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生活

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居住当城市里的孩子将整只的“巨无霸”毫不可惜的丢弃时,甲坝民族小学的孩子却一日三餐捧着白米饭就着足以让人吐舌头的辣椒或声怕多倒而小心翼翼的在米饭中放进一点已没了味的酱油权当佐料欺骗着自己的味蕾。
掀开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甲坝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线的大木箱时感到了无力,那个用她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的大木箱里存放的东西根本没有上锁的必要。
小半碗几乎不够这个嬴弱的小女孩吃一顿的大米,小罐头瓶中储存的一点辣椒酱,5片白菜叶是大木箱里的全部内容。
站在旁边的李家明老师告诉我,大米的量再多一点点就是王线一个场(每星期日乡邻们要赶一次集市买东西,他们的一周的时间是以场计算的)的全部食物。
每到赶场放假,王线都要走40里山路从家里背回一个星期的口粮。
打开王线的饭盒,里面除了凉米饭就是辣椒酱。
在征得王线的同意后,我用小勺尝了一口她的辣椒米饭,一入口那辣味就迅速的开始从舌尖向舌根蔓延,到咽喉时我已顾不得什么不断得吐着舌头并用手扇着风,不知是太辣还是激动,就觉得眼里有液体要向外涌。
吃过成都的火锅和湖南的辣鱼,但我敢说,这一口米饭的辣味是刻骨铭心的,恐怕一生得留在我的舌尖上。
白米饭加辣椒并不是中餐,也不是晚餐,甲坝民族小学的516名学生每天、每月的每一顿吃的都是这些,要变花样也就是有时把辣椒酱换成酱油或在锅上蒸米饭的同时在白水中煮点没有油腥的土豆、白菜佐餐。
学校另外四个女孩:李瑞珍、何贵菊、唐敏、唐群四个小女孩从脸色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她们的营养不良,已经上初三的她们要比城里孩子明显矮一大截,但就是这样,进出这个所谓的小屋时她们还是要极低的弯腰低头,但给我讲起小屋,她们还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李瑞珍悄悄告诉我,和其他同学相比,小屋的最大优点就是下雨不用手忙脚乱的四处躲藏,这一点也是其他同学最羡慕之处。
此时,她们正用没倒油的辣椒酱炒米饭。
我在甲坝民族小学的黑板上没有发现老师板书后的任何残迹,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李家明老师的解说让我解开了谜团。
困难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

困难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
1、家庭经济状况:许多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他们的父母往往无法承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这些家庭通常生活在农村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家庭收入微薄,难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一些家庭甚至无法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孩子们面临辍学的风险。
2、学生生活状况: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往往面临诸多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食品,导致身体状况不佳。
他们也可能无法负担衣物和鞋子等基本生活用品的费用,在寒冷的冬天里无法保暖。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交通工具,他们可能需要步行很长的路程去上学。
3、学习状况:贫困学生的另一个困境是学习状况的落后。
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源,如书籍、文具等。
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这使得他们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令人心酸的西部贫困地区“学生餐桌”

2011年2月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调研报告称,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学生存在严重营养不足,身高和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年龄儿童。
该机构去年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4个省区的1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营养问题,做了抽样调查。
参与调查的1458名10~13岁学生中,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到9%;其中72%的寄宿学生,上课期间有饥饿感。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寄宿生人数增加,各级财政对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资金并未同步增长,这就导致一些地方不得不降低对学生的补助标准,贫困农村学生营养问题相当突出。
2011年4月6日,记者随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等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前往国家级贫困县青海省乐都县探访农村学校“学生餐桌”。
一个学生每周吃不到2两肉4月6日下午,青海省乐都县马厂乡下起了春节后的第一场雪。
高原的雪,有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马厂乡中心学校很快成了白茫茫一片。
马厂乡中心学校有294个学生,住校生164人,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
傍晚5点,学校开饭铃声骤然响起,孩子们从每个教室里拥出来,带着各自的饭盆,奔向提供晚饭的地方。
在排队等候的孩子中,我一眼就看到了王君,不为别的,只因他特别瘦小。
“小朋友,几年级了?”“八年级。
”看我有点愣住了,王君赶紧小声解释,“就是初二。
”我难以想象他已经初二了。
“1米37,别人也说我个头小。
”王君抓着饭盆,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鼻子却在使劲嗅着食物的气味,“我饿了。
”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间煮饭的小房间。
开饭前,我去转了转,昏黑的屋里架了两口大锅,两个阿姨正忙着切土豆,“晚饭吃大肉加土豆,下面条吃。
”阿姨说的大肉,就是案板上的一小堆猪肉。
“有10斤呢。
”“这么多学生,这点肉哪够?”“是不够,可这也不是天天有。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到肉,阿姨们想了个办法,“10斤肉切成丁,下到面条里,小是小了点,都能吃到啊。
”很快,王君打到了晚饭,大半碗热腾腾的面,面汤在饭盆里晃动。
他数着漂浮的肉丁,一脸满足,“一、二、三、四……阿姨,你看,有好几颗呢。
贫困地区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地区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毕竟现在仍有5575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一)基础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且不均衡,效益不高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拮据,且大多为“吃饭”财政。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主要用于人头经费,教育经费很难实现“三个增长”、达到“三个比例”,对于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有的地方几乎为零,教育费附加征而不返或随意挪用现象较为常见。
(二)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相对较低教育经费短缺致使贫困地区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
贫困地区学习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仅表现为设施老旧,而且部分设施还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一些教学用品,如实验仪器、图书配备等都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图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增设以及更新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
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一比例较高。
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危房面积达4.6%;新疆中学危房面积达4.05%,小学危房面积占3%;青海中学危房面积占3.16%,小学危房面积占4.33%。
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
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危房125.5万平方米,相比于20世纪末的1300万平方米,减少了90%。
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面积的比例降低到0.16%。
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贫困地区,这一比例仍然较高,云南省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94%,海南省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62%,新疆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59%。
当“钱”解决不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时,什么才是依靠教育脱贫的关键所在?“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保证了即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辍学,那为什么现在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仍然要选择不上学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孩子对未来的现实考虑。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西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的孩子。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教育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本文将针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数量少、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设备简陋等问题依然存在,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
2. 缺乏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懒惰和偏离正轨的行为。
3. 心理问题长期和父母分离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4. 缺乏关爱父母的长期离家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分析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学校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设备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2. 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监管机制,建立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加强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监督和指导。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理解和应对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4. 建立社区关爱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他们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关爱。
三、对策建议1.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政府应当强化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保障水平,确保教育资源充足。
2. 完善教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
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西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4. 家长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明白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子女的责任和关爱。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
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很困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在贫困山区,许多孩子的家庭都是靠种地为生。
他们的父母通常是农民,每天
都要辛勤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由于土地贫瘠,收成不好,家庭经济状况很差。
因此,孩子们经常面临着吃穿不足的困境,甚至有些孩子连基本的医疗保障都得不到。
教育是贫困山区孩子们最大的困难之一。
由于学校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匮乏,
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的学习环境很差,学校的设施简陋,教师资源匮乏,学习条件十分艰苦。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家长无法负担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孩子们辍学的现象很普遍。
尽管生活在贫困山区,但这些孩子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他们渴望得到更
好的教育,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许多孩子都希望能够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去闯荡,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
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伸出援手,捐助一些学习用品、衣物和食品,帮助这些孩子们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的未来努力,让他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艰苦。
然而,他们却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希望,努力奋斗着,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家庭大多生活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父母常常辛苦劳作,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温饱。
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节俭和勤俭持家,他们知道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教育资源匮乏是贫困山区孩子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学校条件简陋,教学设施
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
有些孩子甚至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学校。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努力学习,渴望能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他们知道,
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许多孩子们懂得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的孩子甚至在家自制简易的学习工具,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了贫困山区孩子们面临的困境,纷纷出台政策和举措,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各种扶贫政策和项目逐渐落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他
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所有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贫困,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缺失,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先天不足”状况堪忧——阻断贫困,瞄准儿童早期发展

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缺失,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先天不足”状况堪忧——日前一项研究结果令人堪忧:我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短缺等现象严重,城乡儿童早期发展的隐形差距,将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其长远影响不容小视。
如何促进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试验表明,实施“早期营养干预”和“送教到村”,成本经济、效果明显,是适合国情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在全国100多个贫困县开展试点。
关心贫困儿童的童年,就是关心农村的未来,敬请关注本期报道。
青海乐都县2299名农村孩子吃上营养包——“小土豆”们壮实了本报记者张志锋王梅土豆喂大的孩子,瘦弱得就像“小土豆”过去,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基本上是“放养”——吃饱饭,到处跑。
如今,青海省乐都县等地的农村正在改变传统的养育观念和方式。
“今年大旱,洋芋种不上,农民快急死了。
”4月11日,洪水镇河西村卫生室大夫李全玉一边带路,一边指着白花花的田地叹气。
乐都是多民族聚居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地盛产的洋芋是农民的主菜、主食。
李全玉当了29年村医,问起村里的娃娃长得好不好,她说:“农村人养孩子比较粗放,5岁左右的娃娃低人家半头,也没人家聪明。
”“早上土豆丝、中午土豆片、晚上土豆饼,娃娃断奶后就随着大人吃,有鸡蛋算好的。
”9个月大的小哲翰的爷爷说,河西村离县城约30分钟车程,6年前,盒装牛奶等营养品在村里很难买到。
2009年8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派出专家,随机对该县寿乐镇等乡镇124名6—24个月龄婴幼儿基本营养指标进行测试,贫血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58%和5.8%,比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指标高出不少。
专家还对当地3—5岁儿童的语言、认知等基本能力进行测试,明显低于本省西宁等城市的同龄孩子。
平时怎么教育孩子?“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没什么文化,大人去地里干活,娃娃跟去。
”一些老人这样回答。
“过去这里的娃娃长得瘦小,脸黄黄的,像个‘小土豆’。
见了生人就躲在大人背后,也不太敢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
现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寻找摄影师去中国边远贫困地区拍摄儿童生存状况,希望从国际上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援助。
10年来,摄影师曾璜足迹遍布宁夏、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几十个国定贫困县,拍摄这些地区有关儿童的教育、卫生防疫、疾病控制等方面现状……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9岁的云南女孩黄香菜因必须承担家务劳动而辍学。
在中国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后,女童们辍学常常不是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繁重的家务劳动。
居住在城镇的孩子不会深究他们日常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
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来了。
然而,对家住陕北黄土高原山腰上17岁的刘建李来说,每天天一亮,就必须牵着毛驴下到几百米的山脚驮两桶水,以解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
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
晴朗的冬日,这条小道还算好走,但刘建李和他的“伙伴”仍在几个拐弯处扬起了呛人的尘土。
雨天和大雪天路况的艰难便可想而知。
15分钟后,他们来到了井边。
接着,刘建李用一个1米左右的小钩吊着一个小铁桶从井中打水,约5分钟后,驴背上的两个大木桶都装满了水并用塞子堵上,这时就该回家了。
上山回家的路对驮着100多斤重的驴来说本来已很艰难,况且这条驴很快就要下崽了。
刚刚还不时憨厚地笑着的刘建李也开始气喘吁吁。
返程比来时多花了一倍时间。
就这样,刘建李每天往返两趟为8口之家运水喝。
洗衣服时,往返次数更多。
由于劳动力有限,家里种的庄稼只能靠老天降雨,完全听天由命。
刘建李每天除了运水,还要背柴、放羊和种地,这让上了5年学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山区,学生挤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上课。
中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和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问题。
虽然自1949年以来政府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但中国有近5000万人面临饮水难题,其中多数人居住在降水量小或因地形崎岖蓄水困难的中西部。
发展经济可以解决环境导致的生活贫困,经济改革使近2亿人脱离了贫困线,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即每天不足10元。
除此以外,近年来一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返贫现象。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在离中缅边境3公里的云南苗寨里,辍学的女童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贵州省交乐村4岁小波的继父原是当地富甲一方的煤矿主,因为使用高砷煤,不幸中毒致癌,全家也因病返贫,家徒四壁。
在山西大营村也有许多孩子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导致砷中毒。
原本是富裕了,希望喝上干净的水,没想到花钱打水井,误打到砷超标的水层上,因病返贫。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幸运上学的广西女童,晚上在教室上的阁楼里就寝。
从家到学校,她们通常要走几十里的山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资料显示:儿童往往从他们的长辈那里继承了贫穷。
营养不良的妇女生下低体重婴儿。
这些婴儿长到幼儿时期,微量营养素缺乏会使他们发育迟缓,家庭和学校恶劣的卫生状况也导致他们经常生病,学习质量无法保
障。
成绩不良或家务劳动的负担往往使他们不得不过早辍学。
即便辍学后能够找到工作,微薄的收入也会让他们继续在贫困线上挣扎。
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一位5岁的四川女童和她9岁的姐姐帮助爷爷奶奶从五里外的责任田往家背大白菜。
姐妹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家丑不可外扬”,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各地都已相当富裕了。
他们常常质疑为什么还要向中国提供援助资金这种舆论环境可能导致中国儿童的获赠率大大低于周边国家。
现在,能为生活在贫困地区儿童从国际上获取援助,尽快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更务实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