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全)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胃炎1、慢性胃炎主要的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HP)。
2、慢性胃炎的确诊方法为:胃镜检查。
3、如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常用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替硝唑(奥硝唑)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4、硫糖铝在餐前1小时与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多潘立酮、莫沙必立等胃肠动力药应在饭前服用。
5、慢性胃炎的饮食护理:急性发作期病人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如病人有少量出血,可给予米汤等,以中和胃酸,利于黏膜的恢复。
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
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消化性溃疡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
2、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为:胃酸分泌过多。
3、消化性溃疡主要的症状为:上腹痛。
4、胃溃疡疼痛的典型节律为:进食--疼痛--缓解。
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疼痛节律为:疼痛--进食--缓解。
(空腹痛)胃溃疡特点:疼痛性质---烧灼或痉挛感;疼痛部位---剑突下正中或稍偏左;发作时间---进食后30~60分钟,较少发生于夜晚;一般规律:进食--疼痛--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疼痛性质---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或仅有饥饿样不适感;疼痛部位---上腹正中或稍偏右;发作时间---进餐后1~3小时,午夜至凌晨3点常被痛醒;一般规律:疼痛--进食--缓解。
6、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其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
7、消化性溃疡合并穿孔主要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和具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
8、幽门梗阻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宿食。
9、消化性溃疡确诊的方法为:胃镜检查。
10、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饮食护理:嘱病人定时进餐,少量多餐,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不宜过快、过饱,溃疡活动期病人每天可进餐5~6顿。
同时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饮食为主(面食为主),或软饭、米粥等。
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如油煎食品、浓茶、咖啡、辛辣调味品等。
(完整版)七年级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点

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在口腔中的变化2、在胃中的变化麦芽糖淀粉唾液淀粉酶−−−−−−→− 中间产物(蛋白胨)蛋白质胃蛋白酶−−−−−→−消化腺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咽:食物的通道 食道: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小肠:在消化道中最长,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将食物推入大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其中的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胰液是最具消化力的消化液 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
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消化系统 消化腺消化道3、在小肠内的变化葡萄糖小肠中麦芽糖小肠中淀粉麦芽糖酶淀粉酶−−−−−→−−−−−→− 氨基酸小肠中蛋白质蛋白酶、肽酶−−−−−−−−→−脂肪酸甘油小肠中脂肪微粒小肠中脂肪脂肪酶胆汁+−−−−→−−−−→−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与营养物质吸收有关的器官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无机盐和水、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口腔和食道基本不吸收什么物质,但口腔黏膜可以吸收少量的药物。
2、小肠的结构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条件:(1)小肠长5~6米,食物在此停留的时间长,有利于消化和吸收.(2)小肠有多种消化液(3)小肠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的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消化系统是指人体内一系列参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和组织。
它的结构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以及消化液的分泌器官如唾液腺、胃液分泌细胞和胰腺等。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组织和其相关知识点。
1.口腔:-功能:摄食、咀嚼食物、混合唾液、开始化学消化。
-主要结构:牙齿、舌、腭、喉。
-牙齿的种类、结构和作用:门齿、犬齿、前磨齿、后磨齿,用于咀嚼、切割和磨碎食物。
2.食管:-功能:将食物从口腔传输到胃。
-主要结构: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3.胃:-功能:暂时贮存食物、消化食物、杀死细菌。
-主要结构:胃壁、黏膜层、胃液分泌细胞。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酸、胃蛋白酶、粘液,用于杀灭细菌、部分蛋白消化。
4.小肠:-功能: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主要结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小肠壁的结构:黏膜、肌层、外膜,黏膜上有许多绒毛。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碳酸氢盐、胰蛋白酶、肠腺蛋白酶、腺苷酸,用于中和胃酸、消化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
5.大肠:-功能: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主要结构:盲肠、结肠、直肠。
-盲肠的附属器官:阑尾,可能在免疫和有益菌群中发挥作用。
6.胰腺:-功能:分泌胰液,参与消化过程。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酶、碳酸氢根离子、消化蛋白、脂肪、淀粉等。
-胰岛细胞的功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
7.肝脏:-功能:产生胆汁、代谢和解毒。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用于脂肪消化和吸收。
8.胆囊:-功能:贮存胆汁。
-主要结构: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9.消化液:-唾液的作用和成分:淀粉酶、抗菌酶,开始淀粉消化和抑制细菌生长。
-胃液的作用和成分:胃酸、胃蛋白酶、粘液,杀灭细菌、消化蛋白和润滑黏膜。
-胰液的作用和成分:胰酶、碳酸氢根离子,消化蛋白、脂肪和淀粉。
10.消化酶:-类型和功能: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分别用于消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整理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整理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器官系统,主要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
要深入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我们需要对解剖结构和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口腔部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它由唇、齿、舌、颊等组成。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和研磨食物,舌头则用于推动食物向下咽喉。
二、食管部分食管是连接口腔与胃的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部。
食管在解剖结构上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顺利送达。
三、胃部分胃是位于食管下端的一个袋状器官,它起着暂时存储和混合食物的作用。
胃内壁有许多褶皱和胃腺,能够分泌胃液,帮助食物消化。
消化后的食物会逐渐进入小肠。
四、小肠部分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它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吸收和消化。
小肠内壁有许多细小的绒毛,能够增加吸收表面积。
同时,小肠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五、大肠部分大肠是小肠后续的一部分,它主要负责吸收残留的水分,并帮助形成粪便。
大肠分为阑尾、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分,其中盲肠与阑尾是最末端的部分。
六、肝胆系统肝胆系统包括肝脏和胆囊,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分解毒素、合成胆汁和储存营养物质等。
胆囊则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以便消化脂肪。
七、胰腺胰腺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腺体器官,它分泌胰液,包含多种酶,帮助消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同时,胰腺还分泌胰岛素和葡萄糖升高素,对血糖进行调节。
总结起来,人体的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道、肝胆系统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每个器官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协作,确保食物的顺利消化和吸收。
深入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合理调节饮食习惯。
消化系统病理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病理学知识点1. 概述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
本文将介绍一些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治要点。
2. 口腔病理学- 口腔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口腔感染可导致牙周炎、龋齿和口腔黏膜溃疡等问题。
- 口腔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舌癌、唇癌和颊癌等。
3. 食管病理学- 食管炎:可由食管反流、感染或化学损伤引起。
常见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
- 食管肿瘤:恶性肿瘤主要为食管鳞癌,常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4. 胃病理学- 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
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 胃溃疡:常见症状为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5. 小肠病理学-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和便血。
- 肠梗阻:可由肠套叠、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
常见症状为腹痛和呕吐。
6. 大肠病理学- 大肠炎:常见炎症性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等。
- 结肠肿瘤: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逐年增加。
可表现为血便、腹痛和腹泻等。
7. 肝病理学- 脂肪肝:主要由饮食因素、肥胖和酗酒引起。
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 肝硬化:多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晚期表现。
可出现黄疸、腹水和肝性脑病等症状。
8. 胆囊和胰腺病理学- 胆囊结石:高胆固醇血症、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可引起胆囊炎和胆囊穿孔等并发症。
- 胰腺炎:常见的病因为胆囊结石和酒精性胰腺炎等。
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而慢性胰腺炎则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消化不良。
结论本文概述了消化系统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涵盖了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常见疾病及其特点。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责消化食物、吸收养分的重要器官系统。
它由消化道和消化辅助器官组成,整个系统相互协作,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详细总结。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1. 食管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长度约25-30厘米。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口腔传输至胃部。
2. 胃胃位于食道下部,是一个呈马蹄形的消化器官。
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混合食物,并将其转化为半流体状态,形成食物的胃液。
3. 小肠小肠是一个长约6-7米的螺旋状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
4. 大肠大肠位于小肠后部,主要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固体废物,准备排出体外。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1. 摄食和咀嚼消化系统的第一个功能是通过口腔进行摄食和咀嚼。
食物通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较小的颗粒,方便后续的消化和吸收。
2. 分泌消化液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都会分泌不同的消化液。
口腔分泌唾液,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肠液等等。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帮助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较小的分子。
3. 消化与吸收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
食物在经过食道、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然后通过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使用。
4. 排泄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功能是排泄。
消化系统通过大肠,将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废物形成固体粪便,并通过直肠和肛门排出体外。
三、消化系统的调节1. 神经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消化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促进或抑制消化液分泌和肠蠕动等功能。
2. 激素调节激素也参与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
例如,胃蠕动和胃酸分泌受胃动素的控制,胰岛素和葡萄糖素则参与血糖的调节。
3. 局部调节消化系统内部的细胞也能产生激素和介质物质,进行局部调节。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体的消化与排泄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体的消化与排泄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体的消化与排泄人体的消化与排泄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
本文将就人体的消化系统以及排泄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一、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辅助消化器官组成的。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而辅助消化器官主要有肝脏、胆囊和胰腺。
1. 口腔消化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主要有牙齿、舌头和唾液腺参与消化过程。
牙齿通过咀嚼食物,将其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增加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
舌头在食物咀嚼过程中的翻动帮助混合食物和唾液,促进咽喉部的顺利通过。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酶能够降解淀粉类物质。
2. 胃部消化食物在经过口腔后进入食管,然后传至胃中。
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消化食物。
胃液中的酸性物质能够杀死食物中潜在的病菌,并参与胃酶的活化。
胃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分解成氨基酸。
3. 小肠消化食物从胃中进入小肠,小肠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
在小肠内,胰腺分泌胰液,其含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此外,小肠壁分泌肠液以及具有消化酶活性的肠酶,进一步将食物分解为胺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可吸收的物质。
4. 大肠吸收与排泄食物中的水分和未被吸收的物质经过小肠的吸收后,进入大肠。
大肠主要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将粪便的水分量减少,形成固态粪便。
粪便最终通过直肠和肛门排除体外。
二、人体的排泄系统人体的排泄系统主要包括肾脏、泌尿系统和皮肤。
1. 肾脏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主要负责排除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
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单位,通过肾小球滤过,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
同时,肾脏还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产生的尿液通过输尿管传输到膀胱中,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不仅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还能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消化系统知识点

消化系统知识点第一部分: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它负责分解食物,吸收养分,并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
第二部分:口腔和食道1. 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其中包括牙齿、舌头和唾液腺。
牙齿用于咀嚼食物,将其分解成小块。
舌头帮助推动食物,并将其送入食道。
唾液腺产生唾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在口腔中开始分解淀粉。
2. 食道食道是一个长而柔软的管道,连接口腔和胃。
食物经过咀嚼后,被推入食道并通过肌肉运动的波动(称为蠕动)被送入胃。
第三部分:胃和胃酸1.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混合和分解食物。
胃壁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用于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胃也起到储存和渗透的作用,将食物逐渐释放到小肠中。
2. 胃酸胃酸是胃壁分泌的一种强酸,其主要成分是盐酸。
胃酸的功能包括杀灭细菌、消化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并将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分子。
第四部分:小肠和吸收1.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并吸收养分。
小肠壁分泌消化酶,进一步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同时,小肠内有绒毛和绒毛突起,用于吸收和转运养分。
2. 吸收在小肠的表面,绒毛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等方式将养分吸收到血液和淋巴系统中。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通过蛋白质转运体进入血液,脂肪通过淋巴逐渐吸收。
第五部分:大肠和排泄1. 大肠大肠是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变成固体粪便。
大肠内还存在着许多有益菌群,它们帮助消化系统发挥正常功能。
2. 排泄排泄是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
排泄过程中,肛门周围的肌肉会放松,从而使粪便顺利通过。
结论: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器官系统,它负责将食物分解、吸收养分,并排除废物。
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化系统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
大纲
A口腔
1.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
2.了解唇,颊,腭的形态
3掌握舌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舌肌的一般分部和机能
4.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名称和出牙时间,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
5.掌握三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B咽
1.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和机能
2.了解咽壁的构造
C食管
1.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食管的狭窄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2.了解食管的结构特点
D胃
1.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了解胃的x图像
E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黏膜构造特点
3.了解空、回肠的结构特点
F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形态、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形态和位置
G肝
1.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3.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汇合的开口部位
4.了解胆汁的排出路径
H胰
1.掌握胰的形态和位置
要点:
1.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丝状乳头中无味蕾。
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其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3.牙式表达:乳牙20.恒压32。
乳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5个,共计20个。
恒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8个,共计32个。
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
方位为准,以
“十”记号划分成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如“ 6”表示左上颌第1恒磨牙,“V ”则表示右下颌第2乳磨牙。
4. 颏舌肌:起自下颌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正中线两侧。
两侧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
舌尖偏向瘫痪侧
7.咽淋巴环: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腭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防御作用
8.食管位置和分部(1)位置(2)分部:颈部、胸部、腹部
三个狭窄部: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
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
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9.胃的位置形态: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是肌性囊状结构,有两壁、两口、两缘,并可分为四部,两壁为前壁和后壁,两口为入口即贲门和出口即幽门,两缘为上缘即胃小弯和下缘即胃大弯;胃分胃底,胃体。
贲门部和幽门部四部,幽门部又分为幽门窦和幽门管。
10.幽门瓣:在幽门处黏膜形成环形的皱襞称幽门瓣,突向十二指肠腔内,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
11.幽门括约肌:环形肌环绕于胃的全部,在幽门处增厚称为幽门括约肌,在幽门瓣的深面,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12. 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左侧与幽门相接的一段肠管壁较薄,管腔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皱襞,故临床常称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13.十二指肠大乳头:降部的黏膜形成发达的环状襞,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
距中切牙约75cm,为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14.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借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又膈脚上。
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15.回盲瓣:会场末端突入盲肠内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有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的作用,并阻止小肠的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
16.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阑尾发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17.直肠的两个弯曲:直肠骶曲(突向后方)和直肠会阴曲(突向前方)
18.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共同围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是内、外痔的分界标志.
19.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行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此环对肛管起着极其重要的括约作用,若手术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20.肝的外形:分上缘、右缘、下缘、左缘四缘,上面(膈面) ,下面(脏面)两面。
右肝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
22.第二肝门: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故临床上常称此沟上端为第2肝门。
23.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24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5.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而言,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皮下部与肛门内括约肌下缘之间的水平,故活体肛诊时可触知此处为一环行浅沟即括约肌间沟。
28.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Calot 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29.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胆囊发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30.肝胰壶腹(Vater壶腹):胆总管末端与胰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后内壁会合并且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肠大乳头。
31.肝胰壶腹括约肌(或称Oddi括约肌):由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
32.胆汁排泄途径:平时,肝-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
进食,A。
胆囊-胆囊管-
――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B.肝-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
33.胰的位置、形态与分部:A胰横向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体。
B胰可分头、体、尾3部分,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
C在胰头的下部有一向左后上方的钩突,将肝门静脉起始部和肠系膜上动、静脉夹在胰头与钩突之间。
胰头肿大时,可压迫肝门静脉起始部,影响其血液回流,可出现腹水、脾肿大等症状。
在胰头右后方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常有胆总管经过,有时胆总管可部分或全部被胰头实质所包埋。
当胰头肿大压迫胆总管时,可影响胆汁排出,发生阻塞性黄疸。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