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三篇_3

【精选】《荷塘月色》教案三篇【精选】《荷塘月色》教案三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依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精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敏)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生疏,学校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受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敏把握,以下老师简述)老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学问分子熬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受了困难曲折的道路。
今日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简洁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奇妙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熟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老师表情朗读)板书课题、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作品结构分析老师启发指导:以下供应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行踪变化看,让同学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担心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看、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明显,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曾被高度赞扬“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精选1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奇贴切的比方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把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观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课时支配: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气勃勃的自然景象已永驻大家的心田了吧!那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同学发言,老师补充更正: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惊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讨论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背景简介:《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在清华高校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中所描写的池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xx大屠杀,白色恐怖覆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与革命或,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女儿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临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他究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稳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好像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1. 自读感知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3. 探究阅读其次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同学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老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尝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表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表达了这个特点。
如今我们不妨把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同学自由朗读,老师引导同学细心品尝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同学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观赏分析。
同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详细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篇2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许多独特的想法。
比方我发觉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假如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安静如此孤独了。
他的妻子,迷模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需查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始终是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原来始终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爱这样,但这看来又好像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孤独,他还是在查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头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安静幽美的月下荷塘绽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悄悄秀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快、随风起舞的,有羞怯如明珠般闪耀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品味作者清新隽永的文风。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3重点难点
1、理清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2、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导入
正值春季,百花盛开,让人陶醉。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啊,春赏桃花、杏花、梨花;秋赏菊,冬赏梅。
那么夏天呢?当然是荷花了。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文章或者诗歌。
明确:(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二、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三、整体感知
1.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
明确: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3.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
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具体探究
1、再读课文,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明确:交代观赏荷塘月色的缘由。
作者被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所烦恼,为了排解苦闷,就想一个人离家出去散心。
“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
正因为心里不宁静,需要求得半刻的宁静和清闲,摆脱心头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文章这样开头,不仅揭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使文章后面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为人理解。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明确:
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
(月下)荷塘(喜悦)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
(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
重点分析
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时,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明确:(1)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
“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
(2)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情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3)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变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讨论,明确: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
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讨论,明确: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
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4、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讨论,明确:回到家中,“什么声息都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
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
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
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作业布置
欣赏歌曲《荷塘月色》,比较分析通过文字和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异同。
教学反思
写景散文重在情与景的融合,学习此文,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景物背后所传达出的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中心主旨。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作者游踪:
(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情感变化: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