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赏析

合集下载

朱自清《荷塘月色》结构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结构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结构赏析作者:李树森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9期内容摘要:该文从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不宁静—宁静—不宁静;拆开来看,拆穿来看;荷月意象四个方面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结构进行了赏析,认为这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颇为“神似”,可谓是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关键词:语文教学荷塘月色结构赏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7月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

文章以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开始,到“超越了现实的自己”,最后又回归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到了自己家门前”作结。

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作者经历了“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过程。

《桃花源记》描述的是一个人人平等,富足和谐的理想社会境界,与现实世界相比,恍如隔世,“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可就是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最能凸显作者想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寻求内心世界那一片诗意的栖息的心灵港湾。

在结构模式上,两篇散文的作者均在“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的模式下,苦苦寻求,想借助外力超越现实带来的苦恼与惆怅,但最终回避不了现实的羁绊,不得不带着些许的惆怅与淡淡的愁绪离去,终了还是魂牵梦萦,津津乐道,难以忘情。

这不同于一般的虚构,而是作者潜意识里的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一.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荷塘月色》一文精心营造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凝重氛围,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道出了朱自清烦乱不安、犹豫彷徨的心态。

“心上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这却是真的。

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我所彷徨的就是这个。

”[1]在腥风血雨的时代浪潮的鼓动下,作者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可走,时代也不会量身定做一条路给他走,“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1]这是作者惶惑不安,寻求超脱现实,释放内心烦忧的写照,想找一块可供暂时消遣的港湾,让自己不宁静的心宁静下来。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篇1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主称“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

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荷塘月色》赏析(合集5篇)

《荷塘月色》赏析(合集5篇)

《荷塘月色》赏析(合集5篇)第一篇:《荷塘月色》赏析作品中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荷塘之美是清醇的。

荷塘与月色,将想象由现实的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与娱乐有关。

《荷塘月色》所表现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基本风格。

朱自清作为一代散文大家,《荷塘月色》代表了他的散文的风格特色。

首先,感情真挚。

其次,构思的缜密精巧。

作品先着重写荷塘之美,继引出月色,再写荷塘四周,动静结合,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月光与荷塘融为一体,内心情感与景色相互契合,诗情画意。

第三,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

《荷塘月色》就是以玲珑剔透之笔绘出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写意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并由此倾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

第四,情与景交融。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笔下,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波与光,弦歌画舫……都能招入人心,心生亲临其境之感。

此外,朱自清散文语言华美而又质朴,精巧而又缜密。

他善用华美和漂亮的语言表达心绪,美得质朴,美得自然。

第二篇:荷塘月色赏析今天我要谈的抒情散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一文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课文解读︱华老师:《荷塘月色》赏析

课文解读︱华老师:《荷塘月色》赏析

课文解读︱华老师:《荷塘月色》赏析(本文原创:华老师)《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自选入语文教材之后,就有众多教师及名家赏析不止。

就本人来说,每给学生讲习一遍,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我个人认为,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让我们百讲不厌,主要在于这样一些方面:精巧的构思、精致的写景、精美的语言及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阅读及教学中的一些收获:一、精巧的构思精于构思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显得尤为突出,而最突出的结构特色就是圆形结构的巧妙设计。

文章的行文脉络非常清晰。

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接着写道,“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然后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赏着赏着就被蝉声蛙声拉回到现实之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接着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想着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样一“出”一“进”,首尾圆合,精巧至极。

欣赏到《荷塘月色》的这种圆形结构,我就不禁想到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也是这种构思。

《春》的开篇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结尾是这样说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样一“来”一“去”,也是首尾圆合,精巧之极。

作为读者,作为教师,这种精巧的圆形结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向学生传授的。

《荷塘月色》在这样的圆形结构中,有两句过渡性的语句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二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两句话不但是文章段落层次的过渡,更是作者情感的转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行文上看告诉我们,作者由小煤屑路的散步转入对荷塘月色的欣赏,情感也由之前的“颇不宁静”而沉浸于“荷香月色”的片刻宁静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也暗示读者,作者的心绪也由沉浸于“荷香月色”的片刻宁静被蝉声蛙声的热闹拉回到现实之中,内心不宁静的心绪自然也就向往着自由欢乐的江南采莲乐事了,于是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一):《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透过对月下荷塘的描述,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完美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

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此刻读者面前。

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

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

之后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

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

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那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

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应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

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完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荷塘月色》结构的解读

对《荷塘月色》结构的解读

对《荷塘月色》结构的解读关于《荷塘月色》结构的认识,人们的观点比较趋于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圆”结构。

张春国的《浑厚、纯美的圆——浅析〈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一文认为:“从外结构看,作者依照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走出家门,沿着一条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踱到荷塘,欣赏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色后,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不知不觉中,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经踱回到家门前。

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这是一个完整的行程,一个圆。

”“此外,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等方面也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情──观──景(荷塘)──忆──景(江南)──情这种起承转合、果因相连的结构收到了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此外,侯小艳的《妙哉,〈荷塘月色〉‘圆’结构》一文也认为:“文章的游踪线索可谓是文章的第一个“圆”形结构:出家门(带上门出去)———沿着小煤屑路踱着———赏玩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联想到江南的旧俗采莲———入家门(推门进去)。

在这一出一入之间,就形成了游踪的‘圆’形结构,而也正是这个‘圆’搭建好了全文的骨架。

”“情感线索照样可以处理成“圆”: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之情———心里依然不宁静。

‘不宁静’是情感线索这个圆的起点,而游玩之后的‘不宁静’是终点。

”艾艳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文眼角度来解读《荷塘月色》的“圆”结构,她在《透过文眼看〈荷塘月色〉的结构》一文中说:“作者(佩弦)围绕‘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和强烈程度。

巧就巧在作者把情融在景物描写之中,以‘因’为构思之本,对问题不是直言回答而是寓于形象的描写之中,回环曲折而不离‘文眼’。

”。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

荷塘月色赏析13篇

荷塘月色赏析13篇

荷塘月色赏析13篇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一):《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透过对月下荷塘的描述,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完美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

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此刻读者面前。

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

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

之后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

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

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那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

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应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

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完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行文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
圆形 1.外部线索:以游踪为线索
出 家
结构? 穿




回 家




抓行文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
2.内部线索:以心理为线索












《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
小径
荷塘

家门
小径
求静
得静

不静
出静
创作背景:4.12白色恐怖
为何用圆 写作目的: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只是灵魂的避 形结构? 难所,是自由的"乌托邦",流露出作者想寻找
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
的复杂心情。
意圆 神圆
荷上清露圆 流转如弹丸
《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 赏析
微课课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 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