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五篇
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

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作为鉴赏家和文学爱好者,对于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有着深刻而又独特的感受。
无论是那些描写生活点滴的小品,还是给人以感怀之情的散文,汪曾祺的文字总是能够触动人心,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受。
因此,我特地动笔,写下我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一、《旧日梦回》汪曾祺先生的《旧日梦回》是一部叙述了东北民居史的著作,本书以东北地区民居建筑为主线,全面介绍了东北百年民间建筑发展史、民居空间布局和名人故居,同时穿插许多作者的经历和感悟。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对生命和历史的热爱和珍惜。
从这本书中,不难发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与民俗的热爱和守护。
在修缮和保护古建筑上,作者一直积极投入,并反复强调其珍贵性和意义所在。
在向读者展现东北人民的生活、文化、信仰、礼俗、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同时,汪曾祺还以自己的文字描写了东北人民勤劳、善良、淳朴的品质,及他自己在东北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读者有如置身其中,仿佛亲身体验到了东北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一名爱好文学的读者,我在阅读体验中充分领略到汪曾祺先生深邃的史识与底蕴,诸如对于细节的描写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悟等等,都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还有升华的空间。
《旧日梦回》因其近距离地体验了东北文化气息和了彻的内容,自然而然地便成了我读书过程中难以忘记的视听盛宴。
二、汪曾祺的散文另一方面,我也读过不少汪曾祺的散文作品。
与其说汪曾祺的散文成了我心灵之窗,倒不如说是受到了其文字所带来的震撼。
汪曾祺先生的文风独特、个性鲜明、精致简洁,每每浸润着人心灵的最深处,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
他的散文充满着民族文化和时代气息,字里行间有想象和思考,让读者身临其境,更深刻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变化和文学价值,有些震撼人心,使人深思。
在我看来,只有散文能如此完美地表达出一种思想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受到文学的洗礼一样。
当读完一篇汪曾祺的散文后,心情自然变得安静。
汪曾祺的散文如一道光芒,照亮了心中的黑暗,让我明白了文字和文学真正的力量。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
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
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
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
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
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
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第二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
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关于诚信的名言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汪曾祺自选集》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汪曾祺自选集》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汪曾祺自选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6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自选集》读后感(一):他没有的那种天真去了哪儿 80年代的那一版也有,和家人有点缘分。
这个是题外话。
不提了。
……汪曾祺没有他老师沈从文的天真,但对人对世道更有余裕,为文内心有掂量,有分寸,朴素只是外现。
给无声知了的眼套上马齿苋的花瓣,也是绝了。
写昆明的雨季,才可见柔软的内心,饱含的感情,是真爱,也不愿掩饰。
对家乡,更远的距离与怀念,才能出好文。
他对于文章与审美的“和谐”,是自觉的主张。
所有的节点都拒绝铺排。
点染之间节制很多,特别讲究收与放的比例。
这一点从书画可知,画极简,线条笔墨有书法内功蕴含力量的底子,想起和大才女大画家凌淑华的画对比,有一点相似,又有更多的不同,后者文人画性格鲜明,风格一贯,汪老一画蔬果,就偏向了齐白石。
羡慕他的求学受教历程,其师承体系永远不可再复制。
羡慕沈从文给他手批作品。
我私人的感情,是更爱沈。
……也不提。
只是,汪老也应该有天真的,他的天真去了哪儿?对于后学,对于高邮现在的文人圈子,其实我有点看法,人人都赞汪老,却不知真正的好处。
平淡与素朴,不是想学就能从笔下学的来的。
现在出手连浓烈都做不到,连丰盛都没有,连文采文气都没有,是会淡出鸟来的,是开水加凉水,摆摆样子,连自己都不想喝。
……写作,不是由奢入俭难,反过来了。
整天“汪味”,“汪味”,看的烦了,学得不像,很蹩脚。
……本书想照顾多面,收了书画照片,文种分类齐全,但装帧潦草,字体令人不适,应该有上下册分或者其他办法。
有点失败。
……《汪曾祺自选集》读后感(二):书中自有真情在在病中看这本书,亏得这本书,解救了我病中持续且越来越困顿、焦躁、烦闷的情绪。
比起现在流行的心理医生、音乐疗法、舞蹈疗法、禅修……见效快、无副作用、更灵。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汪曾祺作品篇1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
”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
——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
”“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 “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
”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
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10篇(优秀版)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一):读《汪曾祺文集》后,我梦见那位可爱的汪曾祺。
之所以用可爱来形容汪曾祺,是因为他的笔触里没有华丽、没有异想不到,即便在生活贫困的年月他也能持续那种特有的风度,用一种几近调侃的调调述说他在抗日战征时期的西南联大读书生涯,每次读及他大学时代的那些小故事,你会产生错觉,会误以为抗日战争时期是昆明城在演习娃娃过家家,不是吗你看汪曾祺的那些同学,人家忙里偷着乐呢许多许多的男生在跑警报的时候会手拿着女生喜欢的花生、瓜子,在女生的宿舍门口等候,所以跑警报的时期也是他们谈恋爱的绝佳时候,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于是在这千百次的警报中,有些女生发现只有一个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则发生多个真情实意的男生,当然他们也会在防空洞里写对联、写诗,好玩吧!但也有不怕死的不跑警报的个例,如一个女生总是趁别人跑警报的时候洗澡,等那些人从防空洞里出来,人人排队洗澡时,她却好逍遥。
还有另一个男生,警报响了他也跑,可他不进防空洞,他来回在路上看,看有没有跑得急跑掉的财物或手饰,当然也偶有所得。
当然,汪曾祺书中不仅仅仅是那些跑警报的人没有怨言,连十年文革的劳动改造也让他在文字中淡化了哀伤,不信你能够看看他是怎样写老舍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个冬日如何被逼无耐投太平湖自尽的。
其实在大学里就老听爱好文学的舍友提起汪曾祺,在她的眼睛里,汪曾祺的书是通俗易懂的,没有我们所读的哲学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汪曾祺的人是可爱的,尽管着书立学,但是没有学者的讲究,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一付除了课本其余都不读的懒散作风,让我与汪曾祺擦肩而过。
时至今日翻阅两遍《汪曾祺文集》后,才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想想,如若早在十年前我有幸拜读,会不会让我人生更用心、更乐观、更阳光些是呀,日子就是这样的,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像他一样,每一天整装待发时放下生活的重负,淡化郁闷与忧伤,快乐的、简单的生活呢其实我很爱汪曾祺的文章,还有另一重意思,我是一个爱臭美的小女子,不但爱美衫、美裙还酷爱美食,但凡我有机会外出,必会想方设法到当地的菜市逛逛,然后带回一堆的特色调味品或干货,比如从成都带回鹃城豆瓣、花椒、核桃花、虫草花,从重庆带回秦妈火锅料和桥头火锅料,从武夷山带回岩耳和红菇,从龙胜带回煲汤的三七根和油茶果子等,把这些个宝贝收集回来,细细研究煮法,用一道道小菜赢得品尝者的赞许和期盼,即是我游玩回家对旅途的另一种回忆。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五篇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五篇《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是名家文读本其中一册。
每册书的编写都是教学第一线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小学语文教师,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五篇(一)人间至味——读《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有感时值寒假,临近春节,透过玻璃窗的阳光照在堂前,我悠然的坐在椅子上,一边捧着《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慢慢品读,一边吃着坚果水果,屋子里还弥漫着大灶中飘来的阵阵粽叶的香味,用鼻子使劲一吸,还能闻到挂在房檐下咸肉的味道。
汪老先生的文章我是极爱读的,文字简单,如此的有生活气息。
尤其是他谈吃的,我简直觉得他作为一个美食家更甚于作家,像我这样的吃货对《读本》的第五编《五味》更是情有独钟,或因为高邮、杭州同属江南,书中之菜皆为平常之所见,阅之则调动视觉、味觉、嗅觉,于半空中如VR般呈现出杨花萝卜、干丝、咸鸭蛋、咸菜茨菇汤……“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
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秋萝卜,一年到头都有。
可生食、煮食、腌制。
”如此普通的食物却能让台北的女作家赞不绝口,惊为美食,何故?究其答案,实为应时搭配。
应时就是讲究和节气的配合,是人与自然界的完美和谐,“不时,不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饮食上的朴素体现;搭配就是讲究物与物的完美配合,取它所长,补己所短,烩鱼羊而成鲜,这是和而不同思想在饮食上的体现。
拍萝卜、羊汤汆萝卜、萝卜排骨汤、牛肉炖萝卜,不同的搭配经过精心的烹饪,引领食物超越自身达到更加美味的境界。
顺天应物,这不仅是菜品的完美境界,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和,调人间滋味。
“一种特制的豆腐干,较大而方,用薄刃快刀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这便是干丝。
讲究一块豆腐干要片十六片,切丝细如马尾,一根不断。
”普通的白干,化成千万根细丝,最后被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将汤汁都喝得涓滴不剩。
块变成片再成丝,看似简单的形状变化,其实背后蕴含着人对器的运用,对技的传承。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2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2篇1.《老照片》《老照片》这篇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散文以一张老照片为切入点,通过对照片中人物的描述和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散文中的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段时光的美好和温暖。
我被散文中的情感所打动,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些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而这些过去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回忆的源泉。
散文通过老照片的形式,唤起了我对过去的记忆,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2.《故乡》《故乡》这篇散文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故乡。
散文中描写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独特魅力。
散文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我仿佛能够看到故乡的美景和听到故乡的声音。
散文中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也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不会忘记故乡的美好。
读完这篇散文,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故乡,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回到故乡,再次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愫。
3.《茶馆》《茶馆》这篇散文给我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散文以茶馆为背景,描写了茶馆里的人物和景象,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
散文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我感受到了茶馆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
茶馆是一个聚集人们的地方,人们在这里交流、谈笑,享受着茶香和宁静。
读完这篇散文,我对茶馆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也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一下茶馆的魅力。
散文中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味的追求,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4.《夏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这篇散文给我带来了一种清新和快乐的感觉。
散文以夏天为主题,描写了夏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让我仿佛置身于夏日的阳光下。
散文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让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和活力。
夏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人们在夏天里享受阳光、游泳、野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读完这篇散文,我对夏天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也希望能够在夏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五篇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好处,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齐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就应描述太多,而就应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应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就应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此刻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资料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十分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就应像他一样。
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
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
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就应持续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
看书就是学习嘛。
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情绪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情绪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能够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可惜此刻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情绪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留意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
真美。
真美。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
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
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
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
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
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
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
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
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
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
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
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
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
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
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在汪先生的笔下,蠢头蠢脑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那对东张西望的近视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的神情,酣态可掬的小动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觉得土蜂在花朵上撅来撅去有点不配而对土蜂的愚弄,则体现了童趣和对花朵、动物、花园、大自然的热爱。
独到的审美,也是这篇散文特点之一。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
《花园》让我感受到的艺术神韵,就在浑朴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文人的雅趣和爱好中,在小事的叙述和刻画中。
文章开头并没有讲花园,而是讲老宅,灰青色、褐色与黑色的老宅,充满了影子的老宅。
试想,在这种背景下开放的报春花,深红、纯白、碧蓝、紫红、浅黄等色的报春花,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更何况,还有花园,色彩斑斓,鸟语花香,能不美吗?这是对比的美。
讲桂花,是这样写的: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甚么,这是意境的美。
写腊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
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时立在身边头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丽的写意画,这也是色彩的美。
最使我感动的是这段十分唯美的描写: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联系那是一个旧时女孩闺房的东西啊,这个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
爱素雅的白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拖鞋的女孩,该是多么圣洁啊。
当读到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作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
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时,我的眼泪突然涌上来,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
这样的小场景,在《花园》中比比皆拾:夜宴,点一个纱灯送客,灯光照在花上树上;槐树上看到的佛院,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悠徐单调的钟鼓声,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水东东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园子里抽烟的父亲和我一幕幕的小场景温馨又有点伤感,这种美,就像清丽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花园》通篇的笔调是清淡委婉、浑朴自然的。
读这些文字,就像在听一个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即兴偶感,娓娓道来,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般的自然。
每每读到会心处,不觉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这种不事雕琢的风格,恐怕缘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
而就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看似闲适恬淡中包孕着一种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恐怕不仅仅是美好童年的回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我说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觉就像《寻找家园》、《融入野地》这样的作品一样,在引领我们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园?或许因为我们就是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当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宁静、闲适、恬淡的。
我想,《花园》带给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雅趣,让我体味到含蓄、空灵、淡远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花园》创造的真境界、传达的真感情,引领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净土。
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园》就是我们不断寻找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