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

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的社交技巧对很多人来说,能被人注意到自己“小”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赞美,他会很感激赞美的人。
人际交往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搞好人际交往不仅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依据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还要讲求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
人际交往的社交技巧一一、善于运用非言语手段在非言语交往手段中,最重要的是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穿着更重要;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所以用微笑去招呼朋友,朋友因此而快乐,你也就成为受欢迎的人。
二、记住对方的名字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叫出来,这等于是给对方一个很巧妙的赞美,表明你很在乎他;而假如你忘了或叫错了对方的名,那将是十分尴尬的,对你很不利。
三、真心赞美对很多人来说,能被人注意到自己“小”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赞美,他会很感激赞美的人,产生好感的程度也就会增加。
不过赞美的人也要记住,赞美要适度,要真心,如果小题大做,只能起到反作用。
虽然当面的赞美是必要的,但是背后的赞美也是不可忽视的。
背后的赞美也许不为人知,却会让人感到你的真心。
四、善于暴露自我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学会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人们在彼此交往中能坦率表述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那么猜疑、误解以及冲突、纠纷就会大大减少。
适当地“自我暴露”,不仅有助于别人了解自己,也有助于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
人们喜欢自我暴露的人,不喜欢自我封闭的人。
不过,自我暴露的程度必须以不使对方感到惊奇为限。
五、掌握批评的艺术当我们必须要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批评时,应讲究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注意场合。
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下当面批评别人,应该让对方保住面子,否则会导致对方的恼怒和反击。
其次,从称赞开始。
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一些长处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不愉快的批评,感觉总是要好一些。
从赞扬的方式开始,就好像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仍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却能消除疼痛。
社交活动中的自我呈现如何展现最好的一面

社交活动中的自我呈现如何展现最好的一面社交活动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有时候需要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他人留下积极和良好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在社交活动中,如何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一、外在形象的呈现外在形象是社交活动中最直观的展示方式。
人们首先会从你的外貌、着装和仪表等方面初步评价你。
因此,要展现最好的一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着装得体:选择适合场合的服装,保持整洁和得体的形象。
遵守基本的着装规范,注重颜色搭配和衣着的整洁程度。
2. 仪容仪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爽和整洁的形象。
修剪指甲、打理发型,注意保持身体的清洁和气味的舒适。
3. 自信微笑:微笑是展示自己善良和友善的方式之一。
开朗自信的微笑可以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增加自己的亲和力。
二、言谈举止的表现言谈举止是社交活动中最能展示个人魅力和修养的方式。
通过言辞和举止,可以体现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幽默风趣等。
1. 语言文明:在社交场合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语和措辞,避免使用过激、冒犯或粗俗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时要注重礼貌和尊重。
2. 适度幽默:恰当的幽默可以调动气氛,给人带来欢乐和轻松感。
但要注意幽默的程度和时机,避免过分卖弄和冒犯他人。
3. 倾听关怀: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和兴趣,展示自己的同理心和友善态度。
三、积极参与和表现积极参与和表现是展示自己主动积极性格的方式。
1. 社交技巧: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展示你的兴趣和专业知识,让他人感受到你的积极态度和学识能力。
2. 活动参与:在社交活动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积极参与不仅展示了你的热情,也会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
3. 服务他人:社交活动中,提供帮助和服务是展示你乐于助人和友善的方式。
关心他人的需要,乐意提供帮助,展现你的人格魅力和责任感。
四、保持积极心态和行为最后,保持积极心态和行为是展现自己最好一面的关键。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后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成为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它指一个人公开展示在人前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张“人格面具”——这让我们觉得活着就需要“虚伪”——其实这是太过于社会洁癖的评价,“人格面具”的存在帮助我们防御了陌生的人际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帮助我们更好的社会化,它的存在必不可少。
但是总戴着面具摘不下来,形成了“人格面具依赖”,也就是说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只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而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那就是一种心理问题了。
情结情结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潜意识组合,往往形成强烈的潜意识的冲动。
虽然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对情结的定义会有不同,但都公认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情结有一些是先天形成的,每个人都有,比如“恋母情结”;有一些与个人特定的经验有关,比如“助人情结”。
其实,情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内心情结而选择职业,比如说做一名军人,可能最初的原因是家乡发大水,而自己则是被军人所救,由于对军人的敬仰而产生了军人情结,最后走上了当兵的道路。
也有人在爱情中只会对同一种类型的女性产生爱意,原因有很多,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初恋情结在发生作用,让他总是在寻找初恋情人的影子。
拖累症“拖累症”可被定义为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指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
对拖累症患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
那种沉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甜甜圈,中间是空的,有什么东西不见了,必须要用什么来填充一样,但又总是填不满。
像是酗酒的人,他们会沉溺在酒精中,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止境。
还有些拖累症的外在表现也许是被社会认可的,就像工作狂,但是本质是不变的,这只是另外的一种拖累形式,沉溺于工作而不是快乐工作。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说或公共事务中得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那个距离上.特点算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算是朋友之间交往得距离.其特点算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热距离:0~0、5m这算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与交往得距离。
其特点算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妨碍人际距离得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不等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尊重(自尊与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得需要(与她人建立感情得要求)安全需要(免除恐怖、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惟独它得到满脚才谈得上其她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得原则2、平等、尊重得原则3、交换得原则4、自我价值爱护得原则5、情境操纵得原则6、宽容得原则7、适度得原则1)交往得范围要适度2)交往得时刻要适度3)交往得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思想上互相妨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得个体得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妨碍,互相依靠,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啥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能够获得如下需要得满脚:(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与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得需要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职务分配非常明确得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别算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得好感、喜欢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得群体。
(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并直截了当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得下属组成得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得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得人构成得群体。
通常事情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算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别一定算是命令型群体。
自我表露的四种类型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表露的四种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后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背景信息。
在本文中,引言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概述:该部分将简要介绍自我表露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本文将要探讨的四种类型。
2. 研究背景:这一部分将阐述自我表露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背景,以及相关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
3. 目的和意义:最后一部分将说明本文研究自我表露的目的和意义,指出通过深入探讨四种类型自我表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沟通与互动中如何展示自己,并且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2. 自我表露的四种类型:2.1 公开性自我表露:公开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思感情感和经验等信息。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通常会带来对个体真实性和诚信度的印象,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私密性自我表露:私密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选择向少数知己或亲近的朋友透露内心深处真正想法或感受。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可以增进情感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信任与了解,但也要注意保护隐私,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2.3 直接性自我表露:直接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直接、坦率地传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的行为。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够有效沟通,并减少误会与猜疑,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
2.4 隐晦性自我表露:隐晦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不直接明示,而通过暗示、暧昧或隐喻等方式来透露内心真实想法或情感。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可能让人更具吸引力和神秘感,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和沟通困难。
每种类型的自我表露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形式的自我表露对于维护健康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3. 具体说明与解释:3.1 公开性自我表露要点:在公开性自我表露中,个体会将自己的思想、感受或信息公之于众,毫不掩饰地展示给他人。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够增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信任和沟通。
同时也能有效地传达个体的意图和内心世界,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3.2 私密性自我表露要点:私密性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有意识地向特定对象透露一些私密信息或感受。
如何恰当的展示自我作文

如何恰当的展示自我作文
《展示自我,要恰到好处哟》
哎呀呀,说到恰当展示自我,我就想到我之前的一次经历。
那次是我参加一个户外活动,有好多人呢。
我这人吧,其实挺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让大家记住我。
活动一开始,我就特别积极,第一个冲上去帮忙布置场地,嘿,我心里想着,这下大家能注意到我了吧。
我又是搬东西,又是跑来跑去的,累得我呀呼哧呼哧的。
可我发现大家好像没怎么特别关注我呢,就只是觉得我挺热心。
我有点不甘心呀,于是在玩游戏的时候,我又抢答问题,声音还特别大,想着这下总行了吧。
结果呢,有个小伙伴悄悄跟我说:“咱能不能低调点呀,你声音都要把我耳朵震聋啦!”哎呀,我当时那个尴尬呀,感觉脸都红了。
我这才意识到,展示自我也不能过度呀,不然就成了出风头啦。
得找到那个合适的度,既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特长,又不会让人觉得你在显摆。
就像跳舞一样,节奏要刚刚好,不能乱了步伐。
经过那次活动之后呀,我就明白啦,展示自我要自然,要恰到好处。
就像花儿自然地绽放,散发出自己的芬芳,但又不会刺鼻。
咱得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展示方式,不做作,不夸张,让别人自然而然地欣赏到真正的自己。
大家说,我想得对不嘞?
所以呀,恰当的展示自我真的很重要哦,可别像我那次一样闹笑话啦!哈哈!。
自我坦露注意事项

人际交往技巧---自我坦露张文彩生存于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与自己事业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在每天的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自我坦露有助于获取他人的认可或信任,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
但是什么是适当的自我坦露呢?自我坦露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沟通的艺术》指出:“我们评价关系亲密与否的一个方法是依据我们和对方分享里多少信息来决定的,自我坦露是质化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自我坦露是指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的过程,而且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知的。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知道自我坦露的特征:必须是有意的,是重要的,是不为人知的信息。
一.自我坦露的好处与风险自我坦露的好处有:1.宣泄。
当一个人心情郁闷的时候,在家或者在单位与人发生了矛盾,心中难过生气时,有时候会自我坦露,宣泄情绪,这样做不但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
2.互惠,一项证据充分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自我坦露的行为会引发另一个自我坦露行为。
这并不保证你的自我坦露就一定可以引起他人的自我坦露,但你的诚实会使他人感觉安全,甚至感觉有义务去配合你的诚实层次。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某某做事很不地道,说话不算数,自己制定的规则不遵守等等。
”我听后,思考了片刻也说:“我也有同感,前几天我按照某某的规则做了件事情,当我按照规则要求报酬时,某某拒不承认等等。
”这就是互惠的体现。
3.自我澄清:有时候,通过和他人谈论你的信念、意见、想法、态度和感觉可以理清你对于这些话的观点。
4.自我确认:如果你坦露了类似“我觉得我做得对”这样的信息,同时你希望取得聆听者的认同,那你就是在寻求对自己行为和信念的确认。
5.关系的建立和维持;6.社会控制:坦露个人信息会增加你对他人的控制,有时也会增加你对情境的控制。
比如,当一个教师告诉自己学校的校长,想调到另一所学校时,他很可能时希望因此获得校长的重视和重点培养,并改善现有的工作环境。
自我坦露的风险大致包括下列几种:1.拒绝。
自我暴露的名词解释

自我暴露的名词解释自我暴露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暴露性,指人们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图。
它包括明示的自我暴露和暗示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我暴露可分为直接自我暴露和间接自我暴露。
直接自我暴露是人们主动将自己的目的、观点、意图等完全公开地表达出来,使他人知晓并产生相应反应。
间接自我暴露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向他人传递隐秘的信息,如果别人接收到这些信息,能够据此判断他人真正的动机,从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或防止误解的产生。
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A·伯恩斯坦认为,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自我暴露的程度与对方理解你的深度成正比,即暴露得越多,被理解的也越多;暴露得越少,被理解的也越少。
自我暴露后对社会造成了影响,对此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考察:(1)关于自我暴露行为本身。
(2)自我暴露者的目标与预期结果。
(3)自我暴露后的效果。
(4)自我暴露后行为的持续时间。
(5)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暴露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自我暴露行为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是给其他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妨碍他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增加其焦虑,有时会导致行为的改变;第二种是由于其他人感觉到威胁或羞辱,而产生防御心理,甚至逃避,降低了社会互动的质量。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自我暴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一般来讲,自我暴露的积极作用包括:(1)向他人表现自己的诚实。
(2)提供他人了解自己的线索。
(3)增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信任感。
(4)增强个体的自尊感。
(5)增强自我形象,进而增强自我意识。
自我暴露的消极作用则包括:(1)使他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2)使别人失去接近自己的机会。
(3)不恰当的自我暴露导致不恰当的人际关系。
(4)会引起防卫反应。
(5)自我暴露缺乏层次,很难持久。
下面再看几种情况:(1)在发生事故前的某些时刻,如清晨起床、入睡前,此时人的情绪稳定,思维最为敏捷,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快,尤其在行车途中更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导读:本文是关于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希望能帮助到您!
她越跟我掏心窝我越想躲开她韩恬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学,不是一个宿舍关系也一般,可我知道她追离任男友的故事,而她的故事说全校闻名也不怎么为过。
刚入学不久,她就把我给震住了。
一天早上上大课,第一节下课课间,坐在前排的她转过身和我借笔记,还回来时夹了一张男生的照片,并打开了话匣子,说那是她在火车上认识的新男友,正热恋。
她从她和男友在哪儿租了房子昨天买了什么菜谁做的晚饭,说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说到二人世界里亲密的小细节……第二节课开始时,我还没有回过神儿来。
平时我和韩恬不是一个导师,接触也很少,她怎么突然间和我说了这么多?我有时也有倾诉欲,可那是跟好朋友,怎能拎个人过来就倾诉?再说课间乱糟糟的,周围那么多人,还有外班的,还有男生,怎么也该注意点儿,哪能像这样不分场合。
我一来被某些细节惊得目瞪口呆,二来实在不知该怎样回馈给她,只能木头似的坐在那里,偶尔和她四目相对尴尬地笑笑哦哦应两声。
第二节课间我看到她又转过来要说什么,赶紧说要去买早点想溜,没想到她执意跟我一起去。
路上她挎着我的胳膊,紧挨着我。
这再次让我感到不舒服。
除了亲人爱人和最好的朋友,我不习惯和其他人如此亲近。
按说别人和自己说掏心窝子的话,应该觉得亲
切,可我怎么就是浑身不自在。
我平时也会跟好朋友讲讲家里的事情,但那是成为好朋友有了一定信任之后才会。
韩恬这么对我是不是她觉得我是可以信赖的,并希望和我成为好朋友呢?我这样跟自己解释,但还是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是她强迫我接纳了她,我再没有权利选择和她的距离,必须无条件和她成为“密友”。
晚上我跟同宿舍的小方聊起此事,她很不以为然:“她跟你说的那些不算什么,你不知道吗,韩恬给她追过的男孩写了好些情书,还打印订起来,甭管是谁,不用说几句,她就能拿出来给你看。
”藏还来不及的东西,她能给那么多人看,呵呵,还真不是一般人。
当时我觉得她可能只是想炫耀自己的爱情多么幸福,她年纪比我们都小,孩子嘛不会防人,所以才会到处说自己的事情。
过了两个月,我到韩恬的宿舍找另一个同学,看到韩恬床上有一本专升本英语辅导书,随口问了一句“你都上研了怎么还看这个”,她说这是给她男朋友买的,还把我拉坐在身边又开始讲故事,说她新认识了一个男孩,那个男孩比她小,现在还有别的女朋友,但她实在放不下这个男孩,就千里迢迢去看望了男孩的父母,希望他们劝劝男孩离开现任女友。
韩恬跟我说了近一个小时,还把抽屉里的日记情书拿出来塞给我看,我翻了两页,实在觉得很八卦,正好有人来找她,我赶紧逃走了。
其实我并不讨厌她,只是越发觉得她挺可笑的,从那天开始,上大课找座位都尽量避她远一点。
研二开始,我发现,同学和老师对韩恬的态度分了两个极端。
韩恬另一个逢人必讲的故事是她凄惨的童年和苦难家史。
“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得挣钱养活自己……我特别害怕结婚,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啊?”她的这个故事打动了不少老师,他们对
她格外关照,这让她获得了不少好的机会。
后来她到了一个我们都很羡慕的大公司工作,喜欢她的老师们出了不少力气。
我们跟韩恬朝夕相处,虽然也常常听到她的故事,但同情她的人越来越少。
有很多同学认为韩恬是为了找工作故意把自己说得很惨以博得同情,她刻意把苦恼放到最大,肯定有目的。
尽管我并不这么看她,但觉得她这样会让人很不舒服。
韩恬在大家面前总是弱者,你跟她相处会有压力。
就算真的是命苦,有必要逢人便提吗?也许她太缺乏倾诉对象了,但她不分时间场合对象的倾诉有时令人难以接受。
我有时候也在强迫自己,人家已经很惨了,不能不耐烦。
但最终,苦难的故事多听一个,我对她的同情和亲近就减少一分。
他们紧裹防御外套让人难以靠近有那么一类人,穿着种种“防护衣”与人相处,你看不到他的内心、他的个性,甚至仅仅是日常琐事或是发表一个小小的观点,他都讳莫如深。
让你觉得你们中间似乎总是存在一颗小小的果核,怎么踢都踢不开。
我和果儿就因为这颗恼人的果核而渐渐疏远了。
我们俩同一年进入单位,年龄相近、爱好相近,连身材长相都有几分相似。
刚开始那阵儿,两人像双胞胎一样出双入对,一起做美容、健身、看话剧、去图书馆,只要一个人一开口,另一个人都觉得正好说出了她一直想做的事。
那股和谐劲儿,不是“心有灵犀”可以形容的,所以经我们一致同意,将后一句“一点就通”改为“不点自通”。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种心灵上的“不点自通”仅仅限于与个人隐私无关的事情上。
深究起来,甚至根本不算什么隐私,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或发表一个观点而已,而这种表达在我看来根本无关紧要。
比如,某天我们没有一起吃饭,回来我就问她:“今天又和谁一起共进午餐的呀?”本是一句玩笑话,果儿却一本正经:“哦,和外边的人。
”看她不便说,我也知趣不再追问。
可下午分明就听另一女同事说中午和果儿一起吃饭,然后如何如何。
我开始纳闷儿:这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吗?我又不是为这种小事吃醋的人。
再比如,我们俩喝茶时讨论同事的个性问题及穿衣品位。
我东说西说发表了一通个人观点,谁谁穿衣风格太乱,其实职业装更显知性;谁谁太要强,总是和同事不愉快……然后问果儿:“你觉得呢?”果儿开始含糊其辞,用词非常谨慎:“其实个人有个人的喜好,没有什么对与错。
性格也是天生的,慢慢适应就好。
”一个轻松的下午茶就这样好像是在果儿教育我“不要说人是非”中度过,我有点儿悻悻然:大家都这么熟了,评价一下别人也没什么,又不是什么涉及名誉问题的重大事件。
回去跟男友倾诉,男友说:你就是幼稚,不懂得职场规则!同事之间哪里有可以掏心的?小心关键时候别人抓你小辫子。
男友也是一个善于自我保护的人,而且喜欢把这种观念灌输给我。
和他一起见同事见同学,都觉得他在别人面前总是保持一贯的距离与威严,不喜欢谈个人私事,也不喜欢发表过激看法。
其实私底下,他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看一个小专题片都能气势恢弘地批判半天。
可一到公共场合,言辞就如同外交官一样找不出任何立场与瑕疵。
“虚伪!”我抗议。
“这叫明智!”他说,暴露得越多,别人越有机会说你是非,而且还可能影响你的工作关系与朋友圈。
当然,他也很不喜欢我的口无遮拦。
比如,我和闺中密友一起讨论彼此的男友,他如果知道了都会制止:以后不要讨论了,下次见了她我会觉得不舒服。
前些日
子,我参加了一个心理演讲,专家让写五个“你的支持系统”,也就是五个你有烦恼了会寻求帮助,别人也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
我迅速写了五个,有爸爸妈妈、有领导、有朋友也有同事。
之后专家分析,如果你的社会支持系统很多元,不只是局限于一个范围内,那么你是一个人际关系很健康的人,有人倾诉烦恼,也有人帮忙解决。
我想到男友,让他也做一做。
结果,他的五个支持系统除了一个是我,另外四个都是亲人。
我又像专家一样如法炮制,将结果分析了一通,发现他有点儿若有所思。
昨天,我接到好久没聚的果儿的电话:“今天早上我和邻居因为洗手间漏水问题发生了一点冲突,结果打了一架。
”然后开始哭。
“这么严重呀!都是邻里,怎么搞这么僵?也不念从前的情面?”“从前没什么情面,都没说过话。
”果儿坦言。
“那其他邻居也没劝劝?”我提出疑惑。
“别人都从我们家门前经过,探探头都走了。
”果儿又开始哭。
我想到她的处事方式,确实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发生这种情况,不难理解。
可人毕竟在各种各样的圈子里生存,把自己包裹得太严,结果之一是别人伤害不了你,但更严重的是别人也亲近不了你。
平时不向邻里朋友伸出卸下防御的友好的手,在困难时很可能就没有人伸出手去拉你一把。
..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