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8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8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8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__,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②以__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四、教学过程阅读训练资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__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
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

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

3、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10分)
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A: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明确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明确C: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4、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

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明确B:不自由。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

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

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总结回顾
结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主题,带领学生回顾情景交融的过程。

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

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随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

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一、学生思考,个别提问
A、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B、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和情态
C、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
明确A:作者按照远-近-远的顺序写了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写月光。

明确B:“乳白色”写出月光的颜色、“泻”和“浮”字写出月光的动态,花影写出月光的另一种情态
明确C: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456三段分别解剖,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同时,明晰了第4段由远-近-远的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景策略。

理解了作者创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这两层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四、展示ppt: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五、知识迁移(10分)
1、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

趁热打铁,讲练结合。

六、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