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思潮与艺术 授课计划 向金定

合集下载

各种建筑思潮

各种建筑思潮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现代建筑的思潮引领者

现代建筑的思潮引领者

现代建筑的思潮引领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伟大设计包豪斯摘要:“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

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

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

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

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

----------包豪斯宣言关键词: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艺术设计包豪斯,一直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有争议的艺术院校,在当时它是乌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

它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

包豪斯的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去甚远的门类见搭建桥梁的历程。

无论是在建筑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包豪斯都占有主导地位。

而谈到到包豪斯不可不提的便是它的伟大领导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浩斯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一家富裕家庭,在颇具艺术渊源的家族背景中成长。

其叔父马丁·格罗佩斯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师与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参与柏林应用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并致力于提高德国设计水平,对新材料的研究与德国设计艺术的努力,这些都给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很大的启示,也影响到日后他在包浩斯的经营,与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的态度。

他于1907年进入彼得·贝伦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在那里受到贝伦斯与德意志工艺联盟的人士启发,突破了传统古典建筑体制的窠臼,勇于尝试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理论,表现出比贝伦斯更前卫的理念。

1910年,格罗皮乌斯离开贝伦斯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自创事业,他与阿道夫·梅耶合开了一间建筑事务所,并在1911年受到企业家卡尔·班西德的委托设计鞋楦工厂建筑,即是后来格罗皮乌斯的成名杰作“法古斯工厂”,虽然格罗皮乌斯与梅耶只负责设计建筑外观,而大片的玻璃立面,是格罗佩斯“为德国劳动阶级提供至少六小时的日照”的最佳体现,轻巧的钢梁结构取代笨重的支柱,尤其取消了建筑立面转角处的支柱是一大特点,加强了结构透明性与实用表现,展现出建筑的革命性样貌,使格罗皮乌斯开始在建筑界上受注目。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

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

较重要的派别有:1)表现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2)未来派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

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

”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

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

建筑思潮

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向多元化发展,在建筑领域中指的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人类建筑史上一次全面剧烈的革命性变化的产物,但其实践的偏差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厌烦,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试图修正它:而我们则应该通过客观的分析来看待二者,平衡建筑中功能与美的关系,使建筑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发生,建筑界内所产生并流行且形成一定规模的思想风潮,并尝试思考从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中给建筑界带来新的思想与活力。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60年代后期的美国,70-80年代成为美国盛行的建筑流派。

对正统现代主义派的批判、修正,后现代主义重情、人文主义;吸取历史传统,用新技术表达变形、装饰,历史题材符号化;隐喻主义象征、大众化,激进的折衷主义。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

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1]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其实建筑思潮的变化与时代、社会、技术的发展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9课 凝固的音乐——外国建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9课 凝固的音乐——外国建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9课凝固的音乐——外国建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建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外国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3.能够欣赏外国建筑艺术作品,并能用正确的艺术语言描述其特征;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建筑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1.外国建筑艺术的历史背景;2.外国建筑艺术的特点及构成要素。

三、教学难点1.欣赏外国建筑艺术作品,并用艺术语言描述其特征;2.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建筑艺术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示、书籍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概念和历史,并对外国建筑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析。

2. 感性认识通过幻灯片展示外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各个方面,如色彩、形状、线条等。

3. 知识讲解介绍外国建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讲解其构成要素,如建筑的主体、立面、顶部等。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欣赏到的建筑艺术作品,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5. 创意设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属于自己的建筑艺术作品,并可以选择手绘或电脑制作。

6. 作品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品展示,让同学们欣赏和评价其作品,并由老师在作品评选中选出优秀作品。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学习、作品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掘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也可通过学生作品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外国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其历史背景和特点。

通过课堂互动和创意设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当代建筑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建筑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堂汇报
课堂调研成果汇报,要求汇报时演讲顺畅、思路清晰、内容饱 满。根据作业情况评定优、良、中、及格、差五级。
期末考核
布置调研作业,进行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完整真实、 排版得当、思路清晰。
大纲编写时间:2019 年 3 月 17 日
系(部)审查意见:
权重 10%
20% 70%
我系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1.通过对《当代建筑思潮》课程的学习,从历史发展、理 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
论体系分析、建筑家和建筑事务所的介绍、建筑流派的讨论等 程填写此栏):
多方面入手,完整和清晰地勾画出近二百年以来现代建筑发展 的脉络和轨迹;
2.特别对 19 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系列建筑和设计运到,到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粗野主义、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 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等运 动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讨论,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中形式变化的 内在动力和社会根源;
课堂讲授+ 调研分析
实践教学
9-10 解构主义
4
解构、解形与非线性建筑
课堂讲授+ 调研分析
实践教学
新地域主义与 11-12 批 评 的 地 域 主 4

现代性语境下的地域主义
课堂讲授+ 调研分析
实践教学
13 当代高技派
2
走向技术与情感的共生
课堂讲授+ 调研分析
实践教学
14 生态建筑
2
绿色呼唤
课堂讲授+ 调研分析
《当代建筑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建筑思潮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Theori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第8课 西方建筑艺术欣赏-沪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 西方建筑艺术欣赏-沪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西方建筑艺术欣赏-沪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概述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学习西方建筑的基本概念、结构与风格。

通过欣赏西方建筑的经典实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材分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沪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建筑,同时掌握西方建筑的基本构成和设计原则。

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此外,本课程也将引入各种需要了解的专业术语,如建筑结构、建筑样式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目标•了解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建筑;•掌握西方建筑的基本构成和设计原则;•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西方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古希腊与罗马建筑艺术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与巴洛克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2.西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结构–立面设计–空间布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讨论、分组调研、案例分析等。

同时,本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分析与文本解读的方法,进行实例分析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简要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建筑艺术的世界。

第二步:学习1.西方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古希腊与罗马建筑艺术的发展:通过讲解图片分析,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艺术特点,并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与巴洛克建筑:通过图片展示和简要讲解,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建筑的基本特点。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通过图片展示和文本解读,让学生了解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西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结构:介绍建筑物内外部分的结构,以及建筑结构类型的区分和特点。

中国建筑文化思潮与发展方向

中国建筑文化思潮与发展方向

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论坛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演讲人:张祖刚(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演讲主题:中国建筑文化思潮与发展方向时间:2004年4月10日地点:北京新大都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今天很高兴参加这次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论坛会,过去建设部,建工部,还有一个机构研究这个事情,现在这个机构也不研究了,但是文化部有建筑艺术研究所,过去建设部第一任部长刘玉峰还抓这个事儿,59年搞风格,我觉得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机构领导,但是现在从建设部来说,这个问题转到文化部抓这个事儿,我觉得挺高兴,只要有人抓我就支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所论及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科学技术、艺术、社会学等等,也可以说是建筑科学的全部,建筑科学这个大学科,我认为是一道,包括城市建筑园林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学会科学的一个综合科学。

要促使它的发展,搞好城市与建筑的建设,一定要靠城市规划、建筑,建筑里也要含结构、材料、物理等专业,我为什么提这个呢?因为现在这方面我们还欠缺,搞结构、搞材料的自己本身结合创造性还有待发挥。

还有园林以及交通、环保、节能、社会、地理、文学、美术还有宣传舆论界,各方面人士共同努力去完成,这就是我对现在走向知识社会,搞好中国城市现代化,需要大综合的一个看法,当然今天这个问题不展开。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我觉得它是生命的表现,它又是从物质、精神双方面影响着生命,城市与建筑空间的物质就是土、木、风、水、光、气、材,直接影响生命的长短,它的空间、情景、境界影响着人的情绪和精神,人在里头工作和生活,他要是愉悦就产生“孛塔”、内啡肽增加免疫力,人要在里头不舒服厌烦,他就要分泌甲、肾上腺素缩短人的寿命,通过这种精神的物质化影响着人的生命,所以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这就是生命本体论的中国建筑文化艺术观。

刚才我提的这些也是近十多年来科学发展的成果,是一个日本医学界,他的名字叫春山茂雄,他研究的一些成果,就刚才我讲的分泌那些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世界建筑思潮与艺术
主讲教师向金定职称讲师
辅导教师向金定职称讲师
适用专业、班级2014级环境艺术设计1/2/3班编制时间2015年9月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教学科研部制
授课方案
注:1、教学目的及要求,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

2、对教材的处理,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结合学生的实际,并考虑对相关课程相
衔接等需要,提出正确使用教材的方案,如属通用教材或借用教材,应以教材内容增删、详略和重点,作出明确的安排。

3、本计划一式两份,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填写好(可打印),经所在部(系)审核后一
份交所在部(系)存档,一份任课老师留存。

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
计划审核意见
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登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