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以及一些精彩字词的运用。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导入。

二、预习检查(课前十分钟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效果)三、初读课文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从标题“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在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中,“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

2、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课堂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1、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中,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2、这些语句是怎么能传递出美感的?明确: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A比喻句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拟人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

荷塘月色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荷塘月色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教师姓名李倩单位名称富蕴县高级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11日学科语文年级/册高一年级(必修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难点名称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品味文章语言,是要通过情境和想象,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通感这一修辞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析通感艺术效果,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情境和想象,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中通感的艺术效果。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歌曲: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曲中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第4段美景部分,学习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深入探究:(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月下的荷塘:(1)荷叶(2)荷花(3)荷香(4)荷波(5)荷韵(2)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②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联)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领略《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化 - 教案

领略《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化 - 教案

领略《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化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作品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以荷塘月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作者的情感。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1.2.2分析《荷塘月色》中情感与景物的交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2.3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流动和景物变化。

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1.3.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1.3.3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荷塘月色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知识点讲解2.1作品主题2.1.1《荷塘月色》主题为通过荷塘夜景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2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渴望。

2.1.3主题通过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柔和展现出来,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2.2情感流动2.2.1作者的情感流动体现在对荷塘夜景的细腻描写中。

2.2.2情感从开篇的淡淡的忧愁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情感流动与荷塘月色的变化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2.3景物变化2.3.1作品中荷塘月色的景物变化丰富多样,包括荷叶、荷花、水面等。

2.3.2景物变化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作者情感的波动。

2.3.3景物变化与情感流动相互映衬,增强了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教学内容3.1文本细读3.1.1通过对《荷塘月色》的逐句分析,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

3.1.2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如“荷塘”、“月色”、“淡淡的忧愁”等。

3.1.3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如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柔和。

3.2情感体验3.2.1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情感流动。

3.2.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增进对作品的理解。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给人花香若有若无之感,说明花香味道虽然不浓却一直充盈在空气中。【拓展】通感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比如:这“孩子的嘴真甜。”“红杏枝头春意闹。”“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语言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
2.师:这些景色写的很美,我们如何欣赏这种美呢?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向我们介绍过如何审美。在这三段里,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了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树色,像烟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隐约的远山、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一两点路灯光、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蝉声和蛙声
三、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让人留连忘返。需要注意的是,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画面感十足,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品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四、课后作业
1.师:这是我们借朱光潜先生的直觉审美探究出来的荷塘月色在画面上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那这幅图景还有什么样的美呢?我们继续听听朱光潜先生怎么说。
⑥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唐代皇甫松《采莲子》)
⑦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代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审美特点:典雅清洁之美、诗意之美、画境之美。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第一章:荷塘月色的背景与主题解析1.1 简介作家与作品背景1.2 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1.3 解读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第二章:荷塘月色的感官体验2.1 视觉描写:荷叶、荷花、荷塘景色2.2 听觉描写:蛙声、流水声、风吹声2.3 触觉描写:微风、荷叶触感、水面波动第三章:荷塘月色的情感抒发3.1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3.2 探讨作品中情感与景色的相互映照3.3 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与美感第四章: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4.1 分析象征手法:荷塘、月色、情感的相互象征4.2 探讨比喻手法:如“月光如流水一般”4.3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魅力第五章:荷塘月色的现实意义与应用5.1 分析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5.2 探讨荷塘月色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5.3 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美感与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第六章:荷塘月色的意境营造6.1 分析作品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特点6.2 探讨意境在作品中的作用与意义6.3 引导学生体会荷塘月色中的静谧与优美第七章:荷塘月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7.1 介绍荷塘月色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7.2 分析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7.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第八章:荷塘月色的比较阅读8.1 选取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8.2 分析不同作家对荷塘月色的表现手法与情感抒发8.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第九章:荷塘月色的创意写作练习9.1 布置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写作任务9.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与技巧进行创作9.3 组织学生分享作品,互相评价与学习10.1 回顾整个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10.2 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10.3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拓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视野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荷塘月色的主题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解读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时,需要重点关注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出的内心情感与思考。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荷塘月色——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荷塘月色——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究
思考:运用通感会带来什么表达效果?
通感可以使表达的语言更活泼、新奇,鲜明生动;使抒发的情感更易于和读者产生共鸣;增强了文采。
1、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2、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3、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4、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5、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梅子〞的图片〕
问:提到“望梅止渴〞,同学们会有哪些感官感觉呢?
答:〔视觉、嗅觉、味觉〕
点拨:这几种感觉都集中于梅子这一事物之中,突出了事物的根本特征。这个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明确概念:
二、什么是通感?通感就是把人的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修辞手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是对嗅觉描述,“渺茫的歌声细柔飘忽、婉转渺茫,来表现荷香假设有假设无、清幽淡雅,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明确:在这里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和“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它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二、牛刀小试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掌握“荷塘月色”中通感 的修辞手法》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掌握“荷塘月色”中通感 的修辞手法》
四、通感与比喻的区别。
①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例如把“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熟悉、更通俗。
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家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分析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红杏枝头春意闹
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似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手法。此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通感手法,用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2、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难点教学方法
分析理解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引用、借代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修辞手法——通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用的是通感,这句话中明明是看到的,结果就变成了闻到,所以是感觉之间的相通。
二、什么是通感呢?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甜味〞形容味道,但是这里却用于形容花的色彩和感觉,即通感。
3、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
“甘甜〞形容味道,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即通感。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微课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赵菊兰
单位名称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13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1单元《荷塘月色》
难点名称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感又称移觉,是比较难懂的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引出通感的修辞手法。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用优美的图片展现荷塘之美。引出通感的修辞手法。
4.概念解释: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者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5.简单例子阐释概念:这孩子的嘴真甜(把听觉转化为味觉)
6.分析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具有通感修辞的句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7.由易到难,分层练习。
①她笑得很甜。
视觉——味觉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③晨钟云外湿
听觉——触觉
小结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希望同学们仔细揣摩具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学生通常接触的修辞手法中1.通过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2.通过分析对常见句子中通感的使用进而引出对课本中的几个具有通感修辞手法句子的分析。
3.通过由易到难的三个句子的练习,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解说《荷塘月色》的艺术地位及荷塘月色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