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形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特点:高校课堂展示课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也记得“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灵荷塘,欣赏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吧!二、夯基础落实《导学案》识记积累,小组展示交流。

三、品语言1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举例说说其运用的妙处。

教师归纳:比喻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文中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月下地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地忽明忽暗和不染纤尘的美质。

找出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另外举两例。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同时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得名曲。

是视觉向听觉的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相通之处,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请举例说说。

A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精选1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奇贴切的比方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把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观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课时支配: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气勃勃的自然景象已永驻大家的心田了吧!那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同学发言,老师补充更正: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惊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讨论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背景简介:《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在清华高校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中所描写的池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xx大屠杀,白色恐怖覆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与革命或,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女儿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临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他究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稳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好像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主观感情的不同,所呈现的景物描写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如何描写这荷塘美景,又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蓊蓊(wěng)郁郁曲(qū)折脉脉(mò)梵(fàn)婀(ē)玲櫂(zhào)鹢(yì)首沾裳(cháng)而浅笑敛裾(jū)【现代汉语中当同衣连用的时候,重音在衣,泛指衣服,读轻声shang;但在古代汉语中,裳有自己的涵义,指下身衣服,裙裤之类,与衣并列,读作chang】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最后一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强调圆形结构,头尾相接很完整】3.解读题目题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要在两个词之间加一个字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哪个字呢(引导学生通过找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文章写景的第四五自然段上。

)“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如果没有“月色”,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就看不到“荷塘”中的美景,如果没有“荷塘”,也不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

二、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二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

或者你认为哪些描写你不能理解,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让学生自由解读文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句子,品味其写景的特点,分析其修辞手法。

学生可能会对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感到不解,那么教师在学生发言讨论完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象它是动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形象新奇。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将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荷花的娇小玲珑、柔美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③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

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贴切新奇,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泻” 是“流泻”“流动”的意思,作者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一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营造了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浮”有“漂浮、悬浮”的意思,写出了雾的薄、轻和朦胧地悬浮在荷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与“轻纱”一样的青雾的意境相合。

“笼”字有“轻轻环抱”的意思。

【换成别的字可以吗“照”为“照射”的意思,意思直白,范围狭窄,呆板没有动感,不能与“流水”相照应。

】【“升”字显得雾似乎正在升空而去,动势太大,速度太快,不合情境,没有轻柔之美感。

】【罩、蒙、遮”都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把视觉转为听觉,,和谐优美的特点。

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光影交织、和谐幽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作者动用比喻手法,把光与影的协调比喻为名曲。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优美。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PPT:月光下的荷塘——动静结合,荷塘上的月色——虚实相生】小结:语言准确、生动、优美,修辞美、炼字美、叠词美2、三读课文,体会文中意境美通过欣赏文中的景物,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属于哪种美作者通过荷塘月色营造出怎样一种意境(每个人心中对荷塘月色的感觉和定义都不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只要学生言之成立即可。

)营造出幽静、淡雅的意境【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三、借景抒情体会情感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理清文中的情感线索,感受作者情绪的变化。

作者置身于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心情是怎样的第三段作者讲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受用”一词看出了作者此时是快乐的,但他的这种快乐并不张扬,像他所描绘的景物一样,是淡淡的。

从上面分析中看出,作者在荷塘时,是洋溢着“淡淡的快乐”的。

这种“淡淡的快乐”有没有贯穿全文呢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这种“淡淡的快乐”并没有贯穿全文,作者的心情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作者的心情因什么而变化作者的心情是因所处环境地点不同而变化的。

能不能以环境地点为横坐标,作者的心情变化为纵坐标,画出作者的情绪变化坐标图呢(让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画,并根据原文,讲讲为什么这么画。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各个地点的作者的心情。

如:苦闷——清静——快乐——失落——苦闷)在地点的变化中又蕴藏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两条变化线路就是全文的明暗线索,地点的变化为明线,情感的变化为暗线。

我们发现这两条明暗线索都是圆形的,作者从家出发,最终又回到了家中,心中的不宁静在欣赏了荷塘月色后依旧无法排遣。

如果说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时是洋溢着“淡淡的快乐,那么在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则都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

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

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

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板书: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快乐——淡淡的哀愁】2、分析文章创作背景,感受“荷塘月色”的深层含义。

(1)全文刚开始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什么让作者心情不宁静的呢点明“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

那么什么是“文眼”呢一句话简单地说“文眼”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

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程度之深。

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

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在这里用PPT展示作者那段时期所写的两段内心独白,让学生更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苦闷情绪。

)PPT:①“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思绪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这里感慨自己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这时候的自己是自由的,心情得以释放。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仿佛像插上翅膀飞离了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