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1、请多遍通读全文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3、字音辨识探究学案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一、脉络梳理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二、感受语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胪溪中学黄娜娜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
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
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1、字音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沾裳(shāng)嬉(xī)游2、全班齐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游踪是什么?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六、分析鉴赏课文(一)第一部分(第1段)1、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全文的文眼。
(文眼: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
)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月亮渐渐地升高了”一句中,“渐渐”有何妙处?明确:“渐渐”一词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反衬出自己内心的颇不宁静。
3、小结明确:正是因为心里不宁静,所以才走出去,因此,第一部分:点明心境,交代夜赏缘由。
(二)第二部分(第2~3段)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一句中,“寂寞”一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明确:“寂寞”一词极妙,既写出了夏夜荷塘的宁静,又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不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路寂寞,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2、“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一句中,“淡淡”二字除了写“月光”,同时还在写什么?明确:还在写作者的心情,淡淡的景色传达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字的妙处?明确:“踱”字准确地写出了作者若有所思的神态和暂得安宁的心态。
4、“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
“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得到这块难得的“乐土”的心情。
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变为淡淡的喜悦。
5、小结: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三)第三部分(第4~6段)第4段:月下的荷塘1、这一段写荷塘景物的顺序: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2、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确:明喻。
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比喻:明喻:喻词为“像、好像……”暗喻:本体和喻体都有出现。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博喻:由一个本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连用构成。
3、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确:拟人。
“袅娜”形容花柔美,“羞涩”极言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博喻。
“明珠”写荷花之洁净;“星星”写荷花之明亮;“美人”写荷花之娇美。
4、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以歌声写花香,将听觉转化为嗅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本来“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来感知的,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一下子转化到听觉的感觉上来,这种通感是新奇真切的,这两者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等特点上极为相似。
▲通感:也叫移觉,它是指人们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出现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5、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明确:明喻。
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比作闪电。
拟人。
从“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可看出,拟人化。
6、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拟人。
从“脉脉”可看出。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美的姿态;风趣风味。
)第五段:荷塘中的月色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因此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笼”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笼”:表现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去,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明确:比喻。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4、“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明确:通感。
月光、月影本来依靠视觉感知,作者却用名曲这一听觉来描写,巧妙地表现了视觉与听觉的沟通与转移。
5、小结:这一段通过叶、花的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与柔和。
第六段:荷塘的四周1、“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明确:“重重”二字写出树木之多。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明确:明喻。
将树色比作烟雾。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明确:拟人、暗喻。
将路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
5、“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大自然的热闹,使作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从而产生孤寂、失落之感,将作者由游荷塘的淡淡喜悦拉回到现实的淡淡哀愁中来。
(四)第四部分(第7~10段)1、为什么作者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明确:因为采莲的热闹情景与眼前蝉蛙鸣叫的热闹景象相契合;更重要的是:现实美景无法平息颇不宁静的心绪,作者只能再到六朝时采莲的热闹场景中去寻找解脱。
另一方面,他生在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
2、引用《采莲赋》有什么作用?明确:意在以古代采莲时的欢乐情景,衬托自己内心的哀愁与苦闷。
3、引用《西洲曲》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主要是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是对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一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表现了作者身处现实烦忧中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结构上,起转接过渡的作用。
(作者出生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结构上:照应开头的带上门外出,妻拍儿睡。
内容上: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猛”、“不觉”:表明作者由荷塘回到家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足见荷塘令人沉醉,也足见作者心中极不宁静,连走到哪里都不知道。
6、小结: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五)全文总结(明线)游踪:家小路荷塘家(暗线)情感: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作者因遭遇到现实中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他希望借此摆脱现实约束,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的人”。
事实上,当他面对荷塘时,的确也感受到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短暂的自由和宁静。
作者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手段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将我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迷人境界。
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
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主旨:《荷塘月色》描写了一个夏夜,作者为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抒发了“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的情感,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无法超脱的心境。
七、思考探究1、课后题一: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明确:“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
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