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修一巩固学案一
(苏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1(全册)精品学案汇总

(苏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1(全册)精品学案汇总一、学案1:古代世界的形成学案1主要介绍了古代世界的形成过程,包括人类的起源、早期人类的迁移、农业文明的兴起等内容。
1. 人类的起源- 介绍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人类与灵长类的关系、古人类的特征等。
- 探讨人类起源的科学理论,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2. 早期人类的迁移- 讲述早期人类的迁移轨迹,包括非洲大陆的出现、人类向其他大洲迁移的原因等。
- 探究早期人类迁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文化的传播等。
3. 农业文明的兴起- 分析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解释农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 研究不同地区的农业文明发展特点,如美洲的玛雅文明、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等。
二、学案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学案2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等。
1. 古埃及文明- 介绍古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如尼罗河的重要性、法老统治等。
- 探究古埃及文明的文化特点,如金字塔、象形文字等。
2. 古巴比伦文明- 讲述古巴比伦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如干燥的河谷地带、君主制度等。
- 探究古巴比伦文明的法律和科技成就,如汉谟拉比法典、楼梯形状的神庙等。
三、学案3:古代印度文明学案3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等。
1.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 分析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家族制度,解释其对社会结构和阶级流动的影响。
- 探讨不同种姓的权益和地位,如婆罗门、刹帝利等。
2. 古印度的宗教- 介绍古印度的宗教,包括婆罗门教、等。
- 探究在古印度社会的影响和传播。
...(继续完成后续学案内容的汇总)。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4课 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重点)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1单元学案(全单元)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学习目标】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重点】从政治、经济和人物三个角度说明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了解】古希腊文明回顾:(结合必修一内容和P4“历史纵横”)爱琴文明:公元前20-12世纪,先是克里特文明,后是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8世纪,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
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
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城邦国家。
形成城邦国家,如雅典和斯巴达,政体多种,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时代(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基;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顶峰,随后走向衰败)公元前4世纪(前338年)被马其顿所灭,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1)位于半岛,有小块的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如附近有海港 )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P5【学思之窗】想想看,与古代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二、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1.城邦国家的雏形(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后的3个世纪,对希腊历史的了解主要根据盲诗人荷马的史诗。
当时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
又有人称为“黑暗时期”。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标志:以_________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権潜鈕単国根荃H一、起用王安石1. 原因(1)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 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3)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深度点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二、富国之法1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1)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____ 人服役。
(4)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一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⑸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十地,核实每户占有十地的数量,按照十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名师点拨]王安石采取富国之举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三、强兵之法1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1) 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 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__________ (3)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4)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 53 “学思之窗”,思考: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示(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 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和实行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 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 ,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学案1

图二 橄榄油出口
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对雅典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手工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
答案
材料二
对当时统治秩序不满的还有靠经营工商业而致富的工商业奴隶
主阶层(包括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船主)。他们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由
于大都出身于平民,在政治上也受到贵族的歧视,处于无权地位;在经
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C )
A.大河流域 B.延绵大陆
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解析 的一个重要因素。
D.亚非文明影响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
解析答案
1
2
3
4
5
2.公元前8世纪后,工商业发展给雅典阶级关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B )
A.许多平民沦为债务奴隶
B.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答案
3.社会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占据 首席执政官 等重要职位,把持长老会议,公民大会
无实权。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并通过多种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
为“ 六一汉 ”或债务奴隶。
(2)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平民发动武装暴动。
答案
(3)影响 ①使雅典统治者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②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社会政 治改革。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学案1 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自然环境
学习·探究区
雅典位于希腊阿提卡半岛,地理位臵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城邦国家 (1)出现: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以雅典为中心的 中央议事会 和 行政机构。 (2)成员:由 贵族 和平民两部分构成,平民主要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思维点拨]1.北魏经济发展原因:一是黄河流域的统一;二是社会相对稳定;三是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四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五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原因: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
①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认识]1.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
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历史选修一学案(高精)

高三历史一体化学案(1)班级:姓名:学号:课题复习专题一梭伦改革授课时间课时 1 主备人内容标准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教学重点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课前诊断】1、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D、建立四百人会议3、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A、废除债务奴隶制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4、雅典贵族制政治时代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是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C.战神山议事会 D.公民法庭5、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A.四百人议事会 B.五百人议事会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6、他说:“轻罪理当处死,至于更大的罪还找不到比死刑更重的刑罚。
”他是指A、古希腊政治家德拉古B、埃及统治者阿里C、中国古代改革家卫鞅D、北魏皇帝孝文帝7、梭伦改革发生在A、公元前6世纪晚期B、公元前6世纪初期C、公元前5世纪晚期D、公元前5世纪初期8、公元7世纪左右雅典社会更为尖锐的矛盾是A、平民与贵族B、农民与地主C、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D、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9、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1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1 2 3 4 5 6 7 8 9 10【知识疏理】一、归纳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1、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学案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 考纲要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次重要改革。
从类型上看: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
三次改革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整合·理思路 一、梭伦改革 1.背景(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的尖锐。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2.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3.主要措施及影响(1)颁布“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4.评价(1)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不彻底。
(3)意义: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
,是两个语词结构相近
高三历史选修一巩固学案一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
41、(18分)(1)信息:服饰汉化。
(1分)影响: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2分)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分)
(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分)
(3)推行均田制。
(2分)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2分)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分)
(4)都移风易俗;(2分)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2分)
42.(12分)(1)含义:①“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或答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2分)②“中体西用”指: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或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分)
(2)①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日本改革成效更明显;中日是近邻,很多情况(政俗)更相似,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分)
②背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6分,每点2分。
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6分。
)
43、(1)从西方购买机器,聘请技师(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创办近代工厂,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4分)
(2)方式:维新派依靠统治者来推行变法主张,阿里作为统治者直接推行改革。
(4分)
(3)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
(2分)
44.
(1)主要原因:社会矛盾激化。
(2)中庸、公平、公正、和谐
(3)①经济方面:颁布“解负令”和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政治方面:实行财产等级制和改革国家机构。
(4)①对雅典民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对西方民主:开启西方权力划分之先河,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