置艺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电子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装置艺术得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艺术领域,并且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数字装置艺术作品通常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声音或其他方式来与作品进行互动,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数字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一般需要用到计算机编程、机械设计、声音设计等多种技术手段。

艺术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才能够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数字装置艺术作品。

数字装置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能够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作品常常采用大型投影设备或者多个显示屏幕来展示,通过高清晰度的图像和特效来打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让观众身临其境。

同时,数字装置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声音、光影等元素来增强其艺术效果,营造出一种奇幻、神秘的氛围。

数字装置艺术作品的互动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声音或其他方式来与作品进行互动,参与其中。

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总之,数字装置艺术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的艺术作品。

数字装置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够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其中,获得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装置艺术也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互动装置调研报告总结

互动装置调研报告总结

互动装置调研报告总结根据对互动装置的调研,我对于这些装置的使用、种类、优势和市场前景进行了仔细研究。

以下是我的调研结果的总结。

首先,互动装置是一种可以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的设备,它利用先进的技术,如传感器、摄像头、触摸屏和声音识别等,使用户能够与装置进行直接的交互。

这些装置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如零售、展览、教育和娱乐等。

在调查中,我发现互动装置的种类繁多。

最常见的类型是触摸屏装置,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进行操作。

另外,还有基于手势识别的装置,用户可以通过手势来进行控制。

还有一些更高级的装置,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更加真实、沉浸式的体验。

互动装置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首先,它可以提供与用户进行直接交互的体验,这种互动性可以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和兴趣。

其次,互动装置的技术不断创新,使得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例如更高分辨率的屏幕、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精准的传感器。

此外,互动装置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定制。

在市场方面,互动装置的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互动装置市场将会继续扩大。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零售行业可以利用互动装置来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展览行业可以通过互动装置来展示更生动的内容,教育行业可以通过互动装置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娱乐行业可以利用互动装置来创造更加有趣的娱乐形式。

综上所述,互动装置的使用、种类、优势和市场前景都显示出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互动装置将会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互动装置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当代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

当代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

当代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作者:霍东亮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1期摘要:艺术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逐渐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城市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艺术家应该不断探索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更受大众欢迎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城市空间;装置艺术;互动性一、城市空间装置艺术的发展概述城市空间中的装置艺术就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段时间发展起来的,受到未来主义、现代主义、达达主义、野兽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影响,而这些流派中对装置艺术影响最大的便是达达主义。

在1917年,《泉》这个艺术品的出现,颠覆了艺术界对于艺术的看法,也影响了整个艺术界的艺术创作。

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又逐渐兴起,艺术家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拉近了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甚至还产生了某种互动效果。

伴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家则更为关注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效果,在一个小区、一个场景、一个街道中,都有着互动效果的流露,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时间在推移,装置艺术也逐渐走向成熟,公共化、平民化、现代化等多种风格的装置艺术都出现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情感互动空间,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袁运甫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公共艺术家,他就表明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与其环境之间沟通的艺术语言,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也急速发展着,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艺术家也都从室内艺术创作转向室外艺术创作,设计出多种城市公众艺术的表现形式,让很多身在城市的人都能够感觉到久违的温暖。

城市空间装置艺术同样具有某种互动性,影响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二、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互动性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影响因素包含很多方面,包括材质性、需求性、参与性与多样性,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深入详细分析。

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

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

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艺术空间中的互动装置是一种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新型展示形式,通过使用影像、声音、触感等多种感官刺激,可以让观众参与与作品产生互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开始引入互动装置,以吸引观众,提升展览体验。

这种互动性的装置成为现代艺术空间中的一种重要展示手段,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传统的艺术展览中,观众往往是被动的观看者,只能通过眼睛去感知作品,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

而互动装置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让观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与作品进行互动、探索和体验,从而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沉浸式体验。

通过互动装置,观众可以不仅能够欣赏作品,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作品的展现形式,甚至参与到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去。

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对于现代艺术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分析其对用户参与度和艺术体验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沉浸式体验在现代艺术空间中的意义,并探讨设计原则和要素,旨在提供对于艺术空间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更好地设计和开发互动装置的指导和启发。

通过分析用户参与度与沉浸式体验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沉浸式体验对用户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沉浸式体验的设计原则来增强用户参与度和艺术体验的质量。

最终,本研究旨在探讨沉浸式体验对现代艺术空间的价值,并展望未来沉浸式体验在艺术空间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2. 正文2.1 现代艺术空间中的互动装置概述现代艺术空间中的互动装置是一种结合了技术和艺术元素的创新展示形式。

这种装置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观众不再是passively receiving the art piece,而是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艺术装置中的感官体验与观众互动

艺术装置中的感官体验与观众互动

艺术装置中的感官体验与观众互动艺术装置中的感官体验与观众互动摘要:艺术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感官体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在介绍艺术装置的定义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感官体验和观众互动在艺术装置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感官体验和观众互动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艺术装置中感官体验与观众互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艺术装置;感官体验;观众互动;艺术创作一、引言艺术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它通过借助科技手段和多种艺术材料,创造出与观众互动的艺术作品,使观众在参与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感官体验和观众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装置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艺术装置的定义和发展背景艺术装置是指在特定的场所、时间和环境中创造的一种艺术作品,它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为基础,借助科技手段和多种艺术材料,通过观众的参与和感官体验,诠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

艺术装置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

它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前卫艺术运动,是对传统艺术创作模式的一种抗争和突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感官体验,艺术装置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隔膜,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感官体验对艺术装置的影响感官体验是艺术装置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通过艺术作品所传递的声音、图像、触感等感官刺激,激发观众的感知能力和情感反应,使观众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中,产生独特的艺术体验。

感官体验对艺术装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造独特的空间感。

艺术装置通过艺术家对空间的设计和艺术材料的运用,营造出与常规空间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氛围。

观众在这样的空间中徘徊、沉浸,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别具一格的体验。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构成与互动方法初探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构成与互动方法初探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构成与互动方法初探作者:曾军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第11期互动装置艺术中的“互动装置”一词是从英文词典的字面直译中得出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作用或能相互作用的设备;二是能进行人机对话的具有直接和连续的双向电子或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

这里面所说的设备不包括一般新媒体艺术中的以鼠标,键盘为主的设备,而是交互要求所具有的双向信息传递与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的设备,本文将通过以下方面:互动装置艺术的特点、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及功能、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对互动装置艺术进行探讨。

一、互动装置艺术的特点互动装置艺术是以互动装置作为创作平台的艺术,即用能感知外部因素变化的电子设备通过人或其它媒介与控制系统进行双向信息反馈从而使作品的影像、声音、色彩、形态发生不确定变化的这样一种艺术形式。

它有这些特点:具有开放性的创作过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使艺术家不再是传统艺术创作中内容和理念的单向引导者,而是营造环境,让观众能够参与其间,与作品互动,最终让观众和艺术家成为作品的共同创作者,从而达到让观众兴趣盎然、身心愉悦的目的。

具有不可预知的效果。

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让互动装置作品和表演者进行互动,互动中当在观众面前呈现实时变化的背景、道具、装置时,可使观众产生奇妙的、魔幻的、不可预知的感受,从而让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和观众之间达到共鸣的效果。

应用的广泛性。

互动装置艺术可以用二维的、三维的、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可以应用在娱乐、商业广告、舞台表演、展览会、宣传教育、影视制作、演讲会等领域。

二、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及功能与创作一件传统的艺术作品相比,创作一件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涉及的创作因素要广泛得多。

比如要创作一幅油画涉及到的创作工具、媒介、技术分别是笔刷、油画颜料、画布、油画技法。

而要创作一件能与观众互动的作品,则要涉及计算机编程技术、通信接口技术、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功能,控制模板的使用方法及一些用于表现作品的各种各样声、光、电、机的执行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用来表达艺术效果的综合材料。

理解当代艺术中的数字媒体和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与实践

理解当代艺术中的数字媒体和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与实践
理解当代艺术中的数字
媒体和互动装置艺术的
发展与实践
汇报人:XX
20XX-01-20
CONTENTS 目录
•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 互动装置艺术概述 • 数字媒体与互动装置艺术的融合 • 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 • 互动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 • 数字媒体和互动装置艺术的实践与探

CHAPTER 01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移动、声音等方式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这种参与方 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
艺术家们还常常运用社交媒体等网络技术,将观众的参与行为转化为艺术 作品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了艺术的互动性和社会性。
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探讨
1
互动装置艺术常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艺术 手段表达对环保、人权、科技等方面的思考和探 讨。
CHAPTER 03
数字媒体与互动装置艺术的融合
技术手段的结合与应用
数字化技术
数字媒体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互动装置艺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觉表现和交互方 式。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互动装置艺术能够感知观众的行为和情绪,从而作出相应的反馈,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和沉浸 感。
XX艺术家使用传感器和计算机 视觉技术创作了一个可以根据 观众行为作出反应的动态雕塑 。当观众靠近雕塑时,它会改 变形状和颜色,从而与观众进 行互动。
XX艺术家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 习技术创作了一个可以根据实 时数据生成艺术作品的互动装 置。该作品可以分析社交媒体 上的情感倾向,并将其转化为 视觉元素呈现出来。
定义
数字媒体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 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和传播的一 种新型艺术形式。
实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後結構主義文本觀論數位裝置藝術之互動表現形式A Study of Interactive Forms in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by Post-Structuralism Approach呂清夫輔仁大學應用美術所專任教授吳治美輔仁大學應用美術所研究生cflu@.tw chimei.wu1@中文摘要本研究主要以探究數位裝置藝術的互動表現形式為主,企圖以後結構主義的文本觀闡釋互動性在數位裝置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並瞭解其運作情形,進而透過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後建立出當代數位裝置藝術的互動結構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當代數位裝置藝術的互動性可以依呈現方式(Show=S)、介面(Interface=I)、觀者(Audience=A)和文本(Text=T)彼此間的關係來探討,從文本分析結果歸納出五種表現形式:T=S-I-A、T=S-A-I、T=S、T=S=I-A、T=S{I, I-A, A}。

關鍵詞:數位裝置藝術、互動性、表現形式、介面、文本分析、後結構主義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interactive forms in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 are discussed. The role that interactivity plays in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 is explained by the opinions towards texts ofPost-Structuralism. In addition, how interactivity works in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 is also mentioned. Furthermore, Text Analysis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interactive constitution model in the contemporary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 In the results, Show, Interface, Audience and Tex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vity in the contemporary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 There are five forms as follows: T=S-I-A, T=S-A-I, T=S, T=S=I-A, T=S{I, I-A, A}.Keywords: Digital Installation Art, Interactivity, Forms, Interface, Text Analysis,Post-Structuralism一、研究動機與目的隨著電腦、網路等科技的發展,運用非傳統性媒材做創作,成為一股潮流,這些媒材與生活息息相關,材料本身選擇使用,常扮演著目的的角色而不只是方法,而材料本身潛藏的突然率、變化率、非預期的結果,為創意的呈現提供了更多的驚喜,帶動了與觀者互動的開端(林書民、李欣穎等,2000:8),這個開端隱喻著藝術家的退位,觀者的地位抬頭。

當代數位藝術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印證了羅蘭巴特所謂「作者己死」的宣言,這是後現代文本觀的一種突破,強調讀者之於文本的重要性遠超過作者,因為作者在寫作時,並沒有辦法完全預期讀者閱讀作品後會有什麼聯想、會有什麼想像,因此,讀者的「寫」比作者的「寫」來得重要的多,即觀者的參與和詮釋比藝術家的創作顯得愈來愈不可或缺,本研究基於當代數位藝術以互動裝置呈現的趨勢,企圖瞭解互動性在數位裝置藝術的運作情形,目的是為了探究數位裝置藝術文本的「可寫性」(scriptible),並透過研究樣本歸納出當代數位裝置藝術的互動表現形式,作為數位裝置藝術結構上的初探。

二、文獻探討在文獻的部分,主要先說明數位藝術與裝置藝術的定義,再以此解釋數位裝置藝術的特色,並概述後現代文本觀,以及互動性的特質與其在數位裝置藝術中運作的情形。

(一)數位裝置藝術1.數位藝術所謂數位藝術的創作,是指經過數位化的過程、方法、手段產生的藝術創作稱為數位藝術。

而將傳統形式的藝術創作,以數位化的手段或工具作各種方式的表現,稱為藝術數位化。

因此凡創作時以數位化手段製作或創作時以傳統形式創作,之後加以數位化加工,所產生的藝術作品,皆可稱為數位藝術(陳麗秋,2001;林佩淳、吳佩芬,2002:43),又此類型作品的名稱廣泛,包含有媒體藝術(Media Arts)、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s)、科技藝術(Techno Arts)、電腦藝術(Computer Arts)等,皆可視為數位藝術(Digital Arts)。

國內學者張恬君(2000;鄭媄婛,2003)有提到數位藝術是70年代電子藝術的延伸,他將電腦藝術分成模擬傳統的創作方式與能與人互動兩種,有關現有影像的再製、現有創作工具的模擬、立體空間、虛擬視覺效果、經由資料輸入所產生的影像,甚至多媒體的互動呈現與動畫,都屬於電腦藝術的範圍,其對電腦藝術的定義,也符合了數位藝術的概念。

國內學者王鼎銘(2003:3)也提出,數位藝術主要是指藝術作品在創作或展示過程中,利用電腦協助資料傳送轉換以產生或展示藝術創作的作品。

因此,綜合學者的觀點,廣義地來看,透過數位或數位化的方法產生的藝術創作,皆可稱之數位藝術。

而關於數位藝術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裝置(installation);影片、錄像和動畫(film, video and animation);網路藝術與軟體藝術(Internet art and software art);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和聲音環境(musical environments)等(P.Christiane,2003:70-71),這些是將數位科技視為一種媒介的看法,裝置被列入為數位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由此可知數位藝術與裝置有一定的關聯。

2.裝置藝術關於「裝置藝術」,孫立銓整理多位學者專家的看法後指出,它並非指某種流派或藝術理念與理論,而是一種與環境、與藝術家、與空間有關的創作,是具備空間和媒材對話的藝術裝置,其內容包羅萬象,形式多元,而所裝置的空間以室內為主,與觀眾的聯結、對談密切,強調空間裝置後的氛圍,空間的光線要求與效果不亞於戲劇對舞台的需求,所以,裝置藝術可謂藝術家面對一「室內」空間所裝設置定之藝術的多元呈現與表達,可稱「裝置性手法的空間藝術」(孫立銓,2003:12)。

綜合上述數位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定義及概念,可以將「數位裝置藝術」視為以數位化的過程、方法和手段或以數位化加工產生的裝置性手法的空間藝術,其特質便包含了數位藝術和裝置藝術兩者。

裝置的概念始於杜象的現成品,不過今日的裝置藝術已非只有反形式反社會反美學意味,也非西方古典的形態,而是帶有現代性追求、超越後現代主義的當代藝術樣式。

其特點有:彌和二元對立下的淺層表達與深度追索;作品、藝術家和觀眾三位一體的藝術活動性和綜合性;大眾化與貴族性的雙重品格;民間性、地域性的時代取向(賀萬里,1999:52-62)。

作品、藝術家和觀眾的關係已不再是傳統藝術的概念,藝術家不再是主宰者,作品不僅是其工具性的表現載體,而觀眾從被動的接受對象轉變成一部分作品的製造者,觀眾的直接參與不再是閱讀理解,而成了創造和設定裝置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裝置在本質上就意味著互動的重要性。

(二)後結構主義文本觀從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及解構主義來看文本,可以發現其中羅蘭巴特對「作者之死」的論述表明了觀者的地位抬頭,作品的詮釋權不再是作者獨大,而可寫的文本的概念意味著互動性在當代藝術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

結構主義推動了讀者在產生意義的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也推動了對文學作品在抵制或符合讀者預期的過程中所造成的效果方式的分析。

這種關切在巴特後來以討論羅伯─格里葉為開端的寫作中,採取了兩種不同的形式。

首先,一種看法是字詞以及作品只有在相對於話語規約和閱讀習慣時才有意義。

如果要理解文學結構,對此就必須加以研究。

為此,讀者作為規約的儲存者和規約運用的實行者是最重要的。

詩學關注於作品的可理解性,並把讀者作為一種作用,而非一個人來加以研究,因而使閱讀得以進行的就是代碼的具體體現。

巴特寫道::「接近『本文』的『我』本身,已經是其它本文、其它代碼的一個複合體,其它本文和代碼的數目是無限的,或者更準確說,是遺失的(其根源是遺失了的)…立體性一般被想像為一個多重體,我以此多重體與本文交遇,而實際上這個偽裝的多重體只是構成我的一切代碼的痕跡,於是,我的主體性最終具有著固定型式的一般性。

」而這個讀者也出現在第二種主張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價值的文學是那種最有力地調動著讀者的、有刺激力的、又能促使人們注意結構化的閱讀活動的作品。

「文學作品(在作為作品的文學中)至關重要的是使讀者不再是本文的消費者,而是本文的生產者。

」結構主義讓讀者作為一個中心角色出現在文學批評中,而且,如巴特所說,「讀者的誕生必定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作者不再被當作意義的來源和仲裁者,這是他樂於付出的代價(方謙譯,1994)。

後結構主義中,提到了有關文本的生產性。

後結構主義不再關注「結構」、「模式」等方面,轉向對具體文本的閱讀,並在其間獲得愉悅,在強調「文本的不及物性」、「文本的相對獨立性」、「作者死了」等方面,後結構主義與結構主義具有許多共同性,但是,後結構主義明顯地強調文本的遊戲性,使文本的意義增值突顯出來。

德希達在其1968年所做的演講〈The Ends of Man〉中也說明了人在「目的」和「終結」之間的漂泊。

「作者之死」只不過是「人之死」或「主體之死」在文學中的印證。

羅蘭巴特則明確地提出了「作者之死」的問題(楊大春,1996;楊大春,1998)。

巴特認為,我們應當站在讀者的立場上,並且指出,要想賦予寫作未來,就必須推翻作者主宰一切的神話。

總之,「讀者之生必須以作者之死為代價。

」讀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成為各種書寫文本拼貼的見證者和實施者,他讀完一部作品,實行上就是在參與寫作,完成最後的寫作程序。

巴特並認為,「讀者沒有歷史,沒有傳記,沒有心理學。

」這就意味著,轉向注意讀者,實際上是擺脫追尋文本意義的闡釋模式,進而轉向文本本身。

而羅蘭巴特的後結構主義始於1968年發表的〈作者死了〉(The Death of Author)一文,他拒絕了作者是文本的起源、意文的源泉和解釋的唯一權威的觀點,主張讀者可以自由地、從任何方向進入文本,他可以只關注意指過程(signifying process)而不必關注所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