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6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6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6 粤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作家作品;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3.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整体解读、自由讨论、教师点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的作风”。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检查预习 1.字音辨识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 踱着(duó) 弥望(mí) 袅娜(niǎo) 羞涩(sè) 酣眠(hān)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 敛裾(jū) 霎时(shà) 2.词语辨析 (1)斑驳·斑斓 二者都有“色彩多样”的意思。 “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斑斓”指灿烂多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走在皮革厂宿舍的小巷里,斑驳(斑驳/斑斓)的墙壁随处可见,石灰剥落的地方,露着红色的方砖。但小路两边30多万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斑驳/斑斓)的鲜花点缀其中,却让人觉得温情四溢。 (2)风流·风韵 二者都有“独具风味”的意思。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风韵”指优美的姿态;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每一组写真都好似在讲述一个故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像在述说一种情怀,褪去当年令狐冲的锋芒锐气,今天的吕颂贤依旧风流(风流/风韵)倜傥、气度不凡。 ②他笔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画的遗风,又有着时代气息,姿态风韵(风流/风韵)颇有个性。比起自己的山水和花卉,张大千的仕女画显得更加生动真实。 (3)受用·消受 二者都有“享用”之意。二者的使用习惯有所不同。 “受用”指享用,得益。肯定、否定句式都可使用。 “消受”指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式。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俄罗斯“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道,得一块奥运金牌能使人一生受用(受用/消受),可那超常的训练是一般人消受(受用/消受)不起的。 3.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小河的南岸绿草如茵,北岸是蓊蓊郁郁的杨树林,还有那清澈透明的河水,都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请说明理由:“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用在此处合乎要求。 (2)拍摄时众香港小姐均在烈日下待了两个多小时,所以大部分佳丽都没精打采。(√) 请说明理由:“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用在此处合乎要求。 (3)人年纪大了,视线也变得迷迷糊糊起来,外面的花红柳绿难以清晰入眼。(×) 请说明理由:“迷迷糊糊”指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一般指神志不清。句中是说老年人看得不清楚,应改为“模模糊糊”。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三、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圆形结构) 2.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高中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 (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荷塘月色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结构。 3.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主题和艺术特色。 4.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写作实践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某个地方的月色”的作文。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借鉴。 6.课堂小结 (2)强调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同时,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可以继续发扬。写作实践环节学生的表现较好,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 1.重点补充: (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难点补充: (1)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通过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对话设计: 1.导入新课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印象呢?谁能描述一下?” 学生A:“我觉得荷塘月色很美,静谧而神秘。” 学生B:“荷塘月色给我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人心灵得到放松。” 2.自主学习对话: 教师:“大家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C:“我觉得课文里的生僻字词有点难懂。” 学生D:“我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结构。” 3.小组讨论对话: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课文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小组A:“我们小组认为,荷塘月色象征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小组B:“我们小组认为,荷塘月色隐喻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要珍惜当下。” 4.课堂讲解对话: 学生E:“课文主题是表达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艺术特色在于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 5.写作实践对话: 教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某个地方的月色’的作文。” 学生G:“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写作经验,要找到自己感情的出发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月色的美景。” 6.课堂小结对话: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好,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努力,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学生H:“我们会努力的,谢谢老师!” 注意事项: 1.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 2.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讨论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4.针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5.在写作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某个地方月色的独特感受。 6.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7.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4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5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

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

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荷塘月色教案粤教版必修1

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荷塘月色教案粤教版必修1

9 荷塘月色[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煤屑.( ) 幽僻.( ) 蓊.蓊郁.郁( )( ) 踱.着( ) 弥.望( ) 袅.娜( ) 霎.时( ) 宛.然( ) 酣.眠( ) [答案] xiè pì wěnɡ yù duó mí niǎo shà wǎn hā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娜⎩⎪⎨⎪⎧婀娜.( )姓娜.( ) 曲⎩⎪⎨⎪⎧弯曲.( )歌曲.( ) 荷⎩⎪⎨⎪⎧荷.花( )负荷.( ) 脉⎩⎪⎨⎪⎧脉.络( )含情脉.脉( ) 2.语境辨析法独处.( ),只有我自己的时刻,它的妙处.( )在于即使没有爱恨、没有激动烦躁,我也依然能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丰富的安静,一种精神的宝藏。

[答案] 1.nuó Nà qū qǔ hé hè mài mò2.ch ǔ chù二、写对字形⎩⎪⎨⎪⎧xī( )闹笑xī xī( )( ) ⎩⎪⎨⎪⎧没精打cǎi( )喝cǎi( ) ⎩⎪⎨⎪⎧幽pì( )躲bì( )pǐ( )好⎩⎪⎨⎪⎧敛jū( )jù( )傲盘jù( )[答案] 嬉 嘻 嘻 采 彩 僻 避 癖 裾 倨 踞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斑驳·斑斓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色彩多”之意。

“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一般指光与影交错形成的情境。

“斑斓”指灿烂多彩,一般是就颜色而言。

(2)幽僻·偏僻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偏远”之意。

“幽僻”指昏暗而僻静。

“偏僻”指远而不便。

2.明确词义(1)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别有风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 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 特点 修辞 (板书)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妍媚多姿 ——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 凝碧 —— 拟人、比喻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 ——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 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3、 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 1、 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 2、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小煤屑路 蓊蓊郁郁 独处的妙处 袅娜 脉脉的流水 倩影 踱着 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 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第一段小结: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