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国需要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因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我国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考虑经济状况、政策目标、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最终确定具体策略。
实施与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
在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用。
研究显示选择的目标会对经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将趋向更加灵活和综合,以更好地维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宏观经济、选择因素、具体选择、实施与调整、重要性、影响、趋势。
1. 引言1.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货币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选择具体的中介目标时,我国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外部环境变化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最合适的中介目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社会的反应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需要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阶段,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增强,对外贸易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优化等方面。
我国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风险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通货膨胀水平: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维持通货膨胀水平的稳定。
选择合适的通货膨胀目标通常是以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为前提的。
2. 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也可以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可帮助促进经济增长,并确保不会出现过热或过冷的现象。
3. 就业水平: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实现经济目标。
经济稳定和就业水平之间通常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因此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可以有助于实现就业目标。
4. 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可能涉及到利率水平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利率水平可以帮助调整资金供给和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5. 其他经济指标:除了上述目标外,货币政策还可以考虑其他经济指标,如货币供应量、汇率水平、资本流动等。
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应该综合考虑多个经济因素和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CATALOGUE目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实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沿问题和研究展望CHAPTER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定义作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和作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稳定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类别和特点数量型中介目标01价格型中介目标02混合型中介目标03CHAPTER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货币供应、投资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
优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此外,利率的调整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其他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预测性。
要点一要点二缺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社会经济不均衡。
其次,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时期。
此外,利率的调整还可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滞后效应,导致货币政策的不及时和不准确。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利率中介目标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CHAPTER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政策目标。
优点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关系密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可以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此外,货币供应量具有可观测性强、可控性高等优点,便于中央银行操作。
缺点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市场情绪等,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目标以及货币政策的可行性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些思考。
首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考虑经济的整体平衡和稳定。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即维持物价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因此保持物价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之一、同时,货币政策还需要兼顾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应考虑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风险。
经济波动和风险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货币政策需要在宏观经济波动和风险的基础上选择中介目标,以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再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应兼顾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资本流动的有序。
此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应考虑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难度。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现实的政策工具和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的选择应该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
总结起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的整体平衡和稳定、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风险、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
的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难度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才能选择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相关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应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只有通过中介目标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实现最终目标。
2. 可测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能够方便地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了解和及时掌握。
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经济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
3. 可控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能够方便地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控制和调整。
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中介目标进行适时调整,以实现最终目标。
4. 抗干扰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具有较高的效力,不易受到金融机构和大众的对策心理影响。
这有助于确保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受外部因素干扰,从而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
5. 可操作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符合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中介指标。
这有助于确保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施能够在本国范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标准和因素。
这些标准和因素包括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能够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首先,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央行需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当前经济增长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选择出合适的中介目标来支持经济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水平。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水平和预期走势,以便选择出能够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中介目标。
此外,就业水平也是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就业水平对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促进就业的增长。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当前的就业状况,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以便选择出能够有效促进就业增长的中介目标。
最后,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和走势,以便选择出能够有效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中介目标。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一个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过程。
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能够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只有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央行才能选择出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目标。
谈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谈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展开探讨,分析不同目标选择对经济的影响。
目标选择的背景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是基于国家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需求进行的。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面临不同的经济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目标来进行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目标的分类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分为两类:宏观经济目标和金融市场目标。
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对整体经济运行的调控。
宏观经济目标主要包括:1.保持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水平来实现价格稳定。
2.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投资和消费。
3.维护就业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支持就业。
金融市场目标金融市场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
金融市场目标主要包括:1.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2.支持金融体系发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稳定的金融环境,支持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
3.促进国际支付平衡。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汇率水平来促进国际支付平衡,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
目标选择的原则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统筹兼顾。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应考虑到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多目标的统一。
2.适应变化。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变化。
3.科学决策。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基于充分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确保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经济形势。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根据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如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等。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持货币中介机构的稳定,以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就业目标。
然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争议焦点。
本文将论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增加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国家财富。
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价格稳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维持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低下等问题。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防止通货膨胀。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为维持价格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
就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就业目标。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就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外汇储备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外汇储备目标。
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促进外汇储备的增加。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水平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在不断调整。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作者:王莹莹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
【摘要】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
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
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作为中介目标的标准
鉴于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并不能作用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它既不能直接拉动经济,也不用直接抑制通胀,而只能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消费、投资、供给、需求等变量作用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来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作为中介目标,必须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一)可测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每月对外公布的可以衡量的量,通过和前几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
利率虽然也是由银行每天对外公布的,但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的利率水平,目前银行外的借贷占市场总借贷的比例不断上升,且一些民间借贷缺乏政府的监管,利率高涨,这使得真实的利率水平难以衡量。
(二)可控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来决定的量。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主要靠吸收居民存款来获得可运用的资金,这样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可放贷金额,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
对于利率,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确定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但是没办法控制银行体系外的借贷利率,而这部分利率恰恰是需要控制的,因为它们对货币政策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三)相关性
货币作为购买的手段,货币供应量直接构成社会的总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和通胀程度的变化息息相关。
利率作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在中国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仍然低于通货膨胀率,这就导致了提高利率不
能带来储蓄存款的增长,即不能减少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利率对投资的调节受制于投资回报率水平的高低,目前,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这就意味着即使调高利率,可能也不能减少投资额。
这样,利率无法通过消费和投资这两大支出对社会的总需求产生影响,故不能对抑制通胀产生明显的效果。
二、金融市场的现状
货币政策工具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作用于中间变量,再通过中间变量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中介目标的选择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从政策工具到中介目标的传递效果,一般来说,金融市场越发达的国家越愿意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相反,金融市场发展较弱的国家愿意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而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一)金融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仍较低,各种指标不能真实的反映市场的真实状态,利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年,我们一方面面对着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一方面面对着中小企业融资难进而转向民间借贷的现状,从最简单的供求理论进行分析,就知道货币资金这种商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理应提高基准利率水平,但是中国的加息却往往显得缥缈无力,这说明了货币资金的定价出现了明显的失衡。
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现象,源于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即利率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必须受制于有关管理当局的限制,因此决定了利率不能作为中介指标。
(二)金融创新程度低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金融创新程度低。
随着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金融市场并没有对此做出反应,既没有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代替货币及货币等价物的流通来隐形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没有研究出新的金融策略来加速货币的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货币的供应量,结果造成了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的持续下滑,直接造成了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的降低,物价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可见,由于金融创新的欠缺,使中央银行能够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并最终影响政策目标的效果。
三、中国的经济特殊性
任何一项政策的选择都要考虑到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冲击,中介目标的选择也受制于此。
如为控制通胀,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货币供应量,也可以提高利率。
具体选择那种中介目标,要考虑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经济形势。
(一)对出口的冲击
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
中国由于内需不足,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但中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水平低,出口企业规模小,主要靠低廉的产品价格来争取市场。
而如果提高利率,则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成本上升,必然造成其产品价格的提升,这对拉动中国的出口是不利的。
此外,由于当今美国经济还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欧洲面临债务危机,日本遭受大地震的冲击,面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低迷、需求下降,中国的出口面临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不允许再通过提高利率来打击中国的出口,相反,货币供应量对此的影响就显得较为间接。
(二)对抑制通胀的效果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利率水平对全球资本的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利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如果选择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率差异就会导致外国资本的内流,从而增加外汇占款,削弱抑制通胀的效果。
与此同时,如果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的量,则可以有效的降低需求,控制物价。
由于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冲击性大,对政策的效果进行削弱,那就不能大幅度的调节利率来抑制通胀。
四、中介目标的最终选择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评价中介目标的基本标准看,还是考虑到当今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特殊的经济状况,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具有优异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就不用考虑利率,实际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息息相关的,只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无法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同时进行控制,即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参考文献
[1]范立夫著.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M].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6.
[2]黄安仲著.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M].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
[3]于辉著.中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8.
[4]钟海英.试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商,2013(22):184—185.
作者简介:王莹莹(1992-),女,汉族,吉林东辽人,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