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三章
青少年必知的文学与作家故事_第五章 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二)

吴承恩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明朝著名文学家。
他的作品除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外,还有一本《射阳先生存稿》。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祖上曾做过小官,到他父亲吴锐时,家道已中落,只能靠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活。
少年吴承恩天资聪颖、机智善辩,据说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吴锐很注意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他很注意言传身教,虽然他是个小商人,但他酷爱读书,常用古代优秀人物的事迹鞭策自己,这给少年吴承恩以很大影响。
其次,吴锐做生意时力求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这种正直厚道的品德给了吴承恩最直接的人生教育。
少年吴承恩除了勤奋好学之外,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点,就是他特别喜欢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一类的故事。
他经常瞒着父母看一些《玄怪录》之类的野史小说。
这些经历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变得狂放不羁轻世傲物,他因此而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非议。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要过科举这一关,少年时代被誉为神童的吴承恩在嘉靖十年和嘉靖十三年的连续两次乡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因此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
一再的科场失意,吴承恩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明显的不满情绪。
这时的吴承恩开始深刻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抗争。
他用自己的作品发表对现实社会的看法,或褒或贬,无不显出作者鲜明的爱憎。
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被淮安府呈为贡生,但进京选官又空手而归。
这样的情况下,吴承恩只得以贡生的资格进入太学读书,当上了一个年纪不轻的太学生。
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从元末明初时就已开始了。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逼近吴承恩的家乡淮安,淮安人民奋起抵抗。
吴承恩投笔从戎,协助沈坤组织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民兵乡勇,吴承恩是这支队伍的参谋。
他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出谋划策,设计布防,为抗倭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吴承恩曾作过两年的小官,后罢官回到淮安。
青少年必知的文学与作家故事_前言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
在社会生活中,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为了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必须从小要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要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语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
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理解其他学科的能力”。
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大地和蓝天。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
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
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丛书,包括《青少年必知的语文与词语故事》《青少年必知的名著与诗词故事》《青少年必知的文学与作家故事》3册,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选材严谨,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青少年必知的文学与作家故事_第六章 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三)

张天翼张天翼,生于1906年,卒于1985年,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
祖籍湖南,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破落的世家。
张天翼读小学时就受到童话作品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熏陶。
192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1926年到北京大学预科读书,一年后便走上社会,先后当过职员、教员和新闻记者,对社会生活和各阶层人物的广泛接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张天翼的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初,最早为《礼拜六》等旧刊物写过一些侦探、滑稽小说。
30年代初、中期,他就创作并出版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追》等短篇小说集,以及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洋泾浜奇侠》等大量作品,成为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
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多层次的社会生活,尤以刻画城镇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而见长。
其中短篇小说《包氏父子》以幽默辛辣的笔调勾勒出小市民既卑微又拼命向上爬的矛盾、迂腐的悲剧心理,是张天翼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作。
抗战爆发后,张天翼积极投身救亡宣传工作,并以小说创作讽刺揭露了各种类型的打着“救国”旗号的投机分子,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收入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中的《华威先生》。
小说借华威这个假抗日真反共的国民党官僚、政客、党棍的丑恶形象,无情嘲讽、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他善于运用愤激而夸张的笔调,描写漫画式的戏剧性场面,因而使作品既有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又具有严肃冷峻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使读者在笑声中得到深刻的省思。
此外,张天翼从30年代中期即开始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是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和《帝国主义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天翼担任过《人民文学》主编和《儿童文学》编委,并继续积极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了小说《去看电影》、《他们和我们》,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剧本《大灰狼》等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八章

杨树达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有《积微居甲文说》、《积微居金文说》等书。
除语言文字学外,杨树达对《汉书》用力极勤,成《汉书窥管》。
1885年6月1日生于湖南长沙,1897年考入时务学堂。
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1924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
1926年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
杨树达初治经书。
留学日本时,参考日语和英语语法著《中国语法纲要》。
后又成《高等国文法》一书,着重虚词和句读,揭示了文言语法的一些规律,是30年代的一部重要语法著作。
其后又加以改编,打破语法体系,以词为纲,以注音符号为次序,另成《词诠》一书,集《马氏文通》以来虚词研究之大成,至今还是检查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杨树达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早期研究,即古汉语语法方面,兼及修辞和其他。
二是他的后期研究,即文字学研究方面,兼及训诂、音韵和方言等。
在汉语语法方面,他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中国语法纲要》《高等国文法》《词诠》《马氏文通刊误》(商务印书馆,1931年)及《中国修辞学》等。
其中《中国语法纲要》是仿英语语法而写的一本白话文语法书,目的是为教学的需要而分析白话文的语法结构。
《高等国文法》是作者积多年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于20世纪30年代写成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订正了《马氏文通》的一些错误,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揭示了文言语法的一些规律。
《词诠》是《高等国文法》的姊妹篇,是其另一部代表作。
该书仿《经传释词》的体例,解释了472个虚词,是当时同类著作中收词最多的一部。
克服了清代人讲虚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结合文法来讲解,从而使文言虚词的研究从清代的训诂学提高到科学的文法研究的高度。
该书集《马氏文通》以来虚词研究之大成,多有精辟见解,颇具学术价值。
研究文字学是起源于对章炳麟的“形声字声不含义”观点表示极大的怀疑。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六章

章炳麟章太炎(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幼名学乘,浙江余姚人。
因敬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更为绛,号太炎。
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兼向黄以周、高学治、谭献等著名学者问学,深造七年。
甲午战争后,“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同时,开始涉足西学,觅取“学理”。
戊戌政变后,因参加维新运动遭通缉,逃到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成为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音韵学各方面功力扎实的学者。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章炳麟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1897年1月,到上海梁启超等创办的《时务报》任编辑,并发表文章主张学习日本、联合日本,倡议变法维新。
他因在学术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存在着分歧,不久离开《时务报》。
1897年4月,他任《经世报》主编,该报以介绍国内外大事及新学术、新知识为主,并译载外商报纸文章,宣传西学,章炳麟曾著文强调教育、宣传对变法的作用,同时他又兼任《实学报》的总编辑、《译书公会报》的主笔,积极将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介绍给国人。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沙俄出兵占领旅顺港,章炳麟上书李鸿章,提出联日抗欧,挽救时局的主张,不久,受张之洞之邀到武昌,经办《正学报》,但张是个表面维新的洋务派官员,两者不容,章炳麟只得离开武昌,到上海担任《昌言报》编辑,他在报上介绍西学,宣传变法,并发文痛悼戊戌六君子,因清政府四处搜捕维新派骨干,他不得已逃往台湾,同年,他到日本,与孙中山相识,接受了革命排满的思想。
1900年他参加上海维新派的张园集会,曾一度加入唐才常发起的中国国会,后因不满于中国国会一面排满,一面要求光绪帝复辟的主张而退出了该会。
1901年,章炳麟赴苏洲东吴大学任教,因继续发表仇满文章遭到清政府当局追问,只得再次逃往日本。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五章

刘师培刘师培,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
是刘贵曾之子、刘文淇的曾孙。
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岁就开始学《周易》变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试,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
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
19岁中举。
1904年春,刘师培参加开封会试。
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洋留学。
落第回乡后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社,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运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封建帝王纪年。
1904年秋,受王无生(字郁仁)的影响,到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谢无量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参与《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和《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积极为《中国白话报》撰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宣传普及革命主张,作《中国民族志》《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和《匪风集》,并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光复会、同盟会、国学保存会等进步组织,参与万福华行刺王之春行动,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党人。
他与何震结婚后,夫妇二人都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革命党人比作普鲁东和索菲亚。
1905年,他参与编辑的《警钟日报》公开辱骂德国人遭通缉,化名金少甫,逃亡嘉兴,协助敖嘉熊处理同盟会温台处会馆事务。
1906年春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发展党人,培养专门从事暗杀的人才。
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和江苏、安徽、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等。
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刘师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
1907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四章

陈澧陈澧字兰甫,一字兰浦,自号江南倦客,番禺(今广州)人。
因少时读书于东厢书塾,晚年自题著作为《东塾读书记》,故学者尊称“东塾先生”。
陈澧从小学习举业,十七岁考取了县学生。
之后几年颇为得意,先是得到学政翁心存的赏识,以廪贡生荐入粤秀书院肄业;读了三年便题了优贡,即是由学政与总督、巡抚联名向朝廷保举的本省优秀学生。
陈澧于1832年中了举人。
之后入京会试,省城舆论看好,以为他此行大有中一甲而点翰林的希望。
谁知道他一出了省境便交了霉运,十三年间考了五次,皆名落孙山。
陈澧并不灰心,又参加六年一轮的举人“大挑”,以为可选得县令,不料又考了个二等,只能做教官。
陈澧自谓:“以为不能治民,犹可以教士,天下治乱未有不由土习而起者。
”1849年实援广东河源县学训导,到任便发觉“乱”的不是士而是民,“盗贼遍地”,仅两个月便请假回家。
幸亏跑得快,不然就像河源县令一样,“为贼捉去矣”。
是年咸丰帝继位,例开恩科,陈潭第六次应会试,仍旧落第。
1856年陈澧获补选知县,但世道更乱了,太平军正兴,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开战,他只好放弃追求了二十年的“百里侯”,申请改授京官虚衔,得授国子监学录。
自此以后,陈澧便不再挂念功名,而专心于学术,会通汉宋之学,著述甚丰,广涉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字学、声律、音乐、地理学、数学、书法及诗词学等众多领域,成就卓越,成为晚清岭南学术最具影响的杰出人物,亦可谓因祸得福也。
道光十四年(1834),陈澧便入读学海堂,成为学海堂第一届的专课肄业生。
1840年补授为学海堂学长,其后一直任职。
1867年,陈澧受聘担任菊坡精舍的山长,所以菊坡精舍受学海堂的影响最多。
陈澧在《菊坡精舍记》中说:“始议为书院时,以书院多课时文,此当别为课。
澧既应聘,请如学海堂法,课以经史文笔。
学海堂一岁四课,精舍一岁三十课,可以佐之,吾不自立法也;每课期诸生来听讲,澧既命题而讲之,遂讲读书之法,取顾亭林说,大书‘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二语揭于前轩,吾不自立说也。
名人读书的短篇故事

名人读书的短篇故事很多名人都喜欢读书,在他们身上也发生了许多读书故事。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名人读书的短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名人读书的短篇故事篇一:杨振宁的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名人读书的短篇故事篇二:宋濂冒雪访师的故事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名人读书的短篇故事篇三:孟子刻苦学习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 ”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 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广森孔广森(1753~1787)清朝学者。
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
山东曲阜人。
孔子七十代孙。
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
孔广森出身望族,他的祖父孔传铎,是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
父亲孔继汾,官至户部主事。
孔广森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喜爱读书,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中第,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十岁时进士及第,官拜翰林院检计。
孔广森不仅博学多闻,入了官,还是孔子的后裔。
这令许多人仰慕不已,一时受到大家的喜爱,都愿与他交往,但他生性淡泊名利,专注于著书立说,不喜欢与各方达官显贵应酬往来,遂以养病为由告回故乡,筑“仪郑堂”,闭门谢客,终日以读书著作为业。
孔广森一生博涉群经,曾问学于著名经学家戴震、姚鼐,创作了经学《春秋》和《大戴礼记》。
《春秋》,为孔子所作之鲁国编年史,儒家六经之一。
后来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相继为之作传,史称“三传”。
三传之后,历代经学家均有为之训解者。
孔广森通览诸家,认为“《左氏》旧学,湮于征南,《谷梁》本义汨于武子。
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久病,其余炎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于经,惟赵方最为近正。
”于是,旁通诸家训说,兼采《左传》、《谷梁传》,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
是书以发明《公羊传》义例为主,对《公羊传》“公羊三世”、“三科九旨”等微言大义提出了不同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见解。
例如,何氏把《春秋》十二公分为三世:隐、桓、庄、闵、僖为“所传闻之世”,文、宣、成、襄为“所闻之世”,昭、定、哀为“所见之世”。
孔广森认为,《春秋》鲁襄公二十三年“云邾、畀我来奔”与鲁昭公二十七年云“邾、快来奔”,其文相同,宜划归同一世,故将孔子生后,即襄公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以断为“所见之世”。
再如,何氏以亲周故宋,以《春秋》当亲王为“一科三旨”,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为“二科六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为“三科九旨”。
孔广森则认为《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埋人情,此为“三科”,所谓天道,一指“时”,二指“月”,三指“日”;所谓“王法”,一指“讥”,二指“贬”,三指“绝”;所谓“人情”,一指“尊”,二指“亲”,三指“贤”,此九者为“九旨”。
此外,对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中的错失也做了许多裨损,以成一家之言。
《清史列传》称其“皆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故能融会贯通,使是非之旨不谬于圣人”。
孔广森在经学上的成就,除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外,还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礼学·厄言》六卷,《经学·厄言》六卷,《诗声类》十三卷。
著名经学家姚鼐称“其将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虽康成犹不足以限之”。
孔广森除了在经学上的成就外,还精通于数学和文学。
在数学上,他传戴震的“测算之学”,对古代数学中解“方田”及“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勾股”、“赢不足”等都颇为精通,著有《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
该书是专门研究商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的专著,对整理和发展中国传统数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孔广森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擅长写骈体文,《仪郑堂骈丽文》三卷著有其文对偶工整,词藻华丽,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与袁格、孙星衍、洪亮吉、刘星炜、曾昱、邵齐焘、关锡麟一起被称为清代骈文八大家。
钱大昕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学者,诗文家。
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
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
十九年,中进士。
又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
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
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
四十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
嘉庆初,仁宗亲政,廷臣致书劝出,皆婉言报谢。
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
钱大昕在晚年时,自称潜研老人。
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
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
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著作。
其治史范围广于同时诸家。
于正史、杂史而外,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
钱大昕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为专精。
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
著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钱大昕不仅研究史学,还涉猎其他文学,多有成效。
《三统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
“古无轻脣音”“古无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韵学上的卓见。
精心所荟,则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
钱大昕并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据学者,他往往以考史论学的形式,隐寓对清廷弊政的不满。
所著《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多所反映。
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对转变一时学术趋向影响甚大。
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钱大昕长期研究元史,精通蒙语。
史载清廷得元代蒙古碑文,无人可知,于是由国师章嘉多必吉译之。
后抄录成册之时,钱大昕独能指出其谬误所在。
博学强记,冠绝一时。
他的书法源于金石之学,善写汉隶,用笔古茂,奇趣纵生;楷行苍逸朴健,具有宋元的书法风致,脱胎于学问之厚养。
钱大昕可谓是博学多识的人,精于多方面的文学,还是伟大的书法家,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段玉裁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
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
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
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多有成绩。
其中《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段玉裁用了30余年时间完成了《说文解字注》,其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
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
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
《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
第二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
其三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
第四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
第五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
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
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
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
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谬为谬者,转增烦扰。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
其在《经韵楼集·与黄荛圃论孟子音义书》中有论:“凡宋版古书,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其疑不定者,则姑存以俟之。
不得勿论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适滋后来之惑。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
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
他说:“转不若多存其未校订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
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
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于校者,久而不可治。
”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
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
《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
”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其分析为:“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按当指立说),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非,则末易定也……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
”这些议论,给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
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
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頲、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
段玉裁一生的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录》、《戴东原年谱》等。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文字音韵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郝懿行郝懿行(公元1757年~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