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精品教案(详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能用关系式去表达它们。
2.地位与作用:教材在编排上优化了知识结构,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素材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学会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而且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迁移类推等能力的发展。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P47例1,完成教材P47“做一做”,P49“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及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P48例2。
【教学目标】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能用简便的竖式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经历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结合算理理解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
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师: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师: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如果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二、探究新知1.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课件出示教材P48例2第(1)小题。
(1)独立尝试。
组织学生先自学,尝试探索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有学生会用口算的方法,先不看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计算16×3=48,再在48的末尾添上两个0,结果是4800。
预设2:也有学生会列竖式计算。
会出现两种情况:(3)共同总结。
师: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简便?【学情预设】通过对比,学生能发现先不考虑因数末尾的0,根据口算方法,算出1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这种方法更简便。
(4)对比因数末尾有0和一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件出示竖式,学生自由发言:2.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课件出示教材P48例2第(2)小题。
(1)独立尝试。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1、熟悉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
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看、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受和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预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以下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爱坐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答复后作如下小结:依据刚刚同学们的沟通,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特地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方法知道它的角度吗?(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熟悉量角器。
1、熟悉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认真观看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讨论讨论,看看你有什么发觉。
(2)小组合作讨论量角器。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留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依据答复作出以下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假如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以下问题启发:依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嬉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争论,得出同学们刚刚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乘法估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乘法估算∣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估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2. 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乘法估算练习题的讲解与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估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演示法:通过具体例题演示乘法估算的方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对比法:比较乘法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体会乘法估算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乘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乘法。
2. 新课导入: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3. 方法讲解:详细讲解乘法估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例题演示:通过具体例题演示乘法估算的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乘法估算方法,强调其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估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练习题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估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乘法估算测试,评价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乘法估算过程中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4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内容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
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
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三、具体内容1.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一是体会计算的现实需要,二是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经验。
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另外,把估算融入笔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2.例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1小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
第2小题的重点则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例2的编排把口算融入了笔算教学中,通过呈现两位学生的不同算法,意在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格子乘法”,使学生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过程与笔算乘法的密切关系,也可作为整数乘法算理的一种解释方式。
3.例3: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思路的引导非常清晰:(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2)归纳规律: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
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里的编排还给出了规律的文本表示,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规律。
4.例4: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单价、数量、总价,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数量关系。
5.例5: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分数的加减法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比较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对于通分的理解,对于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准备:分数卡片、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两个分数,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和是否为一个分数,从而引出分数的加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分数卡片,呈现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教案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三、
巩
固
练
习
练习:1里面有()个0.1,0.1M里面有( )个0.01M,0.01M里面有( )个0.001M。那么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游戏
2、在每个图的右面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表示阴影部分。
3、填空
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8里面有()个百分之一.0.019里面有()个0.001.10个0.01是()
课时
目标
第一课时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二课时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三课时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第四课时理解、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五课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第六课时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第七课时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八课时激情引趣、知识回顾——整理知识、形成网络——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2、理解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M尺图:图中把1M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分M,写成分数是()M,1/10M还可以写成()是()M。表示其中的7份是()分M,写成分数是( )M,小数是( )M。
1/10M与0.1M,7/10M与0.7M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让学生说。
(学生:千M、M、分M、厘M、毫M…….)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笔算乘法∣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笔算乘法∣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细心、耐心、合作等。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乘法竖式的书写规范。
3.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乘法竖式的书写规范。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乘法竖式的书写规范。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总结计算方法。
(2)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方法,强调乘法竖式的书写规范。
(3)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总结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规范。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第一种解法算式表示3个44是多少,第二种解法算式
也是表示3个44是多少,计算结果相同。但因为解题思路不同,解
法也不同,第一种解法先求出杉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杉树
和杨树共有多少棵,用三步计算;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1行杉树和
l行杨树有多少棵,再求出杉树和杨树共有多少棵,用两步计算。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案(序号1)
课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3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16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从条件开始想起和从问题开始想起的两种分析方法,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做“练一练”的题。
指名学生用两种思路说一说,这道题可以怎
样想?然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
体讲评。
课后感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题目,所以教起来比较轻松,完成得也比较好。
授课日期9月23日
教案(序号2)
课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
2.解答复习题(2)
出示复习题,学生口答说数量关系式。
指出:根据要求的问题,可以想数量关系式,
找出需要的条件。(板书:根据问题想条件)。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根据条件想问题以及根据问题找条件的方法来分析、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2)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思考:第一步要先求出什么?第二步呢?第三步呢?
(5)把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6)学生自己看书上的有关内容,质疑问难。
2.学习“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
(2)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3)引导学生比较例1与“想一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准备
Pp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基本训练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1.1行杉树的棵树十1行杨树的棵数=( )
2.每行杉树的棵数X 3=( )
3.每行杨树的棵数X 3=( )
1.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牛默读题日,然后说出题日的条件和
提问:杉树和杨树各栽了3行是什么意思?
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第三步计算不一样?两题的
第二种解法在解题思路—l: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Y为什么
第一步计算不一样?
3.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今天学习
的例题因为栽杉树和杨树的行数相同,因此有两种解法,一种解法
5J
是用三步计算,另一种解法是用两步计算,
2.讨论。
把问题改成“栽的杉树比杨树多多少棵”。出示完整的题目。
提问;用第——种解法,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十说出分析过程,集体列式解答。再指名说‘说算式中
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提问:用第二种解法,应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集体列式解答。再指名说‘出算式中
每—步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这道改编后的题和例2比,第一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
指名说出每一步求的各是什么。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这一题的分析过程。可以从条件开始
说,也可以从问题开始说。(先由老师带着说,再指名成绩较好的学
生说,然后由同学间互相说)
在学生说出分析过程的同时,老师出示板书:
1行杉树和1行杨树的棵数X 3=3行杉树和3行杨树共有的
棵数
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色。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提问;线段图中上面第一段的红色部分表示什么?下面第一段
的红色部分表示什么?这两段红色部分合起来表示什么?求出了
一行杉树和一行杨树的棵数后,再怎样求栽的杉树和杨树一共有
多少棵?(用手势表示一共的棵数是这样的3部分)
按照这样的方法,要先求什么?怎样求呢?(板书算式和结果。)
接下去怎样算呢?请大家在书上把题目做完。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3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16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步汁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
两种方法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计;问铆题方法,提高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线段囤怎样Imi?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出线段图。
(2)用第一种方法解答。
提问:按照例1的解题思路,要求杉树和杨树
先要求出什么?
学生回答后,自己在书上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在学生说出分析过程的同时,教师出
示板书:
3行杉树的棵树十3行杨树的棵数=杉树和杨树
数
(3)讨论第二种解法。
教师在线段图上表示杉树棵数和杨树棵数的第
提问:为什么要在算式中加上括号?
(4)组织比较。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几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
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几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这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
提问:34X 3表示几十几?20X 3表示几个几:
个20表小儿个几?(3个44)
提问:(24~20)X 3表示3个多少Y(2个44)
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的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做练习六第7、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每种解法的解题思
意选择一种解法。
1.数量关系训练。
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1)1盒皮球和1盒乒乓球的个数X 5=(
(2)1盒皮球比1盒乒乓球多的个数~5-(
(3)每行的人数X男生和女生共有的行数=
(4)每行的人数X男生比女生多的行数=(
2.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题日的意思,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让学生
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辅导。订正时,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新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1.解答复习题(1)
出示复习题,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说明理
由。
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相关的问题。(板书:根据条件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