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苏科版
中考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中考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中考锐角三角函数复习一、教学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复习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3.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2.解决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流程:1.复习预习: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引入新知识: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4.讲解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5.练习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6.进行综合应用练习;7.提问与解答;8.作业布置。
五、教学内容详细说明:1.复习预习: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周期性、奇偶性、增减性等性质。
2.引入新知识:介绍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函数的定义。
通过几何图形的展示和实例的计算,让学生感受到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详细讲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增减性等性质。
通过图形展示和实例计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4.讲解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讲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之间的关系及计算方法,包括倍角、半角、和差等公式。
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和计算方法。
5.练习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提供一些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解答,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6.进行综合应用练习:提供一些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提问与解答: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和解决疑惑。
8.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作业可以包括计算题目、应用题目和综合问题。
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苏科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2013届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苏科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利用其进行相关计算 2.能灵活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难点:三角函数定义和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查漏补缺】根据学生完成中考指南情况(学案—知识建构与基础训练)进行解疑答疑【课前热身】1.如图,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角,一棵倾斜的大树与地面成30°角,这时测得大树在地面上的影子约为10米,则大树的高约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根号)2. 某坡面的坡度为1:3,则坡角是_______度.3.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 ( )A .150mB .350mC .100 mD .3100m 【典例精析】例1 Rt ABC ∆的斜边AB =5, 3cos 5A =,求ABC ∆中的其他量.例2 海中有一个小岛P ,它的周围1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点A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B 点,这时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例3为了农田灌溉的需要,某乡利用一土堤修筑一条渠道,在堤中间挖出深为1.2米,下底宽为2米,坡度为1:0.8的渠道(其横断面为等腰梯形),并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旁,使土堤高度比原来增加了0.6米.(如图所示)求:(1)渠面宽EF ;(2)修200米长的渠道需挖的土方数.【中考演练】1.在Rt ABC ∆中,090C ∠=,AB =5,AC =4,则 sinA 的值是_________.2.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24m 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 该同学视线的仰角恰为30°,若两眼距离地面1.2m ,则旗杆高度约为_______.(取3 1.73=,结果精确到0.1m )3.已知:如图,在△ABC 中,∠B = 45°,∠C = 60°,A B = 6.求BC 的长. (结果保留根号)﹡4.如图,在测量塔高AB 时,选择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的C 、D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塔顶A 的仰角分别是30°和60°.已知测角仪器高C E=1.5米,CD=30米,求塔高AB .(保留根号)【当堂反馈】见中考指南【作 业】中考指南活页训练。
数学九年级下苏教版教学案 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共9课时)

课题7.1正切(1) 自主空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切的概念,能通过画图求出一个角的正切的近似值。
能运用正切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表示物体倾斜程度,形成正切的概念的过程,练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
学习难点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
教学流程预习导航观察回答:如图某体育馆,为了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台阶。
下列图中的两个台阶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图(1)图(2)[点拨]可将这两个台阶抽象地看成两个三角形答:图的台阶更陡,理由合作探究一、新知探究:1、思考与探索一:除了用台阶的倾斜角度大小外,还可以如何描述台阶的倾斜程度呢?①可通过测量BC与AC的长度,②再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
(思考:BC与AC长度的比与台阶的倾斜程度有何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③讨论:你还可以用其它什么方法?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考与探索二:(1)如图,一般地,如果锐角A的大小已确定,我们可以作出无数个相似的RtAB1C1,RtAB2C2,RtAB3C3……,那么有:Rt△AB1C1∽_____∽____……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A BBB得:111AC C B =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可知: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那么这个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也_________。
3、正切的定义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b 分别是∠A 的对边和邻边。
我们将∠A 的对边a 与邻边b 的比叫做∠A_______,记作______。
即:tanA =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B 的正切表达式吗?)试试看.4.思考: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α的正切值有什么变化? 二.例题分析:例1:⑴某楼梯的踏板宽为30cm ,一个台阶的高度为15cm ,求 楼梯倾斜角的正切值。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对锐角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际问题和教学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计算电视屏幕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导入环节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学生解答中的典型错误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锐角三角函数应用到生活中,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经验。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讲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简单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可以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但对函数的应用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锐角三角函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计算机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及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建筑工人测量高度等,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7章 锐角三角函数 小结与思考》教案_4

锐角三角函数章复习课(1)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章复习课第1课时,主要复习内容为7.1正切——7.5解直角三角形这5节内容,梳理本章的知识网络形成框架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内部的问题.本节内容是对整章的复习,是碎片整体化、零散系统化的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框架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数学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数学思想的提升过程.此外,本节课是章复习课第1课时,为后续的第2课时教学(主要内容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和拓展)作一定的知识方法的储备和铺垫.就苏科版数学整体教材而言,本章是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章,一方面是接触和了解初中几何函数,另一方面为高中三角函数过渡,呈现数学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不可或缺,尤为重要.【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九年级下学过二次函数,对函数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一定的能力水平.在八年级上学习了勾股定理,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经历初中三年的学习,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这两大板块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章节复习课的形式和内容较为熟悉,为本节课复习课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学目标】1、在梳理并掌握本章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框架,并能综合运用本章知识点解决数学内部相关问题.2、经历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建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方法.3、体会数学的抽象、严谨,领会求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心.【教学重点】梳理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框架【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本章知识点解决问题【教学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出课题问题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问题2:回顾本章,你学了些什么内容?(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回顾本章所学,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首先需要拾起,其次才是对知识的整理,最后构建框架.另外需要注意本节课是本章复习课的第1课时,因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复习课的引入,可以不需要情境导入,直入主题,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回顾所学内容.)二、题组训练,回顾知识1、在△ABC中,∠C=90°,∠A=45°,则BC:AC:AB=_______________在△ABC中,∠C=90°,∠A=30°,则BC:AC:AB=_______________2、利用计算器求解:(精确到0.01)(1)sin70°(2)cos24°12′(3)tan65°(4)sinα=0.3657,求α(5)tanα=6,求α3、在△ABC中,∠C=90°(1)已知∠A =30°,BC =8cm ,求AB 与AC 的长(2)已知∠A =60°,AC =√3cm ,求AB 与BC 的长(设计意图:从一组简单练习,回顾本章所学知识: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以及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解直角三角形.由学生做,学生简要讲解做法与答案,并由题目回顾相关联的知识点.单纯地从书本上知识点入手回顾所学,有些单调和枯燥,并且容易有遗漏,从学生最为熟悉的解题入手,根据题目解答回顾相关联的知识点,比较得心应手.第1题,根据解答需联系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种三角函数的增减性,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第3题,根据解答需联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注意点.)三、梳理知识,构建框架问题:请你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何联系?能形成知识网络框架吗?教学注意: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归纳(设计意图: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需整体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框架,通过一系列问题寻找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适当地渗透部分到整体、一般到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构建过程中,建议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单一的知识点可以由学生具体给出,也可根据上述环节中的题组训练得到.)四、例题讲解,巩固提高例1、已知△ABC ,AB =2,AC =√2,∠B =30°,求BC 的长.问题1:如何画图?问题2:如何避免漏解?例 2、求证: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边的长与其夹角的正弦值的乘积的一半. 问题1:如何画图?问题2:如何选择?例3、不用计算器,求tan 15°的值.变式:不用计算器,求tan 22.5°的值.问题1:如何构造15°?问题2:如何借用我们已知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设计意图:三个例题的设置,巩固知识的同时,侧重方法的选择和分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渗透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三个例题均没有配图,需要学生根据题意自行画出图形分析和解决,画图也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功,画图的准确和完整是分析问题的必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分类、转化、从未知到已知等.)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总结:1、本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2、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作业:相应练习册或者书本上选择合适题目.(设计意图:总结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回顾,复习课主要是对零散知识的整合以及对方法的归纳概括,除了建构的知识框架图以外,例题中呈现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想也需要总结回顾.作业的布置,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布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六、板书设计锐角三角函数章复习课(1)【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为章复习课第1课时,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是梳理并建构知识网络框架图,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法和综合和提升.在回忆零散知识点时,根据题组训练,唤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知识点的学习,然后把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建构框架.在例题讲解过程中,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复习课应当以综合和提升为最终目的,不应是题目的单纯堆叠和训练,复习课不等同于习题课,解题是为了巩固方法,是为了综合运用.。
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课题
锐角三角函数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用锐角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直角三角形,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素养。
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收益,他人也收益,同学之间还可以取长补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名导演.
基础知识之
灵活运用
教师控制好投影换页速度,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时间,学生讲解过程,核对答案,教师点评.
1. 中, ,则 值是()
A. B. C. D.
2.Rt 中,斜边AB的长为m, ,则BC边长是()
A. B.
C. D.
3. 中, ,则 的值是()
A. B. C. D.
4. _________
4道小题,不难不易,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再次检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情况。其中不乏有陷阱题,看学生审题习惯如何,不错最好,错了不是坏事,其他同学的纠正,教师点评有助于其加深印象。
情感态度
通过本章知识的复习,体会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应用,深刻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图形,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学难点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灵活、恰当地选择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基础知识之
数学: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件(苏科版九年级下)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如果 cosA-0.5+ 3 tanB-3 =0,
那么 ABC是( C)?
A)锐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根据非负数的性质,由已知得 1
cosA= 2 ,tanB= 3 则A=B=60
☆ 考点范例解析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关系 2.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面示意图,光线与地面所成的角∠AMC=30°,在教室地面
的影长MN=2 3 米,若窗户的下檐到教室地面的距离BC=1米,
则窗户的上檐到教室地面的距离AC为( )B米
33
A
A)2 3
B)3
C) 3. 2
D) 2
解:如图过B作BD MC交AM于D,
则得四边形DB NM是平行四边形
B
BD=MN=2 3 ,ADB=M=30
2)当角度在0---90之间变化时,余弦值(余切值) 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知识 概要
(五)特殊的三角函数值
角度
三角函数
正弦值
如余化何弦?变s值inα
如何变
正化切c?值osα
如何变
余如切何化值变t?anα
化?
cotα
0 0 1 0
不存在
3 0° 45 °
1
2
22
3
2
2
2
3
1
3
3
1-2sinAcosA
7 在ABC中∠C=90°且
1
1
sinA+ tanA =5
求cosA的值
点评:利用互余或同角的三角函 数关系的相关结论是解决这类问 题的关键
☆ 考点范例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 课 题: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会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教学重难点:三角函数定义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
教学过程:
【查漏补缺】根据学生完成中考指南情况(学案—知识建构与基础训练)进行解疑答疑
【课前热身】
1.在△ABC 中,∠C=90°,BC =2,sinA =2
3,则AC 的长是( )
A .5
B .3
C .4
5 D .13
2.Rt ∆ABC 中,∠C=︒90,∠A∶∠B=1∶2,则sinA 的值( )
A .21
B .22
C .23
D .1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3,0),
点B (0,-4),则cos OAB ∠ 等于_______.
4.︒+︒
30sin 130cos =____________.
【典例精析】
例1 在Rt△ABC 中,a =5,c =13,求sinA ,cosA ,tanA .
例2 计算:4sin 302cos 453tan 60︒-︒+︒.
例3 等腰△AB C 中,AB =AC =5,BC =8,求底角∠B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中考演练】
1. 在△ABC 中,∠C = 90°,tan A =13,则sin B =( ) A .1010 B .23 C .34
D .31010 2.若3cos 4
A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 A . 0°< ∠A < 30°
B .30°< ∠A < 45°
C . 45°< ∠A < 60°
D .60°< ∠A < 90°
3. 在Rt ABC △中,90C ∠=,5AC =,4BC =,则tan A = .
4. 计算
45tan 30
cos 60sin -的值是 . 5. 已知3tan 30 A -=∠A =则 .
6.△ABC 中,若(sinA -12
)2+|32-cosB|=0,求∠C 的大小.
﹡7.图中有两个正方形,A ,C 两点在大正方形的对角线上,△HAC 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EF
的长.
﹡8. 矩形ABCD 中AB =10,BC =8, E 为AD 边上一点,沿BE 将△BDE 对折,点D 正好落在AB 边
上,求 ta n∠AFE.
【当堂反馈】见中考指南
【作 业】中考指南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