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荷塘美景,感佩弦之情。
二、初读文本,厘清文脉任务: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
活动:大声地自由诵读,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参考:可以优雅的意境(画面)、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不平静-超然自由一不平静)的情感等方面阐述感受。
设计说明:此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情感,为细读文本、赏析文句做好铺垫。
三、细读文本,赏析文句任务一:赏析细腻优美的写景语句。
活动:学生自由诵读第4~5段,推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赏析修辞句,并揣摩这样写的好处。
要求:边读边勾画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及修辞句,小组合作交流赏析成果。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点评。
参考: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
“叶子出水很高”为“实写”,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于“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住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2篇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9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荷塘月色是一门针对初学者的公开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帮助学习者掌握荷塘月色这一传统绘画技法。
本课程将以中西结合的方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学习者学习和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要点和技巧,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第一节课:荷塘月色的概述- 介绍荷塘月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的要素和特点- 引导学习者对荷塘月色艺术产生兴趣和认识2. 第二节课:荷塘月色的技法与材料- 介绍绘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解析荷塘月色的绘画技巧和基本步骤- 练习基本的线条和色彩运用3. 第三节课:荷塘月色的实践与创作- 指导学习者进行荷塘月色的实践绘画- 引导学习者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和创作- 分享和讨论学习者的作品,互相交流和提高4. 第四节课: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 分析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引导学习者探索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鼓励学习者展示和分享个人的创作成果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向学习者传授荷塘月色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2. 实践法:安排实践环节,让学习者亲自动手进行绘画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习者互相交流和分享,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1. 每节课结束时,通过观察和评估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评价和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提高意识。
3. 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任务和练习,帮助学习者逐步提高绘画技能。
五、教学资源和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绘画笔、颜料等。
2. 荷塘月色的相关资料和影像素材:绘画作品、书籍、视频等。
3. 绘画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成果。
六、教学效果评估1. 学习者的创作作品:通过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展示效果,评估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学习者的表现与参与度: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荷塘月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美术

荷塘月色教案美术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荷塘月色画,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和技法;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提高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4. 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2. 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提升艺术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思路和技法;2. 培养学生对绘画表达的敏感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画作品,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背景和特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表现手法和意境追求,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点。
3. 观察分析(15分钟)学生观察一幅荷塘月色画,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笔触特点,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理解作品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4. 创作任务(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进行荷塘月色画的创作。
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图片供学生参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尝试构思自己的作品。
5. 作品分享(15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的分享和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交流,促进彼此的艺术成长。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学生谈谈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教师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品的表现和创作能力进行评分;2.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和点评,以促进彼此的进步和提高。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进行学习和模仿,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2.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山水画技法应用到其他主题的绘画创作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以上是一份荷塘月色教案美术,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教育学生欣赏绘画的美感,提高他们观察、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情节和主题;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2.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3. 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规范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意;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3. 学生是否能够使用规范的写作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复印件;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音乐,同时教师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帮助学生产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预习课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标题并解释课文的大致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词和主题词,并预测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20分钟)教师依次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和寓意。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描绘荷塘月色(20分钟)教师板书一些形容词和名词,如明亮的月光、镜面般的湖水、蜷曲的荷叶等,帮助学生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然后,教师提供一些句子开头,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补充完整句子,并进行朗读。
示例:荷塘中的月光如_______。
湖水像_______。
荷叶蜷曲着_______。
5. 讨论和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月色进行描述,并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描述。
其他同学可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6. 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写一篇相应的文章。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适当的句式和词汇,注意语法和拼写正确。
7. 课堂展示(10分钟)请学生读出自己的文章,教师现场评价,并请学生彼此评价和修改。
荷塘月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背景和意义。
2.感受和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荷塘月色的背景和意义。
2.感受和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荷塘月色的插图或描述文字。
2.学生的诗歌创作工具。
3.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荷塘月色的背景知识,例如荷塘是指盛放荷花的塘,随着夜幕降临,荷塘中的荷花被明月映照,散发出迷人的月色。
2.感受荷塘月色(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那宁静美丽的月色。
随后,请学生开眼并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其感受。
3.了解荷塘月色的背景(15分钟)教师通过画册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荷塘月色的插图或描述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来历以及人们对其的情感表达。
4.学习诗歌表达(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首关于荷塘月色的诗歌,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诗歌,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感受。
5.绘画活动(30分钟)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白纸和一套绘画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想象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他们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
6.分享和展示(10分钟)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分享和展示,每个学生可以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相应的感受和创作过程。
7.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你对荷塘月色有怎样的理解?- 你通过诗歌创作和绘画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和意象?六、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荷塘月色,并进行写景或写人的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和绘画作品。
荷塘月色获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荷塘月色获奖教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一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描绘手法表现荷塘月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从自然景观中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安静、淡泊、乐观的生活态度;(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朗读与背诵;(2)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3)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1)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理解;(2)从自然景观中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的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荷塘美景;(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2)分组展示,探讨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如运用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从自然景观中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句式和描绘手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朗读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作者:————————————————————————————————日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板书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问题: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 板书二]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注: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 板书三](在板书的时候可将“观荷塘”和“观四周”分开板书以便授课)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我的感觉怎么样啦”“我的心情怎么样啦”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
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⑴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讲解: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文眼”。
那么什么是“文眼”呢?一句话简单地说“文眼”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
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程度之深。
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资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
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
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
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④句中“但”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
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这时作者的心情“又颇不宁静”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
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总结: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
(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
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
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
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①)(②③)(④)(⑤⑥)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