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原卷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合集下载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解析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解析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解析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在中考记叙文阅读中,总会考到有关记叙文顺序方面的题目。

我们知道,一篇记叙文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该按怎样的次序来安排文中的材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叙顺序。

阅读记叙文就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从而去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一般常考插叙和倒叙,尤其常考插叙,主要以考查辨识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方式出现,此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掌握记叙的顺序就易拿分。

常考形式一、此类题主要出现的形式:(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易审题准确)(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2)按这样的顺序写有何好处?(3)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4)本篇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并说说这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5)文中第三段是插叙,此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6)文章开头即是全文结局,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7)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吗?若不是,是什么记叙顺序呢?二、根据此类题常考形式,找到这类题的重点是辨识记叙文为何种记叙顺序,并掌握其作用【有关记叙顺序的知识点】(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也称正叙,叙事的手法之一。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

【作用】1.按事件发展(时间)叙述,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東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第03讲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本结构-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高分突破(原卷版)

第03讲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本结构-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高分突破(原卷版)

第03讲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本结构【考情梳理】【考点精讲】一、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逻辑顺序概述: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类型:由因及果、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已知到未知等。

常用词语: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好处:使用逻辑顺序更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2、空间顺序概述: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一般用于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及建筑物的外貌、构造。

常用词语: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东西南北等。

3、时间顺序概述: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类型: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一般都以时间为序。

二、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有4种: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承接式(连贯式)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

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3、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

总分式结构常用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

4、承接式(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题型一:理清说明顺序【设问形式】①本文或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②本文或某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1)抓关键词,判断顺序①时间顺序:抓表时间的词语,如年代由古到今,季节由春到冬,时间由早到晚等。

②空间顺序:抓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的词语,如由内到外、由前到后、由远到近、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等。

③逻辑顺序:抓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如“总”“因为(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

2020中考说明文解题步骤中考说明文解题技巧

2020中考说明文解题步骤中考说明文解题技巧

2020中考说明文解题步骤中考说明文解题技巧今天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关于中考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2020届中考语文复习.doc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2020届中考语文复习.doc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什么事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一、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什么)事理说明文(为什么)2.按表达特点、语言风格:一般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效果词+说明内容一一说明对象、特征)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XX的XX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XX的XX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XX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的说明了……的……特点。

引用(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XX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说明了XX的XX特点。

(对XX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XX的XX特点。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练的说明了…的…特点,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对……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

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概括一一具体、整体一一局部,主要一一次要、原因一一结果、现象一一本质、特征一一用途、一般一一特殊等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1.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

2.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事物发展变化、操作过程);(2)空间顺序:(方位路线、结构解剖。

一般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向内、由上到下、由中间至两侧、由左至右、由东而南……);(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4.说明文的语言:从全文整体上看,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可平实,可生动,但都要以准确为前提。

5.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特点和这个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的关系。

可分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2)层进式:各层次之间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6.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二、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分析文章说明对象(主要说明内容)答题技巧: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 D.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考二说明方法及用途1.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关键词:如、例如、比如等答题技巧:举例子+简单分析(例举了……)+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了文章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答题技巧:作比较+简单分析(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答题技巧:打比方+简单分析(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对象的×××特征+增了文章的趣味性。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注: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通过什么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什么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9)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10)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引用什么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什么) 注: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第五讲理清说明顺序-2022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巧夺高分技法及真题演练

第五讲理清说明顺序-2022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巧夺高分技法及真题演练

第五讲理清说明顺序【常见题型】A、文章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B、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C、某段至某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典题回放】1.(2021年·四川广安)本文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时空顺序2.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备考锦囊】说明文常见有三种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形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或者由整体到局部等等空间存在的方式来说明;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人们的认知规律来说明。

具体分为: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好处时间顺序:可以使读者清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空间顺序:使读者一目了然、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

逻辑顺序:符合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样写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

【方法指导】1.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解答第一种问题比较简单,熟记这三种顺序,根据文意判断即可;第二种问题把几个句子打乱,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起来,那么要注意了,首先要看前后句的衔接,注意关联词语,哪两句的关系最紧密要先挑出来,然后逐一判断其他几个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最后按照这个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2.注意标志性语言。

时间顺序一般会有朝代、季节、早晚等标志性的词语;空间顺序一般有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性词语。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找不出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的标志词时,便是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2020年中考语文备考攻略,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语文备考攻略,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语文备考攻略,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三、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原卷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判断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顺序通常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其中考查得最多的是时间顺序。

一般分值较小,一般在一至两分。

答此类题需要学生掌握这三种通常的说明方式及其作用即可拿到分。

常考形式一、此类题在考卷中通常出现形式:【一般直接提问式】例: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你可以说说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吗?3.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呢?4.本文用了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是什么?5. 文中第3段和第4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二、根据以上说明顺序考题在考卷中出现的形式,可以看出此类题一般提问很直接,不会出现审题错误、身体模糊的问题,那么我们解此类题就需要掌握常考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及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抓表时间的词语。

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冬将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用:能够清晰说明事物在时间上面的发展变化。

2. 空间顺序——抓表方位的词语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展开,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等等,依次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作用:能够空间性的、有条理的说明某个说明事物的特点。

3. 逻辑顺序——抓思维的规律。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由特点到用途等顺序。

作用:能够有逻辑的、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注意】1.单一的问采用什么顺序,直接答“……顺序”即可。

2.有的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整体上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又交叉使用几种,使说明更透彻。

答题时要看清问的是全文的说明顺序还是某几段,某一段的说明顺序。

【分析步骤】第一步:解这种题之前,要了解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其中,逻辑顺序又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主要到次要等。

第二步:认清说明对象,判断顺序。

一般说来,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事理性的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一般都以时间为序。

第三步:抓标志性的词语,找出顺序。

每一种说明顺序,都有其标志性的词语。

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表示空间方位的词;如: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

第四步:从文章大意入手,分析顺序。

有的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不能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分析,我们需要概括归纳文意,理清写作思路,才能把握写作顺序。

答题模板: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先说明……再说明……最后说明……(如有提问作用,可加上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真题一(2013年河南中考)“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

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

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

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

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

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

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

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

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

有删改)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分)真题二(2016年中考题)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

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

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

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

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

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

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

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

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

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

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

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⑤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

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

有删改)1.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这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练习一:古代姓氏浅谈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娃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