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

14 2
社 会科 学
21 0 1年 第 4期
张 法 :从 理 论 的 多 源上 理 解拉 康 的镜 像 理 论 和 主 体 结 构理 论
重思 ,成 为拉康 思想 区别 于其他 后结 构大 家 ( 里达 、福柯 、德勒兹 ) 的主要 特 色 。但 在 “ ” 德 后
张 法 :从 理 论 的 多源 上 理 解 拉 康 的镜 像 理 论 和 主 体 结 构理 论
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 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
张 法
摘
要 :拉 康 思想 的基 本要 点 是镜 像 阶 段 ( 既是 主体 的形 成 阶段 ,又构 成 主体 的
本质 ) 和 主体三 维结构 ( 实在 界 、想 象界 、 象征 界 ) 。在拉 康 思 想的 多重 来 源 中。不但
象征 界 ( 意味着 与文 化相联 ) 、实在 界 ( 意味着 与虚无 相联 )关 联 的主体 。从 这 一 面 ,拉 康成 为
西方 思想 重思从 自足主体 走 向主客 多维互 动 的主体 。 因此 ,拉 康 的主体 重思 是一 种后结 构 的主体
思想 。还 是 以无 意识 为例 ,在拉康 理论 中 ,无 意识不仅 “ 语言式 的 结构 ” 有 ,而且 “ 他者 的话 是 语” 。这样 ,无 意识不 像在弗 洛伊德 理论那 样 ,只是 主体 的意识 结构 ,而 是 与他者 相 关联 才 得 以
形成 的结 构 。这 样 ,无 意识 就主要 不是一 个人心 和意识 结构问题 ,而是 一个 主体 的问题 。主体 的
的运 思里 ,所谓 “ 体重思 ” 主 ,实为 主体解 构 。拉康对 主体 的解 构 ,内 容 丰 富 ,关联 多方 ,要 而 言之 ,可讲 三 点 。第 一 ,在 主 体 的 意识 上 ,从 其 精 神 分 析 的 关 联 来 说 ,主 体 已经 不 再 是 主 体 ( 意识 结构 ) 自身 来决 定 的主 体 ,而 是 一 个 由他 者来 决 定 的 主体 ,也 就 是 由 主体 间来 决 定 的主 体 ,从西方 思想 史 的更 大 的范 围来看 ,也 可 以说 ,拉 康思 想代 表 了西方 思想 是从 主体性 到 主体 间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名词概念给我们研究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涉及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反映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形象的方式来解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以及它对于理解人类自我意识的影响。
拉康认为,人的自我形成始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
在此期间,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环境有所不同,并通过视觉上的反射来认识自己。
他们通过镜子中的形象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并能够将这个形象与自身的感觉和运动相联系。
这种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反射。
拉康将这个反射现象称之为“镜像名词”。
在镜像名词的过程中,婴儿认识到自己和镜子中的形象是一致的。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建立对自我的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是通过他人的反馈和镜子中的形象来塑造的。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并且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反映性时,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感。
拉康认为,通过镜像名词的过程,婴儿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种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然而,拉康也指出,镜像名词并非完全正面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也可能由于无法达到理想的形象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并试图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喜爱。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的障碍,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不仅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影响。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这些观察和评价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
通过理解镜像名词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他人的反馈对于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影像无处不在。
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
然而,除了表面上的内容之外,这些媒介影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镜像理论为我们解读媒介影像的象征和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其基本原理雅克·拉康认为,儿童在初期的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大致在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之间)通过自视镜中看到的自己的镜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将其作为自我的标志。
而在此过程中,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镜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观看的幻见”,即镜子给予婴儿的幻觉,它强调了身份和认同的主观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在镜像阶段,婴儿认为自己与镜中的形象是一致的,从而认同并接纳了自己。
拉康认为,这种幻觉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并决定了个体未来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1. 构建观众的自我认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塑造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认同感。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常常会将自己代入到电影角色的境地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过程类似于镜像阶段中婴儿将自身与镜中形象视为同一的认同过程。
观众通过与电影角色的交互,从而映射出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感。
2. 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媒介影像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也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
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故事线和视觉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对影像信息的解码和理解,不仅能够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还能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众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中看到自己的“镜像”。
从想象界到象征界——试论拉康的镜子阶段

第28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2 2019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2-0010-04从想象界到象征界 ——试论拉康的镜子阶段 孙 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7)摘 要:作为拉康的理论起点,镜子阶段揭示了自我起源于主体对镜像的认同。
在镜子阶段,主体实现由想象界向象征界的过渡。
镜子阶段还揭示了自我的虚幻性和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妄想狂式的主体知识,以及他者对自我的异化及其引起的侵凌性的想象根源和象征调停。
关键词:拉康;镜子阶段;想象界;象征界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From the Imaginary to the Symbolic——An Analysis of Lacan’s Mirror StageSUN Y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uhai Branch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Zhuhai,Guangdong 519087)Abstract: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acanian theory, “the mirror stage” reveals the I originate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bject with mirror image. During mirror stag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imaginary to the symbolic is realized. The mirror stage also reveals the illusory nature of the I and the paranoiac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based on the imaginary basis, 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 other and aggressivity thus caused and its imaginary root and symbolic mediation.Key words:Lacan ; mirror stage; the imaginary ; the symbolic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09-06孙怡 (1976—),女,贵州遵义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镜像理论认为:镜子之中存在着真实的自我。
而当镜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与本人的差距过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逐渐增大,此时我们便能从镜子中看到那个不属于真实的自我。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启发了拉康的“镜像阶段”,他开始探索他所称的镜子中的“他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面对和观察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标准的制约,都会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等与众不同。
另外,人还是在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其身心、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自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但是镜像理论也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把镜子中的“他者”视作真实的存在,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将它清晰的再现,只是模糊地显现,这种假定就失去了客观事物应有的科学性。
所以镜像理论强调的只是自我意识对象的模糊性,因为自我是一个未完成的形象,在本质上不具有完整性。
它只是通过对自我这种形象的折射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镜像理论主张,对“自我”这种镜中形象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分析,把自我当做客体来把握,以此获得新的自我意识。
当然,镜像理论又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要求人们用实证的态度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自我”,这也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比如,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和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就连真正的自我也不太清楚。
镜像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能否确认自我的存在。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自我本身也许就是虚无飘渺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先在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受到主客观诸多条件的制约。
人类的每一种思想、信念、情感、观点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旦离开了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即使我们相信自己的存在,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时,也需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以此来评价我们所谓的自我,这就给我们的自我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試談拉康的鏡像階段Sinner人們總是憑藉著語言與符號的創造與運作,不斷地進行文化的生產與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動了符號的進一步差異化與層次化。
後現代主義對於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體系的批判,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對於語言與符號的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過程,根本上就是各種符號的不斷重建與解構的過程;我們必須置於後現代主義的脈絡來看待拉康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後現代主義符號遊戲與話語結構的理論起源,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號批判理論,拉康的研究方向結合了精神分析學、語言學、拓樸學與人類學,不但啟發了Foucault 等人的後結構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也影響了後現代主義者的思路。
法國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總結了社會人文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像」、「象徵」與「現實」構成了人們生活世界的三個動力因素,而這三者又各自成雙地相互扭結成三個軸線,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
拉康早從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研究中,便創造性地把對於人的精神分析與語言的運用連結了起來,而他在三六年發表的?論鏡像階段?標誌著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的誕生,他的學說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學運動的分裂,因為拉康所探討的「我」已經不是佛洛伊德與傳統意義上的「我」或「主體」,而是同語言及其潛意識結構基礎相關的新概念,我們可以說,拉康學說的精華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語言結構是潛意識的內在結構的外化」;或者說,「潛意識就是被內在地結構化的一種語言」。
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析學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們先不談那麼多,筆者只簡短地提及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論述「鏡像階段〔Mirror Stage〕」。
鏡像階段是嬰兒生活史的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這是每個人自我認同初步形成的時期,其重要性在於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期望的、異化的、扭曲的與被誤認了的對象。
嬰孩在六個月大到十八個月大這段時間尚未有走路與自行站立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抱持才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影像,這時候他還不能在鏡像中區分己身與母親等等其它對象,嬰兒是把自我與他人混淆起來的。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及意义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是比利时心理学家布兰德(Éric,1905 - 1980)在1938年创立的一种理论,它详细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
此理论基于共情和分裂认同,以及儿童早期的同理映射能力。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被认为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它提供了架设人际关系的基础,从而促成正常的社会、情感和行为发展。
此理论当中强调的概念有自尊意识的建立、社会及学习性的行为的发展、情感的控制及自我推理能力和求知欲的增强。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按照一定的年龄档次,确定了一系列年龄特有的表现。
在出生至两岁之前,家长耐心地陪伴、满足婴儿的需要,并以善意、安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它,可以为其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2至4岁之间,儿童正处于模仿期,根据他们所见到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来探索与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行动与决策,对当前的表现情况有明确的理解和积极的认可。
在4至7岁之间,儿童开始获得更深层次的自尊,通过反思方式来体会自我,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等等。
在7至12岁期间,儿童开始理解社会的规则,并逐渐增强自己的思考、决断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在12至18岁之间,儿童将子我认同强化到更深层次,探索社会问题、精神修养和未来目标,并将这些看法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的意义在于,为家长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步骤去理解和指导孩子。
它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时段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他们如何从中结合恰当的表扬和责备,来打造孩子新陈代谢无缝、充满温暖而健康的成长。
总而言之,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可以帮助家长更加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安全而健康的成长。
拉康镜子阶段

二.何谓“镜像”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然而,一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这个处于6-1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镜子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
镜子中的这一完美形象不仅与婴儿的实际肉体存在不同甚至相反。
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的喜悦。
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
拉康指出,这个自我认出的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步骤: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不能区分;因此,人必须把镜像阶段理解为一种同化,即当他承接一个镜像时在主体内发生的那种转化。
这一转化使婴儿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自己,如拉康言:镜像阶段是一出戏文,为主体制造了那一系列幻影,把支离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为他的一个完整的形式。
但是另一方面,在镜像阶段,婴儿与其映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种想象的关系,镜中之我既是又不是婴儿自己,当婴儿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它并不存在,因此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的对立,这个对立用拉康2的话说,就是“自我的异化”。
镜像不过是婴儿在接触社会和进入语言之前的一个“理想的我”,或者说虚构的自我。
此后这个特殊的自我将面对他人、社会和语言,纯粹主体也将很快进入知识和经验的能指世界,但镜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将一直影响着主体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婴儿不仅克服了周围的障碍,而且能够重新忆起镜中影像;其二,镜中影像不仅是完整的,而且能够随着婴儿的动作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作者:Sinner人们总是凭借着语言与符号的创造与运作,不断地进行文化的生产与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动了符号的进一步差异化与层次化。
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体系的批判,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对于语言与符号的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基本上就是各种符号的不断重建与解构的过程;我们必须置于后现代主义的脉络来看待拉康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后现代主义符号游戏与话语结构的理论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号批判理论,拉康的研究方向结合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拓朴学与人类学,不但启发了Foucault 等人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影响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思路。
法国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总结了社会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象」、「象征」与「现实」构成了人们生活世界的三个动力因素,而这三者又各自成双地相互扭结成三个轴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
拉康早从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中,便创造性地把对于人的精神分析与语言的运用链接了起来,而他在三六年发表的《论镜像阶段》标志着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诞生,他的学说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学运动的分裂,因为拉康所探讨的「我」已经不是佛洛伊德与传统意义上的「我」或「主体」,而是同语言及其潜意识结构基础相关的新概念,我们可以说,拉康学说的精华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语言结构是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或者说,「潜意识就是被内在地结构化的一种语言」。
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析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先不谈那么多,笔者只简短地提及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论述「镜像阶段(Mirror Stage)」。
镜像阶段是婴儿生活史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这是每个人自我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个想象的、期望的、异化的、扭曲的与被误认了的对象。
婴孩在六个月大到十八个月大这段时间尚未有走路与自行站立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抱持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影像,这时候他还不能在镜像中区分己身与母亲等等其它对象,婴儿是把自我与他人混淆起来的。
后来随着婴儿肢体动作的增加,婴孩终于能够在镜像中辨认出自己的影像,在镜像中区别自身与其它对象是同时发生的,婴孩也在镜中看到了抱着他的母亲影像,与四周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后者使得婴孩更加肯定了影像中的己身。
当婴孩在镜像中看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躯体,并且镜像会随着自己动作小拇指而变化时,他会完全淹没在欢欣兴奋的情感中,于是婴儿对这个镜像产生了自恋的认同,这是每个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时刻。
但是婴儿是在一种想象的层面上认同了自身的影像,婴儿是在「不是他」的地方见到了自己,他会把镜像内化成一个理想的自我,并且被镜像给铐住与俘虏住;完整的倒影与婴儿在此之前支离破碎、不协调的知觉印象,形成了极尖锐的对照,婴儿的狂喜是一种辉煌却又基于幻影的自恋经验,同时产生了一种误认的过程,误认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这时候自我也被异化成另一种客体而存在。
镜像阶段是一个从破碎到想象的认同过程,婴儿透过肢体的动作与镜像的辨认,而将自我形象从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全角的幻觉,仍然实际缺乏独立能动性的婴儿,在想象上提前展现自己对于躯体的驾驭。
婴儿是靠着那外于自身的他者才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种过程实质上包含了期待与错觉,当「我是完整的」此镜像幻觉成立的同时,也是「我是分裂的」这个事实被揭露的时刻;镜像认同的吊诡即在于「自我就是他者」,婴孩将自我认同为一个对象或异己,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认知的基础上。
这个过程也构成了人们后来所有的认同模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对于自我的认同,主体对任何对象的认同都是一种期待的、想象的与理想化的关系,主体会在后来发现之前的认同是一种误认,于是认同与破灭就构成了主体不断重复的发展。
拉康进一步表示所谓的镜像并不只限于真实的镜子,也包括周遭他人的眼光与其对自我的反映,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建立是经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反射,这也包括与周遭他人的互动与意见来确立,但是他人的眼光以及各种自我反映的镜像总是不一致的,在婴孩时期与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欢欣兴奋的欲望驱使下,主体总会局限地、误认地、满足地认同某一个镜像,然后当这个认同破灭之后,又会更期待下次理想化的认同。
于婴儿时期的镜像阶段之后,所余存的想象的与现实的角力与辩证,就这样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笔者只是稍微描述了拉康的早期论述,他对于语言与其潜意识的研究中,还揭露主体的非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拉康的主体概念通过了与语言的象征性关系,而与潜意识的运作结合在一起,这再谈下去就相当复杂。
◎陈韵琳(gospel)回应Sinner最后段:「他对于语言与其潜意识的研究中,还揭露主体的非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拉康的主体概念通过了与语言的象征性关系,而与潜意识的运作结合在一起,这再谈下去就相当复杂。
」我其实在他其后将潜意识的运作结合在一起的部分,是蛮疑惑的,我感觉已经是哲学的自我演绎,其内在逻辑是一致,但我却一直忍不住要追问:「如何证明?」如何证明潜意识呢?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有朋友调侃这种心理学,说:「他们分析我之后,我说『不对,我不是这样的』,他们就说『这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你不察觉』,心理学,已经快要霸道到有资格剥夺所有个体的主体性了。
」我一直很想知道拉康学说除了逻辑上的一致,有没有科学上的实验证明?因为拉康学说蛮影响其后女性主义、同性恋学说的,而我在看这些学说时,一直就是出现这个问题:「为何这样说了就算?」有时候会感觉这种对潜意识的相信,几乎是一种宗教态度。
不晓得是不是因为这样,后现代超个人心理学也蓬勃起来?◎Sinner再回应嗯嗯,gospel 的回复与疑问,有一些是大问题,需要比较多与比较广的讨论。
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个方面是潜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潜意识学说……已经快要霸道到有资格剥夺所有个体的主体性」的看法,最后一方面是谈谈拉康学说比较深入的部分。
(在我的用法里,潜意识即是无意识。
为了写清楚点,所以后文写得有点多,请大家不要介意)第一个方面是潜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以及谈一下佛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部分论点。
潜意识的概念并非是佛洛伊德第一个提出,在他之前,就有许多文学著作与艺术作品,乃至于思想家们在探讨人性深处某些不可预料的冲动、梦境,甚至是某些超乎意识理解的能力,往往人们会发现意识只是表层,在表层之下还有一大块有待开发与探讨的心灵领域。
潜意识意味着不被主体意识的知觉活动与心理活动(但是或可被其他主体给观察),我是从比较广的方面来理解潜意识的存在可能,有一个实验是这样,我们用薄钢片以不同速度自受测者的面前闪过,以十分之几秒闪过,受测者说有看到,以百分之几秒闪过,受测者说没有看到,可是受测者的视神经与脑部电波却有明显的受激反应。
这意味的是,有某些知觉活动与心理活动虽然不被主体所察觉,可是它们却发生着;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无论是那些可意识或不可意识的知觉都会变成某种心理印迹,而被归入长期的记忆系统,同时某些(严重或反复的)心理与知觉刺激会长期地改变脑神经的网络结构。
这些研究指出在意识之外,还有一些重要而不被察觉的机制在活动着,而这些机制所累积的改变会持续地影响主体后续的心理活动。
佛洛伊德从某个方向研究了其中某一领域,他透过丰富的临床病例观察而试图提出潜意识的特征与运作机制。
姑且不论他提出的论点是否可靠,但是我们大概很难否定意识领域之外还有其他心理与知觉「活动」,或是,所谓的自我并非只是主体所理解的自我。
人对自己意识现象的研究是很晚的事情,对于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则更晚,这样的研究则很多是间接推论,甚至是模拟的。
佛洛伊德在两部著作之中集中地论述他的潜意识理论:《梦的解释》与《自我与本我》。
某种检查系统把意识与潜意识给分离开来,在他的论述中,潜意识是由被压抑的心理内容所构成,而检查系统阻止潜意识的内容与过程侵入到意识系统中来,即使有些潜意识内容侵入到意识,也是经过改变了的,这种改变主要是透过缩合作用与迁移(移情或置换)作用,例如梦境便是溜过上述的检查系统,而又经过了这两种作用的改变或乔装而被意识知觉到,这两种作用后来变成是拉康理论的根本着眼点。
在临床的观察中,他提出潜意识是心理能量的蓄积器,具有强烈的冲动能量,潜意识的欲望是我们生存的核心,他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是源于潜意识系统之中。
后来他提出了本我的概念,他所谓的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本我的欲望服从于现实原则,它不理解时间性、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
佛洛伊德又区分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差别,其重点在于建立主体对于自我的离异性,这也是拉康所强调的一点。
接着上面关于佛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论点,来谈谈第二个方面。
在十九世纪末的潜意识研究之后,它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但更深刻地影响文学、艺术、哲学、政治论述与戏剧,促成精神分析学的创立,也导致人们对自身理解的世俗化与复杂化(这与达尔文的演化论有类似深刻的影响!)潜意识理论的确深化了主体对自身的理解,但是就另一个层次来说,潜意识理论也意味着主体对自我认识的异化与「曲折离奇」。
在一般的状况,我们其实不需要用潜意识理论来解释自己,但是当潜意识理论的论述风潮「大行其道」的时候,梦里踩到大便,朋友都会叫你赶快去买乐透,或是,当你与另一半感情不和睦,好友都会怀疑是否因为你小时候跟父母处的不好。
潜意识学说是否已经快要霸道到有资格剥夺所有个体的主体性?有两个层次,就学术的角度,我不认为这样,潜意识理论论述的便是个体的主体性来源(之一),而且它提出一套方法论去检视主体性的深层征兆;就诊断泛滥的角度,我会认同,当潜意识理论廉价到类似于星座算命把人们的特质分成十几种,连工作伙伴的筛选都要通过星座考验的时候,或者是当潜意识诊断变成只是将统计的既定结论套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而忘了追溯与观察当事人的实际生活历程的时候,这确实是剥夺了对于个体主体性的多元理解与探索空间。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谈谈拉康基础理论的根据。
拉康是当代法国学术界的传奇人物,曾经引起多次巨大的轰动,这样的轰动压过了同属于法国的沙特存在主义,甚至可以说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就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在六O年代末,法国的报刊、电视、电台大谈起拉康的学说与影响,形成了一种「拉康现象」。
其中也有对拉康的批评,包括他晚年的学术专断与孤僻成性,对于他理论的艰涩难懂,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在大玩文字游戏。
拉康通过重新解读佛洛伊德,并且对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而提出「回归佛洛伊德」的口号,拉康的潜意识理论已与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巨大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在于,拉康创新地把语言结构分析方法引进到了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之中。
拉康提到,日常语言里有两种过程或现象,一种是隐喻,一种是换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