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学习工具:提供相关学习工具,如词典、参考书籍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5. 请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答案:
《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成为作者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同时,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标题:荷塘月色——美丽与现实的交织
- 内容:
- 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社会背景的无奈与忧愁: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九.教学反思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困惑,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讲解的清晰性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请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美景的宁静、优美,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同时,通过景物描写,作者表现了荷塘月色带给自己的愉悦和宁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景物描写也为文本增添了诗情画意,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1、请多遍通读全文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3、字音辨识探究学案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一、脉络梳理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二、感受语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形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特点:高校课堂展示课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也记得“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灵荷塘,欣赏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吧!二、夯基础落实《导学案》识记积累,小组展示交流。
三、品语言1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举例说说其运用的妙处。
教师归纳:比喻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文中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月下地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地忽明忽暗和不染纤尘的美质。
找出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另外举两例。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同时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得名曲。
是视觉向听觉的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相通之处,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请举例说说。
A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朴实、高雅、布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奇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同学是简单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具体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的简单心境,让同学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观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尝精练精确、清爽隽永、美丽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同学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争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认真思索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尝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生疏,学校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忙》、《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大事、感受明确:线索: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安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安静脉络:心里颇不安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愿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妙追求的寄予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其次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教学设计第14课《荷塘月色》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预习任务五、作者背景常识六、鉴赏活动七、文本研读八、文本联读第14课《荷塘月色》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自然情怀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语文素养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
二、学习资源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1.两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均为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都在景物描写中融入真挚的情感,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描摹景物,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同时,两篇文章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锤炼词语,选用句式,或朴素典雅,或庄重华丽,都生动传神,富有诗意,与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
2.一篇当代写景抒情散文:《我与地坛》(节选)作者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在景物描写和对往事的追忆中,穿插了富有哲理的语句,表达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弥漫着作者伟大的人格力量。
3.两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写景、叙事以及抒情(说理)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
三、教学素养1.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3.赏析散文细腻、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寻找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
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
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
”(指导舒缓朗读)(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读出荷花的迷人)(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
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
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
流在荷塘,流在心上。
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
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
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
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
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朱自清先生很厉害。
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
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
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课堂总结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五、布置作业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14.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
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
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