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一)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杨修(175-204年),字文干,东汉末年蜀汉名臣,曾任荆州刺史、荆州牧。

杨修以治政有方,辅佐刘备巩固了蜀汉政权。

然而,在西汉滅亡的那段日子裡仕途坎坷,时常被朝廷压制和羞辱。

到了东汉末年,杨修被曹操所敬重,并被称为“王佐之才”。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最终在204年病逝于洛阳。

杨修之死,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在这个导学案中,我们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影响以及历史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蜀汉名臣的一生。

一、杨修生平杨修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聪慧过人。

他早年曾在东汉末年的王陵、刘备等名士门下求学,广泛涉猎文史,深得名士们的赏识。

因此,杨修得以一展才华,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官员。

杨修一生清廉正直,治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他曾多次建言刘备,使得蜀汉政权得以稳固。

然而,杨修一直受到朝廷中一些权臣的排斥和羞辱,导致他的仕途一直不得志。

二、杨修之死原因据史料记载,杨修在曹操手下任官时,受到曹操的器重。

然而,在204年,杨修因病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故意谋害,以除去他的政治威胁。

但也有其他历史学家认为,杨修之死可能只是一场意外,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疾病往往难以治愈。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杨修之死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去世使得曹操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曾经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杨修的死也为后来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对象,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

四、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杨修之死,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挫折和得意洋洋,对于后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历史教材。

杨修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总结通过本导学案对杨修之死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蜀汉名臣的一生。

他虽然在仕途上曾经受到阻碍,但他的才华和品德却获得了后人的尊敬和钦佩。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优质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优质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知识链接】《三国演义》及作者《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认识人物: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

夏侯,复姓。

朝歌长吴质:吴质,曹丕的亲信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语文: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

语文: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

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1、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⑦人皆不晓其义4、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二、探究展示1.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5课文中写曹丕要请吴质入府密谈时,非常谨慎“乃用大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而杨修得知这个秘密后“迳来告操”请你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练习反馈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关、张”分别指的是和两人,文中曹操所说话中隐含一则成语,即2、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3、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个性?4、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5、当曹操指出“近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6、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火,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7、文段中曹操把天下英雄比做是“龙”,我们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写出三个有“龙”字的成语:8、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玄德和杨修二人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导言《杨修之死》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为了逃避惩罚而躲入山中的杨修遇到了一对夫妇。

夫妇为了让杨修安心留宿,特意透露了自己并非凡人的身份。

可是,杨修并没有听从夫妇的劝告,而是用来自于自己嘴巴里的毒言攻击了夫妇。

随后,夫妇离开杨修,而唤起了神力的夫妇为杨修的咒语所伤。

最终,夫妇惊恐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杨修也因此身亡。

在这篇故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文学成文的背景。

一、文学内容与背景1、源于古代传说《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成文后被极度流传。

故事中的人物各自扮演着对应的角色,而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与中国古代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2、情节设定深入人心故事主角杨修的性格复杂,自负、傲慢、忌妒、无礼等恶习在社会中大为普及。

只不过在故事中,杨修遵循了这样一种自私的执念,就是要把自己保全。

因此,他的心态转换不可避免地让人反思: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3、寓意毕生《杨修之死》的寓意毕生。

故事中夫妇曾劝过杨修,他们说出的话语富含诱人深思的含义和抽象性的社会性质。

杨修原本可以借此改变自己局势,而他偏偏不去夕阳的诱惑,反而固守自己内心的执念,迎来暴风雨的结束。

4、离经叛道的故事此类故事也许不符合主流文化规定,但是它们更能吸引读者。

中国传说中,有关人物的记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这些故事中,编者采用的不是“合理”而是“符号性”表述。

二、文学价值分析1、文学语言体现艺术感染力故事寓意长久,文学语言体现了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以精炼简洁的文字写出了人间百态、永恒的道理,让读者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孝敬家庭、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和促进和谐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2、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传达故事内容形式独特,透露了中国古代时期一种宏大的文化主题:人的自然状态。

由于情色习惯的树立和似是而非的来历,故事遗产有利于推广高端文化。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氛围营造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 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THANK YOU
02
教学重难点
03
04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命
运悲剧的原因。
难点:探究古代小说的艺术特 色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及结构分析
内容概述
《杨修之死》是一篇描写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杨修被曹操所杀 的历史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对话,展现了杨修的才 华、机智和悲剧命运。
写作技巧
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如对比、衬托、伏笔等。通过对比杨修的才华和悲剧命运,衬托出曹操的复杂性格; 通过伏笔暗示杨修的命运结局,增强文章的悬念和吸引力。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三国历史背景知识介绍
01
02
03
三国时期
指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末年 到西晋初年之间的一段时 期,分为魏、蜀》等,这些 作品都是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 列生动的故事和事件,展现了不同历史 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VS
比较分析
虽然这些作品都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它们 在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 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注重 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英雄形象的塑造,而《 隋唐演义》则更加注重宫廷斗争和爱情故 事的展现。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历史题材的作 品。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杨修之死》导学案1

《杨修之死》导学案1

《杨修之死》导学案1【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3)、人皆不晓其义。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了解他的才华和命运。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阅读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阅读积极性。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人物,培养人文关怀。

通过对杨修命运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遇。

第二章:课文内容概述2.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杨修的生活年代和所处的政治环境。

2.2 课文情节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包括杨修的才华展现、曹操的猜忌和杨修的遭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2.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聪明才智、傲慢自信和命运的坎坷。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性格特点和与他相关的人物关系。

第三章: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3.1 重点词汇解释: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3.2 重点句子解析: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互动4.1 自主学习活动: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4.2 合作探讨活动: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填空和作文等。

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5.2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或相关的历史资料。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五、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六、教法学法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七、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掌握字词,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2课时,课上学习: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八、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师:(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歌曲):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百年来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他是我国一部断代体历史小说。

它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肠荡气的《红楼梦》不同,这里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谨赤壁鏊兵”恢弘壮观的场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的片段《杨修之死》(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一)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搜集、整理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体验学习】
朗读交流
一、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 夏侯惇.( ) 主簿.( ) 恃.才放旷( ) 麾.
军( ) 分食讫.( ) 大簏.( ) 伺.察之( )谮.害( ) 弃弓绰.
刀( ) 三、解释下列词语。

庖官: 班师: 号令:
恃才放旷:
分食讫:
佯:
谮害:
麾: 诈: 绰:
新知探究
探究一:阅读链接材料,根据小说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探究二: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七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分别写出对每一次犯忌,曹
探究三:(1
(2)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古来第一奸雄”,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曹操性格特征。

综合提升
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在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

【当堂检测】
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
麾.()军绰.()刀恃.()才放旷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
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学后反思】
收获了:
不足的方面:
【知识链接】
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
a.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3、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作用: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为后文内容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作用: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后精练】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记所知。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1、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
2、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3、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