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马之唐宋名马
关于马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

关于马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
马是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动物之一,与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下是几个关于马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1. 英勇善战的骑兵将领——赵云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而闻名。
关于他与马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在长坂坡战役时,他骑着一匹千里马和数百名骑兵突袭曹军,大败曹操。
这次胜利使他声名大噪,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
2. 英雄孟获的驭马技巧
孟获是三国时期南蛮族的首领,他精通驭马技巧,被誉为“獠狭瑰宝”。
据史书记载,他能够驾驭野马,纵横驰骋于山岭之间,即使是最凶猛的野马也能够被他驯服。
这使得他在当时的战场上具备极大的优势,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古代诗人杜甫对流亡的马的歌咏
唐朝诗人杜甫在其诗作中常常描绘马的形象,并以此寄托自己对流亡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他以马为隐喻,表达了对时势变迁的感叹以及自己的命运之苦。
其中,著名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马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4. 唐代赛马盛会——长乐坡
在唐朝时期,长乐坡是一个受到隋唐皇族青睐的赛马场所,各种马匹无数。
盛会之时,天子亲临现场观看比赛,乐队奏乐,百姓簇拥。
这个赛马盛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展示社会阶级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中的马,是中国历史中的符号和象征,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中对马的重视和喜爱之情。
2023年最新的《马说》原文和翻译7篇

2023年最新的《马说》原文和翻译7篇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扩展阅读: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形容马的古诗词

形容马的古诗词《房兵曹胡马》原文: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一、衍生注释:1. “房兵曹”:姓房的兵曹(兵曹为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员)。
2.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
3. “锋棱”: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4. “竹批双耳峻”:马的双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样尖锐。
5. “风入四蹄轻”:马奔跑时,四蹄轻快,仿佛风都灌进去助力。
6. “所向无空阔”:马所面向的地方,没有远近的概念,都能到达。
7. “真堪托死生”:真可以把生命托付给它。
8. “骁腾”:健步奔驰。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马的品种是大宛名马,接着细致地描写马的外形,“锋棱瘦骨成”写出马的精悍,而“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则从局部到整体地描绘出马的矫健。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两句更是将马的神勇升华,表现出一种对马的信赖。
最后“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直接表达出对马纵横万里的能力的赞美。
整首诗不仅写马,更是通过写马表达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借马寓志,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作大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四、运用片段:有一天,我和朋友去看赛马。
那匹马跑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起杜甫笔下的“风入四蹄轻”,那马蹄轻快得就像带风一样。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马,真有杜甫诗里‘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气势。
”朋友也感叹道:“是啊,感觉这马就像诗里写的那样无所不能。
”我觉得杜甫真是厉害,能把马写得这么活灵活现。
这马就像他诗中的一样,充满力量和勇气,真让人惊叹。
在我心里,好马就应该像诗中所描述的这样,不仅外形矫健,内在更是充满力量。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拳毛騧’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拳⽑騧’昭陵六骏近期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昭陵六骏”中飘零海外的 “飒露紫”和“拳⽑騧”的情况,虽多次路过陕西省礼泉县,由于到昭陵的交通不便,⽆合适的时机去拜谒唐太宗陵前“昭陵六骏”原放置地。
2010年5⽉7⽇,由陕西省唐⼤明宫遗址⽂物保护基⾦会派出的三位⽂物修复专家,以志愿者⾝份来到美国参与修复唐“昭陵六骏”中的 “飒露紫”和“拳⽑騧”,经过中美两国专家历的努⼒,原本已经⽆法移动的“⼆骏”,如今则达到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为⼆骏的回归创造了条件。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的九嵕(zōng)⼭。
墓旁祭殿两侧有庑廊,“昭陵六骏”⽯刻就列置其中。
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时,每战必乘骏马冲锋陷阵。
在两军对垒中,他常亲率精骑冲击敌⽅战阵,每每穿阵⽽过,谓之“贯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世民是在马上得的天下。
“六骏”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618年⾄622年五年间转战南北时所乘过的六匹战马,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居易诗中曾云:“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告⼦孙”,为了告诫⼦孙创业的艰⾟,同时也对与他相依为命的六匹骏马的怀念,李世民在贞观⼗年(636年)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
” 世间传说,唐太宗令画家阎⽴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艺家阎⽴德刻在⽯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
他还为每⼀匹战马赐名作诗,记述它们的战功和风采。
史传唐太宗还令⼤书法家欧阳询将每⼀匹战马的名字和御制颂词誊写于纸上,令⼯匠镌刻于⽯雕之上。
虽然每⼀幅⽯雕上都留有⼀尺见⽅的凿字处,但经过⼀千多年的风吹⽇晒、⾬打霜浸,如今却是看不出⼀个字样。
“六骏”分两列东西相对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马头均朝向南边的陵寝。
从南向北,西侧依次是“飒露紫”“拳⽑騧”“⽩蹄乌”;东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什伐⾚”。
“六骏”每件宽204厘⽶,⾼172厘⽶,厚40厘⽶,重达3.7吨,均为青⽯质地。
乾隆八骏赏析

乾隆八骏赏析乾隆八骏,是中国古代传世名马,其名字分别为飞电、赤兔、爪黄飞电、神威、爪黄飞电、温骑、紫骍、绝影。
这八匹名马都是乾隆皇帝所赏识的,也是中国古代名马中最著名的八匹马。
它们的名字和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首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飞电。
飞电是一匹黑色的名马,身姿矫健,奔跑迅疾。
它的名字“飞电”正是因为它的速度快如闪电,飞驰如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电常常被用来比喻速度快、敏捷灵活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赤兔。
赤兔是一匹红色的名马,身姿高大,威猛异常。
它的名字“赤兔”正是因为它的毛色红得如同火焰一般,给人一种威猛的感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赤兔常常被用来比喻威武勇猛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除了飞电和赤兔之外,还有爪黄飞电、神威、温骑、紫骍、绝影等名马,它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形象和寓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乾隆八骏不仅仅是一群名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它们的形象和寓意被广泛运用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乾隆八骏的形象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乾隆八骏的形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在中国的农村,人们常常用乾隆八骏的名字来给自家的马取名,希望能够借助这些名马的力量,使自己的马儿能够健壮、快速。
在中国的城市,人们常常用乾隆八骏的形象来进行商业宣传,希望能够借助这些名马的形象,使自己的产品能够畅销市场。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乾隆八骏的形象也经常被引用,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总的来说,乾隆八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们的形象和寓意被广泛运用在中国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乾隆八骏的形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1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国古代神兽天马

中国古代神兽天马天马神话传说据古书记载,马成山上有一种兽,形状长得象一只白色的大狗,头上的毛是黑色的,脊背上长一双翅膀。
它见到人时就会腾空飞升起来,人们叫这种兽为“天马”。
又传说,有一种名叫“乘黄”的动物,它生活在西方很遥远的白民国,长得象狐狸,脊背上还有肉角,寿命长达数千岁,人若能骑上它,就能活千岁而不死。
也有人说这种叫“乘黄”的动物长得象麒麟,还有人说它的身体长得象马,背上长着一对象龙的翅膀。
总之,这种传说中的动物谁也没真正见到过,关于它的具体模样,大家也说不清楚。
不过,乘黄为马身有翅膀的说法在古代最为流行,若按照这种说法,乘黄也应是“天马”的一种。
“乘黄”在古代又被叫作“飞黄”,据说黄帝就是骑乘“飞黄”而升天成仙的。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写下了“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代指月亮”的著名诗句。
现代社会比喻某人发迹了仍使用“飞黄腾达”的成语。
天马的历史溯源汉画中有这么一幅:一只猛虎咬住妖怪的大腿。
妖怪双臂上举,作惊恐挣扎状,与此同时,一匹肩生羽翼的天马狂奔而至。
西汉时期,为了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作战的军事需要,汉朝政府非常重视马匹的驯养,不仅鼓励老百姓养马,而且官方也大量养马。
西汉景帝时,朝廷就在甘肃、陕西一带设置了三十六个养马场,饲养了三十万匹马。
汉武帝更是一位爱马如命的皇帝,当他得到西域乌孙国的良种马时,非常激动地赐给一个“天马”的美称。
大宛国有一种名为“汗血”的马,比乌孙国的马更优良,它能日行千里。
由于这种马流出的汗水呈红色,所以取名“汗血马”。
据传说汗血马是“天马”的后代,后来降落人间而成为一种骏马,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不惜用金马与之交易。
他派汉使带上金银财宝去大宛国买马,大宛国王不但不卖给马,反而杀死了汉使,还劫走了财物。
不久,他又派李广利从玉门关出发,翻山越岭,越过茫茫的大沙漠,行走一万多里,终于从大宛带回了三千多匹良种马。
由于大宛马比乌孙马更高大健壮,所以武帝将乌孙马更名为“西极”,而把“天马”的桂冠戴在了“汗血马”的头上,并兴奋地以“西极天马歌”为题赋诗一首,以庆贺从西域得到骏马之事。
中国三大名马分别是哪三种马?

中国三大名马分别是哪三种马?A 河曲马蒙古马哈萨克马B 三河马伊犁马云南马C 河曲马三河马伊犁马温馨提示:正确答案就在视频中哦!看到这三个选项,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
我国因为有着辽阔的土地,因为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马儿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进化成不同品种。
先说地方品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蒙古马跟哈萨克马。
蒙古马生活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这里是是世界上马匹起源、马匹进化和马匹训话的重要地域之一。
蒙古马属于粗糙型马,肌腱明显且有力结实,额头宽阔,头骨重,四肢粗壮,大草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蒙古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成为它们生存下来的保障。
而哈萨克马生活在我国的伊犁哈萨克州,这个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乌孙国。
唐代时期,引进的哈萨克马猛增至每年十万余匹,在西北地区分布最多,也使得这些地方的马,大多数都带有哈萨克马的血统。
其实,在我国,培育的马种有三河马、伊犁马、山丹马等。
其中三河马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使用新疆伊犁马和国外马种杂交培育出的优良品种,适合骑乘与挽用。
伊犁马是我国培育的兼用性较好的轻型优良马种,它的血统主要是来自哈萨克马。
河曲马则是一种古老而优良的挽乘兼用型地方马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区,因产地处于黄河上游拐弯之处,得名河曲马。
该马性情温驯,容易管理,并以其良好的适应性、较大的挽力和持久力而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李松老师总结:其实我们中国的农耕文化,不光是游牧文化文明,对马有特殊的情感,实际上我们一直到云南到西南,我们唱马的歌也很多,我们如果把一个马作为主题,编一台晚会的话,可以很丰富,从歌到舞,从南到北。
可见人跟动物,跟自然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其实也包含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密切关系,就像我印象中,就在蒙古族草原上,家里生的羊羔,很多孩子都能叫出名字。
然后迁徙的时候,小羊羔走不动的时候,一定是跟着主人家,要不被抱在怀里,坐着勒勒车,或者现在坐着汽车在走,就人与动物的这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名马
九花虬郭子仪
《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
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
玉花骢唐德宗
《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
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
《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
驾还,饲以一品料。
暇日幸而视之,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
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
照夜白唐德宗
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
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
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抱月乌龙驹尉迟恭
《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
碧云霞宋仁宗赵祯
《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
”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
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
”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
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
元佑三马宋哲宗赵煦
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
出东华门,入天驷监。
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
三马者,西番骏马。
义瑜九江戍校王成
《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
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
寇顾曰良马,取献之。
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
一字板肋玉麒麟杨延昭
卷毛狮子踏雪骜杨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