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荷塘月色是一门针对初学者的公开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帮助学习者掌握荷塘月色这一传统绘画技法。

本课程将以中西结合的方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学习者学习和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要点和技巧,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第一节课:荷塘月色的概述- 介绍荷塘月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的要素和特点- 引导学习者对荷塘月色艺术产生兴趣和认识2. 第二节课:荷塘月色的技法与材料- 介绍绘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解析荷塘月色的绘画技巧和基本步骤- 练习基本的线条和色彩运用3. 第三节课:荷塘月色的实践与创作- 指导学习者进行荷塘月色的实践绘画- 引导学习者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和创作- 分享和讨论学习者的作品,互相交流和提高4. 第四节课: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 分析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引导学习者探索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鼓励学习者展示和分享个人的创作成果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向学习者传授荷塘月色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2. 实践法:安排实践环节,让学习者亲自动手进行绘画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习者互相交流和分享,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1. 每节课结束时,通过观察和评估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评价和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提高意识。

3. 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任务和练习,帮助学习者逐步提高绘画技能。

五、教学资源和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绘画笔、颜料等。

2. 荷塘月色的相关资料和影像素材:绘画作品、书籍、视频等。

3. 绘画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成果。

六、教学效果评估1. 学习者的创作作品:通过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展示效果,评估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学习者的表现与参与度: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荷塘月色优质课教案

荷塘月色优质课教案

荷塘月色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并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运用。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判断与分析。

3. 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境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比较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要求学生划出生僻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景。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荷塘月色》优质设计教案

《荷塘月色》优质设计教案

《荷塘月色》优质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宁静”等。

(3)掌握作者描述荷塘和月色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和欣赏作者的描述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荷塘月色》。

(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荷塘月色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和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记忆。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写作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或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4.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和创造力,以及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散文语言运用,掌握通感修辞方法。

(二)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高雅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第4、5自然段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荷香”喻作歌声意思,理解光影喻作名曲的意思
2.理解“斑驳的参差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理出了文章的两条线索。

(一课时板书: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不宁静——淡淡喜悦——超脱——不宁静)这节课将重点赏析文章第4第5自然段,跟随作者脚步领略月下荷塘美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欣赏第四段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段落内容:描写荷塘的景色
2.讨论并交流感受:荷塘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讨论,交流,找关键语句欣赏)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与“叶子出水很高,像圆圆的炒菜锅盖”比较。

品析:动态的美。

作者为什么要用裙比喻荷叶?(圆形)同样是圆形为什么不用锅盖做比喻?(荷叶与裙子一样舒展柔美、有飘逸动感美)板书:荷叶——美人的裙
指导学生朗读荷叶的句子。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品析:情态的美。

想象刚出浴的美人的姿态(娇羞、白皙)为什么用美人比喻荷花?(荷花白里透红,如同刚出浴的粉肌玉人)
板书:荷花——美人的脸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品析:感觉的美。

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可感却(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就像荷香无形,无法捕捉。

通感将无形的嗅觉变成可感的听觉,更显荷香清幽。

这种修辞叫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板书:通感)
板书:荷香——美人的香
(4)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品析:温情的美。

常用搭配——含情脉脉。

流水无声、含蓄如美人的
眼神深情动人。

板书:流水——美人的眼
(归纳:四处景物分别代表了四种美,实为一种形象:美少女形象)
(启发学生:以上步骤完成了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方法就是情景的再现,此过程想象一直伴随其中)
4.带着想象听老师范读。

5.体会作者的心情——愉悦的。

学生最好脱稿朗诵体会。

6.小结:第四段通过散文化的语言把普通景物变成艺术美,描绘逼真,善用比喻、通感修辞表现了荷塘不同形态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

欣赏第五段
1.请学生用赏析散文的方法自己分析第五段。

2.第五段内容:描写月色
3.如何描写月色?(关键语句)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品析:突出宁静。

(体会作者感情,引导背诵。


板书:月光——宁静
(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品析:突出纯洁。

(想象纯白色梦幻场景,背诵)
板书:叶子和花——纯洁
(3)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品析:突出朦胧。

(想象座椅上对着月光小憩,背诵)
板书:云——朦胧
(4)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峭楞楞——寂然无声地直立着)
品析:突出寂静、美丽。

(想象树影重叠、姿态各异,背诵)
板书:树影——美丽
(5)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品析:突出意境。

梵婀玲(violin)小提琴。

小提琴曲调悠扬、舒畅这种气氛正如月辉照耀下的景物优美宜人,通感将视觉感知的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表现出月色清幽。

(理解背诵)
(归纳:月光、云、影共构成梦幻的月色,如临仙境)
4.体会作者心情——超脱的。

5.带着超脱的心情背诵第五自然段。

6.小结:第五段通过月光、云、树影的描写反映出夜晚荷塘朦胧、月光皎洁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梦幻的月光中,完全从烦忧的心情中走出。

总结:课文第四、五段描写了荷塘、月光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散文的语言
(三)作业布置
选取一种自然景物进行描写,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300字)
五、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叶——美人的裙
荷塘荷花——美人的脸美少女形象喜爱荷塘荷香——美人的香
流水——美人的眼
月光——宁静
月色叶子和花——纯洁
云——朦胧梦幻的月色沉醉月色
影——美丽
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