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讲述了杨修因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3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系。
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杨修之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杨修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影响的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能力。
6.2 评价方法学生写的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杨修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影响的分析能力。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把握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杨修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杨修的形象特征。
简介杨修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人物性格、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分析与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对比、讽刺等。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研究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
(2)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生平和历史评价。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讨论,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杨修的人物分析文章,深入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1、解释加线的词:⑴ 适疱官进鸡汤适:恰巧⑵ 数犯曹操之忌忌:忌讳⑶ 人皆不晓其意晓:明白⑷ 丕如其意如:按照⑸ 植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即:就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⑴ 鸡肋肋:(lèi)胸部的侧面⑵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⑶ 数犯曹操之忌数:(shuò)屡次⑷ 竟取匙与众食讫讫:(qì)完毕⑸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谮:(zèn)诬陷、中伤⑹ 延弃弓绰刀绰:(chāo)抓取五、分析课文1、想一想: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2、试一试:“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24)第11课《杨修之死》 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课题组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学习通过故事来呈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②驾驭一些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①以小组探讨,个人感悟为主,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②探讨杨修之死的缘由。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小说及古典文化的爱好,体会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1、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3、探讨杨修之死的缘由。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关于《三国演义》和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学生谈文学常识,老师进行归纳,以课件形式演示。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众多,今日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介绍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课件演示)。
二、自学检测: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①庖(páo)官: 厨师。
②主簿(bù):文书之类的官。
③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④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⑤分食讫(qì):完毕。
⑥大簏(lù):竹器。
⑦谮(zèn)害:诬陷,中伤。
三、泛读、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要求学生分别复述故事内容),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激励学生设计表格回答)2、“鸡肋事务”是杨修之死的导火线,而后六件事从记叙的依次角度来看是什么依次?有何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交待清晰事务的来龙去脉,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缘由,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3、精读:分析人物性格:(合作探究)4、赏读: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两位人物跃然纸上,如此显明,究竟作者用了什么好方法让他们活起来的呢?(学生探讨,老师归纳)刻画人物用描写的方法: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本文还用了典型事例,选材精高当,事务短小,展示最关键的细微环节突出人物特点。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详细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杨修之死 优秀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 疏通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究课文,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启示。
教学重点: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启示。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教学工具: ppt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历史上, 有一位丞相, 他曾在朝堂之上当面质问皇帝, 多次令皇帝颜面扫地, 甚至将皇帝惹怒到极点, 然而皇帝却没有杀他, 反而越来越重用他, 在他死后皇帝伤心不已, 说出了: “夫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 无疑, 魏征是幸运的, 它以自己的执着和忠诚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
然而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出现的杨修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今天, 我们就跟随明朝小说家罗贯中的脚步, 去看看他笔下的杨修又有怎样的命运。
1、读一读, 谈一谈相信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了, 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我想请4位同学朗读下这篇课文, 每位同学读三段。
(【1、2、3】, 【4、5、6】, 【7、8、9】, 【10、11.12】)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看来这几位同学准备的比较充分对本课的字音、停顿把握的很准确。
相信大家准备的都比较充分,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在文中找一句话, 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惇对杨修佩服不已, 文中有一句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是哪一句?哪位同学能迅速定位找到这一句。
这位同学找的又快又准, 我们来一起读一下这句: 夏侯惇曰: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三、浅析文本, 理清故事情节1.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说到了“真知”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他上可以看出来?(ppt出示)预设: 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杨修便知道是花园门修得太阔了。
(洞察园门阔)Q: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 别人知道意思吗?从哪可以看出来?A: 人皆不晓其意。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所传达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课文所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杨修之死》。
(2)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2)讲解课文所传达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两套)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1
课题:杨修之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
三、深入阅读
1.找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
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1.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列内容板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
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的?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
五.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③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⑤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六.板书设计: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忌杨修:恃才放旷
2.分酥恶曹操:阴险虚伪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愈恶狡诈奸猾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教案评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并由浅及深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循循诱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导入部分,既吸引学生,又能很快将对方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2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1)嫌门阔忌之
(2)一盒酥恶之
(3)杀近侍愈恶之
(4)告发丕愈恶之
(5)斩门吏大怒
(6)作教杀心
(7)鸡肋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
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
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
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忌之
恃才戏主一盒酥恶之
杨修恃才伤主杀近侍愈恶之
(恃才故旷)告发丕愈恶之曹操(奸雄)恃才干政斩门吏大怒
作教杀心
恃才乱军鸡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